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合并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关系,为孕期保健及降低孕期并发症、改善母婴结局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合并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高血压等疾病及分娩巨大儿的单胎活产产妇603例,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孕期体重增加(gestational weight gain,GWG)标准分别分为低体重组31例、正常体重组365例、超重组146例、肥胖组61例及体重增加不足组163例、体重增加正常组230例和体重增加过多组210例,对各组孕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如剖宫产率、肩难产、巨大儿出生率、低出生体重儿、入住NICU率等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孕前肥胖是子痫前期影响因素;不同孕前BMI孕妇的子痫前期、剖宫产、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及转NICU的发生率随着孕前BMI的递增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期体重增长各组的巨大儿、肩难产、子痫前期及剖宫产的发生率随着GWG的升高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孕前BMI过高及孕期体重增加过度均会增加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并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的升高。医院及社会应进一步加强孕妇孕期体重管理和教育,对孕期体重进行全程干预,以减少妊娠合并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产妇妊娠结局中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响水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150例足月单胎活产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并计算出产妇的BMI,根据BMI高低分为孕前低体质量组(BMI<18.5 kg/m^(2))、正常体质量组(18.5 kg/m^(2)≤BMI<25.0 kg/m^(2))和超重肥胖组(BMI≥25.0 kg/m^(2)),每组50例;按孕期体重增加(GWG)增幅分类分为孕期GWG过少40例、GWG适宜40例和GWG过多70例。对各组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孕前超重肥胖组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剖宫产术及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和低体质量组(P<0.05);孕前低体质量组发生早产、产出低出生体质量儿、胎儿窘迫及产妇贫血发生率均高于孕前超重肥胖组和正常体质量组(P<0.05)。GWG过多组胎膜早破、产后出血、GDM、剖宫产术及产出巨大儿发生率高于GWG过少组和GWG适宜组(P<0.05);GWG过少组早产及胎儿窘迫发生率高于GWG过多组和GWG适宜组(P<0.05)。结论孕前BMI对妊娠结局有一定的影响。在临床当孕前BMI与孕期体质量异常时要提高警惕,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严格调控其恢复适宜范围,以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孕期血红蛋白水平、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1年12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分娩产妇的病历资料。根据孕期血红蛋白水平分为低Hb组(孕晚期血红蛋白 < 110 g/L)、中Hb组(孕晚期血红蛋白水平为110~130 g/L)、高Hb组(孕晚期血红蛋白水平≥130 g/L);根据孕前体质指数分为3组:孕前BMI过低组(BMI < 18.5 kg/m2)、孕前BMI正常组(BMI为18.5~24.9 kg/m2)、孕前BMI过高组(BMI≥25 kg/m2);根据妊娠期体重增加分为增重不足、增重正常、增重过度3组。对各组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  结果  低Hb组、中Hb组、高Hb组的早产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前BMI过低组、孕前BMI正常组、孕前BMI过高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剖宫产、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期增重不足组、孕期增重正常组、孕期增重过度组的新生儿体重、胎膜早破、巨大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孕期血红蛋白、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长均对妊娠结局产生影响,合理地对其进行控制,从而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加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65例肥胖妇女,分析其产前、产时及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肥胖组巨大儿和孕妇妊高征(PIH)的发生率分别为27.69%和13.85%,高于标准体重组和消瘦组(P〈0.01),消瘦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正常组和肥胖组(P〈0.01);肥胖组孕妇手术产率为64.62%,与正常对照组和消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产程异常为12.3%,高于正常组(P〈0.05)、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3.85%,与其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密切相关,肥胖孕妇易发生产程异常,但并非难产和剖宫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前及孕期体重与产科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门诊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足月单活胎初产妇810例,①根据WHO提出的亚洲人BMI标准孕前体质指数分消瘦组(BMI<18.5)、正常组(BMI 18.523)、超重组(BMI 2323)、超重组(BMI 2325)、肥胖组(BMI≥25),探讨不同孕前BMI和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的关系;②根据孕期增重的幅度(△W)分3组:△W<15kg、△W 1525)、肥胖组(BMI≥25),探讨不同孕前BMI和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的关系;②根据孕期增重的幅度(△W)分3组:△W<15kg、△W 1520kg、△W≥20kg。探讨孕期增重的幅度和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的关系。结果:①孕前超重或肥胖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窘迫、产程阻滞及剖宫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孕前消瘦组和正常组(P<0.01)。②孕期体重增加≥15kg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程阻滞、剖宫产的发生率较△W<15kg组明显增高(P<0.05);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的发生率在增重超过20kg的孕妇中明显升高(P<0.05);胎儿窘迫在△W<15kg组和△W≥20kg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孕前及孕期体重超重容易升高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导致分娩困难和胎儿窘迫、胎儿发育异常等不良妊娠结局。因此,重视孕前及孕期体重控制,有利于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孕前BMI及孕期BMI增长(BMI△)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观察1530例舟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围产保健的孕产妇孕前BMI及孕期BMI△不同组别妊娠结局、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差异.结果 超重肥胖组及孕期BMI△≥6 kg/m2时妊娠并发症、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均衡组及4 kg/m2≤BMI△<6 kg/m2组(P<0.05),消瘦组及BMI△<4 kg/m2组低体重儿发生率高于均衡组及4 kg/m2≤BMI△<6kg/m2组(P<0.05).结论 孕前BMI及孕期BMI△与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存在直接关系,要重视孕期体重增加的情况,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BMI增幅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及分娩结局的关系。方法:将500例单胎孕妇按孕前BMI分为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和肥胖组(BMI≥2 5)3组。再根据整个孕期BMI的增幅,分为I组(BMI的增幅4)、Ⅱ组(4≤BMI的增幅≤6)和III组(BMI的增幅6),并分别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及分娩结局的关系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肥胖组、超重组孕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窘迫、难产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III组孕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剖宫产、高危新生儿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BMI及孕期BMI增幅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难产、高危新生儿发生率之间有密切关系,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的增加可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难产、高危新生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深圳市孕妇妊娠期适宜体重增长范围.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2月在深圳市人民医进行正规产前检查并分娩的3008例足月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679例,正常体重组(BMI 18.5~23.9 kg/m2)2003例,超重组(BMI>23.9~27.9 kg/m2)278例,肥胖组(BMI>27.9 kg/m2)48例.分析各组正常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母亲的孕期增重,并计算新生儿出生体重在2900~3499 9产妇的孕期平均增重,作为各孕前BMI组孕期适宜的体重增长.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组中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期平均增重明显高于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长和适宜增重范围:低体重组12.00~18.00kg,平均(15.06±4.52)kg;正常体重组12.00~17.50 kg,平均(15.05±4.20)kg;超重组9.00~15.00kg,平均(12.39±5.17)kg;肥胖组9.00~14.50 kg,平均(12.17±5.09)kg.结论 推荐在深圳地区孕前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的单胎足月妊娠妇女孕期平均体重增长为15 kg左右,适宜增重范围为12.00~18.00kg.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孕期体重增幅与妊娠结局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孕前18.5≤BMI≤23.9的150例孕妇,根据孕妇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分为增重过多组和对照组,观察2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新生儿窒息以及产后出血等的发生率.结果 增重过多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以及巨大儿等发生的概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体重增幅与妊娠结局之间具有相关性,孕妇应合理控制孕期饮食,控制孕期体重增长幅度,防止孕期体重过度增长.  相似文献   

10.
桑琳  李兰  鲁大伟  杜世华 《安徽医学》2019,40(7):733-737
目的研究不同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孕期体质量增加(GWG)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产检并住院分娩的349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BMI分为低体质量组(BMI <18. 5 kg/m~2,50例)、正常体质量组(18. 5 kg/m~2≤BMI <25. 0 kg/m~2,260例)与超重肥胖组(BMI≥25. 0 kg/m~2,39例);根据孕期GWG不同,分为GWG过少组(41例)、GWG适宜组(133例)、GWG过多组(175例)。比较各组产妇分娩方式、妊娠并发症和新生儿结局等情况。结果孕前超重肥胖组产妇剖宫产率、GDM、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巨大儿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孕前低体质量组产妇贫血、新生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胎儿窘迫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孕期GWG过少、GWG适宜组产妇相比,GWG过多组产妇剖宫产、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巨大儿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孕期GWG过多、GWG适宜组产妇相比,GWG过少组产妇GDM、早产、胎儿窘迫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产科医师和产妇都要重视孕前BMI与孕期GWG异常对母婴的影响,临床应严格调控孕前BMI及孕期GWG在适宜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前肥胖者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初产肥胖孕妇360例,按孕期增重分为〈10 kg,10~15 kg,〉15 kg三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增重10~15 kg及〉15 kg组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发生率,妊娠期糖尿病(GDM),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高危新生儿发生率高于增重〈10 kg组(P〈0.05)。各组产后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肥胖者孕期增重〈10 kg对妊娠结局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身长等的影响,为降低巨大儿发生率、减少妊娠并发症提供临床资料。方法用自编问卷调查929例足月单胎产妇的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随访至分娩。记录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径等体检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析孕前体重、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等的关系。结果①孕前低体重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径、巨大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理想体重组和超重组(P<0.05)。②孕期增重过多组巨大儿发生率、头围、胸径均明显大于增重不足和增重正常组(P<0.01),而3组间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即孕期增重越多新生儿出生体重越大,身长越长。③孕前低体重和正常体重的孕妇随着孕期增重过多,其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径明显增大。结论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均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身长等发育指标有关。孕妇应根据自身条件注意调整孕期的增重范围,以便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孕期个体化营养指导对孕妇体质量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将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正规产检的单胎孕妇1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79例)和对照组(97例);研究组产妇在孕期由专业营养师进行1~4次个体化营养指导,对照组仅按常规进行产检。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对象的年龄、孕前体质量58.91±7.47kg vs 56.45±6.10kg和孕前体质量指数22.02±2.43 vs 21.63±2.41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体质量增加分别为13.58±5.28kg和13.99±3.41kg,(P=0.528);研究组孕前体质量指数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前者孕期体质量指数的增加5.34±1.25高于后者5.07±1.97,差异显著(P=0.001);两组对象的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剖宫产率无显著差异,而巨大儿(14.4% vs 5.1%)、足月低出生体质量儿(5.2% vs 0%)及早产(13.4% vs 3.8%)的比例对照组高于研究组,差异显著。结论 孕期给予个体化的营养指导对改善妊娠结局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孕妇孕前体重(体质量)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对妊高征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测量769例足月单胎初产妇孕前的身高、体重和孕期体重增加情况,计算孕前体重指数,并随访妊高征、巨大儿和低体重儿的发生情况。结果(1)孕前肥胖孕妇妊高征和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孕前消瘦和理想体重的孕妇(P<0.01和P<0.05),而后两组间无差别(P>0.05);孕前消瘦孕妇低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孕前理想体重和肥胖的孕妇(P<0.01),而后两组间无差别(P>0.05)。(2)无论孕前体重指数如何,当孕期体重增加≥18kg时妊高征和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而当孕期体重增加<9kg时低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3)对孕前消瘦和理想体重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18kg时,妊高征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而对孕前肥胖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9kg时,妊高征的发病率明显增高(P<0.05);孕前理想体重孕妇孕期体重增加≥18kg时巨大儿的发病率明显增高(P<0.01),孕前消瘦和肥胖的孕妇随孕期体重的增加巨大儿的发病率也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对孕前消瘦和理想体重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9kg时,低体重儿的发病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 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是妊高征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吕霞 《海南医学》2013,24(16):2391-2393
目的探讨孕妇的体重指数与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在我院就诊并住院分娩的单胎初产妇34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孕产妇的一般特征、孕前体重指数(BMI)、怀孕期间体重增加值、妊娠结局和新生儿体重,并分析孕期体重指数与新生儿出生时体重的关联性。结果孕前肥胖组的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孕期增重15.1~20kg则孕妇妊高征、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加(P均<0.05),孕妇体重正常组和肥胖组组新生儿体重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女怀孕前的体重增长过大对妊娠结局有影响,具有潜在风险,但孕期妇女体重增加对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妊娠期间体重增加状况对妇女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 年7 月-2016 年4 月在该院分娩的妇女1 842 例,依据糖尿病发病情况分为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并对入组孕产妇的临床资料 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的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妊娠期间增重比较, 经t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即糖尿病组的孕前BMI 和妊娠期间增重均高于对照组。孕前BMI> 25.0 kg/m2、年龄>35 岁、糖尿病家族史、妊娠期间增重≥ 25.0 kg 妇女的糖尿病发病率高于其他妇女,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 <0.05)。孕前BMI>25.0 kg/m2、糖尿病家族史、妊娠期间增重≥ 25.0 kg 是影响妊娠期妇女糖尿 病发病的危险因素(P =0.023、0.015 及0.001)。结论 妊娠期间体重增加过多可增加妇女糖尿病发病的风险, 临床上应控制孕产妇妊娠期体重增加状况,避免增重过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期体质量管理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检索2004~2014年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及维普数据库等有关妊娠期体质量管理与妊娠结局关系的研究,并采用RevMan5.0对此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经检索筛查后纳入有关妊娠期体质量管理与妊娠结局关系的文献14篇,经异质性检验,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体质量管理可减少剖宫产、巨大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OR值依次为0.53(95%CI:0.46,0.61)、0.29(95%CI:0.23,0.36)、0.43(95%CI:0.33,0.58)、0.29(95%CI:0.21,0.40)。结论:妊娠期体质量管理可有效降低剖宫产、巨大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李慧君  王婷婷  张晨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34(11):1268-1270,1273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产科2010年10月—2011年1月的498例单胎足月维吾尔族产妇孕前体质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孕前体质量的体质指数范围分成4组:消瘦组、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分析4组产妇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孕前体质量超重可能发生巨大儿的几率增大,与消瘦组及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P<0.05),在分娩方式、妊娠高血压病、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前体质量超增长对妊娠结局均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孕前适当控制体质量,根据孕前体质量指数指导孕妇合理营养并适当增加体质量,可争取最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前普遍认为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的增加是影响母婴健康的重要因素。但是孕期增重的适宜范围目前还存在争议。本文就孕期能量摄入多少、孕期营养和胎儿的生长发育、孕期增重和妊娠结局、孕期体重增长的适宜范围、孕期营养指导与体重增长等几个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