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温液静脉滴注结合物理降温治疗中枢性高热的疗效。方法对24例中枢性高热患者采用低温液静脉滴注结合物理降温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低温液静脉滴注结合物理降温治疗中枢性高热疗效明显,有效率为100%。结论低温液静脉滴注结合物理降温治疗中枢性高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唐冰 《华北国防医药》2005,17(4):238-238
头部冰枕物理降温是临床常用的降温方法之一,降温的同时可降低脑组织耗氧量,起到保护脑组织功能的作用。我们利用废旧一次性静脉高营养三升袋,制作冰枕行头部降温,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浅谈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降温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的疾病,发热,头痛,畏寒是主要临床症状,科学地对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进行降温和护理,预防并发症,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本研究分析了小儿上感的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的操作方法和程序。  相似文献   

4.
物理降温是场激烈的竞争 长期以来,物理降温物因其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价格便宜等优点在临床上广为应用,成为高热患者降温的首选方法.但世界卫生组织的新近研究表明,传统的物理降温对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热者弊多利少.  相似文献   

5.
郭小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300-301
目的研究并对比临床中急诊高热患儿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60例急诊高热患儿,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由80例患儿组成,治疗组的患儿进行物理降温治疗,对照组的患儿则进行药物降温的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儿降温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率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物理降温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降温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物理降温是儿科用于高热新生儿的常用方法,由于新生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够完善,使用药物降温剂量难以掌握,不良反应多,因此临床上新生儿高热常采用物理降温[1]。传统物理降温方法有温水沐浴或擦浴、冰袋或冰枕及乙醇擦浴等[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两种降温方法的临床效果,分析门诊高热患儿使用多种降温方法的利与弊。方法选取在我院儿科门诊进行治疗的140例高热患儿,随机将患儿分为物理降温组和药物降温组各70例,观察两组患儿的降温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物理降温组患儿降温效果比药物降温组效果好,药物降温组不良反应明显比物理降温组少。结论应根据患儿发热的根本原因选择正确的降温方法,从而对患儿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药实践》2014,(11):864-865
<正>发热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目前临床常用降温方法有药物降温、物理降温等。小儿应用各种退热药易产生不良反应,如药物剂量稍大即可导致出汗过多引起虚脱,临床上应慎用药物降温。高热患儿采用头部物理降温法是一种比较有效、安全的降温方法。传统的小儿头部物理降温法是在患儿颈部放置冰枕、前额用毛巾冰敷、戴冰帽等。因冰袋、冰帽操作繁琐、准备材料时间长,在使用中易漏水,且材料容易老化,舒适度较差,皮肤贴合不好,大多  相似文献   

9.
头部冰枕物理降温是临床常用的降温方法之一,降温的同时可降低脑组织耗氧量,起到保护脑组织功能的作用.我们利用废旧一次性静脉高营养三升袋,制作冰枕行头部降温,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森林脑炎又名蜱伟脑炎,是由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蜱为传播媒介,野生动物为储存宿主,人类受蜱叮咬而致病,多发于春夏季。临床上以突发高热或过高热,并有恶心、呕吐、头痛、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因高热所致抽搐后进入昏迷,最终因延髓麻痹而死亡,因此森林脑炎病人高热护理尤为重要,我科自1996年以来收治本病100例,均以神经系统为主的中枢性高热或过高热,体温高达40℃以上为主要指征,临床上采用物理降温和适当药物降温是基本降温方法,但以物理降温为佳,现体会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100例中男72例,女28例,年龄17~60岁,病史10d…  相似文献   

11.
高热是重症监护室常见的临床症状,持续高热可导致心脏负荷增加、机体耗氧量增加、脑缺氧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持续高热病人尽早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降温毯在临床中是非常重要的物理降温工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降温毯的使用方法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卫娟  蒙秀林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4):3483-3483
2003年我院购买了北京恒帮P&C-A降温毯,此降温仪与冰袋、冰帽、冰枕、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比较,既有降温效果迅速、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还可避免药物降温所引起的休克、虚脱等不良反应,降温毯作为患者物理降温的首选,现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的发热患者降温,通过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马秀丽  朱彤  王梅  杨倩红  王光娣  黄芳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9):404-404,F0003
<正>临床上发热是儿科常见的症状,高热患儿常采用头部物理降温方是比较安全、有效的降温方法。而传统的小儿头部物理降温法是在患儿头枕部放置冰枕,前额部用毛巾冷敷,围绕患儿头颈部放置用毛巾包裹的冰冻小矿泉水瓶等。目前最常用的是枕冰袋、冰帽降温,但是在我们临床上使用枕冰袋、冰帽操作准备工作繁琐,需要时间长,在使  相似文献   

14.
亚低温治疗仪治疗中枢性高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卒中中枢性高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脑卒中中枢性高热的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8例,采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对照组7例,采用冰帽、冰袋、酒精或温水擦浴、药物降温作比较。结果:实验组有效率88%,对照组有效率43%。结论:亚低温治疗仪降温较常规物理及药物降温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曹静  玄静  马晶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9):222-223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发热的物理降温方法 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接受物理降温的颅脑损伤发热患者319例,分别采用温水擦浴、乙醇擦浴、冰袋冰囊降温对其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其中89%患者通过物理降温及时达到降温要求.结论 物理降温有多种方法,对于颅脑损伤发热患者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药实践》2013,(11):844-845
目的:探讨冰毯物理降温方法在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重症医学科治疗的中枢性高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中枢性高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20例采用冰毯降温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的冰块或者乙醇擦浴降温治疗。结果:冰毯降温速度快、效果明显。结论:冰毯物理降温治疗方法可有效达到降温效果,同时能够保护脑细胞,利于改善患者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7.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基础护理学教科书中提出物理降温后30min测体温,而药物降温后测量体温的时间点缺乏指导依据。长期临床实践和国内研究均发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医用物理降温袋组合套装在ICU发热患者物理降温的效果以及稳固性。方法:选择2017年4月到7月我院ICU住院患者中采用物理降温的发热患者6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抛硬币法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名(自愿原则)。观察组的患者使用医用物理降温袋组合套装,对照组的患者使用毛巾包裹的冰块进行物理降温。记录患者4、8、12、16、20、24小时体温变化并进行稳固性的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体温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且稳固性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物理降温袋组合套装对ICU发热患者的降温效果较毛巾包裹的冰块好,并且具有较好的稳固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物理降温护理对小儿肺炎感染致高热的降温效果。方法将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于我院的肺炎感染致高热患儿7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成观察组36例以及对照组36例,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降温;观察组患儿给予物理降温;对比分析12 h后体温差异。结果在经过不同的降温方式后,观察组患儿体温下降明显,由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于肺炎感染致高热患儿,采用物理降温能够有效降低患儿体温,确保患儿生命安全,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碘伏消毒液创面湿敷对重度烧伤患儿高热期间降温及伤口愈合的效果。方法:以单纯随机抽样,选择97例重度烧伤体温在38.5℃以上的患儿分为碘伏消毒创面湿敷组、物理降温组、药物降温组,采用3种降温方式进行降温并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结果:碘伏消毒创面湿敷组与物理降温组疗效比较,P〈0.01。碘伏消毒创面湿敷组与药物组疗效比较,P〈0.01。伤口愈合时间缩短。结论:碘伏消毒创面湿敷组对重度烧伤患儿降温效果,伤口愈合均优于其他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