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曾明  程樱  钱婷  侯伶俐 《河北医药》2016,(10):1494-1497
目的 研究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检测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诊断作用研究.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ITP患者50例(A组),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20例(B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20例(C组),另征集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D组.测定4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以及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A、PAIgM水平,对ITP患者进行病情分级,并对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统计各个分级的ITP患者及不同疗效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结果 4组PLT、PAC-1、PAIgA、PAIgG、PAIgM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AIgA、PAIgG、PAIgM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患者(P<0.05).ITP 1、2、3级患者PAIgA、PAIgG、PAIgM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ITP分级升高,患者PAIgA阳性率呈升高趋势(r值分别为0.712、0.614、0.732,P<0.05).显效、进步、无效组患者PAIg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效果的改善,PAIgA阳性率呈降低趋势(r=0.642,P<0.05).显效、进步、无效组患者PAIgG、PAIgM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疗效改善,患者PAIgG阳性率呈升高趋势(r值分别为0.723和0.721,P<0.05).结论 ITP患者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较正常人有所升高,且血小板相关抗体高低与病情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助于临床ITP的诊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α干扰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注射液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9月门诊收治的7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注射液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用药的基础上联合使用α干扰素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儿的血液指标。结果治疗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的治疗后的BAFF、PAIgG、PAIgM、PAIgA低于对照组,PLT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α干扰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注射液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转移因子口服液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河南电力医院治疗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78例,根据用药的差别分为对照组(39例)和治疗组(39例)。对照组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300U/(kg·d),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转移因子口服液,10m L/次,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4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PAIgG)、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A(PAIgA)、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M(PAIgM)、血小板计数,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4、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1.79%,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2.3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PAIgG、PAIgA、PAIgM均显著降低(P0.05),而血小板计数则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两组血清IL-2、IL-4、IL-6、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转移因子口服液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能够显著改善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血清IL-2、IL-4、IL-6、TNF-α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探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140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PAIgG、PAIgM、PAIgA3项联合检测。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伴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PAIg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血液肿瘤组和肝病患者组PAIg阳性略高于正常对照组。ITP、SLE的PAIgG、PAIgA、PAIgM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肿瘤组和肝病患者组则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AIg的检测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必要时也可作为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转慢性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展为慢性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107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治愈组58例和慢性组49例.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治愈组和慢性组在发病年龄、病程、血型、家族过敏史、血清IgE水平升高、病毒抗体是否阳性、病初白细胞计数、抗血小板抗体PAIgG、PAIgA、PAIgM水平、治疗时是否输注血小板、血小板上升时间及恢复至正常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病程长、发病年龄大、PAIgG、PAIgM同时升高、血小板恢复至正常时间长、O Rh(D)+血型[相对于A Rh(D)+和B Rh(D)+血型]是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展为慢性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这些危险因素早发现、早诊断乃至早治疗十分重要.应重视 PAIg 检测.治疗后应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时给予适当处理,以改善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芪桂升板方联合咖啡酸片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用芪桂升板方联合咖啡酸片治疗,对照组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并比较2组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荧光百分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白细胞数少于对照组,血小板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A、PAIgM荧光百分率和对照组PAIgG荧光百分率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PAIgA和PAIgM荧光百分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芪桂升板方联合咖啡酸片治疗ITP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对81例急、慢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ITP)病人和30例正常人献血员外周血管的血液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了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发现ITP病人和正常献血员之间的PAIgG有明显差异,而PAIgM和PAIgA在急性期ITP则有明显上升的诊断意义,但对慢性ITP诊断上,PAIgM和PAIgA检测结果均值变化不大,故无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获得性纯巨核细胞再生障碍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8例AA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同一时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1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巨核细胞(MK)、血小板(PLT)计数、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及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PAIgG)进行测定.结果 MK总数AATP组明显减少甚至缺如,ITP组明显增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1.5)vs(195.0±47.3),P<0.01].AATP组在MPV正常范围,ITP组大于正常[(7.1±2.4)vs(14.5±3.8),P<0.05].初诊时PLT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IgG阳性率AATP组55.6%,ITP组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ATP是临床上少见的以巨核细胞再生障碍伴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与ITP有本质区别.AATP在治疗上存在一定难度,在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康力龙及环孢素A能获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药科学》2016,(10):207-209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效果,以供参考。方法临床研究对象是我院2014年5月~2015年2月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80例,其分组原则随机。A组治疗药物为达那唑,B组治疗药物为治疗药物为达那唑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两组患者基线值、最大值、升高值、曲线下面积等血小板计数指标和治疗效果、副作用进行评估。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B组最大值、升高值、曲线下面积等血小板计数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B组治疗总效率明显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副作用的发生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小板指数,作用较为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槐杞黄颗粒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青岛市市立医院(集团)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15 000 U/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温水冲服槐杞黄颗粒,1袋/次,2次/d。两组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81%、90.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PAIgG)、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A(PAIgA)、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M(PAIgM)水平明显降低,而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水平明显升高,而CD8+水平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槐杞黄颗粒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降低血小板相关抗体,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洁尔阴治疗尖锐湿疣4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洁尔阴治疗本院门诊的尖锐湿疣患者48例总结分析如下:回资料与方法l.l临床资料近5年本院JI诊收治的尖锐湿疣86例,其中阴道发病48例(558%);诊断依据:患者本人或性伙伴有不洁性生活史,肉眼检查阴道粘膜有大小不等的、淡红色赘生物,质较脆,易出血,形状有乳头状、菜花状、疣状。1.2治疗方法患者取卧位,自行将洁尔阴原液10~20ml用阴道冲洗器注入阴道深部,抬高臀部防止药液流出,保持约10分钟,然后起立,让药液流出,每天1~2次,1周为1个疗程。2结果用药2个疗程,治愈35例(729%);部分病灶消失43例(89.6%);无效5…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相关预后系统对我国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骨髓纤维化的预后效力,探讨AML/MDS伴骨髓纤维化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AML及MDS伴骨髓纤维化患者病例资料,采用PMF-IPSS、DIPSS、IPSS-Chinese、DIPSS-Chinese、MYSEC-PM、 MDS-IPSS、IPSS-R、WPSS对其进行预后分组及评估,并分析预后因素。结果 PMF-IPSS、DIPSS、IPSS-Chinese、DIPSS-Chinese、MYSEC-PM、 MDS-IPSS、IPSS-R、WPSS均不能对AML/MDS伴骨髓纤维化患者进行准确预后,在MDS-IPSS、WPSS基础上增加骨髓纤维化分级可改善其预后效力。有脾肿大(P=0.015)、有输血依赖(P=0.008)、纤维化分级≥2级(P<0.001)、CRP>5.0 mg/L(P=0.032)是AML/MDS伴骨髓纤维化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目前缺乏AML/MDS伴骨髓纤维化的预后系统,脾肿大、输血依赖、纤维化分级及CRP与其预后相关,或许可为预后评估及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斯的明复合罗哌卡因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效果.方法 60例择期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例.PCEA均用罗哌卡因178 mg,用生理盐水稀释到100 ml.A组加新斯的明2 mg,B组加新斯的明3 mg,C组加吗啡4 mg,D组加新斯的明2 mg和吗啡2 mg.记录术后6、12、24和48 h的VAS评分、循环变化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 A组术后48 h内各记录时点的VAS评分均比B、C、D 3组高.4组术后血压和心率变化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C组术后瘙痒的发生率(26.7%)明显高于其他3组.结论 罗哌卡因178 mg PCEA加新斯的明2 mg和吗啡2 mg的镇痛效应与单加吗啡4 mg相当,而副作用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医药科学》2016,(3):82-84
目的探讨胸腺肽治疗重症肺炎合并脓毒血症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2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重症肺炎合并脓毒血症患者共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皮下注射胸腺肽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5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IL-6、TNF-α、CD4~+、CD8~+、CD4~+/CD8~+。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显效率(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80.48%),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IL-6、TNF-α、CD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出现明显降低,CD4~+、CD4~+/CD8~+与治疗前比较均出现明显升高,观察组IL-6、TNF-α、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4~+、CD4~+/CD8~+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肽治疗重症肺炎合并脓毒血症临床疗效较好,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免疫功能明显提高,可作为一种治疗重症肺炎合并脓毒血症有效的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联合尿道切开镜治疗尿道狭窄的疗效。方法骶管麻醉下用F8/9.8输尿管镜检查尿道狭窄情况,直视下将导丝通过狭窄段尿道置入膀胱。如尿道狭窄段无小孔通道,可从膀胱造瘘管内注入美蓝液,再用力按压膀胱,同时观察闭锁远端有无蓝色液体渗出。改尿道切开镜循导丝的后尿道于12点处切割狭窄环,前尿道于6点方向切开,边切割边推进尿道镜,直至24F尿道内切开镜进入膀胱。术后常规留置F18~F22三腔气囊导尿管4~6周,运用抗生素治疗,拔管后定期行尿道扩张1~3月。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一次切开成功。本组手术时间35~83 min,平均46 min。术后住院5~8 d。留置导尿管拔出后l周内排尿通畅,19~21F尿道扩张器通过顺利。无尿失禁、尿外渗、继发性出血,尿道热等发生。结论输尿管镜直视下留置安全导丝,再行尿道切开镜治疗尿道狭窄可有效减少尿道穿孔或假道的发生,是一种并发症少、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恢复比较快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02例,按照是否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分成合并组和单纯组,而后对这两组的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合并组患者的男性所占比例、吸烟者比例、患者年龄、发病年龄、抗环瓜氨酸抗体、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骨破坏发生率均较单纯组高.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可能与诸多临床指标均存在较大的相关性,临床应给予关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拟行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患者,在术中密切注意各种操作细节,可降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生率,提高RFCA成功率.方法:选择自2000年6月至2006年1月共55例AVNRT拟行RFCA的患者,常规放置CS电极、HRA电极、HIS电极、RV电极,行心内电生理检查(EPS),确诊为AVNRT.消融导管经股静脉送至右房,采用影像与心内电图相结合确定靶点,在希氏束和冠状静脉窦口之间进行仔细标测,寻找小A大V,确定靶点图的标准为A/V为小于0.5,无H波,于窦性心律下行射频消融,功率为20 W-30 W,在放电过程中,严密监测,如有AV间期延长、快速交界心律(>150 bpm)、消融电极向上移位等立即停止放电,重新标测;成功标志为:放电15秒内出现交界性心律,在该部位继续放电,直至交界性心律消失.消融的终点为: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不能诱发原有的心动过速,无AH跳跃,无心房回波,消融成功.结果:55例AVNRTK患者均为慢径消融,成功率100%,无1例复发,其中2例在术中出现一过性I度AVB,立即停止放电,观察1-3 min均恢复正常房室传导,而另1例在术中出现Ⅲ度AVB,立即停止放电,但始终未恢复正常房室传导,成为永久性ⅢAVB.结论:在AVNRT的RFCA中,应严密监测,可降低Ⅲ度AVB发生率,提高RFCA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机械通气治疗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其优势和不足,总结经验,以更好的指导临床护理的进行。方法随机选择我院近3年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70名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密切的护理,观察病情和护理效果,并加以总结。结果对机械通气治疗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适当护理后,患者得到较好恢复,病情有所缓解,成功脱离呼吸机,同时有效减少其他并发症状的出现,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结论适当的护理,能够使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较快恢复,摆脱呼吸器帮助,病情得到有效缓解,有效率较高,同时,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