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邢晓利  梁勇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8):1583-1585
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主要包括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和特发性黄斑裂孔。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 ography,OCT)作为一种新的能提供高分辨活体组织横截面图像的非损伤性影像学检查技术,具有独特的高分辨率、无损伤性等特点,自临床广泛应用以来,为临床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的监测以及定量评估、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信息及参考价值。我们对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在OCT图像中的解剖形态学特征的了解,促进了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下面我们就OCT在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的应用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劈裂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层间裂开[1].随着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的应用,证实继发性黄斑视网膜劈裂是高度近视的并发症,在病理性近视眼中并不少见[2,3].尽管多数患者视网膜劈裂长期处于稳定期,但伴随后极部玻璃体牵拉患者则有继发黄斑裂孔的危险.对高度近视继发性黄斑劈裂的治疗,目前多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注气手术,但视力改善一般低于50%,且有手术后发生黄斑裂孔可能[4,5].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玻璃体不全后脱离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探讨玻璃体不全后脱离与所引发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对81例(86只眼)玻璃体不全后脱离患者进行眼科常规检查、B型超声检查和OCT检查,并对所获得的OCT图像进行分析,观察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异常图像特征。结果27只眼显示特发性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25只眼显示特发性黄斑前膜;25只眼显示后界膜牵拉导致特发性黄斑板层裂孔及全层黄斑裂孔形成;9只眼显示玻璃体后界膜与黄斑部及视盘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多处牵拉粘连。结论OCT能够直观的显示玻璃体不全后脱离与所引发的黄斑部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变化,并可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后的疗效评价目前多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 OCT)检查所反映的视网膜解剖修复率和患者中心视力的变化来衡量[1],但OCT检查通常只能反映手术后黄斑解剖复位情况,并不能体现其功能的恢复.采用更为精确、客观的功能性指标对其评价有重要意义.微视野检查技术分辨率高,刺激光斑在眼底透射点的空间距离小,较传统视野检查更精确、细致,用于黄斑病变检查随访和治疗效果评价,表现出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2-4].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后脱离的相干光断层成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ai H  Li Y  Long L  Di Y  Lu Y  Wang Z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1):667-669,I003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后脱离的相干光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特征,探讨裂孔的发生与玻璃体后脱离间的关系。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193例(223只眼)进行OCT检查,分析其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及发展。结果 按Gass分期标准,I-Ⅳ期裂孔分别为21,74,97有31只眼,在Ⅰ,Ⅱ,Ⅲ期裂孔眼中,OCT图像显示玻璃体与视网膜分离者分别有15(71.4%),38(51.4%)及46只眼(47.4%)。其表现形式有3种:(1)黄斑中心凹周围视网膜与玻璃体发生分离,但中心凹部相连,此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被牵起,层间出现囊腔;(2)玻璃体附着于未完全游离的视网膜裂孔盖处,使盖膜牵引上翘;(3)玻璃体完全与后极部视网膜分离,表现可见与其平行的玻璃体后介膜。这3种表现形式分别于Ⅰ,Ⅱ,Ⅲ期裂孔。在随诊的部分患眼中,OCT图像显示出I期进展至Ⅲ期裂孔的过程,并见玻璃体后脱离的裂孔自行愈合现象。在组合的OCT图像中,显示黄斑中心凹部与视乳头和颞侧视网膜之间脱离的玻璃体事 于现凹隆圆顶盖样图形。结论 OCT检测结果证实玻璃体与黄斑中心凹发生分离的过程与黄斑裂孔进展的过程相一致,提示黄斑裂孔的形成及发展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包括玻璃体皮质部、内界膜以及Müller细胞的末端,为透明的细胞外基质结构.细胞外基质蛋白成份改变的异常,可以引发异常性玻璃体后脱离,造成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是导致特发性黄斑裂孔、黄斑前膜、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多种视网膜疾病的病因.了解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分子生物学结构成份,认识玻璃体视网膜黏附机制,是正确阐述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病因学的基础和关键,是进一步针对病因机制研究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手段的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实验及成像技术的进步,对细胞外基质成份分子水平结构及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胶原蛋白本身交联结构以及与大分子糖蛋白黏附机制的认识加深,对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病因学研究也进入更高的水平.多种针对玻璃体视网膜界面黏附的酶类开始作为手术辅助药物甚至首选治疗应用于由异常玻璃体视网膜黏附所引发的黄斑区疾病,显示了一定的疗效.随着对这些疾病的病因及病理过程的深入了解,明确掌握药物的作用机制,选择适当的病例和时机应用,非手术治疗黄斑裂孔、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以及黄斑前膜等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疾病,将会彻底改变其临床治疗的概念以及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价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17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的住院病史资料,术后平均随访10月,所有病例均行以下检查:OCT、裂隙灯生物显微镜、三面镜、90D前置镜、验光。结果 术后OCT表现有3种:黄斑裂孔闭合2眼(11.8%),黄斑裂孔未闭合但视网膜复位12眼(70.6%),黄斑裂孔未闭合伴视网膜浅脱离3眼(17.6%)。预后情况与黄斑区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的健康状况以及黄斑裂孔的大小有关。结论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的裂孔闭合率低。OCT是术后随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魏文斌  何守志 《眼科》2004,13(1):21-23,I002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黄斑裂孔手术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玻璃体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44例44只眼的临床资料。结果:经平均7.4个月的随访,黄斑裂孔闭合消失者14例,裂孔缩小晕轮消失者16例,裂孔大小未变而晕轮消失者9例,此39例(88.6%)孔缘神经上皮层间小囊腔消失、晕轮消失,属于解剖学愈合;27例手术中用自体血清封闭裂孔,17例未用,裂孔解剖学愈合的前者为21例(77.8%),后者为15例(88.2%);术后视物变形症状明显改善者38例,视力提高2行以上18例(40.9%);术后短暂高眼压7只眼,晶状体混浊加重16只眼,医源性视网膜裂孔2只眼,视网膜脱离1只眼,黄斑前膜3只眼。经玻璃体手术治疗成功者OCT图像表现为裂孔周围神经上皮脱离的晕轮消失,裂孔边缘视网膜厚度恢复正常,神经上皮内小囊泡消失,裂孔明显变小甚至消失。结论:玻璃体手术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安全有效方法,OCT是客观评价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疗效的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旭  沈丽君 《眼科研究》2012,30(1):67-71
背景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硅油取出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率高,如何降低术后复发率是研究的热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可确认适宜的取油时机,是否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目的 OCT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硅油取出术前黄斑区视网膜的解剖形态,分析影响硅油成功取出的因素.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9例55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联合硅油填充术者40例45眼,术后3~6个月,OCT检查黄斑区形态,行硅油取出术,随访时间均为硅油取出术后1年以上.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前、硅油取出术前和硅油取出术后1年患眼黄斑区的OCT表现以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检查黄斑裂孔愈合标准分为一类愈合及二类愈合.结果 硅油取出前OCT示40眼视网膜成功复位,占88.89%,其中2眼裂孔愈合,裂孔边缘消失,属于一类愈合;38眼裂孔边缘平贴于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层,但中心凹处神经纤维层存在缺损及RPE层暴露,属于二类愈合.硅油取出术后,二类愈合眼中l眼于术后2年发现视网膜脱离复发;联合硅油填充术者40例45眼术前BCVA为1.93±0.06,硅油取出后1年BCVA为1.16±0.07,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 结论 OCT检查可以作为硅油取出的术前评估.OCT证实黄斑裂孔闭合或黄斑裂孔的贴附眼可行硅油取出术;OCT检查示黄斑裂孔未闭合的贴附眼行硅油取出后预后较差,是视网膜再脱离的危险因素之一,需长期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10.
罗陈川  王朱颖 《眼科研究》2003,21(6):619-621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形态检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zeissHumphrey OCT检查仪对48例(48眼),经玻璃体视网膜术后临床检查为复位成功的患者黄斑区进行经中心凹水平和垂直扫描,观察黄斑形态,并测量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结果 48眼接受检查,黄斑结构正常10眼;黄斑水肿12眼;黄斑变薄6眼;神经上皮下积液8眼;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3眼;黄斑前膜7眼;黄斑裂孔2眼。术后黄斑的形态及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与术后视力存在一定关系。结论 OCT能精确探查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结构变化,并且在病变的定量随访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裂孔是主要致盲性眼病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封闭裂孔是其治疗原则.尽管手术疗法已能使现今大多数视网膜脱离成功复位,但视网膜裂孔发生的原因、能否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以及怎样才能获得视网膜复位后满意的视力恢复等基本问题,仍然困扰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防治.近年研究提示,视网膜裂孔的形成与玻璃体液化、后玻璃体脱离过程中异常的玻璃体视网膜附着牵拉有关.完全性后玻璃体脱离可在玻璃体基底部后缘形成裂孔,而部分性后玻璃体脱离则可引起后部裂孔,尤其是表现为视网膜外层缝隙样增厚(中心凹劈裂)和玻璃体黄斑牵拉等特征性的近视牵拉性黄斑病变.已知黄斑的微结构改变、视网膜萎缩、前膜形成等是视网膜复位后视力不良的原因.因此,应加深对玻璃体病变和牵拉机制的认识,探索其临床评估与防治途径,促进视网膜复位后的视力恢复,将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防治提高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