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依据"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则,糖尿病前期的防治工作已经受到了医学界广泛的关注.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提示,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进展的趋势.本文运用"治未病"理论从病名,病因病机,转归及防治等方面探讨糖尿病前期的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未病"思想核心是预防疾病,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未病"阶段,把中医"治未病"理论纳入糖尿病前期的防治策略中,将糖尿病治疗重心提前.早期干预,早期防治糖尿病前期阶段,可延缓甚至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前期是2型糖尿病发生必定会经历的一个时期,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在疾病防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将"治未病"思想引入糖尿病前期的防治中,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对处于不同状态的人群进行干预,积极发挥其作用,对于防治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思想始源于《道德经》与《易经》,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千百年中医防治疾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思想为精髓的中医体系,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为核心的理论基础,独具中医特色。随着对"治未病"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治未病"理论不断渗入到中医妇科领域,贯穿于中医妇科临床疾病防治的全过程。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女性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防患于未然"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与糖尿病前期状态社区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最佳的医学模式是"治未病",而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正是"未病"到"已病"的典型代表,故运用"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未病阶段既目前研究最多的IGT就进行干预,强调在社区干预的现实意义.首先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其次制定科学的社区IGT社区干预模式和评价体系,最终通过构建"治未病"IGT社区干预模式,以便给糖尿病的预防带来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白娟  禄保平 《中医学报》2016,(6):818-821
情志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瑰宝之一,以其指导临床,与"治未病"紧密结合,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各个阶段都能体现出其效力,能够指导治未病理论更好地为健康服务。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以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对个体健康状态全面系统管理,它要求人们在健康和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预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和复发,全方位、全过程维护人的心身健康。概言之,"治未病"就是追求机体趋向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这种健康状态不止是机体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  相似文献   

7.
正常高值血压是介于正常血压与高血压之间的一种亚临床状态。近年来,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已得到全球范围内的重视。正常高值血压属于高血压病的前期阶段,虽然未达到高血压的血压标准,但已有亚临床的病变发生或者是靶器官的损害。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干预方式符合现代医学所提出的以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为主,必要时给予药物以控制或延缓其向高血压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对于疾病的预防和诊疗有重要的意义。将"治未病"理念应用于临床,可以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各个环节进行提前干预。本文将探讨"治未病"理念在社区亚健康人群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高血压的治疗看“治未病”理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医的治未病理论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运用于临床治疗,其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常见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治未病理论对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包括降压治疗和预防危险因素两个方面,对高血压防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医"治未病"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研究,对临床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为了推动"治未病"理论在临床的研究应用,对未病的临床诊断特别是全息诊断的临床应用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统计分析济南市2家医院职工高血压前期的影响因素及中医体质类型,为提高高血压前期的预防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随机抽取济南市某2家医院2 250名职工的体检报告(在不泄露患者隐私的前提下),筛查选出有效检查1 898例,统计出属于高血压前期的患者532例,统计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判定中医体质(实际300例)。结果:高血糖、三酰甘油偏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超重是高血压前期的主要影响因素。济南市医院职工高血压前期患者体质调查显示痰湿质(19.33%)>血瘀质(18.00%)>阴虚质(17.67%)。结论:痰湿质、血瘀质是高血压前期患者的主要体质。生活中我们应重点干预体质量、血糖、血脂。  相似文献   

12.
凭借补阳还五汤的渊源及其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和高血压前期临床表现及以脾气虚血瘀为主的证型,共同探讨运用该方治疗高血压前期在古代方剂学理论及各中药间功效方面、该方在现代研究中调节血流动力和血管内皮因子方面及药理学研究方面的机理,并且查阅大量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补阳还五汤治疗高血压前期的可行性,更加证实该方治疗高血压前期疗效显著。这个发现便于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该方对人体的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综合应用为临床上治疗高血压前期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是在长期的理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而逐渐形成的“辨证论治、病证结合”诊疗模式。通过西医以疾病为主的模式化诊疗和中医以个体为主的个性化诊疗相结合,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使治疗效果最大化,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但中西医结合并不是单纯地将中医与西医简单相加。如何将两者结合发挥出最大优势从而造福社会,走出中西医结合的瓶颈是现阶段应思考的问题。高永翔教授认为中西医结合的诊疗过程应该遵循:1)中医、西医取长补短。2)发挥中西医协同效应。3)中西药合用的减毒增效。4)中西药合用的君臣佐使。5)考虑患者的依从性。6)关注国家、患者的经济负担。最后,高永翔教授表示,应全力支持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的发展,大力扶持中西医结合科室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依据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按照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倡导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提出慢性病"3+4+3"防治路向:面向三类人群(一般、高危、患病人群),朝向四种状态(无病、病前、病中、病后状态),指向三辨模式(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进而探讨其应用策略:对于一般人群无病状态——辨体养生,固本防病;对于高危人群病前状态——辨体干预,治本救萌;针对患病人群病中状态——"三辨"施治,标本兼顾;针对患病人群病后状态——辨体调理,固本防复。文中结合案例加以佐证,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不同于西医也不同于中医,是取西医和中医之精华所形成的新学科,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和西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陈宝贵教授是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流派第三代传承人,文章主要从中西医结合发展历程、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中西医结合诊疗优势、中西医结合诊疗不足等角度阐释中西医结合形成的必然性,同时也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成功实践,更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写照.吴咸中院士表示:未来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应定位于高层次发展,病证结合是尤为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吴院士指出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关键在于明确诊断,重点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中西医...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204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64例、中药组62例、中西医结合组78例,分别进行西药、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西药组有效率84、38%,中药组有效率82、26%,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94、87%,毒副反应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可靠,其毒副作用小,明显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  相似文献   

18.
小儿疱疹性口腔炎中医药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近10年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的中医药治疗作一综述,指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期中医中药对小儿疱疹性口腔炎有针对性的多途径、灵活性的治疗开辟更广阔的前景。[方法]搜集、参考小儿疱疹性口腔炎中医药治疗方面的相关文献报道,对其病因病机、辩证分型及中医药治疗,包括中药汤剂内服、中成药口服、相关经验治疗以及中成药雾化、外敷、针刺、推拿等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在近10年的临床研究中,中医药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显示了一定优势,同时也对其在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明确其治疗本病的适应症,研究开发更有针对性更方便有效的内治、外治药物方面都指明了研究方向。[结论]中医药近年来在该病的临床研究中显示了一定优势;客观评价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明确中医药治疗本病的适应症,有针对性的研究开发方便有效的内治、外治药物都将是其治疗本病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治疗手段与治疗观念的改变,医生及患者的关注点已不单纯局限于生存期,更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癌因性疲乏因此愈发得到了医患的共同关注。癌因性疲乏非常符合中医理论中“虚劳”的表现。中医药在治疗癌因性疲乏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对于改善患者疲乏及整体生活状况都有显著疗效。笔者总结近2年中医药治疗癌性疲劳的研究,分别从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及中医联合治疗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妊娠恶阻为妊娠早期的常见病,相比于西医的对症、支持疗法,中医治疗妊娠恶阻方法颇多。通过文献整理研究,总结了中医临床上常用治疗妊娠恶阻的方法,包括中药口服、针刺、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中医外治法。并将现代医家的治疗经验及临床实验进行汇总。经过大量临床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中医治疗妊娠恶阻临床疗效显著,且未见不良反应,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