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椎管狭窄症伴狭窄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椎管狭窄症伴狭窄节段老年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58~81岁,平均(69.9±7.26)岁。所有患者在压缩性骨折椎体经椎弓根注入骨水泥,行椎弓根螺钉强化,其它减压范围的椎体直接拧入椎弓根螺钉,后行椎管减压。评价术前1天、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估患者腰痛、下肢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对比病椎后凸畸形角度(Cobb’s角)和骨折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置入螺钉过程中发生骨水泥渗漏4例,无放热效应及毒性反应引起的并发症;术后腰痛及下肢痛明显缓解,腰痛VAS评分由术前(8.43±1.34)分下降至术后1周(3.21±0.91)分,末次随访时为(2.36±0.79)分;腿痛VAS评分由术前(7.53±1.72)分下降至术后1周(2.64±0.85)分,末次随访时为(1.84±0.60)分;ODI评分由术前(58.63±4.53)分下降至术后1周(28.40±2.45)分,末次随访时为(26.40±2.14)分。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s角变化、椎体高度变化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获得12~36个月随访,平均(22.4±8.5)个月,随访中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或拔出,无相邻椎体的压缩骨折,螺钉周围未见透亮线的出现。结论骨折椎体注入骨水泥并椎弓根螺钉锚定的椎管扩大减压内固定术治疗椎管狭窄症伴狭窄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效果良好,能有效地缓解腰背部疼痛,改善患者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结合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OTF)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OTF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结合组(n=50)和螺钉组(n=50),螺钉组给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结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结合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螺钉组,结合组术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s角、受压面积明显低于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合组螺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合组术后6、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评分明显低于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椎弓根螺钉结合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可有效改善OTF患者伤椎骨质高度和受压状态,有利于减少螺钉并发症的发生,且远期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双侧椎小关节间植骨融合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在腰椎不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143例,其中男51例,女92例,年龄45~65岁,平均56岁。其中60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双侧椎小关节融合(A组),83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的结合椎间融合(B组)。记录术前与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与术后6周Oswen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n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评价临床效果,术后9个月采用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及CT评价椎小关节融合情况,对A组及B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前与术后第1天VAS评分、术前与术后6周ODI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9个月随访行腰椎过伸过屈侧位开角,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手术时间[A组(65.3±15.8)min,B组(118.4±15.2)min]、术中失血量[A组(103.4±30.2)ml,B组(350.6±30.9)ml]及术后第1天引流量[A组(60.5±15.7)ml,B组(123.1±25.6)ml]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管减压并双侧椎小关节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为一种简单易行,手术效果及融合满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n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辅以经皮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因患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疾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并获得随访的患者25例。采用经皮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技术治疗11例(单侧组),其中男7例,女4例;其中L_2~5节段5例,L_3~S_1节段6例;年龄31~64岁,平均47.6岁。采用经皮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技术治疗14例(双侧组),其中男8例,女6例;其中L_(1~4)节段1例,L_(2~5)节段5例,L_3~S_1节段8例;年龄26~66岁。平均50.5岁。使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自主翻身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植骨融合率、住院花费等指标。结果单侧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分别为(8.55±2.96)分和(25.09±8.92)分,双侧组分别为(8.79±3.37)分和(25.00±7.49)分。单侧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自主翻身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总费用分别为(177.27±30.48)min、(220.91±34.46)ml、(1.73±1.10)天、(9.45±2.69)天、(65676.82±2149.83)元,双侧组分别为(130.71±40.02)min、(311.43±57.45)ml、(2.43±1.49)天、(9.29±2.61)天、(95774.29±2015.19)元。两组患者术后融合率分别为90.9%(30/33)和92.9%(39/42)。两组术后JOA评分明显改善,且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手术优良率、手术并发症、植骨融合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自主翻身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孔多节段椎间植骨融合辅以经皮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提供较好的脊柱即刻稳定性。TLIF结合经皮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疾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病椎内骨水泥填充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减压、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病椎内骨水泥填充强化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19例,观察术后疼痛缓解、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生存时间。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疼痛消失11例,缓解7例,无明显缓解1例,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28月,平均14.5月,未发生内固定松动及断裂。15例随访期间死亡。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病椎内骨水泥填充强化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手术相对安全,能有效维持脊柱稳定性,改善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开放性后路椎体成形术在胸腰椎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我科收治的45例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行后路椎管减压后柱转移瘤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直视下骨水泥椎体重建术。评估手术前后腰背部疼痛VAS评分和神经功能损害程度(Frankel分级)。结果 45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33例术前有不同程度腰背疼痛者,术后疼痛消失11例,缓解22例。26例术前伴神经功能障碍者(79%)获得神经功能改善。术中未出现骨水泥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患者在治疗前和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8.02±0.51)分和(2.7±0.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4例获随访,1例术后失访;随访7~32个月,平均16个月。35例死亡,其中术后6个月内死亡3例,7~12个月死亡18例,1~2年死亡11例,2年以上死亡3例;现存活的9例患者中6~12个月5例,1~2年4例。随访期间复查未发现骨水泥下沉、松动、椎节塌陷及向前成角。结论 后路椎管减压后柱转移瘤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直视下骨水泥椎体重建术,简单安全,既能有效减压缓解疼痛,又可维持脊柱稳定,为提高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提供了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30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编号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实施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组行PKP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年,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疗效优良率,记录两组术后1周、6个月、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Beaujon-Lassale功能评分及脊柱后凸畸形Cobb’s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并观察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32.19±1.89)min、术中失血量(255.49±1.54)ml与对照组(124.29±1.05)min、(231.23±1.67)ml比较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疗效优良率94.00%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观察组VAS评分[(2.16±0.12)分、(1.56±0.21)分]低于对照组[(2.35±0.12)分、(1.87±0.18)分],Beaujon-Lassale功能评分[(18.75±0.44)分、(19.54±0.16)分]高于对照组[(17.58±0.44)分、(18.12±0.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观察组Cobb’s角[(12.14±1.03)°、(9.78±1.23)°]小于对照组[(15.12±1.15)°、(11.15±0.78)°],而椎体前后缘高度比[(80.66±1.13)°、(86.38±1.09)°]大于对照组[(78.56±1.27)°、(83.10±1.75)°](P0.05);术后1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67%明显低于对照组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的近期疗效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近,PKP联合内固定术后患者疼痛度、脊柱功能在远期改善更好,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腰椎融合术后早期腰部屈曲训练对于腰椎活动度和内固定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66例于我院接受腰椎间盘切除、单节段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患者,所有患者术后无神经根损伤、感染、切口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使用计算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22~58岁,平均(41.21±9.95)岁;对照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29~57岁,平均(42.91±8.17)岁。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术后康复锻炼,此外,试验组于腰椎融合术后第4周开始进行循序渐进的腰部屈曲训练。分别于术后第12、24、52周摄腰椎正侧位以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评价内固定是否牢固,并测量患者腰椎屈曲活动度。术后18个月行腰椎手术节段CT检查,评价椎体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12周,试验组腰椎最大屈曲角度(20.91±2.58)°显著大于对照组(17.33±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周,试验组腰椎最大屈曲角度(24.73±3.23)°显著大于对照组(19.09±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52周,试验组腰椎最大屈曲角度(29.85±3.03)°显著大于对照组(20.67±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8个月,CT显示两组融合率均为100%。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现象。结论对于单节段腰椎融合术后患者,术后早期腰部屈曲训练有助于促进腰椎活动度恢复,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术后即刻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程度(the mismatch between pelvic incidence and lumbar lordosis,PI-LL)矫正至不同范围与术后脊柱侧凸矫正度、生活质量及内固定失败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的69例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其中男21例,女48例,平均年龄(63.7±4.7)岁,随访时间均2年,平均(3.2±0.7)年。将患者进一步分为A组(PI-LL≤10°)、B组(PI-LL10°~≤20°)、C组(PI-LL20°)。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并计算PI-LL,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生活质量[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僵硬功能障碍指数(lumbar stiffness disability index,LSD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曲线分析比较术后PI-LL与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参数的相互关系。结果 A组术前脊柱侧凸Cobb’s角(19.4±2.9)°、PI-LL(35.8±5.2)°、ODI评分(63.5±2.7)分、JOA评分(5.4±1.2)分、VAS评分(7.1±1.3)分,术后即刻PI-LL(5.1±3.0)°,末次随访脊柱侧凸Cobb’s角(4.4±2.7)°、ODI评分(26.7±4.1)分、JOA评分(2.7±1.3)分、VAS评分(3.0±1.2)分、LSDI评分(3.2±1.0)分。B组术前脊柱侧凸Cobb’s角(20.1±2.6)°、PI-LL(36.6±4.0)°、ODI评分(62.9±3.0)分、JOA评分(5.6±1.2)分、VAS评分(6.8±1.4)分,术后即刻PI-LL(17.6±2.0)°,末次随访脊柱侧凸Cobb’s角(3.7±1.3)°、ODI评分(17.5±3.9)分、JOA评分(3.2±1.2)分、VAS评分(3.1±0.9)分、LSDI评分(1.5±1.2)分。C组术前脊柱侧凸Cobb’s角(21.3±2.8)°、PI-LL(35.3±4.1)°、ODI评分(62.4±2.8)分、JOA评分(5.8±1.3)分、VAS评分(6.7±1.3)分,术后即刻PI-LL(25.9±2.9)°,末次随访脊柱侧凸Cobb’s角(4.5±0.8)°、ODI评分(32.7±5.2)分、JOA评分(3.1±1.6)分、VAS评分(3.1±0.8)分、LSDI评分(0.8±0.8)分。术后与术前相比,脊柱侧凸Cobb’s角、PI-LL、JOA、ODI、VAS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间术后即刻PI-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它影像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患者生活质量比较方面,除末次随访ODI和LS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外(P0.001),其它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内固定失败发生率较A组和C组低(P=0.005),翻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0)。S方程符合PI-LL与术后Cobb’s角的相关性(R2=0.416,P0.001),三次方程符合PI-LL与末次随访ODI(R2=0.370,P0.001)、末次随访LSDI的相关性(R2=0.720,P0.001),而PI-LL与其它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路长节段内固定融合术治疗ADS后,将术后PI-LL矫正到10°~20°之间,临床疗效最好,并且能够明显降低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过多矫正LL使PI-LL过低,可能会增加术后腰椎僵硬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后路经皮微创短节段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6年3月,我院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段椎体骨折的4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21例采用经皮微创短节段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内固定术,对照组26例采用传统开放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记录两组围术期参数、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s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47例均无脱钉、断钉及神经损伤现象。观察组手术时间(80.2±3.1) min,出血量(38.4±1.9) ml,切口长度(8.1±3.7) cm,住院时间(8.2±1.7)天,对照组手术时间(120.7±1.4) min,出血量(190.3±2.1) ml,切口长度(12.3±1.7) cm,住院时间(14.5±4.6)天,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3天、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分别为(55.2±2.1)%、(97.6±5.5)%、(96.4±4.3)%,对照组术前、术后3天、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分别为(54.6±5.6)%、(98.2±3.7)%、(97.5±6.1)%。观察组术前、术后3天、术后1年Cobb’s角分别为(23.3±5.1)°、(14.5±2.1)°、(14.8±9.8)°,对照组术前、术后3天、术后1年Cobb’s角分别为(24.1±1.7)°、(14.1±7.3)°、(14.4±4.2)°。两组术后3天、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显著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术后1年Cobb’s角显著低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1.0±0.8)、ODI (5.6±2.4)均优于对照组(2.9±0.4、17.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皮微创短节段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段椎体骨折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获得同样的疗效,但与开放手术相比,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短、术后疼痛轻、术后功能恢复快的优点,是治疗无神经损伤单节段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一期经后路腰椎病灶清除、自体髂骨取骨植骨融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采用一期经后路腰椎病灶清除、自体髂骨取骨植骨、腰椎内固定融合治疗的12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2~62岁,平均(43.8±11.1)岁。术前追溯均有羊接触史或食用史。C反应蛋白、血沉、MRI、CT、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ose bengal plate agglutination test,RBPT)及试管凝集试验(standard tube agglutination test,SAT)检查诊断明确,应用链霉素+多西环素+利福平联合抗感染治疗后2周,采用经后路腰椎病灶清除、自体髂骨取骨植骨融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继续抗布病用药3个月,动态复查相关感染监测指标,直至布氏杆菌SAT阴性后继续应用2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腰痛及下肢痛缓解程度,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评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150~220 min,平均(179.3±22.6)min,出血200~450 ml,平均(288.3±79.9)ml。术中均无大血管及脊髓损伤,术后伤口甲级愈合。术后随访15~36个月,平均(24.5±7.8)个月,所有患者布氏杆菌感染中毒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复查血沉等感染指标正常,术后4~8个月X线片复查提示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2.92±0.76)分、(1.33±0.47)分和(0.33±0.62)分,较术前(6.58±0.76)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SIA脊髓功能分级较术前均明显好转(P0.05)。结论 经后路腰椎布氏杆菌病灶清除手术可彻底清除椎管内脓肿或肉芽组织,充分行神经根及椎管减压。经后路椎弓根手术可获得腰椎即刻稳定,可恢复并维持正常的腰椎生理曲度,防止术后腰椎失稳。一期后路手术联合长期抗生素用药,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严重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我院采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42例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27~55岁,平均41.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22例,高空坠落伤14例,重物砸伤6例。伤椎节段:T_(11) 4例,T_(12) 13例,L_1 16例,L_2 9例。按Denis分型:A型15例,B型24例,D型2例,E型1例。所有病例脊柱载荷评分(load-sharing scoring,LSC)≥7分。测量伤椎椎体高度、Cobb’s角;评估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记录随访期间所有并发症。结果本组4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6个月,平均11.6个月。随访期间,4例出现切口感染,经换药后4周内愈合;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伤椎前缘相对高度由术前的(51.0±8.9)%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的(92.0±9.7)%;Cobb’s角由术前的(36.0±7.4)°减小至末次随访的(5.9±2.8)°;VAS评分由术前(7.9±1.8)分减轻至末次随访的(1.6±0.9)分;ODI评分由术前39.0±6.2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6.0±7.9。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重建了椎体的高度,增加了脊柱前柱稳定性,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应用于脊柱肿瘤合并邻近椎节骨质量不佳患者术后脊柱稳定性重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于我科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脊柱肿瘤合并邻近椎节骨质量不佳的35例患者术后脊柱稳定性重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40~76岁,平均(58.1±8.5)岁。对术后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弥散情况及与椎体和螺钉的相对位置行具体探究。结果本组随访时间为14~37个月,平均(28.3±4.6)个月。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cord injury association,ASIA)、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后凸平均矫正率为54.8%,末次随访平均丢失角为0.6°,侧凸平均矫正率为71%,末次随访平均丢失角为0.3°。术前及术后冠状位Cobb’s角分别为(6.0±6.4)°和(1.5±2.3)°,术前及术后矢状位Cobb’s角分别为(14.1±12.8)°和(11.2±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冠状位及矢状位Cobb’s角无明显改变。随访复查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情况良好,未发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无内固定失败事件发生。骨水泥多对称分布在螺钉尖端及钉道旁。骨水泥分布于前柱占73.4%,分布于前柱及中柱前部占26.6%。骨水泥弥散-钉道半径比95%CI:1.80~3.14,骨水泥弥散-钉道深度比95%CI:64.6%~92.2%,钉道-骨水泥弥散体积比95%CI:10.1%~40.6%,骨水泥弥散-椎体体积比95%CI:2.0%~20.2%,骨水泥弥散长度-椎体直径比95%CI:43.3%~66.1%。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可安全有效地实现脊柱肿瘤合并邻近椎节骨质量不佳患者接受病灶切除术后脊柱的稳定性。有助于缓解患者局部疼痛、恢复脊髓神经功能及维持脊柱稳定性。而该内固定方法成功操作的关键在于获得合理的骨水泥弥散分布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与经典经椎弓根截骨治疗陈旧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的影像学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连续收治陈旧性脊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3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5~72岁,平均60.2岁.随机分为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TPDO)组和经典经椎弓根截骨(TPO)组,每组15例,均采用单纯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截骨矫形治疗.截骨矫正手术前、后及3年随访时进行系统影像学检查;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指标;全部患者术前及手术后3年进行腰痛VAS评分和Oswestry腰背、下肢功能评分.结果 3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86.0±22.8)min,平均出血量(680.0±31.5)ml.术后脊柱局部后凸及整体矢状面平衡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并发症包括:切口附近局部浅感觉障碍5例,其中TPDO组3例,TPO组2例;深部感染3例,其中TPDO组1例,TPO组2例;手术后因邻近节段退变而再次手术的3例,其中TPDO组1例,TPO组2例.27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其中TPDO组14例,TPO组13例;随访时间至少3年,平均4.3年.手术后3年随访时,27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8.3±1.6改善至2.4±0.7,Oswestry评分由术前(60.5±8.2)%改善至(18.7±10.2)%;与TPDO组比较,TPO组脊柱局部后凸矫正度存在明显丢失,VAS和Oswestry评分略逊,其差异具有边缘统计学显著性.未发现椎弓根钉松动、断裂.结论 与经典经椎弓根截骨术比较,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治疗陈旧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可取得更好的长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节段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因退行性腰椎侧凸行多节段OLIF治疗的26例资料,其中男7例,女19例;年龄47~84岁,平均(63.17±18.31)岁。Lenke Silva分型Ⅲ型15例、Ⅳ型8例、Ⅴ型2例、Ⅵ型1例。收集术前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资料,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s角、骨盆腰椎匹配值(pelvic incidence-lumbar lordosis,PI-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aertical axis,SVA)、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参数;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计算植骨融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OLIF联合内固定手术,一期行单纯OLIF,三节段18例、四节段8例;间隔5~10天,平均(7.2±1.7)天,二期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3例,经Wiltse入路行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12例,切开植入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术11例。住院时间平均(13.7±2.1)天。随访时间8~21个月,平均(15.9±3.4)个月。冠状面术前Cobb’s角(20.3±3.0)°,末次随访(5.4±1.4)°;术前PI-LL(30.7±8.8)°,末次随访(13.5±1.2)°;SVA术前(69.9±5.7)mm,末次随访(28.6±4.5)mm;术前PT(23.3±3.2)°,末次随访(12.1±6.1)°;腰痛VAS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6.3±1.0)分、(3.2±1.4)分、(1.8±0.6)分、(1.1±0.9)分;下肢痛VAS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5.2±0.8)分、(2.8±2.3)分、(1.3±0.2)分、(1.0±0.7)分;ODI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32.7±0.4、19.1±0.9、16.7±2.7、14.7±0.3。OLIF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侧凸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uk标准,所有患者椎间融合达到100%。术中1例出现节段动脉损伤,1例出现髂总静脉损伤;术后1例出现终板损伤;5例出现屈髋屈膝乏力,4例在术后2周内恢复,1例在术后4周随访期内消失。2例出现大腿前外侧麻木,均在术后3个月恢复。结论OLIF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侧凸围术期并发症较轻,脊柱畸形改善和临床疗效良好,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功能,是一种微创、有效、风险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选择性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5年8月至2012年6月,后路手术治疗3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下腰痛JOA评分,并用JOA改善率评估手术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行后路手术治疗,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随访3.4年,影像学检查无钉棒松动、断裂,无术后继发性脊柱侧凸畸形。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2年分别为:(61.35±15.68)分、(26.21±16.32)分、(22.32±9.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2年JOA下腰痛评分为:(12.26±2.34)分、(15.28±2.32)分、(23.86±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改善优良率达88.3%。结论选择性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适当矫形重建脊柱平衡,有利于提高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生活质量,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 联合椎体骨水泥强化治疗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 2017 年 2 月至 2019 年 2 月收治的 54 例骨质疏松伴腰椎管狭窄症标准的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 组 24 例,男 11 例,女 13 例,行 OLIF 联合邻近椎体骨水泥强化治疗;B 组 30 例,男 14 例,女 16 例,单纯行 OLIF。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比较术前,术后 1 周,术后 3 个月腰痛及下肢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健康调查简表 (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比较两组术前、术后 1 周及术后 3 个月椎间隙高度。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术后 1 周 VAS 评分、ODI、SF-36、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 3 个月 A 组患者 VAS 评分、ODI、SF-36 较 B 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 2 个月 A 组患者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于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应用 OLIF 同时行骨水泥椎体强化,可有效降低终板塌陷、融合器下沉等相关风险,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胸腰椎爆裂骨折经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伤椎相邻椎间盘及相邻节段椎间盘的转归。方法随机选取6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例,55例(62椎体)得到随访,合并椎间盘损伤3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观察指标包括术前术后椎间盘的退变程度(于MRIT2加权像上按Pearce分级标准)、Cobb角改变、VAS疼痛评分改变等。结果术前未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患者与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患者相比,伤椎相邻椎间盘的退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央终板骨折粉碎严重或复位不佳的患者与术前未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患者差异更加显著(P〈0.01),术前未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患者与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患者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未合并椎间盘损伤组及中央终板骨折复位良好组与中央终板骨折粉碎严重或复位不佳组相比,术前术后VAS评分改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很好地避免术后后凸畸形的复发,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术前应尽可能行MRI检查明确椎间盘的情况,术中尽可能复位中央终板骨折,尤其是术前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患者,必要时可切除损伤椎间盘,行椎间融合术。由于坚强固定及融合术的相关副作用,新的固定方式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双侧分层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椎内骨水泥分布特点及临床治疗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2月,85例于我院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OVCF病例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4例;年龄(72.6±7.3)岁。依据穿刺入路分为双侧分层穿刺组与双侧非分层穿刺组。统计分析两组间术椎内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术前、术后1天、术后2天、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本组85例均获得3~16个月随访。双侧分层穿刺组骨水泥注入量平均(4.4±1.0)ml,骨水泥连接上下终板分别为:两侧33例,一侧6例,无1例。双侧非分层穿刺组骨水泥注入量平均(5.2±1.2)ml,骨水泥连接上下终板分别为:两侧11例,一侧30例,无4例。双侧分层穿刺组骨水泥量低于双侧非分层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分层穿刺组术椎冠状位中线(中线)两侧骨水泥连接上下终板率高于双侧非分层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天、术后2天、末次随访时的VAS及ODI均对应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前、术后1天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分层穿刺组术后2天、末次随访时VAS及ODI低于双侧非分层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侧非分层穿刺入路相比,经皮双侧分层穿刺椎体成形术骨水泥于术椎中线两侧连接上下终板率更高,术后2天、末次随访时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更好。经皮双侧分层穿刺椎体成形术是治疗OVCF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国产骨填充网袋治疗椎体后壁破损的椎体转移瘤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我院共收治23例(27个节段)后壁破损的椎体转移瘤患者,男12例,女11例;年龄40~90岁,平均(65.00±11.23)岁,术前均存在显著腰背痛,生活质量严重受限。术前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明确责任椎体,通过CT确认椎体后壁破损。后壁破损椎体采用国产骨填充网袋,24个椎体选择单侧椎弓根穿刺、单网袋治疗,3个椎体采用双侧穿刺、双网袋治疗。其余无后壁破损椎体均采用普通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前、术后72 h分别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术后复查X线片及CT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术后VAS评分由术前(8.04±0.69)分降至术后(2.92±0.58)分(P0.05),ODI评分由术前(83.33±5.52)分降至术后(39.35±7.16)分(P0.05);所有患者无术中和住院期间死亡,2个椎体发生骨水泥少量椎管内渗漏,但术后无临床症状,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率7.4%。结论应用国产骨填充网袋治疗椎体后壁破损的转移瘤,可显著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骨水泥渗漏风险,近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