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壮族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2018年广西百色市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河池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壮族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有心血管并发症的相关资料,根据心血管疾病(CVD)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CVD组(n?=628)和非CVD组(n?=1?94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壮族2型糖尿病患者CVD风险的危险因素。结果 CVD组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C)均高于非CVD组(P?< 0.05)。两组间吸烟史、饮酒史、心血管病家族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lR=1.062(95% CI:1.052,1.072)]、糖尿病病程[OlR=1.610(95%CI:1.450,1.789)]、 2?hPG [OlR=1.015(95% CI:1.007,1.108)]、HbA1c [OlR=1.225(95% CI:1.107,1.345)]是壮族糖尿病患者并发CVD的危险因素;男性[OlR=0.632(95% CI:0.513,0.776)]和居住在城市[OlR=0.547(95% CI:0.452,0.661)]是2型糖尿病患者CVD的保护因素。结论 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CVD风险高于男性。年龄、糖尿病病程、2?hPG、HbA1c与壮族糖尿病患者CVD风险呈正相关。早期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有利于降低 2型糖尿病患者CVD的发生风险,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游离脂肪酸(NEFA)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4月遂宁市中心医院心血管中心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8例作为研究组,根据Gensini总积分分为轻度病变组42例,中度病变组47例和重度病变组49例;根据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40例,双支病变组49例和三支病变组49组。选取同期该院的健康体检者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LP-PLA2、NEFA水平,并分析血清LP-PLA2、NEFA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对随访3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 不同病变组患者的性别、年龄、LP-PLA2、NEFA、伴随糖尿病及高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指数、吸烟、喝酒、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2019年4月,46例健康体检者未出现心血管事件,138例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57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1.3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病变程度[OlR=2.546(95% CI:2.001,4.013)]、不同病变支数[OlR=2.453(95% CI:2.000,4.014)]、血清LP-PLA2 [OlR=2.453(95% CI:2.758,5.346)] 和NEFA [OlR=4.034(95% CI:2.014,5.896)]为冠心病患者3年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LP-PLA2、NEFA高表达,其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并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硬膜外镇痛分娩产妇发生产间发热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产科行硬膜外镇痛分娩的产妇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发生产间发热(发热组),106例产时体温正常(正常组)。对两组产妇的基线资料、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等因素进行比较,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产间发热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发热组的初产妇、产前抑郁、产前焦虑占比及体重指数(BMI)高于正常组(P?<0.05),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产程、分娩镇痛时间长于正常组(P?<0.05),阴道检查次数多于正常组(P?<0.05),羊水污染发生率和缩宫素使用率高于正常组(P?<0.05),硬膜外镇痛间断给药占比低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OlR= 1.014(95% CI:0.924,1.556)]、产程[OlR=1.114(95% CI:0.984,1.526)、阴道检查次数[OlR=1.547(95% CI: 1.140,3.246)]、分娩镇痛时间[OlR=1.122(95% CI:1.036,1.769)]、缩宫素使用率[OlR=2.160(95% CI:1.774,2.965)]、BMI [OlR=2.324(95% CI:1.057,2.965)]、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OlR=1.322(95% CI:1.247,3.668)]均是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出现产间发热的危险因素。结论 硬膜外镇痛分娩产妇发生产间发热的影响因素众多,如BMI、产程、阴道检查次数、分娩镇痛时间、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等,临床应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及时予以干预或调整镇痛给药方案,以减少产间发热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8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结直肠癌术后发生VTE的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入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后未发生VTE的8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结直肠癌术后发生VTE的危险因素,结合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进一步阐述结直肠癌术后VET的诊疗方法。 结果?两组在性别、体重指数≥30?kg/m 2(中度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新辅助化疗、手术术式(造瘘)、手术方式(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输血、使用止血药物及感染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血小板(PLT)、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3.5岁[OlR=2.258(95% CI:1.019,5.044)],糖尿病[OlR=2.688(95% CI:1.237,5.842)]、新辅助化疗[OlR=2.424(95% CI:1.147,5.123)]、输血[OlR=2.559(95% CI:1.073,6.103)]、手术方式[OlR=2.044(95% CI:1.044,4.002)]、PLT[OlR=7.800(95% CI:2.689,22.625)]及D-二聚体[OlR=25.416(95% CI:8.726,74.013)]是结直肠癌术后VTE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对好发VTE的患者应该加强术后护理,早期下床活动,给予双下肢气压治疗,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必要时予以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若术后发生VTE,则根据患者出血风险和具体情况制定诊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青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 1月—2017年6月在南充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20~45岁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青年患者319例。将患者按诊断高尿酸血症的标准分为高尿酸血症组(156例)和血尿酸正常组(163例);分析两组的一般情况和临床资料,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与血尿酸正常组比较,高尿酸血症组的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尿酸(UA)、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肌酐(Scr)、糖化血红蛋白(GHb)、代谢性疾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和超重或肥胖)发病率和睡眠质量差患者构成比均升高(P?<0.05)。UA与TG、Scr呈正相关(rs?=0.165和0.698,P?<0.05)。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lR=2.584(95% CI:1.233,5.414)]、代谢综合征[OlR=6.751(95% CI:3.514,12.968)]和睡眠质量差[OlR=2.229(95% CI:1.290,3.851)]为2型糖尿病并发高尿酸血症青年患者的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青年患者可能与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及睡眠质量差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及短期预后。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7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膜透析患者的7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发生情况设为感染组46例和对照组30例。分析腹膜炎的相关危险因素,观察记录单发腹膜炎和多发腹膜炎患者的治疗结局。结果 76例腹膜透析患者,未发生腹膜炎患者30例(39.47%),46例(60.53%)患者感染腹膜炎56例次,其中1例感染4次,2例感染3次,4例感染2次;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原发疾病、体重指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透析液浓度、透析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文化水平、民族、高糖透析液使用、C反应蛋白、白蛋白、血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一般非条件Logistic分析,年龄[OlR=1.893 (95% CI:1.512,3.026)]、文化水平低下[OlR=2.318(95% CI:1.389,3.225)]、民族[OlR=0.724(95% CI:0.389,0.895)、C反应蛋白水平[OlR=0.724(95% CI:0.389,0.895)]、白蛋白水平[OlR=1.595(95% CI:1.090,2.335)]、血钾水平[OlR=1.625(95% CI:1.079,2.449)]、高糖透析液使用[OlR=1.186(95% CI:0.822,1.710)]均是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单发腹膜炎缓解例数多于多发腹膜炎(P?<0.05),多发腹膜炎患者拔管率及病死率高于单发性腹膜炎(P?<0.05)。结论 患者年龄、文化水平、民族、高糖透析液使用、C反应蛋白、白蛋白、血钾是腹膜透析发生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多发性腹膜炎患者拔管率增加,预后差。临床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干预可有效提高腹膜透析腹膜炎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与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339例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血糖,收集其临床资料。首先依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分组,MAGE<3.9?mmol/L 99例(血糖波动正常组),MAGE≥3.9?mmol/L 240例(血糖波动异常组),分析影响血糖波动的因素;再依据uACR分组,uACR<30?mg/g 197例(uACR正常组),uACR≥30?mg/g 142例(uACR异常组),分析影响uACR的因素。结果 血糖波动正常组与血糖波动异常组比较,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uA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程[OlR=1.040(95% CI:0.958,1.758)]、总胆固醇[OlR=1.332(95% CI:1.061,1.672)]是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uACR正常组与uACR异常组比较,年龄、病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LR、MAG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OlR=1.055(95% CI:1.014,1.096)]、NLR [OlR=2.186(95% CI:1.602,2.983)]、MAGE [OlR=1.438(95% CI:1.226,1.688)]是uACR的影响因素。结论 随着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的进展,血糖波动幅度逐渐增大,总胆固醇可影响血糖波动;随着病情的进展,机体的炎症反应增强,血糖波动幅度的增大可影响uACR。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关系。 方法 选取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入选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216例,分为单纯糖尿病组70例 (SDM组)、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组71例(EDKD组)、临床糖尿病肾脏疾病组75例(CDKD组)。采用Pearson法分析与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有关的检验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KD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MHR预测DKD的最佳截断值及其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CDKD组MHR高于SDM组和EDKD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uACR与MHR、单核细胞、血小板、甘油三酯、血肌酐、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呈正相关(r?=0.552、0.523、0.136、0.214、0.234、0.194、0.137和0.142,均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红蛋白呈负相关(r?=-0.255和-0.321,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MHR[OlR=1.545(95% CI:1.248,1.913)]、体重指数[OlR=1.160(95% CI:1.029,1.307)]、血肌酐[OlR=1.034(95% CI:1.007,1.061)]、收缩压[OlR=1.068(95% CI:1.028,1.110)]是DKD的独立危险因素。对DKD患者,MHR最佳截断值为6.2,MHR的曲线下面积为0.773(95% CI:0.711,0.834),预测的敏感性为71.9%(95% CI:0.646,0.791)、特异性为72.9%(95% CI:0.657,0.801)。结论 MHR是DK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利妥昔单抗使用的背景下影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病理诊断为DLBCL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利用多因素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在应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羟基柔红霉素、长春新 碱和泼尼松龙)治疗的DLBCL患者中,年龄[OlR=1.144(95% CI:1.071,1.221)]、Ann Arbor分期[OlR= 4.633(95% CI:1.321,16.254)]、骨髓是否受累[OlR=9.688(95% CI:1.346,69.734)]、血红蛋白分级程度 Hb 2级(G2)[OlR=9.492(95% CI:1.269,70.979)]、Hb3级(G3)[OlR=48.456(95% CI:5.926,396.253)] 均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趋势检验发现贫血程度越严重,患者预后越差(χ2=27.415,P?= 0.000)。结论 在应用R-CHOP方案治疗的DLBCL患者中,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骨髓是否浸润、血红蛋白分级程度(Hb2级、Hb3级)对DLBCL患者的预后影响较大,且化疗前贫血程度越严重,患者的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胎龄<34周的早产儿225例,分为BPD组23例(包括轻度组18例和中重度组5例)和非BPD组20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发生BPD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OlR=2.02(95% CI:1.13,4.25)]、脓毒血症[OlR=1.79(95% CI:1.54,2.41)]、机械通气时间[OlR=1.83(95% CI:1.27,3.62)]为<34周早产儿发生BPD的危险因素。结论 胎龄、脓毒血症、机械通气时间是早产儿发生BPD的危险因素。减少有创通气可以防治BPD。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和胆碱酯酶(ChE)在肝衰竭临床结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79例肝衰竭患者,根据患者离院时状态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收集患者肝衰竭相关实验室指标并进行比较,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肝衰竭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肝衰竭临床结局的预测能力。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OlR=4.393,(95% CI:2.174,8.879)]、白蛋白(Alb)[OlR=1.956,(95% CI:1.184,3.231)]、 甲胎蛋白(AFP)[OlR=1.371,(95% CI:1.075,1.748)]和胆碱酯酶(ChE)[OlR=5.276,(95% CI:3.586,7.762)]是影响肝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AFP预测肝衰竭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8,敏感性为86.6% (95% CI:78.2%,92.7%),特异性为63.4%(95% CI:52.0%,73.8%);ChE预测肝衰竭预后的AUC为0.802,敏感性为53.6%(95% CI:43.2%,63.8%),特异性为92.7%(95% CI:84.8%,97.3%)。两者联合的AUC为0.872,高于 两者单独预测的准确性(AFP:Z?=3.084,P?=0.002;ChE:Z?=2.945,P?=0.003),其敏感性为84.5%(95% CI:75.8%,91.1%),特异性为76.8%(95% CI:66.2%,85.4%)。结论 AFP及ChE可用于预测肝衰竭患者临床结局,两者联合可以对肝衰竭临床结局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卒中后疲劳(PSF)患者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变化及维生素D3(VD3)干预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2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初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其中,50例伴PSF为研究组,50例无PSF为病例对照组,另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的一般资料,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明确PSF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组进一步随机分为PSF-A组与PSF-B组,A组采取VD3干预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的血清25(OH)D水平,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变化。结果 研究组 的NIHSS评分、FSS评分高于病例对照组(P?<0.05),FMA评分和血清25(OH)D水平低于病例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病例对照组的血清25(OH)D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OlR=1.369(95% CI:1.024,2.561)]、NIHSS评分[OlR=3.319(95% CI:1.031,3.456)]、FSS评分[OlR=2.661(95% CI:1.053,2.915)]是影响PSF的独立危险因素,而FMA评分[OlR=2.982(95% CI:1.147,3.668)]、血清25(OH)D水平[OlR=2.114(95% CI:1.121,3.865)]是保护因素(P?<0.05)。随着PSF严重程度的增加,FSS评分和NIHSS评分逐步升高(P?<0.05),而FMA评分和血清25(OH)D水平降低(P?<0.05)。血清25(OH)D与FSS评分、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525和-3.179,均P?<0.05),与FMA评分呈正相关(r?=0.619,P?<0.05)。随访3和6个月,PSF-A组的FSS评分、NIHSS评分低于PSF-B组(P?<0.05),FMA评分和血清25(OH)D水平高于PSF-B组(P?<0.05)。结论 血清25(OH)D降低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后PSF的发生及程度有关,VD3干预可能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某三甲医院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分析其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与分析方法,收集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12月住院T2DM患者240例,按是否合并DPN,分为DPN组和非DPN组(NDPN组)。分别对2组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饮酒史、婚姻状况、户口类型、付费方式)、体格检查资料(BMI、SBP、DBP)、相关生化资料(FBG、2 h PG、HbA1c、FC-P、2 h C-P、TC、TG、LDL-C、HDL-C、FFA、BUN、UA、Scr)及是否合并并发症(HTN、CHD、DR、DN、PVD)等进行比较,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T2DM患者合并DPN的危险因素。 结果 DPN组的年龄、病程、合并CHD、DR及FBG、FFA高于NDPN组(P<0.05);DPN组的2 h C-P、BUN、UA低于NDPN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558,95% CI:1.051~2.310)、病程(OR=1.758,95% CI:1.078~2.866)、FBG(OR=1.091,95%CI:1.006~1.183)、2 h C-P(OR=0.643,95% CI:0.352~0.843)及合并DR(OR=2.649,95% CI:1.422~4.934)与DPN的发生密切相关。 结论 年龄、病程、FBG及合并DR是T2DM患者发生DPN的危险因素,2h C-P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心肌无复流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8年10月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STEMI患者118例,详细记录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检测血小板计数(PLT)、淋巴细胞计数(LY),计算PLR;评估PCI术中情况,记录术中梗死相关动脉的病变情况,采用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采用TIMI血流分级将患者分为正常复流组(TIMI 3级)和无复流组(TIMI 0~2级)。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卒中、发病时间、Killip分级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流组患者PLT、PLR和Gensini积分高于正常复流组(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LR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581,P?=0.0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PLR高[OlR=2.737(95% CI:1.433,5.227)]和Gensini积分高[OlR=1.490(95% CI:1.087,2.042)]为影响PCI术后心肌无复流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PLR为诊断模型变量,曲线下面积为0.751,以最大约登指数计算的诊断阈值为188.21,预测无复流的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73%。结论 PLR与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LR对PCI术后心肌无复流具有一定的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CI)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与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并分析影响认知功能障碍和血浆Hcy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脑梗死后MCI患者76例(MCI组),同期收集单纯脑梗死患者45例(CI组),并设健康对照35例(对照组)。检测入选对象的Hcy水平、C-反应蛋白(CRP)、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叶酸(FA)、维生素B12(VitB12)、血肌酐(Scr)、血尿酸(UA)等指标。结果 FA、VitB12、UA均为Hcy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74、0.86、0.53,P〈0.05)。MCI组患者的血浆Hcy水平为(17.65±5.6)μmol/L,明显高于CI组的(10.75±3.5)μmol/L和对照组的(6.23±1.1)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cy水平对预测脑卒中患者是否发生MCI有一定的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25,95%CI为0.758~0.89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BP、血浆CRP、UA、LDL-C、FA、VitB12、Hcy均是老年脑梗死后MCI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65、1.25、1.11、1.40、0.84、0.98、3.58,P〈0.05或P〈0.01)。结论老年脑梗死后MCI形成有多种影响因素,其中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能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将超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作为心肌损伤的检测指标,探讨在无冠心病的社区人群中血糖与hs-cTn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 365例无冠心病的北京部分社区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糖水平及既往病史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糖调节异常(IGR)组、糖尿病(DM)组。受试者均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化验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hs-cTnT等指标。结果 DM组hs-cTnT检出率(≥3 ng/L)及升高率(≥13.3 ng/L)均高于NGT组及I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FBG、2 hPG、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hs-CRP后,DM组hs-cTnT检出率[OR=1.22,95%CI(1.04,1.44),P=0.017]及升高率[OR=1.29,95%CI(1.04,1.61),P=0.021]仍高于NGT组。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s-cTnT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其中FBG是hs-cTn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无冠心病的社区人群中,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hs-cTnT的分布亦不同,其中hs-cTnT的检出率及升高率在DM人群中均显著升高。hs-cTnT与多项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相关,FBG是hs-cTn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