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评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巩膜扣带术后黄斑中心凹形态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连续病例观察研究.对象为73例(73只眼)RRD患者,男39例(53.4%),女34例(46.6%),平均年龄(46.6±11.2)岁,均行巩膜冷凝扣带术成功视网膜复位.其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者48只眼,未累及黄斑者25只眼.术后利用SD-OCT (spectral domain-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扫描患眼后极部视网膜评估黄斑中心凹的结构.评价患者成功术后中心凹形态与BCVA的关系.结果 SD-OCT扫描发现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异常眼59只眼(80.8%).黄斑中心凹持续视网膜下液者47只眼(64.4%),黄斑前膜16只眼(21.9%),视网膜水肿11只眼(15.1%),感光细胞内外节(IS/OS)连接中断或消失33只眼(45.2%).31只眼视网膜下液全部吸收,平均吸收时间(5.8±2.6)个月.其中IS/OS连接中断或消失均出现在术前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眼中.伴有视网膜下液、黄斑前膜和视网膜水肿眼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无上述视网膜异常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最佳矫正视力IS/OS连接完好眼显著优于IS/OS连接中断或消失眼(P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中心凹IS/OS连接形态显著影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r=0.835,P<0.001),其余中心凹异常未见显著影响.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下液吸收缓慢,约需6个月.术后感光细胞层内外节形态与术后视力显著相关,其异常形态可能为术后视力不全恢复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对211例216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采用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术39眼,巩膜环扎和/或外垫压联合注气术118眼,玻璃体切割环扎注气术36眼,玻璃体切割环扎注油术23眼。结果 216眼中1次手术后29眼视网膜未复位,经2-3次手术后仍有9眼视网膜未复位。视力提高151眼(69.9%),不变50眼(23.2%),退步15眼(6.9%)。结论 对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应根据其是否并发周边裂孔、黄斑前膜、PVR及视网膜脱离的范围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复发率及术后视功能的差异。方法 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22例22眼采用2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一组采用单纯玻璃体腔内注气(C3F8)术,另一组采用巩膜外环扎或巩膜外垫压联合巩膜外冷凝、玻璃体切割并玻璃体腔内注气术。结果 单纯玻璃体腔内注气术较巩膜外环扎或巩膜外垫压联合巩膜外冷凝,联合玻璃体切割并玻璃体腔内注气术复发率高,二者术后视力恢复均不理以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提高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成功率,关键在于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在达到视网膜解剖复位的同时,尽可能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黄斑前膜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筛选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入院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70例(70只眼),均为有经验的同一组术者行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除术,根据其所接受的不同术式划分为A组(行巩膜扣带术)及B组(行玻璃体切除术),术后所有患者均在同一时间点接受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OCT检查两组视网膜黄斑区纤维增生膜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内路玻璃体切除术较之外路巩膜扣带术,有更高的术后黄斑前膜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OCT观察累及黄斑视网膜脱离行巩膜外加压术后5a黄斑情况。分析脱离时间及术后5a黄斑OCT及视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47眼,累及黄斑视网膜脱离行巩膜外加压术后5a OCT, 视功能及脱离时间,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视网膜脱离时间<7d的黄斑厚度(226SymbolqB@88μm)较脱离时间>7d黄斑厚度(209SymbolqB@76μm)厚, 但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复位的黄斑厚度和视力呈正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 test, R=1,P=0.01)。脱离时间<7d组视力(0.53)明显好于脱离时间>7d组视力(0.25),明显统计学差异(t-test, P=0.008)。5例(10%)患者发现黄斑区结构异常,包括4例IS/OS层断裂,同时伴有外界膜的断裂(8.5%),且术后5a平均视力(0.15)低于两组的平均视力。

结论:脱离时间的长短严重影响视功能的恢复、术后黄斑的厚度及黄斑结构的改变。累计黄斑视网膜脱离手术尽可能在脱离时间<7d内完成。对于视力恢复较差者,建议行OCT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在治疗无晶体眼及人工晶体眼视网膜脱离中的优越性。方法:以无晶体眼及人工晶体眼原发性视网膜脱离76例为研究对象,分成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环扎或巩膜外垫压术组49例及单纯巩膜环扎或巩膜外垫压术组27例,对其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49例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环扎或巩膜外垫压术组术后1周视网膜复位45例(占91.84%),随访3个月~2年,视网膜复位的39例,复位率86.7%;27例单纯巩膜环扎或巩膜外垫压术组术后1周视网膜复位17例(占62.96%),随访3个月-2年,视网膜复位的ll例,复位率64.8%。对两组的视网膜复位率进行z0检验,p&lt;0.05。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环扎或巩膜外垫压术是无晶体眼及人工晶体眼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有效的治疗方法,比单纯巩膜环扎或巩膜外垫压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探讨两种巩膜外手术方式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220例220眼,其中复杂性视网膜脱离70例70眼,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150例150眼。分别实施巩膜环扎+外加压+冷凝+放液(或不放液)术及巩膜外加压+冷凝+放液(或不放液)术。 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对复杂性RRD和非复杂性RRD的效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一次性成功率为89.3%,而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一次性成功率仅为72.9%。 结论:巩膜外手术对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而巩膜环扎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并非完全必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在治疗无晶体眼及人工晶体眼视网膜脱离中的优越性.方法:以无晶体眼及人工晶体眼原发性视网膜脱离76例为研究对象,分成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环扎或巩膜外垫压术组49例及单纯巩膜环扎或巩膜外垫压术组27例,对其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49例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环扎或巩膜外垫压术组术后1周视网膜复位45例(占91.84%),随访3个月~2年,视网膜复位的39例,复位率86.7%;27例单纯巩膜环扎或巩膜外垫压术组术后1周视网膜复位17例(占62.96%),随访3个月~2年,视网膜复位的11例,复位率64.8%.对两组的视网膜复位率进行χ2检验,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环扎或巩膜外垫压术是无晶体眼及人工晶体眼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有效的治疗方法,比单纯巩膜环扎或巩膜外垫压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价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17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的住院病史资料,术后平均随访10月,所有病例均行以下检查:OCT、裂隙灯生物显微镜、三面镜、90D前置镜、验光。结果 术后OCT表现有3种:黄斑裂孔闭合2眼(11.8%),黄斑裂孔未闭合但视网膜复位12眼(70.6%),黄斑裂孔未闭合伴视网膜浅脱离3眼(17.6%)。预后情况与黄斑区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的健康状况以及黄斑裂孔的大小有关。结论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的裂孔闭合率低。OCT是术后随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玻璃体不全后脱离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探讨玻璃体不全后脱离与所引发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对81例(86只眼)玻璃体不全后脱离患者进行眼科常规检查、B型超声检查和OCT检查,并对所获得的OCT图像进行分析,观察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异常图像特征。结果27只眼显示特发性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25只眼显示特发性黄斑前膜;25只眼显示后界膜牵拉导致特发性黄斑板层裂孔及全层黄斑裂孔形成;9只眼显示玻璃体后界膜与黄斑部及视盘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多处牵拉粘连。结论OCT能够直观的显示玻璃体不全后脱离与所引发的黄斑部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变化,并可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entacam综合眼前段三维分析系统在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筛查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疗效量化评价方面的意义.方法 60岁以上志愿者25人(25眼),为正常对照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5例(25眼)和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5例(25眼),应用Pentacam综合眼前段三维分析系统测量前房形态参数(前房深度、前房容积、前房角),并分别与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前与术后1d、7d、30 d测量的前房形态参数:前房深度、前房容积、前房角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对照组前房形态参数的测量值均大于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两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青光眼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个青光眼组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后各时间点前房深度较术前均加深,前房容积较术前均变大,前房角较术前均增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entacam综合眼前段三维分析系统可以用来量化评价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后的眼前段形态的变化,为预后的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当前,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的有效性已得到初步认可,是近视治疗的常见临床手段之一。角膜塑形镜主要应用于儿童和青少年人群,其安全性须长期关注。文章回顾了有关角膜塑形镜安全性研究的文献,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微生物角膜炎,其他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角膜基质浸润、角膜上皮损伤、结膜炎、角膜色素环,此外,泪膜、内皮细胞、角膜厚度、角膜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SMILE手术取出的角膜基质透镜联合结膜瓣覆盖用于修补角膜穿孔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诊治的角膜穿孔32例(32眼),以近视SMILE术中取出的角膜基质透镜为植片联合结膜瓣覆盖修补角膜穿孔。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视力及眼压。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矫正屈光不正手术前后的散射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行SBK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6例(92眼),男29例,女17例,年龄18~39岁,平均(24.0±5.4)岁;等效球镜度为-4.75~-11.13 D,平均(-6.70±1.50)D;散光度为0~2.50 D,平均(0.68±0.58)D。手术前,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平均曲率值、角膜中央厚度等。手术前及手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应用C-Quant散射光计量仪测量患者的散射值。对所得数据分别应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进行分析。结果 SBK手术前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平均为0.90±0.13,手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分别为0.96±0.13、0.98±0.10、0.99±0.09,与术前比较,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散射均增加(F=24.94,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手术前散射光计量值与等效球镜度、平均曲率值、角膜中央厚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各时间点散射光计量值增加量与术前散射光计量值水平呈负相关(r=-0.47、-0.67、-0.78,P均<0.05),与术前等效球镜度、切削深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BK术后早期散射增加可能是影响视觉质量的因素之一,术前散射光计量值愈低的患者术后增加量愈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量24 h眼压评估他氟前列素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和高眼压症(OHT)患者的 临床疗效。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初次诊断的 POAG和OHT患者22例(43眼),由医师对所有患者进行Icare HOME眼压计操作培训及认证,认证合 格后使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GAT)测量眼压3次,然后由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自我监测 用药前24 h眼压,之后每天2100给予他氟前列素点眼1次,1个月后患者自我监测用药后24 h眼压。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比较医师使用GAT和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测量眼 压的一致性。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使用他氟前列素治疗前后各个时间点的眼压值、24 h眼压均值、 峰值、谷值和波动值的变化。结果:医师使用GAT和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测量眼压的平均值 分别为(18.2±3.7)mmHg(1 mmHg=0.133 kPa)和(17.4±4.2)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37, P=0.363)。Bland-Altman分析证明医师使用GAT和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测量眼压具有良好 的一致性。使用他氟前列素治疗1个月后,所有评估时间点的眼压均降低(均P<0.05),不同时间点 眼压降低的范围为1.8~5.5 mmHg。用药前24 h眼压均值、峰值、谷值、波动值分别为(19.4±5.0)、 (25.0±5.8)、(14.1±4.5)、(10.9±3.8)mmHg,用药后分别降低至(15.6±4.2)、(20.4±4.5)、(11.3±3.6)、 (9.2±2.9)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50、9.636、5.939、3.137,均P<0.05)。结论:对于初 次诊断的POAG和OHT患者,他氟前列素可明显降低24 h中所有评估时间点的眼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肾病性黄斑水肿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后部眼球筋膜下注射曲安奈德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糖尿病性肾病性黄斑水肿60例(60眼)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分为雷珠单抗组及雷珠单抗联合曲安奈德组,各30例(30眼)。分别行0.05 ml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角膜病灶清创联合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治疗轻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16眼)我院确诊为轻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病例进行病灶清创联合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及抗真菌药物应用。观察期:≥6个月。结果16例(16眼)中男9例,女7例,年龄27~68岁,平均(34.61±7.37)岁。治疗前矫正视力:数指/10cm~0.2。全部16例治愈,矫正视力:0.05~0.8。结论角膜病灶清创联合联合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对早期、轻度真菌性角膜溃疡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阅读障碍儿童双眼调节、集合功能的特点,为阅读障碍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天津市东丽区2所小学2 301名3~5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根据阅读障碍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筛选出102 例阅读障碍儿童作为阅读障碍组,并在非阅读障碍儿 童中选出年龄、性别、班级相匹配的102 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查阅读障碍组和对照组儿 童的视力、屈光不正度数、近立体视、隐斜视度数、双眼调节幅度(移近法)、双眼调节反应(FCC)、 双眼调节灵敏度、双眼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调节性集合/调节(AC/A)、集合近点(NPC)等情 况。采用t检验及χ2 检验分析2 组检查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和阅读障碍组儿童屈光不正度数 分别为(-2.08±2.18)D和(-1.95±2.00)D,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阅读障碍组的调 节反应量分别为(0.02±0.63)D和(0.21±0.35)D,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5,P=0.011); 对照组与阅读障碍组的PRA分别为(-2.77±1.82)D和(-1.88±1.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3, P=0.040);对照组和阅读障碍组的双眼调节灵敏度分别为(8.20±2.26)cpm和(5.43±4.25)cpm,2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2,P=0.027);对照组和阅读障碍组的AC/A分别为(3.81±0.81)Δ/D和 (3.09±0.84)Δ/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1,P=0.025)。结论:阅读障碍儿童与正常人群在调节及 集合功能方面均存在差异,阅读障碍儿童主要存在的调节及集合问题是调节不足和集合不足。  相似文献   

19.
焦永红  满凤媛  王振常  鲜军舫 《眼科》2015,24(3):212-213
眼科影像学作为医学影像学的一个分支,是近年来临床医学领域中发展极为迅速、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其内容抽象复杂,讲授和学习难度较大。眼科影像学数字化与网络化课件将现代影像技术和计算机手段相结合,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人机交互性、资源共享性和自主性,能运用多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广泛的适应能力, 体现了新时期教学模式的重大改革。我们根据医学本科生及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培养目标和方案,按照医学本科生及临床住院医师所需眼科影像学的知识结构要求,研制了眼科影像学数字化与网络化课件,并在教学中实施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可调整缝线复合小梁切除术对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的手术效果。方法28例(28眼)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的青光眼行可调整缝线复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滤过泡形态、炎性反应、眼底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记录术后1周、1月、6月及1年的随访情况。结果28例中术后26例视力较术前有所提高,2例无提高。随访1年成功控制眼压22眼。未发生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或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的青光眼,把握时机行可调整缝线复合小梁切除术,术中及术后注意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可获得较高手术成功率,挽救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