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加中药葛根素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DN)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2例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单用前列地尔治疗,治疗组应用前列地尔加葛根素治疗.两组糖尿病患者,于治疗前后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测定红细胞醛糖还原酶(AR)活性,并测定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膀胱残余尿量.治疗过程中观察、记录两组病人出现的副作用,疗程3w,治疗后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除红细胞压积外均有明显改善,而以治疗组更为明显,治疗组AR活性受到抑制,HbAlc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两组均可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及膀胱残余尿量,而以治疗组更为明显.结论:葛根素不仅可以加强前列地尔的改善血液循环作用,还可纠正山梨醇通路活性升高及非酶糖化等代谢异常,两药合用可纠正DN多项病理异常,明显提高DN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654-2加中药葛根素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DN)的疗效井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4例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对照组单用654-2治疗,治疗组应用654-2加葛根素治疗。两组糖尿病患者,于治疗前后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同时测定红细胞醛糖还原酶(AR)活性,并测定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膀胱残余尿量。治疗过程中观察、记录两组病人出现的副作用,疗程3周。治疗后由固定医生完成临床评估疗效。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除红细胞压积外均有明显改善,而以治疗组更为明显。3.治疗组AR活性受到抑制,HbAlc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4.两组均可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及膀胱残余尿量,而以治疗组更为明显。结论:葛根素不仅可以加强654-2的改善血循作用,还可纠正山梨醇通路活性升高及非酶糖化等代谢异常,两药合用可纠正DN多项病理异常,明显提高DN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肌氨肽苷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及其对红细胞醛糖还原酶(AR)活性、血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9例DPN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予肌氨肽苷和依帕司他治疗,对照组予甲钴胺治疗,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DPN症状、体征、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红细胞AR活性及NO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红细胞AR活性显著下降,NO水平显著升高,而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治疗后2组四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氨肽联合依帕司他能明显抑制红细胞AR活性,提高NO水平,明显改善DPN症状及体征,提高四肢感觉神经使导速度,且疗效优于甲钴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糖尿病患者的代谢失调,临床症状,神经感觉与运动功能的作用,为糖尿病神经病变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途径。方法82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给予氟伐他汀治疗六周后.通过WD-2000型肌电图仪测定,治疗前、后两组主侧肢体正中、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及正中、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NCV),B超测定膀胱残余尿量。结果治疗前两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膀胱残余尿量相似,治疗后两组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结论纠正代谢紊乱,改善缺血状态。有助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筋脉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中药筋脉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 ,DN)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检测 2 8名健康人和 66例DN患者的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 (redbloodcellaldolsereductaseactivity ,RBC -AR)和红细胞山梨醇 (redbloodcellsorbitol,RBC -S)等指标的变化。并随机将 66例DN患者分为筋脉通治疗组和金匮肾气治疗组 (各 33例 )观察其对RBC -AR活性、RBC -S浓度、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 :DN患者RBC -AR活性和RBC -S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人。用筋脉通治疗后RBC -AR活性和RBC -S浓度明显下降 ,神经传导速度增快 (P <0 0 5 ,P <0 0 1) ,在某些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的改善方面优于金匮肾气治疗组。结论 :筋脉通能够减轻DN患者临床症状 ,改善病变神经传导速度 ,降低醛糖还原酶活性 ,减轻红细胞山梨醇的蓄积 ,对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六味地黄丸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AR)活性的抑制作用,以探讨六味地黄丸作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防治DN的临床意义。方法选用我院诊断为早期DN且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证的患者72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31例,常规治疗,即口服糖适平或注射胰岛素)和治疗组(41例,常规治疗加六味地黄丸),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DN的症状与体征;测定空腹血糖(FBG)、早餐后2小时血糖(2hPBG)、血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红细胞AR活性、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改善情况。结果(1)六味地黄丸可使DN患者的症状与体征改善;(2)六味地黄丸使红细胞AR活性受到抑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UAER,血β2-M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对血糖、血脂、平均动脉血压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可明显抑制早期DN红细胞AR活性,改善DN各项指标,有助于早期DN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观察中药黄芩甙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病程5年以上的74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黄芩甙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级, 芩甙治疗组在常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每日加服黄芩甙胶囊3g,连续观察治疗6个月。结果:黄芩甙治疗组,治疗后醛糖还原酶(AR)活性显著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神经传导速度趋于稳定和部分改善,而对照组未见明显改善。结论:黄芩甙具有明显抑制AR活性作用,并可有效的改善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少尿蛋白,对糖尿病肾病及神经病变具有改善和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验证中华芦荟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72例经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三个月以上未能有效控制血糖,同时并发不同程度周围神经病变(DN)的患者,加用以芦荟为主要成分的“糖痛灵胶囊”三个月,加用前后测定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血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血压,部份病例(12例)并测定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和膀胱残余尿量,观察记录病人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以应用“糖痛灵”前后设为对照段和观察段,作自身分段对照。结果:对照段治疗前后血糖均值无显著性差异,观察段经加用“糖痛灵”后,血糖均值呈极显著性差异,且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神经传导速度,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明显改善。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糖痛灵胶囊”对DN有较好疗效,同时有一定的降低高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9.
艾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39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采用艾灸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弥可保注射液500μg,肌肉注射。疗程结束观察膀胱残余尿量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1个疗程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1.43%,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3.77,P<0.05)。膀胱残余尿均有不同程度较少,两组比较,治疗组尤为显著;同时,治疗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艾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不但可以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且能改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10.
桂辛通对糖尿病大鼠山梨醇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桂辛通对糖尿病大鼠山梨醇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模型,给予中药复方桂辛通灌胃,并以氨基胍作为对照,观察对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坐骨神经组织和红细胞山梨醇(SNS) 浓度及醛糖还原酶(AR) 活性的影响。结果:用桂辛通治疗后,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增快,坐骨神经组织SNS 浓度降低,与糖尿病未治疗组及氨基胍组比较有显著差别。红细胞SNS,AR 与糖尿病未治疗组比较亦明显降低,但与氨基胍组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桂辛通对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有一定的作用,可能与抑制多元醇代谢途径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1.
桂辛通对糖尿病大鼠山梨醇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梁晓春  郝伟欣  贾力 《中国中药杂志》1999,24(12):749-51, 765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桂辛通对糖尿病大鼠山梨醇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模型,给予中药复方桂辛通灌胃,并以氨基胍作为对照,观察对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坐骨神经组织和红细胞山梨醇(SNS) 浓度及醛糖还原酶(AR) 活性的影响。结果:用桂辛通治疗后,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增快,坐骨神经组织SNS 浓度降低,与糖尿病未治疗组及氨基胍组比较有显著差别。红细胞SNS,AR 与糖尿病未治疗组比较亦明显降低,但与氨基胍组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桂辛通对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有一定的作用,可能与抑制多元醇代谢途径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中药治疗糖尿病膀胱病变(DC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DCP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氨基甲酰甲基胆碱片治疗。治疗后2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排尿时间、平均尿流率、高峰尿流率、腓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排尿时间、平均尿流率、高峰尿流率、膀胱残余尿量和腓神经传导速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平均尿流率、高峰尿流率及膀胱残余尿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中药是一种治疗DCP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抑制病情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消麻止痛胶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收治的10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甲钴胺500 mg和安慰剂,3次/d;治疗组口服甲钴胺500 mg,3次/d和消麻止痛胶囊4粒,3次/d,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测定患者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的变化,对醛糖还原酶(AR),一氧化氮(N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进行比较,并通过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症状评分和VAS疼痛评分对病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明显优于对照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NCV和SNCV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其中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R水平明显降低(P<0.05),NO和SOD升高显著(P<0.05),且治疗组AR,NO和SO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TCSS评分分别为(6.27±1.17)分和(4.52±0.93)分,VAS评分为(5.33±0.64)分和(4.26±0.53)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麻止痛胶囊联合甲钴胺可明显改善D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有助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这可能与患者体内AR,NO和SOD活性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观察筋脉通胶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钠-钾-腺苷三磷酸酶(Na^ -K^ -ATPase)活性的影响,分别设立健康人组(30例)、糖尿病非神经病变组(非DN组,19例)及糠尿病神经病变组(DN组,60例),DN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Na^ -K^ -ATPase、临床症状、血糖、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的变化。观察到DN患者Na^ -K^ -ATPase活性较健康人明显下降,服用筋脉通胶囊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血糖、红细胞膜Na^ -K^ ATPase活性、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在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方面较对照组更具优势。初步证明筋脉通胶囊在改善DN患者的临症状、增加神经传导速度的同时,能提高Na^ -k^ -ATPase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中药冬梅饮(DMY)对糖尿病大鼠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AR)的影响,探讨中药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作用机制。方法:用链尿佐菌素(STZ)建立早期DN大鼠模型,观察中药冬梅饮对其血糖、尿微量白蛋白(uAlb)、α1-尿微球蛋白(uα1-MG)和红细胞AR的影响。结果:模型大鼠的血糖、uAlb、uα1-MG和红细胞AR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冬梅饮治疗后能降低模型鼠的血糖(P<0.05),减少uAlb、uα1-MG的排泄(P<0.05,P<0.01),降低模型组红细胞AR活性(P<0.01)。结论:冬梅饮可明显抑制AR活性,明显降低肾标志蛋白的排泄,阻止了DN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段尚勤 《光明中医》2013,28(2):339-340
目的观察糖周宁合α-硫辛酸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糖周宁;对照组在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糖尿病教育的基础上加α-硫辛酸。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情况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84%,对照组总有效率62%,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MNCV与SNCV治疗前后明显改善,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NCV)较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提高(P<0.01),结论糖周宁合α-硫辛酸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双红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双红通(红花、红参、麦冬,等)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观察双红通治疗前后症状以及神经电生理变化。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DPN大鼠给予同样药物治疗,4周后测定肌电图,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结果:治疗后DPN患者肢端疼痛、麻木、无力改善率分别达80.9%,73.7%,76%,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增快,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显著性(P<0.05)。动物实验提示:经双红通治疗后,糖尿病大鼠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醛糖还原酶活性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红通通改善临床症状,增快神经传导速度,其作用机制并非通过降低血糖,而是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从而达到减轻神经损伤和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醛糖还原酶(AR)、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探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RIs)和具有ARIs作用的中药川芎嗪对DN的治疗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平均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糖尿病(DM)对照组、DM依帕司他治疗组、DM川芎嗪治疗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发DM。定期测定尿白蛋白变化。16周后,处死大鼠,分离肾脏测定其AR活性,观察Bcl-2、Bax的表达,取部分肾皮质进行电镜细胞计量、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M对照组肾脏皮质AR活性明显升高(P<0.001),依帕司他治疗组、川芎嗪治疗组AR活性较DM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各组间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②DM对照组尿白蛋白随病程逐渐升高,而治疗组变化不明显。③DM对照组肾脏Bcl-2、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依帕司他治疗组、川芎嗪治疗组的Bcl-2蛋白表达较DM对照组增多,而Bax蛋白表达较DM对照组减少。④透射电镜下见DM对照组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呈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依帕司他治疗组、川芎嗪治疗组肾组织细胞凋亡改变明显减轻。⑤DM对照组肾小球基底膜增厚...  相似文献   

19.
陈方胜 《山西中医》2014,30(11):25-2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在糖尿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47例DNB患者口服甲钴胺+莫沙必利,治疗组47例则在此基础上口服中药自拟补肾利尿方,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糖和膀胱残余尿量变化。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膀胱残余尿量的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能更有效的减少膀胱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20.
辨证施治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2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宁  雷鹏  王万贵  沈敏 《陕西中医》2005,26(12):1337-1338,1356
目的:探讨辨证施治对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采用中医辨证分3型(气虚型、肾虚型、下焦湿热)治疗本病24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24h尿频数、每次尿量、排尿间隔时间、膀胱残余尿量、尿流率,尿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3.3%,治疗前后其残余尿量,尿频次及平均尿量均有明显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也有明显改善(P<0.05)。提示: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辨证论治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