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通过检测胃癌组织中VEGFmRNA及其CD34的表达 ,探讨VEGF基因表达状况与胃癌血管生成及肿瘤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分子原位杂交技术 ,检测 5 2例胃癌组织和 1 1例正常胃黏膜中VEGFmRNA的表达 ,以CD34抗体标记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微血管密度 (MVD) ,分析VEGFmRNA和MVD及其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器官转移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VEGFmRNA表达阳性 2 7例 (5 1 .9% ) ,MVD平均值为 70 .6± 2 2 .4 ,阴性 2 5例 (4 8.1 % ) ,MVD平均值为 4 0 .1± 1 6 .3,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VEGFmRNA表达与胃癌组织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 ) ;结论 :VEGFmRNA表达与胃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对胃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 ,VEGF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的表达与人大肠癌组织血管生成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了68例人大肠癌组织中的VEGF及KDR的定位与分布,并对血管进行染色及计数。结果显示,68例大肠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55.9%(38/68),阳性物质阳性物质主要位于肿瘤细胞胞膜及胞浆;KDR表达阳性率为45.6%(31/68),既可位于癌组织及癌组织旁的血管内皮细胞,又可位于肿瘤细胞胞膜及胞浆。VEGF表达与大肠癌Dukes分期密切相关。VEGF表达阳性大肠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显著高于VEGF表达阴性者(P<0.01),而且随着VEGF表达强度的增强,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P<0.01)。结果提示,大肠癌细胞分泌的VEGF既可以旁分泌的形式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也可能存在着自分泌形式;VEGF与大肠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是大肠癌主要的血管新生诱导因子之一,可促进大肠癌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贲门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血管生成与贲门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检测 35例贲门癌组织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分析VEGF和MVD的关系及其与贲门癌组织学分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VEGF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 ,VEGF及MVD与贲门癌浸润深度 ,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与组织学分型也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VEGF与贲门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对其生长和浸润转移起促进作用 ,VEGF可作为贲门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胰腺导管癌组织中VEGF表达和肿瘤微血管计数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肿瘤微血管(MVD))计数与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研究胰腺肿瘤的预后因素。方法选择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腺癌且资料完整的48例石蜡切块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VEGF蛋白检测及MVD计数,与正常胰腺组织及癌旁组织对照,并结合病人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胰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64.58%(31/48)。MVD计数为10~34个,中位数为21。VEGF蛋白表达与MVD计数有明显相关性(P<0.01)。VEGF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肿瘤TNM分期都有相关性,肿瘤≥2cm比<2cm的VEGF表达阳性率高(P<O.05)。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表达阳性率高(P<0.01)。肿瘤TNM分期Ⅲ~Ⅳ期比Ⅰ~Ⅱ期VEGF表达阳性率高(P<0.05)。COX分析显示,VEGF蛋白表达及MVD计数与病人生成时间有关。VEGF表达阳性,死亡危险度大;MVD个数多者,死亡危险度大。结论血管生存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VEGF和MVD可作为评价胰腺癌预后的指标之一,抗血管治疗可能成为胰腺癌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肠外浸润螺旋CT征象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肠外浸润的螺旋CT(SCT)征象与病理、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关系。方法 40例大肠癌患者,术前均行SCT多期动态扫描,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检测VEGF和MMP-2的表达和计数MVD。结果 螺旋CT判断大肠癌肠外、肠壁浸润的准确率为92.5%(37/40)。肠外、肠壁浸润组的转移率分别为75.0%(21/28)和33.3%(4/1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肠壁、肠外浸润组间的CT强化程度、MVD、VEGF和MMP-2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强化程度与MVD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SCT增强扫描能较准确地判断大肠癌的肠外浸润,且肠外浸润预示着更高的转移倾向;CT强化程度可作为定量分析指标初步判断肿瘤血管生成,MVD、VEGF、MMP-2表达与大肠癌浸润密切相关,肿瘤血管生成在大肠癌的浸润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穆海玉  王春玲  刘阳 《武警医学》2006,17(3):188-192
 目的研究内皮素(Endothelin-1,ET-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肺癌的阳性表达、影响肺癌生长转移的作用机制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染色法检测40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标本中ET-1、VEGF的阳性表达、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分别评价ET-1和VEGF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ET-1和VEGF的关系;采用图象分析技术测定ET-1含量.结果 ET-1和VEGF在肺癌组织中呈高阳性表达,二者阳性表达者的MVD值均明显高于VEGF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T-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呈现阳性高表达,其含量及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大小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分化程度越低,肿瘤直径越大、已有淋巴结转移,则ET-1含量和表达越高.在非小细胞肺癌VEGF阳性率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与否密切相关.ET-1表达阳性区域,VEGF表达也呈阳性,在两者皆表达阳性的癌组织中MVD值明显高于单一阳性表达的肺癌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ET-1在促进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淋巴结转移潜能和预后的重要监测指标之一;(2)ET-1的表达与VEGF有关,可能对VEGF具有上调作用,二者相互协同,共同调节和诱导肺癌微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和p53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6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进行VEGF、p53表达和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检测。结果:65例NSCLC患者癌组织平均MYD为31.44±15.79,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3.1%,p53蛋白阳性表达率55.4%。10例正常肺组织平均MVD为13.71±4.12,明显低于癌组织,P<0.01。在转移癌组织中MVD显著性高于无转移癌组,P<0.01;ⅢA-B期癌组织中MVD也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P<0.01。NSCLC中。VEGF、p53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两者阳性表达都与患者的NSCLC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呈正相关,P<0.01,与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在组织血管生成过程中,突变的p53可能通过调节VEGF的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腺癌CT增强表现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对 2 9例周围型肺腺癌标本进行S 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检测VEGF表达 ,并且用FVⅢ RA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来检测微血管密度 (MVD)。全部病例CT增强的同时有 17例进行了 3min内的动态CT增强扫描。结果  2 9例周围型肺腺癌组织中的MVD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呈正相关 (r=0 .76 ) ,有淋巴结转移组的MVD、VEGF强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 <0 .0 5 ) ,Ⅱ期组的MVD、VEGF强表达率明显高于Ⅰ期组 (P <0 .0 1) ;其中 17例 3min内的CT增强值与MVD呈正相关 (r=0 .73~ 0 .84 ) ;VEGF强表达组的CT增强值显著高于弱表达组 (P <0 .0 5 )。结论 周围型肺腺癌在3min内的CT增强值与血管生成呈正相关 ,可能反映肺癌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Survivin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癌分化程度、肿瘤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状况的关系,研究VEGF与Survivin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食管癌、30例正常组织中VEGF和Survivin表达水平,并对VEGF和Survivin表达与食管癌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食管癌组织中VEGF和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0%(29/50)和64.0%(32/50),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分别为0和3.3%,P〈0.05),并随着食管癌的分化程度降低、肿瘤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而明显增高(P〈0.05);VEGF表达与Survivin表达呈明显正相关。结论食管癌组织中VEGF、Survivin呈高水平表达,并与肿瘤分化、浸润及转移有关。VEGF、Survivin可能共同导致了食管癌细胞的异常增殖,其过度表达均是癌恶性度增高和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CT增强扫描在评价NSCLC血管生成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水平与CT增强程度的关系 ,从影像学角度评价肿瘤血管生成在肺癌诊断、治疗及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0例NSCLC病人进行动态螺旋CT扫描 (SCT) ,测量病灶增强幅度 ,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EGF。对病灶增强值、VEGF阳性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肺癌病人CT增强值均数为 (36 .2 8± 6 .41 )HU ,VEGF阳性表达 2 1例 ,阴性表达 9例。VEGF在中晚期的阳性表达高于早期病人 (Ρ<0 .0 5) ,淋巴结转移组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 (Ρ <0 .0 5) ;癌灶增强值与VEGF阳性表达、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亦呈正相关。结论 NSCLC的CT增强程度能够反映肿瘤的血管生成 ,并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有助于肺癌的诊断、TNM分期 ,而且可以从肿瘤分子生物学行为方面补充目前肺癌分期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腺瘤与非肿瘤性息肉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6例大肠腺瘤、36例非肿瘤性息肉、13例腺癌和11例正常黏膜组织中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大肠腺瘤组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和MVD值均高于非肿瘤性息肉组(P〈0.05);大肠腺瘤组MVD值与VEGF的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rs=0.640,P〈O.01)。结论:VEGF和血管形成密切相关,腺瘤的高表达和非肿瘤性息肉的低表达可能是两者恶变趋势差异的重要分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它们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寻找判断预后和疗效的生物学指标。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将我院1997年1月-2001年12月经病理诊断证实的胃癌手术标本进行微血管密度、VEGF、PTEN检测,并作临床随访和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①微血管密度、VEGF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与肿瘤的大小、Borrmann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呈正相关(P〈0.05,P〈0.01);与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②胃癌组织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为46.7%,与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③PTEN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VEGF和PTEN双因素组合,对胃癌患者预后有不同的影响。结论 MVD、VEGF、PTEN的表达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及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VEGF、PTEN的共同作用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MVD、VEGF和p53蛋白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其表达在食管癌患者转移、预后中的作用,并为以食管癌血管生成为靶点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食管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中癌灶、癌近旁、癌远旁组织的p53蛋白、VEGF的表达,并用FⅧ相关抗原标记、检测MVD。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其在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生存率中的关系。结果①癌灶内VEGF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癌细胞胞浆内,癌灶p53蛋白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癌细胞胞核内,呈棕褐色。肿瘤内血管分布呈明显异质性,在癌组织浸润的边缘较密集,p53蛋白、VEGF、MVD与食管鳞癌关系在性别、年龄、TNM中无显著性差异。但在不同部位、有无淋巴结转移和5年生存率中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②p53蛋白与VEGF表达有显著相关性(P〈0.05)。③p53、VEGF表达与MVD相关性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在食管鳞癌组织及癌近旁、癌远旁组织中p53蛋白、VEGF、MVD均有不同程度表达,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联合检测可作为食管鳞癌恶性潜能的重要生物学指标.并为食管癌手术切除长度从一个新的角度提供参考及理论基础,并可作为其判断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并为以血管生成为靶点的靶向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长生因子 (VEGF)与直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 5 6例直肠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 ,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通过Ⅷ因子的多克隆抗体检测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VEGF在直肠癌中高表达 ,阳性率为 76 8% ,VEGF的表达与MVD两者明显相关 ,且与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 VEGF在直肠癌的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To evalu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64 multidetector-row CT (64MDCT) perfusion imaging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and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64MDCT perfusion imaging was performed in 33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ly verified colorectal carcinoma. These images were analyzed with perfusion functional software, and time-density curves (TDC) were created for the region of interest (ROI) encompassing the tumor, the target artery and vein. The individual perfusion maps generated indicated blood flow (BF), blood volume (BV), mean transit time (MTT), and permeability-surface area product (PS). MVD and VEGF were evalua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with anti-CD34 and anti-VEGF, respectively. Correlations between MVD or VEGF with CT perfusion parameters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Dukes’ stages, invasion depth, and lymph node and liver metastasi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MVD in the colorectal carcinoma was 22.61 ± 9.01 per ×200 field. The scores obtained for VEGF expression were 4.15 ± 1.09. VEGF staining was positive in 25 of 29 tumors (86.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resence of MVD, VEGF expression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P > 0.05). There was also no correlation between MVD, VEGF expression, and any dynamic CT parameters (P > 0.05). The BV and MT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umors demonstrating serous coat invasion than in those without it (t = −2.63, −2.24, P = 0.0137, 0.0331, respectively). BV was also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umor size (r = 0.41, P = 0.02). Neither BF nor PS was correlated with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In conclusion, 64MDCT perfusion imaging, MVD, and VEGF may reflect angiogenic activity, but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mong these factor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排卵性功血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受体与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32例无排卵功血患者为研究组,同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TNF-α及相关受体,讨论其相关性。结果VEGF及受体Flkl,bFGF及体FGFRl与MVD均呈正相关(r=O.516,0.623,0.573,0.474,P均〈0.05);TNF-α及TNFRl与MVD呈负相关(r=0.552.-0.673,P均〈O.05)。结论VEGF及受体Flkl,bFGF及受体FGFRl,TNF—α及其受体TNFRl与MVD存在相关性,均参与了子宫内膜血管生成的调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中HIF-1α、HIF-2α的表达与VEGF、MVD的相关性及其对肿瘤病理分期的影响。方法:在40例CCRCC组织标本中,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IF-1α、HIF-2α和VEGF的表达,用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HIF-1α染色阳性28例,HIF-2α染色阳性25例,VEGF染色阳性24例。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HIF-1α、HIF-2α分别与VEGF表达程度呈正相关。HIF-1α、HIF-2α或VEGF阳性肿瘤组织的MVD值显著高于正常肾组织(P〈0.05)。未发现HIF-1α、HIF-2α和VEGF表达与肿瘤病理分期有关(P〉0.05)。结论:在CCRCC中HIF-1α、HIF-2α与VEGF表达相关,并可能诱导VEGF的过度表达,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而且与CCRCC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但其表达与肿瘤病理分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胰腺癌的CT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因素及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胰腺癌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因素及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资料与方法搜集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细胞癌患者的癌肿组织石蜡切片进行特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6例患者术前均行MS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采用Loyer的CT诊断标准,对受侵胰周血管进行CT分级,并以横断面图像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图像,评价肿瘤对周围组织器官的侵犯情况。评价CT像上胰腺癌血管侵犯、胰周侵犯与肿瘤部位、淋巴转移、肝脏转移、UICC分期、病理分级、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VEGF—C、金属蛋白酶(MMP)MMP-2、MMP-9的关系。结果对于胰周血管侵犯,统计结果示UICC分期(P<0.001),病理分级(P=0.02),MVD(P<0.023),VEGF(P=0.01),VEGF-C(P=0.016),MMP-2(P=0.041)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胰外侵犯,统计学结果示淋巴转移(P=0.031),肝脏转移(P=0.025),UICC分期(P<0.001),MVD(P<0.001),VEGF(P=0.02),MMP-2(P=0.01),MMP-9(P=0.003)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非参数统计显示胰外侵犯,血管侵犯与未侵犯组的平均UICC分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对于平均病理分级,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75,P=1.00)。结论CT影像上胰外侵犯、血管侵犯的表现与肿瘤UICC分期、血管生成关系密切,与肿瘤病理分级无直接联系。血管侵犯和淋巴转移、肝转移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胰外侵犯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乳腺癌多层螺旋CT (MSCT)灌注成像(PI)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38例乳腺实质肿瘤患者行PI后,切除肿瘤标本53个,以免疫组化法评价癌(28个)、良性实质肿瘤(25个)、癌旁无浸润腺体(26个)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乳腺实质肿瘤的MVD与VEGF呈正相关(r=0.82,P< 0.05),且时间-密度曲线(TDC)为流出型和平台型的MVD高于流入型和平坦型(F=6.47,P< 0.01),乳腺癌的MVD高于良性实质肿瘤及癌旁正常腺体(t=17.67、15.99,P< 0.05).乳腺癌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增强平均值(AV)、血流量(BF)、血容量(BV)、血管表面通透性(PS)、Patlak血容量(PBV)与MVD呈正相关(r=0.44、0.46、0.50、0.49、0.52、0.47,P<0.05).结论 MSCT PI是一种可以较好地反映乳腺癌的血管生成情况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活检定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