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研究人工流产术中所见子宫颈蜕膜性息肉。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检查出的子宫蜕膜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的息肉形态分布以及病理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有12例患者宫颈蜕膜性息肉蒂较短,并且附着在宫颈外口;有5例患者宫颈蜕膜性息肉蒂较长,并且附着在宫颈管内;有1例患者宫颈蜕膜性息肉蒂细并且长,并且附着在宫腔内部。其中单发者12例(66.67%),多发者6例(33.33%)。结论子宫颈蜕膜性息肉的发病人群大多为妊娠妇女,其主要是由于受到了高水平的孕激素的影响而发生的,这属于一种生理反应,可以采用手术将其摘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胃增生性息肉的临床特点及癌变可能性。方法分析、总结经内窥镜、病理检查等确诊的胃增生性息肉的临床资料、内镜报告、病理报告。结果81例患者者中,男24例,女57例,平均年龄56.8岁,41岁以上占71例;共摘除完整胃增生性息肉163颗,其中57例为单个息肉,占70.4%,24例为2个以上息肉,占29.6%;息肉以胃体、胃底多见,分别为58.3%、30.1%;同时伴发消化性溃疡11例,各种慢性胃炎67例,其它病变3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32例,阴性49例;随访中1例女性69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出现早期胃腺癌。结论胃增生性息肉以中老年人常见,女性居多,胃体、底部好发,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尚待明确,部分胃增生性息肉可能有恶变倾向、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大肠息肉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11月该院大肠息肉患者931例的病理类型及临床特征,分析不同病理类型大肠息肉的临床特征。结果大肠息肉组织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530例(56.9%),增生性息肉195例(20.9%),炎性息肉114例(12.2%),锯齿状腺瘤51例(5.5%),局灶癌变息肉41例(4.4%)。不同病理类型大肠息肉男性占比均高于女性,男性占比54.4%~62.7%。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锯齿状腺瘤均以中年(58.8%~64.0%)、远端分布(64.2%~80.4%)、单发(90.2%~96.9%)、<1 cm(76.8%~93.8%)占比最高,其中锯齿状腺瘤远端分布率最高(80.4%),其次为增生性息肉(76.9%),腺瘤性息肉远端分布率(64.2%)与炎性息肉(68.4%)接近;<1 cm腺瘤性息肉占比(76.8%)明显低于其他三种息肉(90.2%~93.8%)。局灶癌变息肉多部位分布(9.8%)及多发(24.4%)占比明显高于其余四种息肉,且与其余四种息肉不同其以老年(68.3%...  相似文献   

4.
王农荣  孙坚  王东海  谢文 《江苏医药》2003,29(5):398-398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P)临床少见 ,我们自 1987年至 2 0 0 2年收治 4例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男 2例 ,女 2例。年龄 9~ 6 5岁 ,其中 30岁以下者 3例。病程 3个月~ 8年。以便血和大便次数增多为主要症状。本组 4例均有便血 ,多为间歇性 ,血呈暗红色 ,量较少 ,与粘液混合或便表面有血。 1例为鲜红色血便 ,3例有大便次数增多 ;2例血便同时伴腹痛。 1例 9岁患儿伴发育不良 ,1例合并胃息肉 ,长期便血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本组病人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确诊。息肉分布在全结肠及直肠者 2例 ,分布在降结肠、乙状结肠和…  相似文献   

5.
本文收集了我院结直肠息肉及腺瘤310例。其中幼年性息肉87例(28.1%),增生性息肉29例(9.4%),炎性息肉37例(11.9%),粘膜肥大赘生物40例(12.9%),管状腺瘤67例(21.6%),绒毛状腺瘤50例(16.1%)。男性184例,女性126例。幼年性息肉中位年龄12岁,其余息肉年龄35—39岁,腺瘤43~45岁。体积以幼年性息肉及绒毛状腺瘤最大,平均直径14~15mm。幼年性息肉少数有轻度非典型增生,1例有癌变。管状腺瘤以轻中度增生为主,2例有癌变,癌变率为3%。绒毛状腺瘤以重度增生为主,21例有癌变。癌变率为42%。结直肠息肉是较常见的疾病,无论儿童及老年均可发生。习惯上称的“息肉”,实际包括非肿瘤性息肉和真性肿瘤的腺瘤。后者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被认为是癌前改变而普遍受到重视。随着检查治疗手段的进步,纤维结肠镜的普遍开展,愈来愈多的病例得到了确诊和治疗,为预防腺瘤恶变和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都起到良好效果。对大肠息肉的认识,有赖病理学观察及分类,准确的病理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帮助甚大。本文特对310例大肠息肉及腺瘤进行病理学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淑英 《天津医药》2000,28(9):561-562
大肠腺瘤性息肉是大肠常见疾病之一,也是大肠癌主要的癌前痫变。我院从1988年1月~1998年12月经内镜摘除和(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大肠腺瘤性息肉96例。现总结分析本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6例中男50例,女46例,男女之比1.09:1。年龄9~84岁,平均47岁。病程1周~半年。临床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大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0年来收治的17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17例中7例有家族史,3例已发生癌变。结果 17例均行手术治疗,行全结肠切除直肠黏膜剥除回肠造袋肛门吻合术15例(88.2%),其他术式2例。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辅以非甾体类抗炎药,或三苯氧胺治疗。10例得到随访1~11年,4例死亡(23.5%)。余者术后生存质量满意,排便功能良好。未发现回肠粪袋息肉形成。结论手术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主要方法,它可预防肠息肉癌变。术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三苯氧胺治疗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复发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志龙  杨明清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3):1984-1985
目的:探讨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临床和病理的关系.方法:对142例手术切除的胆固醇性息肉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2例胆固醇性息肉占同期胆囊切除数的9.5%,40岁以下40例,男女发病率相近.106例有慢性胆囊炎病史(74%).结论:对不伴胆囊结石,B超提示体积小于4 mm无明显症状的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应随访观察,不宜外科手术治疗;对B超提示体积在5~10 mm的患者术前1日复查是必要的,如果息肉脱落,亦可避免外科手术治疗;对凡单发大于10 mm的病变宜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9.
幼年性息肉是小儿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我科于2008年6月-2010年1月对86例小儿幼年性息肉采用小儿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小儿结肠镜检查并经病理活检确诊的幼年性息肉86例,男52例,女34例;年龄2—11岁,  相似文献   

10.
结肠腺瘤性息肉是重要的结肠癌前病变,研究探讨结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规律对结肠癌的二级预防有重要意义。自1994年1月至1996年12月本组经结肠镜及病理证实腺瘤性息肉共计281例,现将其临床特征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1.
自1994年4月至1997年3月,我们采用内镜下用微波治疗消化道息肉552枚。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治疗消化道息肉198例共552枚息肉。男156例,女42例,年龄17~77岁。其中单发124例,多发74例,有2例大肠息肉多达100枚以上。息肉的分布见表1。息肉直径0.3~2.8cm。息肉形态:有蒂78枚,亚蒂125枚,广基349枚。病理组织学:息肉微波凝固前,除0.5cm×0.5cm以下的明显炎性息肉外,均常规进行活检。其中:炎性息肉125枚,腺瘤性息肉427枚。其中2例患者的2枚息肉有恶变,均为单发,息肉大小分别为1.5cm×1.2cm,1.5cm×1.5cm,一枚有蒂,一枚亚蒂,息肉体部及蒂部光滑,表面明显糜烂,病理组织学为腺瘤性息肉,局灶癌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不同术式治疗声带息肉伴慢性肥厚性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声带息肉伴慢性肥厚性喉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声带息肉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声带息肉切除术与声带注射术的联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8%,以观察组显著更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38.147,P=0.000)。结论声带息肉切除术与声带注射术的联合应用对带息肉伴慢性肥厚性喉炎较单行息肉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更佳,建议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肠镜诊治结肠息肉的操作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53例经肠镜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资料。结果共发现多发性息肉82例,单发性息肉71例。息肉分布在直肠61例、乙状结肠59例、降结肠20例、横结肠13例。根据息肉大小选择切除方式,无1例大出血及穿孔。结论作为微创手术的结肠镜下结肠息肉的治疗,其多样性可以成为临床的最优选择,为患者减轻痛苦,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年间我院胃镜室胃息肉检出患者的临床主诉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镜下胃息肉检出率为2.7%(151/5421),男1.6%(46/2815),女4%(105/2606);其中胃底腺36例(23.8%),增生性41例(27.2%),炎性息肉71例(47%),其他3例(2%);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发生率分别为:胃底腺2.8%、0,增生性48.8%、7.3%,炎性息肉23%、2.8%;Hp感染情况:胃底腺6%,增生性24.4%,炎性息肉40.8%;临床表现有腹痛73.5%,腹胀52.3%,消化道出血(黑便)23.8%,恶心18%,嗳气28.5%,其它18%;分布:胃底腺息肉全部分布在胃底、体部(各50%),增生性息肉主要在胃体部(46%),炎性息肉主要在胃窦部(51%)。结论胃息肉的发生率较低,女性多见,炎性息肉最多见,其次为增生性息肉及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分布在胃底、体部,增生性息肉主要在胃体部,炎性息肉主要在胃窦部;HP感染多见于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患者;增生性息肉具有癌变倾向;临床表现以腹痛、腹胀多见,其次为腹胀和嗳气、黑便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结肠息肉年龄及病理分布特点,息肉大小、病理类型和不典型增生程度与息肉癌变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04-2011年结肠镜及病理诊断为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肠息肉年龄及病理分布特点,息肉大小、病理类型和不典型增生程度与息肉癌变的关系。结果结肠息肉好发年龄为>50岁;腺瘤性息肉占63.32%;息肉直径>2.0cm癌变率为38.89%;非腺瘤性息肉未发现1例癌变,腺瘤性息肉癌变率为3.06%,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17.18%;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癌变率为56.52%。结论结肠息肉好发于中老年人,以腺瘤性息肉为主。腺瘤性息肉的体积越大、绒毛成分越多及不典型增生程度越重,其癌变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
幼年性息肉是小儿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我科于2008年6月~2010年1月对86例小儿幼年性息肉采用小儿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小儿结肠镜检查并经病理活检确诊的幼年性息肉86例,男52例,女34例;年龄2~11岁,其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早期癌变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内镜高频电切全瘤活检,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早期癌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2例Tis及T1期患者经内镜高频电切治疗,其中8例追加根治性手术,无区域淋巴转移。长期随访无癌复发。结论大肠腺瘤性息肉早期癌变经内镜高频电切既可治愈,一般不须追加手术。  相似文献   

18.
徐祝平  赖晓峰 《江苏医药》1996,22(2):112-112
我科近年来收治儿童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3例,术中采用纤维结肠镜检查,2例采用分段结肠切除,1例采用全结肠切除,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例,女1例,手术时年龄分别为12岁、10岁、10岁,均有反复便血,直肠指检触及直肠内有多发性息肉病。1例其父与其妹罹有结肠多发性息肉,1例母亲和姨表姐也罹结肠多发性息肉病;另1例家庭中未发现类似病例。术中纤维结肠镜检查,1例发现仅降结肠无息肉,余大肠满布息肉。行盲肠、升结肠、根结肠和乙直肠切除,剥除远端直肠粘膜至齿线,保留直肠浆肌鞘,回肠一降结肠吻合,降结肠远端经直肠浆肌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结直肠癌患者伴发结肠息肉的发生规律,探讨临床对结直肠癌伴发息肉的早期诊断及处理的策略。方法对67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7例结直肠癌中有7例为复发性结直肠癌,于35例患者中检出息肉共95枚,其中22例有多发息肉;24例经组织病理活检,其中19例为腺瘤性息肉,1例出现癌变。结论结直肠癌伴发结肠息肉的比例较高,且多数为腺瘤性息肉,重视结直肠癌伴发息肉的处理是降低结直肠癌复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增生性息肉有密切关系,近年来研究认为胃增生性息肉有明显临床症状,少数可以发生不典型增生,甚至癌变,根除Hp可使大多数增生性息肉消失[1-3]。由于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Hp检出率及致病性也不尽相同,为此笔者观察了近20年来某战区根除Hp后对飞行人员Hp相关性胃增生性息肉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