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7,(3):494-495
为进一步挖掘人迎寸口脉法针灸的学术之精华,作者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提出了人迎寸口诊脉应以人迎及寸口处应指力最强的脉位进行力度对比,而不是比较两处脉管大小和宽度;浅析了"躁"脉的三个特征以及如何体会《灵枢·终始篇》所述几盛的技巧。同时指出人迎寸口脉法也有其不足性,一方面,人迎寸口脉法有严格的禁忌症,另一方面,在病位上,某些病证无虚实的变化,也没有阴阳脉的变化。因此,针灸临床不应局限于切诊人迎、寸口两个部位,有时需要结合其他诊法进行诊断,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从而避免针灸取穴的盲目性,以提高针灸临床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来稿摘登     
<正> ▲徐德凤(辽宁省锦县中医院)报道:先后发现9例患者,寸口部位有两条脉搏,暂定名为“双弦脉”。9例中有单例或双侧寸口部位可见到双弦脉即脉象端直而  相似文献   

3.
独取寸口法由于更为简便及方便脏腑辨证等原因而取代人迎寸口脉诊法成为脉诊的主流,但相关实验证实人迎寸口脉诊法指导治疗确有较好疗效,仍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人迎寸口脉诊法要在临床应用应注意几个问题:①以病侧的人迎寸口脉象为准;②脉象的盛以脉形的宽窄盛衰鉴别;③脉象的躁以血流速度鉴别;④治疗取穴应取相应经脉的原穴为主;⑤人迎寸口脉诊法的补泻对象、调整的经脉穴位、治疗间隔都与临床常用的针灸治法不同;⑥治疗后要复查脉象。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3,(5):888-890
目的:探讨中医脉诊中寸口六部脉图治疗前后的分析比较方法,以探索将寸口六部脉图参数的变化作为临床疗效评价的可能。方法:以1例患者治疗前后寸口六部脉图时域特征分析数据为例。比较总体上治疗前后的脉图差异;比较寸口六部各自治疗前后的差异;比较治疗前后脉图时域参数的差异;比较治疗前后六部之间变化程度的差异。结果:对寸口六部脉图的比较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治疗干预对脉图的影响程度,可结合症状体征的变化来判断病情的变化,同时有可能提示证候类型和治疗的影响类型。结论:对寸口六部脉图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期待能够为临床辨证分型和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人迎寸口脉法及其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建芸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3,23(7):427-428
目的:研究人迎寸口脉法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运用TCD技术观察正常人与高血压病人的人迎寸口脉动情况和以人迎寸口脉法指导针刺补泻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结论:人迎寸口脉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现代针灸临床上可以为针刺补泻方法的运用提供一种新的、较为客观可靠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6.
[答]“独取寸口”出自《难经·一难》。其文是“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它的理论根据是《内经》。“独取寸口”法不仅临床使用方便,而且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主要应从寸口与肺、  相似文献   

7.
独取寸口脉法是中医学流行的诊脉方法,寸口脉分候脏腑是脉学的重要理论。对于独取寸口脉的起源,文章在质疑目前流行理论的基础上对《内经》《难经》进行研究,重现早期脉诊体系面貌,分析不同脉诊方法演变过程及其在临床诊疗中对人体疾病诊断的思维方法,进而还原独取寸口的形成过程,对进一步研究独取寸口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厘清寸口脉分部的发展演变,分析不同分部方式与脉诊的内在关系,深挖寸口脉长度说法混乱的根源,对相关问题进行合理解读。寸口脉分部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从最初的整体寸口脉过渡到“尺寸两部脉”,最终定型为“寸关尺三部脉”,不同的分部方式构建了相应的脉诊体系。由于寸口脉的分部,导致了寸口脉的长度说法出现了一定的混乱,混乱的根源在于误将“尺寸两部脉法”与“寸关尺三部脉法”混为一谈,故而解决争议的关键在于正确厘清两套脉诊体系的关系,在各自适用的范围内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9.
对"寸口脉分候脏腑"理论的古代文献进行梳理。认为"寸口脉分候脏腑"的理论源自于《内经》,由《难经》明确提出并加以完善,经《脉经》推广至临床应用。《脉经》以后,各医家对"寸口脉分候脏腑"的理论多有发挥,且均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历代医家的分歧主要存在于大、小肠的分属问题上,至张景岳以后逐渐统一,将大、小肠同归属于尺部。目前临床切脉遵循的脏腑分属方法来自于《脉经》: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尽管这种分属方法缺乏科学的理论和确切的经脉络属依据,但经实践证明"寸口脉分候脏腑"的理论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与研究意义,就"寸口脉分候脏腑"理论的渊源与发展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脉诊是中医最独特的诊断技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有着悠久的历史,集秦汉以前医学之大成的《内经》中有非常丰富的脉学内容,记载了多种不同的脉诊方法,如三部九侯脉支、十二经脉遍诊法、人迎寸口脉法、独取寸口脉法、寸口尺肤脉法等等,据统计其中记载人迎寸口脉支的篇章16篇,超过记载脉法的篇章总数的一半,而以《灵枢》中的《经脉》、《终始》和《禁服》为主。人迎即足阳明经的人迎穴,结喉两旁的颈动脉搏动处;寸口又称气口、脉口,即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搏动处。人迎寸口脉法与寸口脉法不同,是一种双手多脉对比诊脉法,其诊脉部位为人迎、寸口两处,以人迎侯阳寸口侯阴,通过比较人迎寸口两处的脉动变化,判断人体阴阳经气的偏盛偏衰,进行经脉辨证。  相似文献   

11.
《内经》中脉诊法有3种,即寸口脉诊法、寸口人迎对比脉诊法及三部九候脉诊法。如今寸口脉诊法广泛应用于中医教学和临床中。其中三部九候脉诊法由于过于繁琐及许多部位的不方便(如鼠鼷部的触诊),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目前临床较少应用,而寸口人迎对比诊脉法虽然应用起来比较方便,但却为从医者所忽略,临床应用也较少。笔者临床观察发现,该法对众多疾病的的辨治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在中医理论和临床上均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其理论的科学性具有一定争议。为了探讨中医学寸口诊法的理论依据,以《濒湖脉学·七言脉诀》为例,从生物全息论的角度分析寸口诊法。发现《濒湖脉学》寸口诊法基本符合生物全息论,寸脉主人体上部疾病,关脉主人体中部疾病,尺脉主人体下部疾病,与生物全息律符合,但左右手寸口脉分候不同的脏腑,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诊脉部位历来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寸口脉法一枝独秀。该脉法始见于《黄帝内经》,后《难经》对此有较详细的论述。现代解剖学证实,寸口脉为桡动脉的一段,绝大多数人皆可按中医言明之寸口位置触及桡动脉的搏动,并按照掌后高骨即桡骨茎突定位寸、关、尺,但也有桡动脉畸形如反关脉、斜飞脉、双管脉等。试从解剖入手,分析寸口脉的生理性解剖位置变异及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脉象信息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寸口脉的脏腑定位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之后《难经》确立了寸口脉与人体上焦、下焦及中焦的对应关系,《脉经》进一步提出脏腑表里与寸口脉定位的关系等。现代医家对寸口脉脏腑定位的认识有2个方面:一是微观脉学的精确性认识,认为寸口脉应依据神经分布、血液供应来确定;二是辨证脉学的系统性认识,认为寸口脉的脏腑定位是其功能系统的投射定位。然寸口脉的脏腑定位并不是一个恒常态,而是一个动变态,与医者对前人理论的接受程度、个人的指下感觉和认知水平有关,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5.
原《素问》三部九候诊法是将头、手、足定为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 ,合为九候。上部候头角、耳目、口角之气 ;中部候肺心、胸部之气 ;下部候肝、脾、肾气。笔者在临床应用中除候诊以上九候外 ,还根据患者病情诊察委中、人迎、极泉、阳溪等处动脉以了解各经脉气血情况。在诊察各部脉象时参照寸口脉诊法 ,仍分浮沉虚实弦滑等二十八脉 ,各脉主症亦同于寸口脉。且诊脉应以寸口脉为主 ,余各部作为补充。并非三部九候均诊遍 ,只重点诊察与疾病相关的动脉。例如头痛察寸口、太阳、耳门处脉。颈痛察寸口、人迎处脉。月经不调察寸口…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症并治》曰:“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相似文献   

17.
寸口脉诊分候法与其他部位脉诊法的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钰华 《光明中医》2000,15(2):45-47
脉诊部位因脉诊方法不同而异。如寸口诊脉法之三部分候是指寸、关、尺三部各有浮、中、沉三候而言;而《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述脉诊法则为遍诊法,有头、手、足三部,部又有天、地、人三候;而汉代张促景提出的三部脉法包括寸口(桡动脉)、人迎(颈动脉)、趺阳(足背动脉...  相似文献   

18.
"独取寸口"脉法的形成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永红  郭遂 《四川中医》2004,22(12):26-28
中医脉诊形成过程最主要的变化是《内经》遍身三部九候诊法到《脉经》“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通过研究认为,这种过渡和“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整体观念及其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二是古代元气论和道德观。前者是“独取寸口”脉法存在与发展的内在依托和动力,而后者是“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9.
朱翠玲 《国医论坛》2003,18(4):47-48
“上盛则气高 ,下盛则气胀”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上”、“下”二字 ,诸注不一 ,总其要有四 :1上指寸口 ,下指尺部。如王冰注 :“上谓寸口 ,下谓尺中。”张琦、姚止庵、张志聪等注均同此义。 2“上”指寸口 ,“下”指关脉。如马莳注 :“上者寸也 ,上盛者为气居于高。下者寸之下 ,即关也 ,下盛者气胀于中。”3上指寸口 ,下指关尺二部之脉。如张介宾注 :“上为寸 ,上盛者邪壅于上也。气高者 ,喘满之谓。关尺为下 ,下盛者 ,邪滞于下 ,故腹为胀满。”4脉升为上 ,脉降为下。如吴昆注 :“脉之升者为上 ,上盛则气病高。高 ,粗也。脉之降者…  相似文献   

20.
中医切脉部位 ,有遍身诊、三部诊与独取寸口三种诊法。所谓“寸口”又称“气口”、“脉口”。“独取寸口”是指单独切按两手掌后突起 (桡骨茎突 )的桡动脉 ,又叫“寸口诊”。此诊法文献记述始于《内经》 ,详于《难经》 ,而成于《脉经》 ,为历代医家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素问·经脉别论》:“气口成寸 ,以决死生。”《难经·二难》:“尺寸者 ,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 ,阴之所治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内 ,阳之所治也。”分别指出了寸口诊的重要性和三部脉位的阴阳属性。《脉经》说 :“心部 ,在左手关前寸口” ;“肝部 ,在左手关上” ;“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