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检测胃幽门下(第6组)及其亚组淋巴结转移情况,以探讨临床合理清扫第6组淋巴结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我院80例接受根治性手术且有完整第6组及其3个亚组淋巴结送检资料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胃网膜右静脉为参照将第6组淋巴结分为第6a、6b和6c亚组,计算第6组及其亚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并对其淋巴结转移情况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其他组(第7、8a和9组)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0例胃癌患者中第6组淋巴结转移率为41.3%(33/80),转移度为26.0%(108/415)。第6a亚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5%(6/80),明显低于第6b亚组(16.3%,13/80)和第6c亚组(36.3%,29/80),P<0.001;第6a、6b和6c亚组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25.0%(8/32)、17.6%(13/74)和28.2%(87/3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2)。第6a亚组阳性淋巴结与T分期(P=0.042)和N分期(P=0.006)有关;第6b亚组阳性淋巴结与N分期(P=0.002)和TNM分期(P=0.013)有关;第6c亚组阳性淋巴结与肿瘤分化程度(P=0.008)、T分期(P=0.003)、N分期(P=0.000)和TNM分期(P=0.000)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6组淋巴结转移情况与第8a组淋巴结转移(P=0.023)和N分期(P=0.002)均有关;第6a亚组淋巴结转移与第8a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8);第6b亚组淋巴结转移与N分期有关(P=0.005);第6c亚组淋巴结转移与第8a组淋巴结转移(P=0.016)和N分期(P=0.004)均有关。结论胃癌手术中要彻底清扫第6组淋巴结,尤其要重视第6a和6b亚组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后发现病理N2(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10.1%,35/348例)、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前临床分期Ⅰ期而术后意外发现病理N2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术后短期疗效、复发模式以及中期预后.结果 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26例直接行肺叶切除,9例先行楔形切除、后行肺叶切除.所有患者完成R0切除,中位手术时间19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200 ml.术中清扫N2站纵隔淋巴结中位4站和10个淋巴结,其中转移阳性中位1站和2个淋巴结,有18例为单站N2淋巴结转移.术后中位胸腔引流8天,中位住院11天.12例出现并发症15例次,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按规范接受4个疗程含铂双药方案辅助化疗.患者均随访1 ~55个月,中位值23个月.至随访期末(2011年4月),25例生存,1年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9%和67.9%,未达到中位OS.16例患者术后复发,其中局部复发5例,远处转移11例.1年和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1.9%和44.2%.中位无瘤生存时间(DFS) 20个月(95%可信区间8.1~31.9个月).将患者按单站或多站N2转移分为两个亚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单站N2阳性和多站N2阳性患者的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7%、78.9%和67.6%、59.1%.1年、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9%、49.4%和55.3%、39.5%.中位DFS分别为23个月(95%可信区间8.1~31.9个月)和16个月(95%可信区间2.9~ 29.0个月),单站N2阳性患者的预后好于多站N2阳性患者.结论 对于术前经仔细分期无N2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只要技术可行,应积极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即使术后病理证实存在纵隔N2淋巴结转移,多数也是微小转移或者单站转移,亦可以达到根治手术要求,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周围正常组织Beclin 1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9月至2016年9月共204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手术标本,其中男116例、女88例,平均年龄(55.3±11.2)岁。根据肺癌淋巴结转移与否将患者分为无淋巴结转移组(N0组),有肺叶间和叶内淋巴结转移,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组(N1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组(N2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标本Beclin 1水平,统计分析患者肿瘤组织及淋巴结标本Beclin 1水平差异。结果 204例肺癌患者中,鳞癌36例、腺癌168例。N0组、N1组、N2组三组患者肿瘤组织中Beclin 1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肺门及肺内淋巴结Beclin 1(N1 Beclin 1)水平对比,N1组和N2组较N0组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患者纵隔淋巴结Beclin 1(N2 beclin 1)水平对比,N2组较N0组及N1组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1组N1Beclin 1水平低于N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2组N1 Beclin 1水平略低于N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eclin 1水平可成为判断肺部肿瘤良恶性的一个参考指标,淋巴结Beclin 1水平可作为协助判断肺癌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T1、T2 肺鳞及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分布范围及特点 ,为广泛清扫提供依据。 方法 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 2 5 4例T1、T2 肺鳞癌及腺癌施行了手术切除及广泛肺内、叶间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清除淋巴结 16 85组。N1淋巴结转移率 2 0 0 % ,N2 淋巴结转移率为 10 2 %。T1、T2 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T1鳞癌无N2 转移 ,N2 转移在鳞癌、腺癌分别为 2 2 0 %和 40 9%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6 4 3%的鳞癌为某 1组N2 转移 ,腺癌≥ 3组转移占 46 2 % ,跳跃式转移占N2 转移的 5 7 5 %。N2 阳性上叶肺癌下纵隔转移占 13 6 % ,N2 阳性的下叶肺癌上纵隔转移占 5 1 6 %。 结论 随着瘤体增大 ,淋巴结转移频度增加 ,腺癌比鳞癌淋巴结转移更加活跃 ,任何部位的肺癌都可跨区域纵隔转移。除T1鳞癌外 ,只有广泛清扫同侧肺内及纵隔淋巴结才能达到根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合适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及合理的术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10月间267例术前分期在cT3N0M0之前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右胸入路组(淋巴结清扫应用现代二野清扫)与左胸入路组(应用传统二野清扫),比较两种方法 对食管癌pN分期的影响.结果 右胸入路组上纵隔区淋巴结转移度是7.5%,左胸入路未清扫上纵隔;右胸入路组腹部淋巴结转移度21.1%,显著高于左胸入路组(11.3%,P<0.01);术后病理分期左胸入路组N0 134例,N1a1例,N1b 3例,N2 10例,N3 2例;右胸入路组N0 88例,N1a 3例,N1b 7例,N2 15例,N3 4例;右胸入路组pN分期上升显著高于左胸入路组(P<0.05).结论 右胸入路现代二野淋巴结清扫使pN分期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无纵隔淋巴结转移证据,但术后病理意外证实转移(意外N2)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263例NSCLC意外N2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生存信息。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2月31日。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确立影响NSCLC意外N2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共有263例患者入组。随访率91.63%。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55.2%和26.3%。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P=0.017,RR=0.659,95%CI 0.469-0.927)、纵隔淋巴结转移站数(P=0.003,RR=1.605,95%CI 1.180-2.183)和未接受辅助化疗(P=0.012,RR=1.576,95%CI1.105-2.246)是影响NSCLC意外N2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接受VATS的单站意外N2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优于开胸手术的单站意外N2患者(48.55个月vs.37.34个月,P=0.018)。而未接受辅助化疗的多站意外N2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低于接受辅助化疗的多站意外N2患者(20.32个月vs.31.55个月,P=0.001)。结论 NSCLC意外N2患者预后与手术方法、辅助化疗和N2站数有关。单站N2患者更能从微创VATS中获得生存受益,而多站N2患者更能从辅助化疗中获得生存受益。  相似文献   

7.
非小细胞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基因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 C)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基因诊断方法。 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PCR) ,检测 30例 NSCL C患者 (实验组 ,N0 , a~ b期 )手术后病理诊断为阴性的 138枚纵隔淋巴结中 MU C1基因 m RNA的表达 ,并用 30枚肺良性疾病的局部淋巴结作阴性对照 (阴性对照组 ) ,用 30枚经病理证实有转移的 NSCL C纵隔淋巴结作阳性对照 (阳性对照组 )。对患者进行随访 ,用χ2 检验比较 MUC1基因 m RNA阳性者和阴性者的预后差别。 结果 阴性对照组 30枚肺良性疾病的局部淋巴结均无 MUC1基因 m RNA表达 (特异性为 10 0 % ) ,阳性对照组 30枚经病理证实有转移癌的肺癌纵隔淋巴结中 2 6枚检测到 MUC1基因 m RNA的表达 (敏感性为 87% )。实验组 9例患者的 11枚淋巴结中检测到 MU C1基因 m RNA表达 (检出率 8.0 % ) ,患者的分期上调为 a期。实验组中 MUC1基因 m RNA阳性患者预后不良 ,随访 2年有 4例复发、转移或死亡 ;MUC1基因 m RNA阴性者仅 1例转移 (P<0 .0 5 )。 结论 应用 RT- PCR法检测纵隔淋巴结中 MU C1基因 m RNA的表达可以诊断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手术及辅助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657例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各变量与预后的关系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结果 术后全组患者的l、3和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64.4%、26.0%和17.9%,中位生存期18个月.单因素分析中,影响生存期的不利因素为:肿瘤最大径>3 cm,高T分期,N2淋巴结无跳跃转移,纵隔淋巴结阳性数>4个,隆突下淋巴结阳性,治疗方式(单纯手术预后差,患者术后联合放化疗优于术后单纯化疗),术后未放疗、化疗,化疗周期小于4个.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P=0.001),隆突下淋巴结阳性(P=0.019),纵隔淋巴结转移个数(P=0.006),术后化疗周期(P=0.007),术后放疗(P=0.055)和术后放化疗(P=0.026)对预后有明显影响.结论 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低,肿瘤直径、隆突下淋巴结阳性、纵隔淋巴结转移个数、术后化疗周期、术后联合放化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术后单站和多站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后相似,影响预后的主要是纵隔淋巴结的阳性个数,术后联合放化疗优于术后单纯化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探查联合腹腔脱落细胞学检测在Ⅳb期胃癌(伴有单一不可切除因素的远处转移晚期胃癌)患者腹腔转移精准分期及临床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连续收治的61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临床影像学分期为Ⅳb期且随访资料完整,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成两组:直接化疗组(直接行全身性化疗)和腹腔镜探查组(腹腔镜探查联合腹腔脱落细胞学检测,根据探查结果决定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直接化疗组285例,2年总生存率为46.67%。腹腔镜探查组333例,2年总生存率为59.46%,其中P0CY0185例(55.56%),P0CY185例(25.53%),P1CY163例(18.92%),2年生存率分别68.65%、57.65%、3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2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腹腔镜探查组发生肝转移、肺转移、卵巢转移、16a2/b1组淋巴结转移及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2年生存率明显优于直接化疗组中相同转移部位患者(均P<0.05)。结论腹腔镜探查联合腹腔脱落细胞学检测有助于发现腹腔内隐蔽性转移,同时还能为合并腹腔转移的Ⅳb期胃癌患者提供一种新的诊疗模式即腹腔镜探查确诊-腹腔热灌注化疗,显著提高临床决策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黏蛋白4(MUC4)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在ⅢA~ N2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对ⅢA~N2期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96例ⅢA~N2期肺癌患者的石蜡标本构建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UC4、IGF-2在ⅢA~ N2期肺癌中的表达,并分析MUC4及IGF-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全组患者中,MUC4表达率高,为48.9%,在不同的淋巴结转移站数、个数,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区域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N2的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4高表达患者其中位生存期达到43个月,5年生存率为32.6%,明显优于低表达患者(P<0.01),而IGF-2高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5年生存率仅为15.1%,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01),在COX多因素分析中,MUC4及IGF-2的表达水平均是影响ⅢA~ N2期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且MUC4与IGF-2的表达呈负相关(r=-0,226,P<0.05).联合MUC4及IGF-2将全组患者行进一步亚组分析,其中MUC4+ + IGF-2-组的预后最好,其5年生存率高达49.7%,均优于其他3组(P<0.01).结论 MUC4及IGF-2可作为影响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联合MUC4及IGF-2可将N2期非小细胞肺癌分为不同的亚组,其中MUC4+ + IGF-2-组的预后最好,可行积极的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对无浆膜浸润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行D2或D2以上胃癌根治术、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16例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接受相同术式的有浆膜浸润的162例胃癌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7.9%,明显高于浆膜浸润组的37.3%(P<0.01).不同浸润深度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T1a(M)95.6%,T1b(SM) 92.5%,T2(MP)73.5%,T3(SS) 62.7%,T4(SE、SI) 37.3%.按日本第13版《胃癌处理规约》,N0、N1(第1站)、N2(第2站)和N3(第3站)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1.5%、75.3%、54.8%和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第7版TNM分期,N0、N1(1~2枚)、N2(3~6枚)、N3a(7~15枚)和N3b(15枚以上)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1.5%、83.6%、59.8%、17.2%和11.8%,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是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P<0.0l).结论 无论是按转移淋巴结的范围还是数量进行评价,淋巴结转移均能对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的预后作出较好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pT1~3N0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淋巴结微转移及临床病理因素对pT1~3N0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pT1~3N0期胃癌患者行根治术者120例2 106枚淋巴结,每例患者淋巴结9~28枚,平均18枚,所有淋巴结经HE染色均为阴性.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淋巴结中CK20表达,并分析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胃癌淋巴结中CK20表达对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经免疫组化染色,有9.07%(191/2 106)的淋巴结出现CK20阳性表达;有26.67%(32/120)患者的淋巴结中出现CK20阳性表达,其中11例(9.17%)为微转移,21例(17.50%)为孤立肿瘤细胞巢(ITC).术后随访24~121个月(平均66.35个月).淋巴结中CK20阴性表达、ITC和微转移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4%、78.3%和40.9%.5年无瘤生存率在淋巴结CK20出现微转移者中明显低于CK20阴性表达者(P=0.000)和以ITC为特征者(P=0.046),而仅以ITC为特征者与CK20阴性表达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3).淋巴结中CK20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的肿瘤直径(P=0.011)、浸润胃壁深度(P=0.043)和是否有淋巴管浸润(P=0.002)有关.所有临床病理因素对5年无瘤生存率均无明显影响(P>0.05).11例胃癌患者被检测出微转移,应划分为pN1(Mi)期,本组重新分期率9.17%.而88例胃癌患者淋巴结CK20(-)和21例表达为ITC,分别被记为pN0(I-)和pN0(I+),不建议重新分期,仍为pN0期.结论 对于pT1~3N0期胃癌,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较低,建议术后应予以积极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程度对结肠癌根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3年余符合筛选标准的82例行结肠癌根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淋巴结转移数目进行分组,N0组(0个)36例,N1组(1~3个)31例,N2组(≥4个)15例。比较各组术后3年生存率、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比较不同浸润深度和N1~N4站淋巴结转移率的关系。结果:N0组,N1组,N2组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80.5%,67.7%,2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0组及N1组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显著低于N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结肠癌浸润深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率也逐渐升高,且N1站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其余站淋巴结转移率。结论: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淋巴结转移数目与结肠癌患者预后有关,前者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纵隔镜检查在肺癌N分期诊断的价值,学术界向来存在诸多混乱,甚至有观点认为可由其他检查取而代之。但作者认为,纵隔镜检查在肺癌N分期中非但不能被替代,而且需要进一步加强。第8版肺癌新分期建议是在全球性、多中心、前瞻性大数据基础上的分析结果。对N分期的建议:包括N0,单站N1,多站N1,N1(-)并单站N2,N1(+)并单站N2,多站N2及N3共7组。然而,最终未被采纳。我们认为原因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T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7年在我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7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9例、女92例,平均年龄(62.73±0.58)岁。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N0组、N1组和N2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体重指数(P=0.043)、术前淋巴结肿大(P0.001)、肿瘤直径(P0.001)在不同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体重指数(OR=1.131,95%CI 1.001~1.277,P=0.048)和淋巴结肿大(OR=3.498,95%CI 1.666~7.342,P=0.001)是N2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直径是N1淋巴结转移(OR=1.538,95%CI 1.067~2.218,P=0.021)和N2淋巴结转移(OR=1.814,95%CI 1.196~2.752,P=0.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体重指数较大或术前影像学发现淋巴结肿大的T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N2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较大;而肿瘤直径较大的患者发生N1及N2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均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结合我院病例资料,对比分析JPS与UICC两种不同分期标准对胰腺癌术后病人预后的判断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04年12月间行胰腺癌根治性手术并经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腺癌的病人72例,按JPS(2002)和UICC(2002)两种标准进行分期,分析各自的界定标准和因素及不同分期标准对生存率和预后的判断。结果:JPS和UICC标准的T分期各组间生存率均有显著差异(P〈0.001);N分期中,JPS标准N1~N3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1比N2:P=0.290,N2比N3:P=0.320,N1比N3:P=0.264);UICC标准下2组间生存率有显著差异(N0比N1:P=0.004);M分期中,2个分期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63);胰腺癌临床分期中,JPS各组间生存率有显著差异,UICC的Ⅱb与Ⅲ期、Ⅱb与Ⅳ期无统计学差异(P=0.062、0.591),JPS分期标准的分层现象更明显。结论:UICC分期标准更简便、易懂,对预后判断也有不错的价值,但JPS分期标准对描述肿瘤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判断更客观,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跳跃式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布规律,并分析跳跃转移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478例行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跳跃转移组和非跳跃转移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N2分布情况以及对生存期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组N2跳跃转移的发生率为40.6%,与性别和吸烟情况有关(χ2=5.340,p=0.021和χ2=7.143,P=0.008),且鳞状细胞癌易发生跳跃转移(χ2=7.602,P=0.022),上叶较下叶更易发生跳跃转移(χ2=5.097,P=0.024),上纵隔淋巴结区为跳跃转移好发区(χ2=7.046,P=0.030).跳跃转移时,右上肺癌易转移至2、3、4组淋巴结,右中和右下肺癌则易转移至7组淋巴结;左上肺癌时,71.7%的转移N2淋巴结位于5、6组淋巴结,而左下肺癌则较易转移至7、9组淋巴结.跳跃转移组5年生存率优于非跳跃转移组(22.1%比13.6%,P=0.001),生存分析显示,跳跃转移是影响N2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结论 在N2期NSCLC中,跳跃转移易发生于肺上叶以及上纵隔区.跳跃转移可作为ⅢA-N2期NSCLC的一个亚群,具有更高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淋巴结转移情况对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5年8月72例行根治性手术的胰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检出淋巴结961枚,平均13.3枚/例;其中阳性淋巴结87枚。单因素分析显示:得到随访的有淋巴结转移者(PN1)33例(47%),中位生存期为8.6个月;得到随访的无淋巴结转移者(PN0)37例(53%),中位生存期18.6个月;无淋巴结转移者生存率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淋巴结阳性比率(LNR)0.2者14例(42%),中位生存期为6.4个月;LNR≤0.2者19例(58%),中位生存期11.4个月;LNR0.2者生存率显著低于LNR≤0.2者(P0.05)。淋巴结转移局限于第1站的有17例(52%),中位生存期为11.0个月;第2站以上淋巴结转移者16例(48%),中位生存期7.5个月;第2站以上淋巴结转移者生存率显著低于淋巴结转移局限于第1站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第2站以上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阳性比率0.2仍然是影响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此外,肿瘤侵犯范围、综合治疗、肿瘤分化程度也影响胰腺癌预后(P0.05)。结论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LNR0.2及第2站以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一种新的胃癌淋巴结分期方案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Peng K  Liu L  Zhang Y  Gong S  Quan  Shao Y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2):908-910
目的比较AJCC/UICC 1997年第五版胃癌TNM分期中的N分期与以淋巴结转移度为标准的新N分期. 方法行D2或D3术式的胃癌(皆无远处转移)标本用透光法摘取淋巴结,分别按2种方法分期,新法中N1为淋巴结转移度0.01%~10.00%, N2为10.01%~25.00%,N3为>25.00%.全组随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结果本组78例患者共取得淋巴结5388 枚,平均每例69枚(范围30~157枚).全组淋巴结转移率75.64%(59/78).新分期N0、N 1、N2、N3期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68.42%、7.58%、6.78%(χ2=35.85 0,P<0.01, r=0.95). 结论淋巴结转移度是一相对数,在预后的判断上,优于淋巴结转移数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空洞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空洞型非小细胞肺癌42例,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Log-rank进行差异性检验,分析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将空洞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按照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是否接受术后辅助化疗6个因素与无空洞形成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进行1∶2匹配,比较空洞组和无空洞组预后有无差异.结果 42例空洞型非小细胞肺癌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28.6%和14.7%.单因素分析显示空洞直径和有无胸内淋巴结转移明显影响预后.空洞组和无空洞组总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两组中的女性(P=0.040)、年龄小于60岁(P=0.032)、淋巴结转移N0组(P=0.046)、TNM分期Ⅰ期(P=0.048)的5年生存率无空洞组均高于空洞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空洞直径和胸内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空洞型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癌性空洞影响年龄小于60岁、淋巴结转移阴性和TNM分期Ⅰ期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预后,但是否影响女性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预后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