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上颌窦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CT在上颌窦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对资料完整的100例上颌窦病变(64例炎性病变,14例良性肿瘤,17例恶性肿瘤,5例外伤骨折)患者的临床所见、CT扫描和病理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与临床诊断符合率95.0%(95/100);CT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2.6%(88/95)。认为CT能较好的显示上颌窦的炎性病变、肿瘤和外伤的范围,肿瘤病变的骨质破坏程度及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有助于准确进行肿瘤的TNM分期及划定放疗野,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参考。CT扫描较X线平片及多轨迹断层摄影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鉴别诊断和定性诊断还应密切结合临床和病理。  相似文献   

2.
CT扫描在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扫描在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病理确诊为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的CT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5例病理确诊为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病例中,19例CT扫描结果表现为上颌窦腔内团块状或线样钙化斑;4例表现为上颌窦腔内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未见钙化斑及明显骨质破坏;2例CT表现为上颌窦腔内密度增高影,部分上颌窦壁骨质吸收、破坏或增生硬化,内侧壁多见。结论CT扫描在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中具有特异性,且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外耳道骨性闭锁与多轨迹体层摄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钩突组织学与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对钩突有更深入的认识,在电镜下观察了15个钩突粘膜的组织结构和32例患者的鼻部冠状位CT图像。结果:①在病理情况下,钩突粘膜的结构紊乱,鼻窦炎症越重,钩突粘膜损伤越严重;②钩突有内移、外移、气化、肥大等解剖变异和病理改变。结论: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形成关系密切;对鼻窦炎患者切除钩突,开放筛漏斗有利于改善鼻窦的通气引流;手术前和手术中认真阅读CT片有助于设计手术方案,防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及其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对头颈部创伤性异物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9月至2009年5月19例创伤性头颈部异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SCT行头颈部扫描,其中7例行CTA扫描.对异物所处位置及其与邻近重要血管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将CT检查结果与手术所见进行对照.结果 异物位置:眼球后1例,眼眶穿通插入颞部4例,额骨穿通入侵额叶1例,筛窦区1例,颈前区5例,颈侧区3例,颈后区4例;异物性质:石头2例,金属12例,鱼刺1例,木质物3例,玻璃1例;异物导致的组织损伤:血管损伤2例次(损伤血管后游走性异物1例),紧贴邻近大血管1例次,眼球损伤4例次,视神经损伤1例次,甲状腺损伤2例次,软组织挫伤18例次,骨折15例次,脑挫伤2例次.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患者接受介入治疗,除1例血管内异物因游走而改变位置外,CT定位与手术所见符合率为100%.结论 MSCT结合CTA能够多角度观测头颈部异物,准确显示异物的形态、大小、位置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对异物性质和伴发血管损伤的判断也比较可靠,对临床术前治疗计划的制定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健康人额窦和额隐窝区域的CT影像学特征,了解额筛气房在国人中的出现率,进一步认识额窦和额隐窝区域重要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人(404侧)无额窦疾病症状且额隐窝区域无病变表现的研究对象,对头部行16排螺旋CT扫描,然后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和水平位图像重建。观察鼻丘气房、额气房、筛泡上气房、眶上筛房、额泡气房和额窦内间隔气房等额筛气房的出现比率,同时分析钩突后上端附着点的位置分布特征和终末隐窝的出现率。结果①额窦和额隐窝区域的多个气房需要依靠三维CT明确分类。②159侧(39.4%)出现额气房,其中Ⅰ型98侧(24.3%);Ⅱ型28侧(6.9%);Ⅲ型33侧(8.2%),未见Ⅳ型额气房。148侧出现筛泡上气房(36.6%);22侧出现眶上筛房(5.4%);36侧出现额泡气房(8.9%);25人出现额窦间隔气房(12.4%)。③380侧出现鼻丘气房(94.1%)。钩突后上端可有1个或2个附着点,244侧钩突后上端有单一附着点(60.4%),其中214侧(53.0%)附着于眶纸板;21侧(5.2%)附着于中鼻甲;9侧(2.2%)附着于颅底。160侧钩突后上端有两个附着点(39.6%),其中,111侧(27.5%)附着于眶纸板和颅底;35侧(8.7%)附着于眶纸板和中鼻甲;14侧(3.5%)附着于颅底和中鼻甲。360侧(89.1%)钩突后上端在眶纸板上有附着点,附着点与眶纸板接合部的下方形成终末隐窝。结论16排螺旋CT结合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可准确辨认额窦和额隐窝区域中额筛气房的解剖特征。  相似文献   

7.
螺旋CT在胆脂瘤型中耳炎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颞骨螺旋CT在胆脂瘤型中耳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4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的CT资料,将手术结果与CT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螺旋CT能清楚地显示起源部位不同和大小不等的胆脂瘤的软组织影充填征象及引起的中耳系统细微的骨质破坏征象。术前CT诊断骨壁受侵101耳,而术中发现为90耳,平均符合率为89.1%;术前CT显示胆脂瘤在中耳系统充填部位为108耳,与手术结果平均符合率为94.4%;术前CT诊断听骨链受侵为234耳,而术中证实为209耳,平均符合率为89.3%。结论:螺旋CT对胆脂瘤型中耳炎的诊断,尤其对判定骨质破坏的范围和软组织充填的部位,制定手术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真菌球型鼻窦炎CT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真菌性鼻窦炎以真菌球型为多见,而临床上又以上颌窦发病最多。由于其在临床上,甚至在文献中也常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混淆,也易误诊为慢性鼻窦炎和鼻窦恶性肿瘤,且类型不同,其治疗也有差异,故正确分类诊断尤为重要。但本病术前窦腔取材病理检查较为困难,而CT影像检查相对易行,且能初步判断鼻窦病变的性质及较准确估计病变范围,故对术前诊断及手术方式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收集我院1998年6月~2005年6月40例临床确诊为真菌球型鼻窦炎的临床资料,探讨其CT影像学特征,旨为诊断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螺旋CT诊断咽喉部滞留鱼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螺旋CT在咽喉部滞留鱼刺的诊断作用.方法 对10例咽喉部鱼刺滞留15 d以上的患者作颈部螺旋CT扫描,并经多层面重建后清晰显示异物及其所在位置,然后进行手术探查,证实为鱼刺并取出.结果手术取出鱼刺的直径1~4 mm,长度1~28 mm.鱼刺横跨颈总动脉后方平第三气管环1例,位于舌骨水平内侧下颌舌骨肌群内1例,梨状窝2例,气管食管沟5例,食管入口1例.结论 螺旋CT对咽喉部鱼刺异物敏感性高,定位准确,对咽喉部滞留鱼刺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对手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术、胸部正位片+胸部透视检查术两种方法分别在诊断小儿呼吸道异物中的价值(.) 方法 300例疑诊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患儿行螺旋CT三维重建及常规胸片、胸透检查,与手术及治疗结果对照.结果 ①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异物244例,支气管镜检发现异物238例,6例未见异物;诊断肺部感染56例,其中14例行支气管镜检均未见异物,42例行保守治疗,症状均好转.其诊断灵敏度100%,特异度90.3%,约登指数0.903;②胸部正位片+胸部透视检查:诊断异物可能180例,经手术及治疗确诊异物164例,无异物16例;诊断肺部感染120例,经手术及治疗发现异物74例,无异物46例.其诊断灵敏度68.9%,特异度74.2%,约登指数0.431.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对于支气管异物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极高的灵敏度使其在诊断过程中可以作为是否行支气管镜检术的决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
慢性中耳炎手术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慢性中耳炎中耳乳突手术方式选择的依据.方法对160耳慢性中耳炎患者依据术前的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检查并参考听力学,分别选择了鼓室成形术、一期乳突病变切除加鼓室成形术.结果依据术前HRCT检查,中耳乳突未发现阴影31耳行鼓室成形术,中耳乳突部分有阴影49耳行乳突病变切除加鼓室成形术(完壁式),中耳乳突弥漫阴影或有骨破坏80耳行(开放式)乳突病变切除加鼓室成形术.术后干耳时间:7天~51天,平均23天.术后听力平均提高15 dB.结论160例慢性中耳炎手术方法的选择,主要以术前的HRCT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筛窦顶壁高度及形态影像解剖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冠状位鼻窦CT,观察左 右侧筛窦顶壁形态及高度对称性、筛窦顶壁与筛板连接方式,测量左右侧筛窦顶壁高度差及筛窦顶壁与筛板间高 度差。结果:左右侧筛窦顶高度(差>1mm)不对称者25例(15.63%),其中右侧筛窦顶较左侧低13例 (52.00%),左右侧筛窦顶高度差平均为2.35mm。左右侧筛窦顶形态62例(38.75%)不对称,一侧鸟翼状另一 侧扁平状。筛窦顶与筛板水平式连接116侧(36.25%),高台式连接204侧(63.75%)。高台型筛窦顶与筛板高 度差平均为2.80mm。结论:筛顶在高度及形态上存在左右侧不对称性,且以形态的不对称性为常见。筛窦顶壁 与筛板的连接方式以高台式多见。鼻内镜手术前及手术中仔细阅读患者鼻窦CT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CT在小儿呼吸道异物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检查在小儿呼吸道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高度疑为呼吸道异物、X线胸片阴性的84例患儿行肺部螺旋CT检查。结果:螺旋CT检查84例均发现异物存在。结论:螺旋CT对小儿呼吸道异物的诊断能弥补X线胸片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窦炎的鼻窦CT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采用影像学方法评价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窦炎(不合并鼻息肉)的疗效。方法慢性鼻窦炎患者24例(42侧),其中青少年患者11例(20侧),平均(x^-±s,下同)年龄(11.8±3.2)岁;成年患者13例(22侧),平均(36.7±11.0)岁。患者接受鼻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成年和青少年患者的药物剂量分别为256μg/d和128μg/d,平均疗程分别为(7.5±3.2)周和(7.0±3.4)周。采用Lund-Mackay评分方法,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鼻窦CT进行评分(Lund得分),同时记录患者主诉鼻部症状改善情况。结果①治疗后,成年患者的平均Lund得分为6.5±7.5,显著低于治疗前(12.2±5.7,t=3.82,P〈0.01);青少年患者的平均Lund得分治疗后为2.6±3.7,显著低于治疗前(10.3±5.7,t=5.08,P〈0.01)。成年患者中5例(38%)达到影像学治愈标准,好转7例(54%),无效1例(8%);青少年患者中8例(73%)达到影像学治愈标准,好转3例(27%),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鼻用糖皮质激素对成年慢性前组筛窦炎治愈率最高(47%),对慢性后组筛窦炎治愈率最低(38%);药物对青少年慢性前、后组筛窦炎和慢性蝶窦炎的疗效优于成年患者。③成年患者的主观疗效与治疗前Lund得分呈正相关关系(r=0.676.P〈0.05),即治疗前Lund得分越高,主观疗效越差。青少年患者的主观疗效,与治疗前Lund得分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鼻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治疗慢性鼻窦炎,部分患者可以达到影像学上的治愈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三叉神经瘤14例,12例做CT检查,2例做MRI检查,14例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12例CT扫描呈混杂密度6例,均匀高密度5例,等密度1例,注射造影剂后多呈不均匀强化,肿瘤周围均无脑水肿.2例MRI图像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X线平片示11例有岩骨、颅底骨吸收破坏.临床常伴有听神经、面神经等受累.CT和MRI是诊断三叉神经瘤的有效检查方法.三叉神经瘤应与脑膜瘤、胶质瘤及听神经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筛窦及其邻近结构CT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内窥镜鼻窦手术提供影像学资料,观察了筛窦及其邻近结构的关系。对9名健康人筛窦进行了横断层面连续CT扫描,对20名健康人进行了横断加冠状层面扫描,每人平均扫描22次,发现个体间筛窦及其与邻近组织的解剖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变异。横断扫描可清晰地显示出后组筛窦或蝶窦与视神经管的解剖关系和颈内动脉与蝶窦的解剖关系。冠状扫描可详细地观察到窦口鼻道复合体和筛窦与眼眶、前颅底的解剖关系。鼻窦CT扫描对鼻窦炎病因学分析、鼻内窥镜手术设计和术中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侧茎突过长并导致茎突综合征抨临床并不鲜见,两侧茎突同时超长者临床却罕见。现将该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特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回顾性总结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表现,并与手术中所见比较,探讨其CT影像特征及其在诊断中的参考作用。方法收集21例确诊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男17例,女4例;年龄15岁~50岁。鼻窦CT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扫描。术前行鼻内镜检查、皮肤点刺变态反应皮试、总IgE及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涂片检查。手术中记录鼻窦和鼻腔病变且与CT影像对照。术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真菌涂片+培养。结果鼻内镜检查见所有病例鼻腔单发或多发半透明粉白色息肉,周围稀薄黄色或黏白色分泌物。9例11侧鼻腔可见果酱样黄褐色黏着分泌物。鼻窦CT扫描提示单侧鼻窦发病10例(10侧),双侧病变为11例(22侧);单侧或双侧病变全组鼻窦均受累;鼻窦腔散在均匀高密度影,呈毛玻璃样特征,周边为软组织影,3例4侧颅底骨质吸收,1例颅内侵犯。20例行鼻内镜手术,1例行双冠经路+鼻内镜手术。术中见17例窦腔有果酱样黄褐色黏着分泌物(黏蛋白),4例窦腔为褐绿色泥样分泌物。随访6个月至7年,治愈14例,好转7例,其中3例术后2年再手术。结论鼻窦CT扫描显示鼻窦腔内片状毛玻璃样高密度影,可伴骨质吸收或侵袭性生长,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检查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鼻腔嗅裂区呼吸道上皮腺瘤样错构瘤的特征性CT影像表现及其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在CT表现上的区别。 方法 (1)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双侧嗅裂区呼吸道上皮腺瘤样错构瘤的CT资料,探讨其影像学特点。(2) 分别测量17例错构瘤患者、36例鼻息肉患者和41例正常人在轴位和冠状位CT上的嗅裂区的宽度和鼻腔总宽度,计算嗅裂宽度和鼻腔宽度的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错构瘤患者的CT层面上显示嗅裂区有与脑灰质呈等密度的软组织影,嗅裂宽度增大。嗅裂宽度的中位数,在轴位和冠状位CT上分别是,错构瘤组11.5 mm和11.8 mm,鼻息肉组7.5 mm和7.8 mm,对照组5.4 mm和5.4 mm。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 0.001)。鼻腔的总宽度在各组中及两个扫描方位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嗅裂宽度和鼻腔宽度比值的中位数,在轴位和冠状位CT上分别是,错构瘤组45.5%和43.5%,鼻息肉组30.0%和30.0%,对照组为22.0%和21.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 0.001)。 结论 错构瘤组CT扫描下的嗅裂宽度及嗅裂宽度和鼻腔总宽度的比值较正常组和鼻息肉组显著增加。嗅裂膨胀性增宽是提示错构瘤的特征性征象之一,其可以作为错构瘤与鼻息肉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尤其是双侧对称增宽更有诊断价值,双侧嗅裂宽度大于10 mm应高度怀疑有错构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耳外科显微技术的提高,对鼓室硬化的认识逐渐加深。高分辨CT在耳科疾病诊断中具有很重要位置,现对鼓室硬化高分辨CT表现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分析2006年8月~2010年8月经我院临床诊断需手术探查鼓室或开放乳突的鼓室硬化患者56例,均经病理科确诊。男37例,女19例,年龄12~64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