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3年11月~1993年10月,10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中,并发单系统或多系统霉菌感染者57例(57%)包括4个系统100例次.10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中,有13例于术后接受常规静脉补液(传统方法),其中并发霉菌感染的3例(23%,4例次);87例接受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者中,30例仅接受胃肠外营养支持(PNS),57例继PNS后过渡至肠内营养支持(ENS).87例中,发生霉菌感染者54例(62%,共96例次).营养支持与否、PNS持续时间及ENS起始时间与霉菌感染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性肝癌伴癌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伴癌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s,PNS)的发病率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60例HCC患者的生化、影像和病理检查结果,比较PNS组与非PNS组的差异.结果 PNS占同期HCC患者住院人数的17.8%(64/360),男女之比为7:1.PNS主要表现为:低血糖症(占同期HCC患者的9.2%,下同),高胆固醇血症(5.6%),白细胞增多症(5.0%),血小板增多症(0.3%),红细胞增多症(2.8%),高钙血症(1.7%),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者为6.9%(25/360).与非PNS组相比,PNS组患者的AFP水平、肿瘤直径、门脉癌栓发生率、乙肝病毒感染率和GGT水平显著较高(P<0.05),而生存时间较短(P<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FP>800 ng/ml,肿瘤直径>6.5 cm和PNS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结论 伴PNS的HCC患者预后较差,PNS的发生与AFP水平,肿瘤直径密切相关,熟悉其临床特征有助于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胃肠肿瘤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及住院期间的营养支持状况,分析营养风险与肿瘤分期、营养支持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期间住院的胃肠肿瘤患者,入院时使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2002(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调查住院期间的营养支持状况,统计患者的肿瘤分期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有961例住院患者入选,总营养风险发生率为38.9%(374/961),胃肿瘤和结直肠肿瘤分别为49.2%(176/358)和32.8%(198/603).Ⅳ期的胃肿瘤和结直肠肿瘤营养风险最高[87.3%(48/55)和58.8%(50/85)],ⅡA期的胃肿瘤和Ⅰ期的结直肠肿瘤营养风险最低[16.1%(5/31)和9.8%(6/61)].有营养风险和无营养风险胃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率分别为62.3%(152/244)和48.6%(144/296),有营养风险和无营养风险结直肠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率分别为37.7%(92/244)和51.4% (152/296),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比值为1.25:1.有营养风险的胃肠肿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2.4%(121/374),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患者的20.4%(120/587),P=0.000 0.有营养风险的胃肠肿瘤患者应用营养支持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7.5%(67/244),明显低于未用营养支持患者的40.8%(53/130),P=0.008 6.在无营养风险的胃肿瘤患者中应用营养支持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未用营养支持者(P=0.039 6),而在无营养风险的结直肠肿瘤患者中应用营养支持与否与并发症发生率无关(P=0.464 7).结论 胃肠肿瘤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较高,营养风险发生率与肿瘤分期有关;有营养风险的胃肠肿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无营养风险者;给予有营养风险的胃肠肿瘤患者营养支持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营养不良是影响肿瘤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肝胆肿瘤患者多数因摄入不足、消化吸收障碍、营养物质代谢异常、蛋白合成能力下降等原因而出现营养不良,不仅降低了肿瘤治疗的敏感性和耐受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也明显增高.因此,营养支持治疗在肝胆肿瘤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此类患者的代谢状态和器官功能存在一些复杂问题,导致营养支持的效果较差.如何做好营养支持治疗甚为关注.  相似文献   

5.
对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术前营养支持的5个方面即营养状况评估、营养支持适应证、营养支持途径、持续时间及营养制剂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工作者对术前营养支持的重视程度,更好地为患者实施营养支持,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恶性肿瘤患者的代谢变化及营养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病变、麻醉、手术及术后感染等因素影响,自身代谢从宏观和微观上发生变化,导致体重进行性下降,甚至出现严重的自身消耗性状态——恶病质,这也是造成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积极治疗控制肿瘤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对患者的营养支持。临床对恶性肿瘤病人的营养支持是应用营养学的方法和理论对肿瘤进行预防及治疗的一门新科学。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营养支持对肿瘤治疗及改善肿瘤病人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很多恶性肿瘤病人是在营养不良及饥饿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患者切除肿瘤后胃肠道瘘的营养支持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胃肠肿瘤切除术后发生胃肠道瘘并行营养支持的患者40例。分析患者的营养支持过程、是否为自愈,并观察患者的自愈时间。患者其他治疗均根据其实际情况应用药物。结果 40例患者经过营养支持后,38例患者的瘘口自行愈合,2例患者在营养支持情况转好后行手术治疗痊愈。结论胃肠肿瘤切除术后胃肠道瘘的营养支持,能较好改善患者的状况,促进胃肠道瘘自行愈合。  相似文献   

8.
癌性恶病质是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常需营养支持以阻止其发展,但有人认为补充营养可以刺激肿瘤的生长,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可能抑制肿瘤的发展。以往的研究证实了营养支持对种植的原发肿瘤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精氨酸与肿瘤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俊  周亚魁  陈纪伟 《腹部外科》2001,14(6):379-380
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无止境地分裂、增殖而不断地消耗宿主的营养物质 ,以及宿主因荷瘤状态所存在的代谢紊乱 ,机体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严重者导致恶液质。营养支持已成为当今肿瘤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传统的含平衡氨基酸的肠外营养支持虽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但亦能刺激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1 3 ] 。因此 ,寻求一种既利于维护患者营养状况 ,又不刺激肿瘤生长的氨基酸制剂是当今营养支持的研究热点 ,其中增量精氨酸的不平衡氨基酸的应用倍受国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仅就精氨酸与肿瘤生长的相关问题综述如下。一、…  相似文献   

10.
副肿瘤性小脑变性(PCD),也称亚急性小脑变性,是一种与恶性肿瘤相关但原因不明的小脑非转移性病变。PCD是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NS)中最常见的一种。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出现PNS者不足1%。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PCD病例报道如下,并复习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前白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对胃肠肿瘤病人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监测价值.方法将20例胃肠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S)和肠内营养(ENS)两组. PNS组术后行TPN, 能量为125 kJ/kg/d, 氮入量0.2 g/kg/d. ENS组术后第1天起经鼻肠管(前端放置于Treitz韧带下或空肠输出袢下30 cm)输注能全力○ R, 量由500 ml/d渐增至1 800 ml/d, 速度由20 ml/h渐增至80 ml/h.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检测体重、上臂肌围、 Hb、 LC计数、 ALB、 TP, 并于术前、 术后2天、术后4天、术后8天检测PA、 RBP. 结果术后病人血清中PA、 RBP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 P<0.01). 结论 PA、RBP为监测营养治疗效果的敏感指标, 术后早期应用EN对胃肠肿瘤病人术后营养治疗的效果与TPN相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细胞cyclin D1表达及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结直肠癌患者按其是否行营养支持分为营养支持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方案:葡萄糖、脂肪乳剂、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组成的营养液,行全胃肠外营养,术前7 d,术后3 d.采用原位杂交检测cyclin D1的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增殖.结果营养支持治疗后,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患者肿瘤组织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23±5.12)%和(37.53±5.31)%;增殖指数分别为(7.21±2.56)%和(8.75±3.84)%;凋亡指数分别为(53.45±7.74)%和(56.74±8.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年复发率分别为16.7%和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不会影响cyclin D1的表达,也不会促进肿瘤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13.
谷氨酰胺是一种条件性必需氨基酸,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氨基酸,约占全身游离氨基酸的60%,在正常血浆浓度为0.6~0.9 mmol/L.近年来,随着谷氨酰胺在临床营养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已从过去单纯的营养支持治疗逐步转为免疫营养治疗的概念.谷氨酰胺能够改善机体的蛋白质营养水平,保护胃肠道黏膜,提高免疫功能,降低感染发病率,减轻机体炎症反应,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增强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促进胃肠肿瘤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本文对谷氨酰胺在胃肠肿瘤患者术后的应用研究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营养支持治疗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患者预后转归情况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优化的营养支持策略对患者来说可以确切地改善临床预后[1].PD术后患者营养支持策略目前存在争议,本文试图就国内外针对PD术后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的现状及争议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中肿瘤坏死样凋亡微弱诱导剂(TNF-like weak inducer of apoptosis,TWEAK)、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itic syndrome,PNS)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6例PNS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TWEAK、HMGB-1及NF-κB的浓度,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NS患者血清中TWEAK、HMGB-1及NF-κB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TWEAK、HMGB-1及NF-κB、CRP的表达相互之间呈正相关(P<0.01),并与尿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CRP之间呈正相关(P<0.01),与血清白蛋白之间呈负相关(P<0.01).结论 TWEAK、HMGB-1、NF-κB在PNS中表达水平上调,且相互呈正相关.推测血清TWEAK、HMGB-1可能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在PNS发病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胡元龙  唐朝晖 《腹部外科》2000,13(4):211-212
目的 研究前白蛋白 (PA)、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对胃肠肿瘤病人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监测价值。方法 将 2 0例胃肠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肠外营养 (PNS)和肠内营养 (ENS)两组。PNS组术后行TPN ,能量为 12 5kJ/kg/d ,氮入量0 .2 g/kg/d。ENS组术后第 1天起经鼻肠管 (前端放置于Treitz韧带下或空肠输出袢下 30cm)输注能全力○R,量由 5 0 0ml/d渐增至 180 0ml/d ,速度由 2 0ml/h渐增至 80ml/h。分别于术前及术后检测体重、上臂肌围、Hb、LC计数、ALB、TP ,并于术前、术后 2天、术后 4天、术后 8天检测PA、RBP。结果 术后病人血清中PA、RBP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 (P <0 .0 5 ,P <0 .0 1)。结论 PA、RBP为监测营养治疗效果的敏感指标 ,术后早期应用EN对胃肠肿瘤病人术后营养治疗的效果与TPN相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存在营养风险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后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的合适起始时间.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符合研究标准的胃肠道肿瘤患者80例,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术后第2天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术后第1天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的变化、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感染并发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术后营养支持相关费用及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疾病和手术类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提早[(3.33±1.10)d vs.(4.03±1.51)d,P=0.020],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生率低(8/40 vs.17/40,P=0.030),术后住院时间短[(3.33±1.10) d vs.(4.03±1.51)d,P=0.020]和营养支持费用少[(2144.49±1210.96)元vs.(2915.99±1615.68)元,P=0.018].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营养指标和肠蠕动恢复时间以及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后第2天(24 ~48 h)开始肠外营养支持,有助于促进和加快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能够更好的节约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研究表明,胃肠道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营养不良及免疫状态低下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大大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发生及肿瘤复发的危险性,并极大程度地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更严重者,术前营养状态低下甚至造成了丧失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在围手术期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的发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前,胃癌作为消化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居我国所有肿瘤的第二位[1].临床研究发现,因肿瘤自身消耗、疾病对饮食的影响等原因,约有50%的胃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并进行性体重减轻,严重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及其对手术治疗的耐受性,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负担[2].研究表明,营养问题也是导致胃癌患者最终死亡的主要原因[3].因此,外科医生应重视胃癌患者的营养问题,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这对其术后的快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术后营养支持治疗的方式依据给药途径分为肠内营养(enteral nui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itrition,PN).有研究表明,小肠的蠕动、消化和吸收功能通常在术后12~24 h即可恢复[4],因此,术后早期EN支持日益被广大临床医生所接受,作为胃癌术后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20.
向肿瘤病人提供营养支持是否促进肿瘤生长 ,是肿瘤病人涉及营养支持颇多争议的核心问题。 2 0世纪 70~ 80年代 ,有关营养支持与肿瘤生长间关系的报道逐渐增多 ,但多为动物实验研究 ,且结论不一。观点一 :肿瘤生长与能量来源有关 ,葡萄糖具有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 ,而脂肪乳剂对肿瘤生长影响尚不肯定 ;观点二 :肿瘤生长与能量的摄入量有关 ,在宿主能承受的范围内 ,肿瘤生长的速度随能量的增加而增加 ;观点三 :若将蛋白质供给量限制在一定范围 ,可针对性地达到饥饿肿瘤而又满足宿主基本代谢需要的目的。而近年一些研究结果显示 :单纯肠外营养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