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心电图右束支传导阻滞合併晕厥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8例以晕厥及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为首发表现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以晕厥原因待查而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连续217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217例患者入院心电图呈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有33例(15.2%)。该33例患者在后续的1次或多次动态心电图检查中,有8例(24.2%)检出有一过性Ⅱ°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患者均行起搏器置入治疗,术后随访(104±8.9)个月,所有患者晕厥症状均消失。结论:对于心电图表现为RBBB的晕厥患者需要进一步排除高度或Ⅲ°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例1,患者女,48岁。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人工起搏器。心电图(图1)除Ⅰ导联外,各导联见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约65次/min,P波后继以QRS波。除aVR见窦性P-QRS-T波顺序出现,P-QRS-T正常,频率65次/min外,余导联QRS波或前或中或后见脉冲信号,频率约68次/min,QRS波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型,Ⅰ导联无P-QRS波,  相似文献   

3.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任何一个部位不应期病理性延长,使激动传导延迟或中断。称为心脏传导阻滞。根据部位可分为窦房、房内、房室及束支传导阻滞,临床上以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较为多见。按阻滞程度又可分为三度,一度心脏传导阻滞:表现为传导延迟。传导时间延长。二度心脏传导阻滞:表现为传导部分受阻,出现间歇漏搏,(一般分为二型)Ⅰ型又称文氏型,为传导时间逐渐延长,直至发生漏搏;Ⅱ型在漏搏之前无传导时间延长现象。三度心脏传导阻滞:表现为传导完全受阻。所有激动均不能下传。第一、二度心脏传导阻滞又称不完全性或部分性心脏传导阻滞,第三度心脏传导阻滞称为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心脏传导阻滞可分为暂时性、间歇性或永久性,以前二者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向性房室传导阻滞和不完全性双向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例单向性房室传导阻滞和不完全性双向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表现为单向性房室传导阻滞,其顺传完全受阻,无心室夺获发生,房室交接区性或室性逸搏心律伴有间歇性室房传导(心房夺获);另4例表现为不完全性双向性房室传导阻滞,其顺传呈不完全性阻滞,适时的窦性激动可夺获心室,同时伴有心房夺获。结论心电图确诊单向性房室传导阻滞和不完全性双向性房室传导阻滞,对患者起搏方式的选择及临床预后估计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性停搏。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应立即行临时起搏器安装术,否则可危及生命。我科1999年1月~2000年10月对42例AMI患者急症安装临时起搏器,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无导线房室同步起搏器M icra A V最佳适应证人群.方法 分析国内首批植入M icra A V患者(n=5)入选标准、随访数据,观察疗效和不良事件.结果 接受治疗患者心脏主导节律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n=4)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n=1),无窦房结功能异常.以心房机械感知为基础的房室同步起搏比例在所有患者中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桥接起搏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纳入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8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TAVR治疗后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桥接起搏器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10例。观察其术后30 d每天心电图变化、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估应用桥接起搏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10例患者术后2 d内均未恢复传导,均给予植入桥接起搏器。所有患者均无起搏器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心脏传导功能分别在TAVR后第8天、第21天、第7天恢复而未植入永久起搏器,其余7例在TAVR后30 d均未恢复心脏传导功能,给予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1个月随访显示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改善,超声心动图提示血流动力学改善。结论TAVR后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术后2 d未恢复心脏传导功能患者植入桥接起搏器是安全及可行的,降低了起搏器植入率且不影响其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73岁,因反复发热伴纳差半月余入院。既往于2007年在外院确诊为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间歇性Ⅲ°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并植入双腔起搏器(具体型号不详),术后恢复良好。患者入院前半月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伴有轻度头晕,恶心呕吐,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相似文献   

9.
<正>临床上患者在出现心功能不全时往往伴有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的降低。当射血分数值降低至35%以下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心脏射血分数是评价心脏功能的关键指标。大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往往伴有心室内传导阻滞,导致心脏收缩不同步,出现二尖瓣返流,从而加重心力衰竭。不同的室内传导阻滞心脏的射血分数不尽相同,本文分析心力衰竭伴不同室内传导阻滞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脏射血分数情况。  相似文献   

10.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2岁,因"反复胸闷、晕厥2年"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于2011年置入DDD双腔起搏器,因置入过程中,心房电极难以置入,遂改VVI模式,仅置入右室一根电极。于2013年3月活动后出现心前区疼痛不适,并可牵涉到左侧手臂处,呈烧灼样疼痛,疼痛时伴大汗淋漓。疼痛与体位、进食无明显关系。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后"好转。夜间不能平卧,并伴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日常活动时即感气促、呼吸  相似文献   

11.
室内传导阻滞多数情况下是永久性的,但有时心肌暂时缺血、炎症或周身感染等变化,可在某一时期内出现束支或分支阻滞,恢复后即不再出现,称为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在临床心电图室工作中,最常见的双侧束支传导阻滞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不完全性双侧束支传导阻滞,在没有发展至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以前,往往表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75岁。因反复上腹疼痛2月余入院。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剧痛伴有出汗,含服速效救心丸效果不佳,可自行缓解,疼痛多持续约10min左右,近2月来常于凌晨或上午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程度不剧烈。多次常规心电图(ECG)检查提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左室高电压。患者既往有食道溃疡史。  相似文献   

13.
快心率依赖性束支或房室传导阻滞,电生理学上又称为第三位相阻滞。其心电图特点是传导阻滞与心率快慢有关,即心率加快时表现束支或房室传导阻滞,心率减慢时传导正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近期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光忠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1):1356-1357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通常是大面积梗死的表现,常常伴有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和高病死率。引起了临床的关注,本文对我院近10年来收住的AM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寻找早期识别AMI不良预后参数,提高AMI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单向阻滞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6,25(2):121-124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有激动形成异常(自律性)和激动传导障碍两种,后者多见,其又可分为传导阻滞和折返。而折返激动形成的必备条件是单向阻滞。传导阻滞可分为传导速度减慢和传导中断。正常心肌传导组织不论顺向或逆向都能传导激动,即可双向传导。但在某些睛况下可出现双向传导阻滞,或激动可只沿一个方向传导,而反方向传来的激动则不能通过,称为单向传导或单向阻滞(unidirectional block),是心脏传导阻滞中最基本的病理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传导阻滞患者应用过渡起搏器(TPPM)技术减少非必要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连续筛选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TAVR的所有患者, 纳入TAVR术后出现传导阻滞并应用TPPM者。TPPM术后随访4周, 每次随访时进行起搏器程控。研究终点为1个月时成功拔除TPPM, 无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成功拔除的标准为1个月时12导联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无起搏信号, 同时最后一次起搏器程控提示起搏比例为0。拔除TPPM后继续常规随访心电图至6个月。结果共纳入10例患者, 年龄(77.0±11.1)岁, 女性7例。其中7例患者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 1例为二度AVB, 2例为一度AVB(PR间期>240 ms)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QRS间期>150 ms)。TPPM放置时间为(35±7)d。8例高度AVB患者中, 3例恢复窦性心律, 3例恢复窦性心律伴束支传导阻滞, 2例仍存在三度AVB并接受了永久起搏器植入;2例一度AVB伴LBBB患者PR间...  相似文献   

17.
李彦 《心脏杂志》2018,30(5):538-541
目的 探讨窦房结功能不良与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动态心电图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方法 分析植入DDD型双腔起搏器的160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其中窦房结功能不良组80例,传导阻滞组80例,比较2组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的动态心电图表现、主要的工作模式、心室起搏情况、自身心律失常及起搏器所致的心律失常。 结果 窦房结功能不良组与传导阻滞组起搏比例≥60%者均多于起搏比例<60%者(82%比18%、85%比1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窦房结功能不良组心房按需起搏工作模式显著高于传导阻滞组(31%比2%,P<0.01),而心室按需起搏/心房同步心室起搏工作模式显著低于传导阻滞组(19%比50%,P<0.01);组间比较,双腔按需起搏工作模式检出率二者无统计学差异(50%比48%)。窦房结功能不良组心室安全起搏检出率显著高于传导阻滞组(25%比12%,P<0.05),而心室起搏融合波的检出率则显著低于传导阻滞组(35%比51%,P<0.05)。窦房结功能不良组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及感知房性心动过速触发快速型心室起搏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传导阻滞组(12%比2%,24%比11%,P<0.05),房性心动过速和频发房性早搏的检出率亦显著高于传导阻滞组(38%比18%,22%比4%,均P<0.05)。 结论 窦房结功能不良与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对应的主要工作模式可以通过动态心电图的各种表现进行识别,全面了解起搏器的工作状态,为起搏器的合理程控以及自身心律失常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 ,5 7岁。因反复晕厥 6次入院。入院时心电图示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室性逸搏心律 ,心室率 3 0次 min。经用扩血管药物治疗 ,很快恢复窦性心律。心电图示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室率 78次 min ,行临时起搏治疗 ,术中电极导管通过三尖瓣口时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且无室性逸搏致较长时间心室停搏 (图略 ) ,患者阿 -斯综合征发作 ,立即给予起搏 ,起搏频率 60次 min(图略 ) ,患者症状缓解。后给予安置埋藏式起搏器治疗 ,病情平稳后出院。  讨论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 ,阻滞部位可以在房室结、希氏束或希 -浦系…  相似文献   

19.
鲁端  王劲 《心电学杂志》2004,23(4):252-253
本文中,“双束支传导阻滞”是指束支主干水平的冲动传导受损。双束支传导完全中断(时)总是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这种心律通常不能与完全性三分支阻滞相区别。偶尔,若出现双束支交替性间歇性传导阻滞,则双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能予确认(图1)。若一侧束支是不完全性传导阻滞,将会观察到一度或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单侧束支传导阻滞。但是,这种情况在没有记录希氏束电图时,不能鉴别究竟是  相似文献   

20.
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律紊乱、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探讨黄新国任国铨(济南军区总医院济南250031)关键词心电描记术,便携式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和/或电解质紊乱或代谢病的基础上,常伴有胸痛、胸闷、憋气、心悸、晕厥、乏力等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