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目的 了解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 对 2 0 0 0年 1月 1日~ 2 0 0 0年 12月 3 1日急救呼叫服务的 65 1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65 1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高发年龄组为 2 1岁~ 4 0岁和 5 1岁~ 70岁。急救病种依次排序前 5位为创伤 2 0 4例 ( 3 1 3 % ) ,神经系统急诊 13 0例 ( 19 9% ) ,心血管急诊 91例 ( 14 0 % ) ,消化系统急诊 4 2例 ( 6 5 % ) ,呼吸系统急诊 4 1例 ( 6 3 % ) ,其中一般急诊 4 3 1例 ( 66 2 % ) ,危重患者 179例 ( 2 7 5 % ) ,死亡患者 4 1例 ( 6 3 % )。急救呼叫服务时间主要分布在上午 9时~ 12时和下午 3时~ 6时 ;急救患者主要分布在医院周围市区和农村地区。一年内 9月~ 11月院前急救人次略高于年平均水平。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建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和促进急诊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了解急诊就诊患者(包括院前急救)的疾病谱,寻找变化规律,指导急救实践.方法:选取2001年、2005年、2009年收治患者59719例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通过抽取3年急诊就诊人数统计数据,发现2001~2009年9年来张掖市医院急诊就诊案例的高峰时间分布、病例类型分布、年龄分布等有了很大的差异性.引起这种差异性变化的原因可能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相关.结论:9年来,急诊病例的疾病分布类型、年龄分布、高峰时间分布都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这种变化,急救工作的管理也要科学的调整;根据急诊疾病谱变迁,对急诊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3.
6646例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的疾病谱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的疾病谱。方法对2003年用救护车送至我院的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去向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年内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6 646例,男女比为1.65∶1;年龄(40.18±21.05)岁;每天12∶00~15∶00和21∶00~24∶00为到院高峰时间;创伤、神经系统疾病、急性中毒、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居前5位。前6位疾病为颅脑损伤、四肢或身体未特指部位损伤、脑出血、脑梗死、冠心病心绞痛或心梗、胸部心血管创伤;入院率为59.75%。结论(1)新形势下急诊医学专业,特别是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医务人员的培训要以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的疾病分类和疾病谱为依据,根据疾病谱确立急诊学科的技术建设重点和人才培养方向;(2)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对人类健康和急诊学科建设有重大意义,要重视男性的安全防范教育;(3)要根据患者的就诊高峰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院前与院内急救工作。  相似文献   

4.
综合性医院急诊患者疾病谱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综合性医院急诊患者疾病谱.方法:采用前瞻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2003年度到我院急诊患者的性别、年龄、急诊诊断或主诉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57 636人次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7∶1.年龄(27.22±20.61)岁.每天18:00~23:00为来诊高峰时间.呼吸系统、创伤、发热、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是急诊的前6位系统或大类疾病.前3位的疾病谱为创伤、发热、上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件次.收入院率17.73%.结论:本研究为医院和急诊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最新的科学资料和依据:①急诊专业医生的培训要以疾病分类和疾病谱为依据,根据疾病谱确立学科的技术建设重点和人才培养方向;②提高救治水平对人类键康和学科建设有重大意义;③急诊科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最重要的部门;④院前急救-急诊室急救-急诊或中心ICU一体化模式是符合急诊学科发展的模式;⑤急诊病人是住院病人的主要来源,急诊住院疾病谱的排序对确立医院重点专科建设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病种、出诊时间、月份、出诊半径、院前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我院2008年1~12月所有院前急救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1.15:1,平均年龄54.2±15.1岁,院前急救反应平均时间9.35±2.58分钟,电话呼叫以6:00~9:00和18:00~21:00时为多,一年中以7~8月、1~2月为最多,排列前5名的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外伤、急腹症、呼吸系统疾病,出诊半径≥5km者占50.79%,得到有效处理的仅占55.12%,到达现场已死亡患者62例.结论:本调查结果可以为建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学科建设、急救人才培养、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制定急救工作重点、促进120急救指挥系统规范化管理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原地区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云兵 《四川医学》2009,30(1):32-34
目的了解高原地区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对2003年3月1日-2008年2月28日高原地区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病情、死亡病种、急救半径、出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项目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高原地区院前急救患者1484例中,男女比例为2.23:1,平均年龄39.6岁;院前急救的疾病谱前7位依次是创伤728例次(49.06%)、心血管系统疾病167例次(11.25%)、神经系统疾病151例次(10.18%)、急性中毒134例次(9.03%)、呼吸系统疾病118例次(7.95%)、晕厥待查90例次(6.06%)、消化系统疾病70例次(4.72%);出诊高峰时间主要分布在18:00-9:00时间段;出诊里程:8公里以内占60.38%,8公里以外占39.62%,7、8、9月份院前急救人次为最多。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高原地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和提高高原地区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院前急救死亡157例病例分析及病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唐山市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急诊科院前急救死亡患者流行病学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唐山地区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的病因规律及特点,从而降低急救患者死亡率和伤残率.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间唐山开滦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死亡157例患者进行病因及危险因素与预防的回顾性临床分析与探讨.结果:157例院前急救死亡病例平均死亡年龄(63.84±25.36)岁;男:女之比2.4:1;死因:心源性猝死(54.78%)和脑卒中(27.39%)位居前两位.结论: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是院前急救死亡的主要疾病病因,中毒、自杀和意外事故在年轻死亡患者占相当比例.而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兰州市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自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中125天的院前急救出诊病历,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兰州市院前急救患者中男性是女性的1.72倍,以40~49岁组(18.49%)、20~29岁组(14.14%)及70~79岁组(13.63%)为主,其主要疾病为创伤(30.05%)、神经系统疾病(20.29%)、心血管系统疾病(15.41%);兰州市院前急救的呼救高峰时间是14:00~18:00;平均院前急救时间为(24.55±2.06)min,平均急救服务半径为(2.239±1.763)km。结论:根据兰州市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强化重点人群安全意识,合理调配人员设备,加强急救体系建立及重点时段的急救医疗资源配置,不断提高院前急救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9.
温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温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和管理水平.方法:选用温州市急救中心救护记录单为调查表,调查对象为2004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温州市急救中心所有院前急救患者,共7262例,采用现况研究.结果:7262例平均年龄(44.13±13.56)岁,男女性别比为1.07:1,患者中职业以工人(2430例,33.46%)最多.院前急救病种前5位是交通伤(2078例,28.61%)、脑血管病(1017例,14.01%)、心血管病(1004例,13.83%)、中毒与自杀(662例,9.12%)、消化系统疾病(492例,6.77%).院前急救患者的人次,一年中分布以冬季最多,秋季最少;一天中分布以14~16、18~20时段为多,以凌晨2~4、4~6时段较少.院前急救患者区域分布以城郊为主(占41.75%),市区与农村次之.结论温州市院前急救有其自身的流行病学特点,本调查为温州市院前急救的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1205例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分布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急救中心近两年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的疾病谱分布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6月间我院急救中心出诊救护车院前急救转运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8个月内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1205例,男女比为1.56:1;年龄(42.06±19.53)岁;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急性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居前5位;每天12:00—16:00和20:00~24:00为出诊高峰时间;急救半径分布不同与出诊地点有一定联系。结论:院前急救工作的医务人员可根据疾病分类和疾病谱为依据进行重点培训,科学合理地安排院前急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2000年和2001年院前急救病例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2000年和2001年院前急救患者性别、年龄、病种、出诊时间和地点分布等资料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 分别对我院2000年1月1日~12月31日、2001年1月1日~12月31日紧急出车抢救的全部院前急救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2000年相比,2001年年龄组在0~9岁(占7.8%)、70~79岁(占12.7%)患者的比例增加(P<0.05);疾病病谱中神经系统急诊(占24.4%)、心血管系统急诊(占17.9%)、颅脑外伤(占17.3%)及儿科急诊(占9.0%)的比例增加(P<0.05);出诊时间在0:00~3:00之间的患者(占5.6%)比例减少,在12:00~15:00之间的患者(占14.5%)、21:00~24:00之间的患者(占16.6%)比例增加(P<0.05);出诊地点为家庭的(占23.7%)急诊患者减少,在公共场所的(占17.8%)及乡镇医院的(占34.3%)患者比例增加(P<0.05~0.01)。结论 对2000年、2001年院前急救病例动态变化趋势的分析为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医疗质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内科院前急救患者病种、年龄和预后,以期提高患者存活率、降低致残率.方法 选取1 124例实施院前急救患者,回顾性分析急救病种、年龄分布及相关救治效果.结果 急救患者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其他疾病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病种患者的年龄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急救前后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后,急救有效率为98.93%.结论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的重要基础,实施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对维持患者基础生命体征以及提高整个急救成功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了解唐山市院前急救交通伤患者的疾病谱,寻找变化规律,指导急救实践。方法:选取1998、2002、2006这3年需要院前急救多达1381例交通伤患者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急诊诊断等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通过抽取三年院前急救统计数据,发现1998~2006年八年来唐山市院前急救交通伤案例的性别、时间分布、年龄分布等有了很大的差异性。引起这种差异性变化的原因可能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相关。结论:(1)八年来,院前急救交通伤病例的性别、年龄分布、时间分布都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这种变化,急救工作的管理也要科学的调整;(2)根据交通伤院前急救疾病谱变迁,对院前急救工作者的培训工作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随州市院前急救内科疾病流行病学特点,为急诊医疗防治重点及科学管理,人员培训提供依据,为本地居民预防治疗疾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总结2009-01~2011-12间,“120”急救中心受理出诊内科患者院前急救资料,对其性别、年龄、出诊时间、疾病分类、月份分布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年共受理出诊总例数6454例,男性3478人(53.89%),女性2976人(46.11%),以40岁—70岁年龄段为最多,0岁—20岁和大于80岁年龄段为最少,疾病种类前4位依次是神经系统疾病(25.27%)、心血管系统疾病(18.26%)、、急性中毒(13.74%)、呼吸系统疾病(6.70%).院前急救以1、8、11、12月份为多,高于月平均水平。出诊时间以7:00—21:00为出诊高峰,1:00—7:00人数最少,呈现单峰样波动。结论地区院前急救内科疾病以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为主,其次是急性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根据院前急救内科疾病谱,针对性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完善急救预案,加强急救器材及装备。加强居民健康教育及急救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梅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2014年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的特征,为将来有效地利用急救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提高医院的医疗急救水平。方法:从急救中心指挥系统数据库中调取2013年~2014年所有的急救数据,对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伤患类型,出诊时间分布等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四年里梅州市人民医院急救科共出诊抢救患者14 000例,急救患者以男性居多,分布在45~55岁的患者最多,创伤在医院院前急救患者死亡原因中所占比例为38.1%,其次为心脑血管疾病35.1%,均成为致死的两大重要原因。结论:创伤和心脑血管疾病是院前急救高发疾病,医院应根据本地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科学分配医疗资源,为梅州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急救系统做好急救规划,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患者死亡原因,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降低院前死亡率.方法:对2009年7月~2011年6月期间我中心120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的发病时间、病因、年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院前急救患者因心脑血管疾病与创伤死亡分别占内、外科疾病死亡的75.52%与24.48%.结论:识别高危人群,提高全民的急救知识,合理配备资源,尽可能提高院前复苏的成功率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120院前急救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3月间沈阳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院前急救3 549人次的病例资料,总结其成功的经验.结果:总抢救成功率为97.2%,其中,心肺复苏(CPR)成功率为32.7%,危重病抢救成功率为87.6%.结论: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关键,①良好齐全的院前急救设备;②高素质急救人员;③铁的纪律,规范化的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8.
兰州市区2409例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统计、分析近2年兰州市区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资料,为今后防治此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全部资料来源于2006~2008年兰州市区呼救"120"急救电话,经省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的急性中毒患者.经"120"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和院前急救病历录入统计的急性中毒患者年龄、性别、死亡分布以及中毒种类、中毒原因、中毒途径等资料,分析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意义.结果2006年1月1日-2008年1月1日.共接受呼救并救治急性中毒患者2409例,男女比为2.1:1,男性多于女性.按年龄段分为6组,高发年龄段在30~39.岁短(32.00%)、20-29岁组(28.97%)和40~49岁组(20.96%).中毒类型主要是酒精中毒(58.03%)、一氧化碳中毒(20.67%)、药物中毒(9.30%)、其他(5.89%)、农药中毒(4.57%).院前病死率中酒精中毒最高(43.75%),其次是一氧化碳中毒(34.38%).在中毒原因中误服过量占36.99%,意外占31.05%,自杀占25.03%.中毒途径以口服为主(77.36%),其次为吸入(21.30%).结论患者年龄分布以青、中年占绝大多数.所统计7种类型急性中毒中酒精中毒居首位.性别、死亡分布男性急性酒精中毒院前病死率最高,一氧化碳中毒次之.安眠类药物是自杀行为者选择的常见药物.农药中毒主要发生于城市周边农村.其中女性较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南通市2013年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合理的院前急救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该年度接诊的14275例院前急救患者为调查对象,以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疾病谱等为观察指标,将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中男∶女为1.64∶1,年龄以≥60岁所占比率最高,疾病谱前4位依次为创伤(58.16%)、脑血管疾病(6.83%)、心血管疾病(5.45%)、急性中毒(主要为酒精中毒)(5.09%)。全年无明显高峰季节。结论:南通市2013年院前急救患者主要为创伤和心脑血管疾病,急救人员在创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专业培训方面要有所侧重,提高院前急救质量。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近1年120院前急救出诊情况,对院前急救影响因素进行归纳研究.方法:对2010年6月~2011年5月间我院120院前急救转运患者性别、年龄、呼救出诊时间、地点、急诊诊断、救治转送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1年我院院前急救转运患者1297例,男女比为1.62:1;年龄(37.8±13.5)岁;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