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医药实践》2015,(12):883-887
目的:探讨对于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患者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应用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9月在湘潭市中心医院接受冠脉造影(CAG)检查为冠脉多支病变,住院诊断考虑为稳定型心绞痛,并拟行PCI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通过CAG指导的PCI治疗组(CAG组)及通过FFR指导的PCI组(FFR组)。在FFR组,当FFR≤0.80时,行支架植入干预治疗,而在FFR>0.80的情况时,不考虑行支架植入治疗。所有入选的稳定型心绞痛的冠心病多支冠脉病变患者都采取最优化的药物治疗方案。随机对照研究的临床观察终点为12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等在内的全体事件。结果:CAG组与FFR组平均病变数分别是(2.79±0.73)支和(2.83±0.56)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人平均使用支架的数量为(2.76±0.78)个和(1.45±1.0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12个月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是20%和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的冠脉多支病变中,FFR组支架使用量明显减少,且可使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事件发生率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在冠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冠脉病变面积狭窄70%以上患者32例(66处病变)。对照组16例患者32处病变常规行PCI植入药物涂层支架(DES);实验组16例患者34处病变均行FFR测定,仅在FFR值≤0.80的病变植入DES,术后FFR值仍≤0.80患者给予支架内后扩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植入支架数目;出院1个月后心绞痛症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支架植入数量、造影剂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1.7±0.9 vs.2.2±0.8)个(、186±98)mlvs.(256±116)ml](P<0.01);两组手术时间和出院1个月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测定冠脉病变FFR值来指导PCI术,能显著减少造影剂用量及支架植入数量,评价支架贴壁效果,短期并不增加心绞痛发作和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张红  闫纯英  陈畅  陈书盈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7):1036-1036,F0003,F0004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在冠脉介入治疗及术中用药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冠心病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70%~80%的患者60例,冠脉狭窄病变共79处.其中研究组30例,冠脉狭窄40处实施用药护理后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测定,测得FFR值≤0.80时予植入药物涂层支架(DES),FFR>0.80时予药物治疗;对照组30例,冠脉狭窄39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植入DES.结果 对照组患者植入支架(1.5±0.5)个,实验组患者植入支架(0.7±0.6)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心绞痛发生率和手术后三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确实施FFR测定术中用药护理,可有效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特别是对PCI在减少使用患者支架数量、在短期内不增加心绞痛发作和MACE发生率方面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任民  杨兴盛  吕树铮 《河北医药》2012,34(16):2461-2463
目的 研究药物洗脱支架(DES)和CABG比较治疗三支病变后的不良事件发生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09年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血管重运的患者340例,根据血运重建方式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组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组.比较2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冠脉三支病变CABG与PCI两种血运重建方式比较,CABG手术病死率高于PCI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MACCE、病死率、MI、猝中、血运重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个月比较,PCI组与CABG组MACCE发生率、病死率、MI、猝中率、再次血运重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脉三支病变CABG与PCI两种血运重建方式治疗后,患者的1年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冠脉小血管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替格瑞洛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邢台市第三医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240例行PCI成功的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给予替格瑞洛治疗作为研究组(120例),继续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120)。研究主要终点为两组患者随访1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一般不良事件(包括出血)的发生率。结果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总体MACE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在研究组显著降低。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氯吡格雷比较,替格瑞洛用于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PCI 术后临床疗效确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和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分两组,57例行PCI,55例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及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分别观察两组病人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变化以及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PCI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尤其是中高危病人,其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药物治疗组(P<0.01)。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特别是中高危病人介入治疗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靶血管病变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且病变血管参考直径大于2.5 mm的50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FFR组(22例)和非FFR组(28例),两组均根据冠状动脉病变解剖特点、临床症状等综合评估,其中FFR组行FFR检测靶血管病变,根据FFR值进行评估,非FFR组未行FFR检测靶血管病变,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药物治疗或单纯药物保守治疗。术中观察和记录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术后1、3、6个月随访观察心绞痛改善情况。结果 (1)50例患者中共72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其中FFR组35处,非FFR组37处,两组血管腔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快速静脉滴注三磷腺苷二钠注射液过程中,发生胸闷心悸的有14例,其中12例可耐受,持续至给药结束即好转;其中伴有面红者7例,3例无法耐受胸闷心悸而停药,停药后上述症状约7~8 min;(3)两组治疗后心绞痛CC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4)两组治疗后心绞痛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FR检测靶血管病变具有简便、安全等优点,但不能轻视快速静脉滴注三磷腺苷二钠注射液时可能发生的胸闷、心悸等不良反应,做好相关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不同血运重建方式治疗冠心病三支病变的利弊。方法 63例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分为PCI组(35例)和CABG组(28例),随访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再住院率和无事件生存率。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0.54±5.13)个月。PCI组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组(22.9%vs.3.6%)(P<0.05),再入院率亦高于CABG组(45.7%vs.17.9%)(P<0.05),而CABG组无事件生存率高于PCI组(78.6%vs.48.6%)(P<0.05)。结论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2年后血运情况CABG组优于PCI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联合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12月确诊的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行心肌FFR测定,当FFR≤0.8时,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术后给予支架内球囊后扩张;对照组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常规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不良事件发生率、病变个数、支架植入数目、心绞痛再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植入支架数目及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观察对象术后6个月再发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心绞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联合FFR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可减少医疗费用、减少支架使用数量,且随访6个月后不增加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心绞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为评估老年多支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回顾性对照分析我院677例年龄≥60岁(老年组)和547例年龄<60岁(非老年组)接受PCI并获得完全血运重建的多支冠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冠脉病变特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近、远期临床随访结果。结果表明,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女性、合并左主干病变、慢性闭塞病变、>20mm长病变、显著钙化病变和复杂病变(B2 C型)患者的比例及平均植入支架数均较多;2组PCI手术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老年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3·8%)及总死亡率(3·0%)分别高于非老年组的1·8%和1·1%(P<0·05);平均随访(11·9±3·8)个月,2组总随访率、造影复查再狭窄率、心绞痛复发率、随访患者MACE发生率及总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组多支冠脉病变患者PCI后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及总死亡率高于非老年组,但其PCI成功率、手术并发症、长期临床疗效与非老年组相似,提示PCI是治疗老年多支冠脉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4例UA已行PCI治疗的病人,分为对照组57例(氯吡格雷PCI术前负荷量300 mg,维持量75 mg,每天1次口服)和治疗组57例(替格瑞洛PCI术前负荷量180 mg,维持量90 mg,每天2次口服).分别观察PCI术中两组血栓事件发生率及冠脉血流情况,并对PCI术后病人1、3、6、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病人术后1年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卒中等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术中急性血栓形成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治疗组冠脉血流分级明显好于对照组,对照组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16例,治疗组发生ACS 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困难和出血事件发生率,对照组和治疗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心源性猝死和卒中(P>0.05).结论 应用替格瑞洛能改善UA病人PCI术中冠脉血流,降低术后ACS事件的再发生率,并且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不会增加.  相似文献   

12.
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严重冠心病主要治疗方法之一[1,2].目前临床医师多根据冠脉造影等影像学评估冠脉狭窄程度决定是否对冠脉进行支架置入治疗,研究表明冠脉功能学指导的PCI优于造影指导的PCI及单纯药物治疗[3].特别对于一些冠脉狭窄临界病变,更是需要使用包括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等功能学检查评估冠脉缺血情况,决定采取治疗的方案,从而实现精准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医疗费用.本文报道我院首次联合采用冠脉造影血流储备分数(coronary angiography-derived FFR,caFFR)与冠脉内心电图(intracoronary electrocardiogram,IC-ECG)指导及评价冠脉介入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重建术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4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重建术(CR)治疗[冠脉介入(PCI组)或冠脉搭桥术(CABG组)]或药物保守治疗(药物保守组),并进行12个月的随访,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冠脉造影血管病变情况及心源性死亡、心绞痛复发、再次入院和再次血运重建术情况。结果:于入院至随访12个月期间药物保守组心源性死亡高于PCI组、心绞痛复发高于CABG组(P<0.05);PCI组在心绞痛复发例数方面高于CABG组(P<0.05)。结论:对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行冠脉重建术治疗是安全的,能够降低病死率及心绞痛复发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ULMCA)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40例ULMCA病变患者采用PCI治疗,随访6~20个月,观察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经PCI治疗即时成功率100.0%,术中无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未发生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术后随访6~20(7±2)个月,术后4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l例,CAG证实回旋支开口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PCI治愈;术后动员28例患者在6~12个月进行CAG复查,其中回旋支开口支架内再狭窄3例,左主干远端-前降支开口再狭窄1例,2例再狭窄患者有心绞痛症状,3例再次行PCI,无需要CABG患者.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心血管不良事件总的发生率12.5% (5/40),再狭窄率10.0%(4/40).结论 对经过选择的ULMCA病变进行PCI是安全可行的,有良好的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分别成功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住院及随访期间的临床疗效差别。方法41例首发STEMI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并成功,其中20例行直接PCI治疗(PCI组),21例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溶栓组),比较两组患者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左室收缩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平均住院天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别。结果PCI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低于溶栓组(0%vs33%,P<0.05),1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溶栓组[(57.50±5.84)%vs(50.86±5.53)%,P<0.05],平均住院天数少于溶栓组(7.95dvs10.38d,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二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直接PCI能及时有效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 related artery,IRA),减少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缩短住院天数,近期临床疗效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旨在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应用替格瑞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入住我院行PCI术后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氯吡格雷75mg口服,每天1次,持续1年;研究组予替格瑞洛90mg口服,早晚各1次,持续1年。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血小板抑制率前后的变化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治疗后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00%vs 70.00%,P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0%,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将替格瑞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可以提高疗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从而促进疾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药科学》2016,(10):182-184
目的探讨NSTE-ACS冠脉介入围术期治疗中替罗非班与氯吡格雷的应用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3年1月~2015年6月接收的12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均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围术期实施常规氯吡格雷治疗,另一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强化氯吡格雷治疗同时给予替罗非班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7d,仅1例术后心绞痛,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7%,对照组中1例死亡,1例再发梗死,1例靶血管血运重建,4例术后心绞痛,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30d,1例再发梗死,1例梗死后心绞痛,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中,2例死亡,1例再发梗死,1例靶血管血运重建,4例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为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67%,对照组为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TE-ACS冠脉介入围术期治疗中替罗非班与氯吡格雷强化治疗的联合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还不增加患者的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应用在糖尿病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植入术(PCI)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2例糖尿病并不稳定型心绞痛行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介入前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并继续静脉泵入36h,对照组不应用替罗非班。观察并比较2组术中冠状动脉血流情况、术后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出血、血小板减少情况。结果治疗组PCI术中TIMI0~2级血流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20.00%;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出血率为14.29%,对照组为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7)。2组均未发生血小板减少。结论替罗非班可改善糖尿病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中血流,减少术后血栓形成、再发心绞痛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高传玉  杨蕾  张静  吴以岭 《河北医药》2007,29(10):1067-1068
目的 观察通心络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 临床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明显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共计128例 ,采用2×2 设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组64例,男48例,女16例,年龄56~72(63±8)岁,分为常规治疗组(32例)和常规治疗加通心络治疗组(32例);不愿意接受PCI治疗的64例患者为药物治疗组(男49例,女15例),年龄55~74(62±8)岁,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加通心络治疗组.观察指标有: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再血管化治疗)、转氨酶、再住院率和无症状生存.结果 PCI组随访6~27(16±12)月;药物组随访7~2 8(15±13)月.PCI组,随访期间无症状生存为78.0%,药物治疗组随访期间无症状生存为46.9%(P<0.05),再血管化PCI组有3例,药物治疗组有13例(P<0.05).2组均无死亡病例.PCI 组 ,随访期间无症状生存常规治疗组和合用通心络组分别为65.6%和90.6%(P<0.05),再血管化有3例.药物治疗组,随访期间无症状生存常规治疗组和合用通心络组分别为37.5%和56.3%,再血管化13例(P<0.05).结论 PCI组无症状生存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通心络治疗组无症状生存高于常规治疗组,并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应用强化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8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A组与B组,A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B组48例患者给予强化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B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均有所升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为27.1%,心力衰竭发生率为18.7%,B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为15.0%,心力衰竭发生率为10.0%,B组患者的复发率及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应用大量他汀类药物进行强化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