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目的:拟建立麸炒白术最佳炮制火候的客观量化判别方法,为白术炮制工艺的规范化研究及改进该饮片的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他中药饮片炮制火候判别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色度分析原理,引入色度空间参数L*,a*,b*(L*为亮度,a*为红绿色度值,b*为黄蓝色度值)值,采用色彩色差计对麸炒白术饮片颜色进行客观量化。经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建立麸炒白术不同炮制火候的数学判别模型和双侧90%参考值范围。结果:建立了基于色度空间参数L*,b*的麸炒白术不同炮制火候的数学判别模型(判别符合率100%)及双侧90%参考值范围。麸炒12 min时白术达最佳炮制火候,非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式(1)为炮制时间=0.675×L*+0.972×b*-49.365,函数值范围为10.103 6~16.051 4。判别函数式(2)为炮制时间=0.884×L*-0.998×b*-11.277,函数值范围为-6.366 0~0.496 7。双侧90%参考值范围为L*44.127 8~47.661 2和b*30.674 5~34.112 3。结论:基于颜色变化能够实现麸炒白术最佳炮制火候的客观量化判别,后续将探索不同炮制火候的麸炒白术饮片颜色与药效作用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厚朴"发汗"前后药材颜色及气味差异的数值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色差仪及电子鼻对厚朴“发汗”所产生的性状变化进行数值描述.方法:以“发汗”厚朴与未“发汗”厚朴为研究对象,采用色差仪和电子鼻测量其颜色特征参数和气味特征参数,并最终建立判别模型.结果:在药材颜色方面,建立了基于L*,a*,b *色度空间的“发汗”与未“发汗”厚朴颜色特征参数模型,“发汗”厚朴双侧90%参考值范围L*(52.22 ~59.42),a*(5.36 ~7.68),b*(22.04 ~27.05);未“发汗”厚朴双侧90%参考值范围L*(38.42 ~47.31),a*(9.63 ~11.85),b*(18.48 ~25.53);在药材气味方面,主成分分析及偏最小二乘法分析结果表明,“发汗”厚朴与未“发汗”厚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厚朴“发汗”前后药材颜色及气味差异均可根据色差仪和电子鼻测得的厚朴颜色和气味特征参数以数值的形式表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引入分光测色计,将中药材性状品质这一经验指标数据化,依据获取的中药材颜色信息实现对中药材品种的鉴别,为研究中药鉴定共性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及思路。方法:以陈皮为研究对象,在全国范围内收集陈皮药材,采用色度学分析方法获取陈皮颜色特征参数,通过统计分析,建立陈皮品种鉴别的数学预测模型和90%参考值范围。结果:建立了基于L*a*b*色度空间的陈皮药材品种鉴别的数学判别模型,其判别符合率为100%,双侧90%参考值范围分别为陈皮:L*(66.621 5~73.916 5),b*(29.329 5~52.211 0);广陈皮:L*(53.950 0~63.260 0),b*(24.610 0~30.770 0)。结论:实验证明分光测色计获取的颜色信息可实现陈皮药材品种的鉴别,采用色度学分析方法对中药品种鉴别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广陈皮的外观颜色客观量化及其陈化年份判别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依据色度分析原理对广陈皮外观颜色进行客观量化研究,为广陈皮的陈化年份鉴别建立新方法。方法:采用色彩色差计对广陈皮外观颜色进行客观量化研究。采用非参数检验、秩相关检验法和判别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陈化年份与L*(明度值),a*(红绿分量值),b*(黄蓝分量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年份广陈皮的色度值有显著性差异,且L*,a*,b*与陈化年份之间分别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L*,a*,b*的广陈皮陈化年份的数学判别模型,陈化年份=-43.637L*+5.351a*+42.430b*+30.790。结论:建立的客观量化方法稳定可行,为广陈皮的陈化年份鉴别提供了一种客观量化方法,可避免因传统人为鉴别方法所带来的误差。  相似文献   

5.
基于电子鼻技术区分益智仁的不同炮制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利用电子鼻技术建立气味指纹图谱以区别益智仁不同炮制品。方法:采用电子鼻技术对益智仁生品、清水炒制品、盐炙品进行检测,获得电子鼻在传感器的响应值,利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因子分析及统计质量控制分析等化学计量学对响应值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经化学计量学分析,益智仁生品及其炮制品能明显区分开。益智仁生品与炮制品的气味差异较大,清水炒制和盐炙益智仁气味差异较小。结论:电子鼻技术可用于益智仁炮制品的区分,推测益智仁气味的变化主要由加热炮制引起。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机器视觉和电子鼻技术实现生马钱子饮片及其不同炮制火候砂炒马钱子饮片的鉴别与区分,并研究其颜色、气味与内在成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机器视觉技术和电子鼻技术获取生马钱子及其炮制品的颜色和气味信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主成分分析、判别因子分析)分析炮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采用HPLC测定不同炮制程度的马钱子饮片中生物碱成分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含量;通过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不同样品颜色值、气味值与成分的相关性。结果:马钱子炮制过程中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色调H值逐渐变小,饱和度S值逐渐变大,亮度V值逐渐变小,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因子分析可实现炮制品的区分和判别;不同炮制程度的马钱子气味呈一定规律性变化;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马钱子中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含量不断降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色调H及亮度V的颜色值变化与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变化呈显著相关性,而气味与2种成分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通过机器视觉与电子鼻技术对颜色、气味的客观化评价,可实现马钱子与其不同炮制火候饮片的鉴别区分。传统以颜色作为马钱子炮制过程中的控制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焦栀子、栀子炭炮制过程中表观颜色与其主要成分环烯醚萜苷类和二萜色素类含量变化的相关性,为规范栀子饮片的炮制工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电子眼获取栀子炮制过程饮片的色度值,分析栀子不同炒制时间点饮片颜色的变化规律,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环烯醚萜苷和总二萜色素的含量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法对多源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栀子炮制过程中L*(明度值),a*(红绿分量值),b*(黄蓝分量值)变化趋势与总环烯醚萜苷含量呈负相关,与总二萜色素含量呈正相关。焦栀子过程饮片L*和总二萜色素含量相关性最大;栀子炭过程饮片b*和总二萜色素含量相关性最大。结论:颜色和色素类成分可考虑作为栀子炮制过程中的控制和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殷放宙  吴晓燕  李林  蔡宝昌  陆兔林 《中草药》2013,44(16):2252-2256
目的 研究饮片炮制火侯与颜色值的相关性.方法 以分光测色技术为基础,考察炮制时不同加热温度及时间对栀子、山楂颜色值的影响.结果 栀子中火与武火炒制的颜色值曲线表现出更好的规律,明度指数(L-)值及色差(ΔE-)的平稳期出现在7min后,而色品指数(a*、b*)平稳期出现在4min后.山楂文火炒制时的L-、a-、b*值及ΔE*平稳期均出现在5min后;中火炒制时L*值及ΔE*平稳期出现在6 min后,a*、b*值的平稳期分别出现在5、8min;武火炒制时L*值及ΔE*平稳期出现8 min后,a*、b*值的平稳期出现在5 min后.结论 仪器测定及肉眼观察的炮制程度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测色结果可为中药炮制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豨莶草炮制前后气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揭示豨莶草炮制前后气味的变化规律。 方法: 通过电子鼻检测豨莶草炮制前后气味在传感器上的响应值,采用判别因子分析(DFA)及单类成分判别分析(SIMCA)对特征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建立了豨莶草生品与炮制品的电子鼻检测方法,载气为合成干燥空气,空气发生器供给,流速150 mL·min-1,顶空产生温度60 ℃,时间30 min,搅动速度250 r·min-1,注射体积2 mL,获取时间2 min,延滞时间6 min。豨莶草炮制前后的气味在传感器LY2/gCT的响应值差异率-82%;DFA判别模型可将豨莶草炮制前后的气味进行较好的分类,将豨莶草生品与炮制品分成2个区域,左侧区域为生品,右侧区域为炮制品;SIMCA模型为有效模型,经交叉有效性验证的得分92。 结论: 豨莶草炮制前后气味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差异可根据电子鼻测得的气味特征参数以数值的形式表述。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采用CM-5型分光测色计及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分析色泽与气味变化,结合DFA、PLS-DA等多种分析方法,识别不同炮制程度醋香附饮片并对炮制终点进行量化。结果表明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醋香附饮片明暗度L*逐渐下降,红绿值a*和黄蓝值b*先增加,炮制8 min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渐下降,并建立了基于颜色参数L*、a*、b*的判别模型(判别正确率98.5%),能对不同炮制程度醋香附进行有效区分。通过电子鼻从不同炮制程度醋香附中共识别得到26种气味成分,并建立不同炮制程度醋香附饮片DFA及PLS-DA模型,结果表明炮制8 min样品能与其他样品显著区分,以VIP>1筛选得到3-甲基呋喃、2-甲基丁醛、2-甲基丙酸、糠醛、α-蒎烯等10个气味成分为区分不同炮制程度醋香附的气味差异标志物,结合色泽及标志性气味成分变化规律确定醋香附最佳炮制时间为8 min。该研究可为醋香附炮制工艺的规范化研究及改进该饮片的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他中药...  相似文献   

11.
12.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3.
探析神阙穴与气及脏腑经络关系及现代医学对脐中的认识,介绍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立冬凌草乙素药物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研究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情况以分析冬凌草乙素的血清蛋白结合机制。采用超滤法结合LC-MS/MS测定冬凌草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蛋白结合率及相关结合常数,以Scatchard方程计算冬凌草乙素与B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并对冬凌草乙素与BSA的结合机制进行分析探究。结果显示冬凌草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平均结合率为57.2%,且结合类型主要为一类强结合,相关参数为结合常数2.54×104L·μg~(-1),结合位点的数目为n=0.75。冬凌草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在考察浓度范围内无浓度依赖。该研究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操作简单,能够满足分析要求,结合常数的求算为临床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郑莉  郑林 《天津中医药》2003,20(3):78-79
论述了非典发病与传播的特点。阐述遵循科学控制疫情、总结经验中西合治、心身调节防病健身在论治非典的系统性。从科学严谨的手段、积极努力的态度、正确的应对措施、适宜的心身调节等方面,说明防治的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的形成与素体阴虚,五脏虚弱,饮食不节,形体肥胖,精神刺激,情志失调,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滥用丹药,化燥伤津,房劳纵欲,肾精亏耗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首先要进行有效的糖尿病社会宣传与教育,防治于未然,即病之后的临床护理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包括生活调理,饮食调理,精神调理。  相似文献   

18.
魏星 《光明中医》2013,(11):2415-2416
目的 探讨中药饮片党参在临床使用中的鉴别方法,确保中药党参的正品,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方法 通过性状、显微、理化鉴定的方法,比较党参、银柴胡、家种防风之间的鉴别点.结果 可以明确鉴别所使用中药党参的真伪.结论 尽管党参与银柴胡和家种防风有相似的一面,但是仔细辨别还是有其鉴别特点,希望引起药房中药技术人员的重视,区别真伪、正确应用.  相似文献   

19.
田琦  汤旗  陈钧  WONG LISOO  刘立丽  吕正兵  鲍康德 《中草药》2024,55(6):2101-2112
传统中医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现代社会因饮食不节、嗜烟好酒、作息无序及工作和生活压力等诸多因素,造成“脾失健运”。中医药学研究结果显示,健脾开胃的食品疗法因其耐受性及依从性好,被中医医家及患者广泛接受。通过对健脾开胃中药成方制剂、食药同源中药材及饮片和国内外食药同源政策进行综述,以促进食药物质在普通食品领域的开发,为健脾开胃类保健食品、特医食品等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及潜在前景.分析单一疗法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和局限性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认为中医药联合化疗、靶向疗法、化疗和靶向结合疗法、免疫治疗均优于单一疗法,不仅可明显改善药物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能防治肿瘤的复发转移,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