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俞益康  许超  姜献  周红云  范鑫  张文恺 《中国骨伤》2019,32(10):975-978
齿状突加冠综合征(crowned dens syndrome,CDS)是以齿状突周围发生“冠状”钙化沉积为主要影像学表现,以头颈上部急性发作的疼痛、僵硬、发热甚至出现颈髓压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普遍被认为是晶体沉积病造成的。CDS的临床表现常常类似于脑膜炎,常常伴有血液中炎性标志物的升高,因此非常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临床上易被施以错误的或不必要治疗。目前CDS的诊断以CT中的影像学表现为“金标准”,治疗以NASIDs药物和皮质类固醇药物为主,其预后往往也是良好的,基本上发生此病的患者在3个月内其影像学表现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2.
齿状突骨折在颈椎损伤中占5%~15%,老年患者的发生率更高[1、2].AndersonⅡ型骨折是最常见的齿状突损伤,常引起寰枢椎不稳定[3~5].因颅椎交界区具有特殊的解剖特征,齿状突骨折的有关手术涉及此区,治疗棘手.自2008年7月~2012年3月,我们应用后路经C1后弓侧块、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髂骨取骨、植骨融合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AndersonⅡ型)21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技术在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手术中的安全性。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8月对9例Ⅱ型齿状突骨折全麻下行齿状突骨折复位,术中三维CT扫描,齿状突螺钉路径规划,骨科机器人引导齿状突螺钉导针植入,齿状突空心螺钉固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78. 3 min(120~240 min),平均术中估计出血量36. 7 ml(20~5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 3 d(3~5 d)。共置入齿状突螺钉10枚,根据Neo评级量表,10枚螺钉均为0级。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良好,无明显骨折不愈合或硬化带形成。Smiley-Webster量表7例优,2例良。结论骨科机器人辅助颈椎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安全、有效,可以作为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 (二)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经皮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齿状突骨折是一种常见损伤,约占颈椎骨折的8%~15%。Anderson将齿状突骨折分为三型:Ⅰ型骨折少见,有症状时才需治疗。Ⅲ型发生于椎体,进行闭合复位与固定治疗,96%可获愈合。Ⅱ型骨折发生于齿状突腰部,预后较差,不愈合率在15%~85%犤1,2犦。对于Ⅱ型齿状突骨折,一些作者主张早期C1,2关节后融合术,后融合使枢间旋转活动减少47°左右,伸屈减少10°左右。Nakanishi(1978)首先报道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12例病例中10例获得愈合犤3犦。Magerl(1978)与Nakanishi同时在瑞典采用同样技术并报告治疗结果。Bohler(1982)报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制应用于齿状突ⅡA型骨折前路内固定的新型镁合金中空螺钉,并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将30个新鲜人体枢椎标本,根据年龄、性别、齿状突大小配对分为2组:镁合金螺钉组、钛合金螺钉组。将2组枢椎按齿状突ⅡA型骨折锯断,造成统一齿状突骨折模型,分别用镁合金螺钉、钛合金螺钉固定,在生物力学机上测量不同垂直负荷下齿状突载荷-位移关系、扭矩-位移关系及最大拔出力。结果分别加载不同垂直负荷作用于齿状突矢状面,当加载负荷<400 N时,两组的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载荷>500 N时骨折端产生的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颈部受到<100 N/mm扭矩时两种材料螺钉固定的齿状突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当扭矩>200 N/mm时两者的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镁合金中空螺钉在固定齿状突ⅡA型骨折端时足以防止前后移位的发生,但抗扭转能力较差,建议术后予以颈托制动。  相似文献   

6.
寰椎齿状突人工关节经口咽入路置换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经口咽入路进行寰椎齿状突人工关节置换提供局部解剖学依据,进行可行性分析。方法对10具新鲜的成人头颈部标本经口咽入路进行逐层的显微外科解剖和测量,在标本上模拟进行齿状突切除和寰椎齿状突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结果测量寰椎可显露宽度(39.7±2.3)mm,枢椎可显露宽度(39.3±2.1)mm,椎动脉距寰椎中线的距离(25.6±2.2)mm,椎动脉距枢椎中线的距离(18.8±2.0)mm,咽后壁软组织寰椎前结节前厚度(3.5±0.4)mm,咽后壁软组织寰椎侧块前厚度(6.6±0.7)mm,咽后壁软组织枢椎体前厚度(5.5±0.6)mm。自行设计制造的寰椎齿状突人工关节置放顺利。结论经口咽入路寰枢椎显露范围足够进行寰椎齿状突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置放稳定,不易造成副损伤。  相似文献   

7.
人工寰齿关节设计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解剖和X线观察,测量国人寰齿关节以获取形态学参数,为研制能替代寰齿关节功能的人工寰齿关节提供解剖数据。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32套正常成年人寰齿关节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前弓宽度、前弓下缘与C2上关节面前缘间距、枢椎侧块内缘与齿状突外缘间距、寰椎前结节厚度和高度、寰椎侧块中点高度和长度、寰椎侧块宽度、齿状突高度、齿状突横径和前后径、齿状突后倾角和齿面角等23项内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为研制人工寰齿关节提供形态学参数范围。据此设计仿生人工寰齿关节,在3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模拟人工寰齿关节置入手术。结果:测得寰椎前弓宽度平均为(20.45±1.53)mm,前弓下缘与C2上关节面前缘间距平均为(2.12±1.22)mm,枢椎侧块内缘与齿状突外缘间距平均(2.51±2.18)mm,寰椎前结节厚度和高度分别平均为(9.43±1.93)mm和(10.23±1.32)mm,寰椎侧块中点高度和宽度分别平均(13.68±1.38)mm和(12.98±1.52)mm,齿状突高度平均为(15.25±2.11)mm,齿状突横径和前后径平均分别为(9.69±1.38)mm和(11.26±1.02)mm,齿状突后倾角平均为(12.23±4.27)°、齿面角平均为(65.48±2.17)°。人工关节由寰椎部件、枢椎部件和配件构成。模拟手术中无椎动脉损伤和假体压迫脊髓。结论:人工寰齿关节的研制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人工寰齿关节的研制是既能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又能保留寰枢关节旋转功能的可行性技术。为了安放牢固、操作方便、保持运动功能以及避免副损伤,各部件参数有一定的选取范围。  相似文献   

8.
经皮穿刺内固定治疗上颈椎骨折与不稳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内固定治疗上颈椎骨折与不稳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40例20~45岁正常人C1、C2行CT扫描,测量C1、C2侧块的标准角、安全角、椎动脉内壁至标准角距离、齿状突基底冠状径、矢状径、齿状突长度、枢椎总高度及齿状突轴心线与C3椎体前缘夹角等相关数据。采用自行设计的器械行经皮穿刺内固定治疗上颈椎骨折与不稳47例。其中齿状突骨折21例,Jefferson骨折7例,C1前弓骨折4例,寰枢椎脱位及本脱位15例,分析其治疗结果。结果:C1、C2侧块在正位投照上的标准角右侧为(24.0±3.7)°,左侧为(23.8±1.8)°。安全角右侧为15.2°~30.3°,左侧为14.8°~32.1°。椎动脉内壁至寰椎侧块上下缘中点连线的距离右侧为(5.6±2.2)mm,左侧为(5.8±1.9)mm。侧位投照像上,标准角为(24.1±18)°,安全角为12.6°~26.8°。齿状突基底冠状径为(8.8±1.2)mm,矢状径为(10.9±1.0)mm,齿状突长度为(14.2±1.2)mm,枢椎总高度为(38.2±1.8)mm,齿状突轴心线与C3椎体前缘夹角为(23.1±1.4)°。全组病例平均随访18个月,未发现脱钉、弯钉及断钉。齿状突螺钉固定17例,除2例齿状突骨折未愈合外。余均获骨性愈合。C1、C2侧块螺钉固定治疗者中26例颈椎旋转活动比正常减少40°,伸屈正常。4例颈部强直感,未恢复原有工作。结论:经皮穿刺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和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成人新鲜Ⅱ型、浅Ⅲ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成人新鲜齿状突骨折23例,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17例,浅Ⅲ型6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5~68岁(41.2±15.1岁)。患者入院时均有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其中5例有不同程度脊髓神经损伤表现,术前JOA评分10~14分(12.8±1.6分)。13例齿状突骨折无移位或牵引后复位良好的Ⅱa型、Ⅱb型、浅Ⅲ型患者行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8例牵引后复位不理想及2例Ⅱc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行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23例患者均未出现血管、食道损伤及脊髓神经损伤加重等并发症。术后23例患者随访8~30个月(18.0±6.4个月)。5例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半年JOA评分14~17分(16.3±1.3分),平均改善率为83.3%。术后影像学复查寰枢椎对应关系良好,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后1例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患者随访至8个月时骨折端尚未愈合,其余12例齿状突螺钉内固定均骨性愈合。10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患者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和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成人新鲜Ⅱ型、浅Ⅲ型齿状突骨折,固定牢固,愈合率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齿状突骨折的诊断与治疗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齿状突骨折是枢椎最常见的损伤,早在1910年,Mixter和Osgood就对齿状突骨折进行了外科治疗。目前齿状突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较多。如何根据患者年龄、骨折类型、伴随损伤、骨折移位情况等多种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降低不愈合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笔者就此作一综述。1诊断方法薄层CT扫描是目前诊断枢椎骨折的最好方法,标准的颈椎正侧位、张口位及动力像是必须的,对无明显移位的水平齿状突骨折,有时要辅以侧位断层片。CT三维重建既对齿状突可疑骺分离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又可以判断是否有椎动脉(VA)走行变异,同时还可测量椎弓峡部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