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临床医药实践》2014,(11):864-865
<正>发热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目前临床常用降温方法有药物降温、物理降温等。小儿应用各种退热药易产生不良反应,如药物剂量稍大即可导致出汗过多引起虚脱,临床上应慎用药物降温。高热患儿采用头部物理降温法是一种比较有效、安全的降温方法。传统的小儿头部物理降温法是在患儿颈部放置冰枕、前额用毛巾冰敷、戴冰帽等。因冰袋、冰帽操作繁琐、准备材料时间长,在使用中易漏水,且材料容易老化,舒适度较差,皮肤贴合不好,大多  相似文献   

2.
高热是小儿急性感染的常见临床表现,持续高热可引起体内调节功能紊乱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对高热患儿应采取积极降温措施.近年来临床上儿童退热药种类较多,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羚羊角(cornu saigae tataricae)等.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这些退热药对高热的退热效果.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与自我护理能力相关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呼吸道感染(ARI)应用退热药可缓解症状,减轻痛苦,但不能缩短疗程,这是大家公认的,但能否延长病程则报道较少。我们观察了98例应用退热药的ARI患儿应用退热药后的病程、严重合并症、严重或混合感染的发生情况,并与未用退热药组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赵琳 《医药导报》2007,26(9):1096-1097
[摘要]发热是儿童常见的症状和就医原因,适当应用退热药可以快速降低体温。退热药只是对症治疗,药效仅能维持数小时,体内药理作用消除后,体温将再度上升。选用退热药的主要依据是其疗效及不良反应大小。但是不同的退热药不宜同时使用,或自行增加剂量,否则会使患儿出汗过多,导致虚脱、低体温(≤36 ℃),甚至休克。  相似文献   

5.
患者 :女 ,45岁。因患慢性丙型肝炎 3a多 ,于 2 0 0 0年10月 2 4日自行用进口美国α- 2 b干扰素治疗 ,用法 3×10 6U,肌肉注射 ,每天 1次 ,开始 3d注射后出现感冒样症状 ,低热 (体温 37.8℃左右 ) ,用退热药后缓解。于第 4天注射后发热较明显 ,体温达 38.5℃。用退热药后较长时间体温才降。中间停 2 d,注射第 5针后出现高热 (体温达 40℃ ) ,无其他症状及体征 ,在家用退热药效果差 ,后住院治疗给予物理降温 ,促进代谢 ,保肝支持综合治疗 3d后体温渐下降。出院后一直未用药。1个月后再次开始用干扰素治疗。为了预防发烧 ,起初 5 d每次用干扰…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我院儿科住院患者退热药临床应用剂量,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查我院HIS系统中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住院患儿退热药使用情况,统计退热药单次应用剂量,并根据说明书用量进行对比,探讨其合理性。结果使用了退热药的病历352份,涉及8种退热药。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羚羊角滴丸(56.25%),6种超说明书剂量使用的退热药中比例最高的是对乙酰氨基酚栓(26.70%)。结论我院儿科退热药超说明书剂量使用较常见。临床医师在用药时需要正确、合理选择药物剂量,确保患儿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方忠宏  曾宏辉  张军 《医药导报》2007,26(8):0965-0966
目的分析与抗菌药物治疗有关发热的临床处理情况,以减少盲目治疗。方法将记录的14例与抗菌药物相关的发热病例的处理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文献,总结药源性发热的规律及正确处理方法。结果抗菌药物治疗诱导的内毒素释放可能是药源性发热的重要原因之一。结论在处理药源性发热事件时,首先应停药观察,如果在4 h 内情况不能改善,再采取相应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用退热药处理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儿童退热药临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儿童退热药临床综合评价科学、规范、系统化进行。方法:参照《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管理指南(2021年版试行)》,采用文献研究法、头脑风暴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构建儿童退热药布洛芬制剂多维度、多准则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在课题组制定的基本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基础上,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后,最终确定儿童退热药布洛芬制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以及24个三级指标。专家函询的熟悉程度为4.375,判断系数为1.657,权威系数为0.8504;专家意见的变异系数为0.14±0.06。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儿童退热药布洛芬制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可为医疗机构药品遴选及合理用药提供可信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我院2014年儿科急诊退热药处方了解退热药的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儿科急诊退热处方2 679张,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9.96%(2 142/2 679)处方患儿年龄为0~3岁;退热药品处方中,72.71%(1 948/2 679)为非甾体抗炎药,27.29%(731/2 679)为中成药;不合理处方比例为1.83%(49/2 679),不合理情况主要包括联合用药不适宜、缺临床诊断、剂量不适宜。结论:我院儿科急诊退热药使用基本合理。药师应加大处方点评力度,确保退热药合理使用;临床医师应贯彻落实处方管理制度,保障患儿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降温毯用于各类高热病人降温处理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对613例不同原因引起高热患儿采用降温毯治疗,收到了显著效果,且降温毯降温持续、稳定、安全,且可以随时调节和无并发症等优点,而冰敷备物费时、繁琐,需反复更换,护理不当易引起冻伤;酒精擦浴法增加护士工作量,需重复操作,护理不当易引起感冒而加重病情,所以降温毯应作为高热患者降温的首选医疗设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侵犯人体、人体组织发生广泛性损坏和破坏性病变、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者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时,都会引起发热。一般来说,发热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机体在发热时,体内抗体生成增多,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有利于协助消灭入侵的病源体。那么,是否使用退热药?什么时间使用退热药?都成为患者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亚低温治疗仪治疗中枢性高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卒中中枢性高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脑卒中中枢性高热的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8例,采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对照组7例,采用冰帽、冰袋、酒精或温水擦浴、药物降温作比较。结果:实验组有效率88%,对照组有效率43%。结论:亚低温治疗仪降温较常规物理及药物降温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退热药对发热患者病程的影响。方法将69例感染性发热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退热药;对照组34例,仅予综合治疗,不用退热药,比较两组病情痊愈时间。结果观察组平均病程为(8.1±3.7)d,对照组为(6.4±2.8)d,t=2.187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退热药可影响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临床护士运用物理降温技术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俊凤  王纯玲 《河北医药》2010,32(10):1331-1332
物理降温是采用物理的方法使体温下降,是基础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研究物理降温在临床中的应用,我们对临床护士运用物理降温技术情况做一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把体温超过41C者称为超高热.我科自1993年采用冷浪静脉满往法对超高热患者的降温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0例,随机分为冷液静脉滴注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病人年龄18ed4岁,平均年龄41岁,其中男32例,女28例,两组病人的年龄与性别差异无显著性.原发病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30例,支气管肺炎18例,流脑2例,菌痢10例.2治疗方法冷液静脉滴注组:用4C~6C的5%葡萄糖盐水150ml~300nd加地塞米松2(k40mg(05.6m叭g),经静脉快速滴注,于15-30min内滴注完毕.对照组:给予一般退热药及物理降温.3疗效体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退热熏洗方佐治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将80例上呼吸道感染惠儿随机分为2组,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外,治疗组采用退热熏洗方(院内制剂)进行外洗治疗,对照组采用温水擦浴。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体温变化及使用退热药间隔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2.5%,2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组退热起效时间、完全起效时间及体温反跳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退热熏洗方可有效协助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降温和延长退热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17.
曾浈  蒋小平 《现代医药卫生》2014,(10):1552-1554
目的比较不同常用物理降温方法对儿童骨折术后发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8月1日至2013年11月20日收治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热患儿200例,将其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各50例。甲组患儿采用温水擦浴,乙组患儿采用乙醇擦浴,丙组患儿采用冰袋冷敷,丁组患儿采用乙醇联合温水擦浴,观察各组患儿的降温效果。结果四组患儿降温起效速度由快到慢的依次是:乙组、丁组、丙组、甲组。降温后持续时间由长到短的依次是:丁组、甲组、丙组、乙组。结论乙醇联合温水擦浴降温速度较快,降温后持续时间长,患儿耐受性好,简单易行,无不良反应,对长骨骨折术后发热儿童是良好的处理方法,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柴胡注射液口服治疗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发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爱丽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6):118-119
自血病化疗后常出现发热、出血、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治疗中应尽量避免肌肉注射并慎用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而临床上对化疗后发热的处理常采用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或口服对胃肠有刺激的扑热息痛降温,从而导致了出血或胃肠道反应的加重。为了探讨针对白血病化疗后发热的有效的降温方法,2000年4月-2008年4月我科应用口服柴胡注射液治疗白血病化疗后的发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脑出血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原因的分析,认为:中枢性发热,吸收热,脱水热,再出血热是主要原因;物理降温(冰帽降温、酒精擦浴和冰水灌肠,电动降温仪),人工冬眠降温疗法是处理非感染性发热的常用的最有效方法,正确的中,西药降温是重要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低温液静脉滴注结合物理降温治疗中枢性高热的疗效。方法对24例中枢性高热患者采用低温液静脉滴注结合物理降温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低温液静脉滴注结合物理降温治疗中枢性高热疗效明显,有效率为100%。结论低温液静脉滴注结合物理降温治疗中枢性高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