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2 毫秒
1.
浅析3种常见五行本源认识论的逻辑矛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灵魂,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针对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及哲学内涵至今还存在许多争论,以五行哲学的基本内涵作为评价五行本源的研究出发点,分析了历史上各种传统五行起源说在根本上无法解决的逻辑矛盾,指出过去有关五行本源说可能存在很大误区。  相似文献   

2.
五行与四时的文化相关性探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灵魂,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及哲学内涵至今还存在许多争论。本文从五行相关的历史文献、《周易》哲学的实践本源等角度探讨了其与四时时令的内涵关系,提出五行最初可能源于古代天文历法学指导下的四季时令认识。  相似文献   

3.
气阴阳及五行哲学内容的形成及其对医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由唯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组成。五行学说应用五行生克制化的哲学思想阐释世界的普遍联系性。指出,中国传统的哲学在其自身完善成熟的过程中也不断向当时的医学领域渗透,最终使中医学理论成为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的文化产物。  相似文献   

4.
认为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由唯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组成。五行学说应用五行生克制化的哲学思想阐释世界的普遍联系性。指出 ,中国传统的哲学在其自身完善成熟的过程中也不断向当时的医学领域渗透 ,最终使中医学理论成为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的文化产物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维耀 《天津中医药》2004,21(5):387-390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学说起源于《易经》,五行学说起源于《尚书》,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内经》,中医学科学结构是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学说作为逻辑构架。  相似文献   

6.
张燕平 《中医研究》2007,20(6):60-62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中医五行学说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五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中医学便是以五行学说作为其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从五行到五脏,从五行相胜、相生到脏腑辨证,中医学在应用五行学说时一直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通过临床实践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五行学说,中医理论从五行开始走过了一段逐渐成熟完善的演进过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8.
<正>1中医文化的价值追求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孕育起来的,是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融的产物,并且在长期的积累、沉淀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中医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吸取了周易、道家、儒家等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并以此为基础来阐述和理解人的生理、病理现象而形成了以整体观、联系观、稳态观为主要内容的的中医学系统观。由于承载了特定的政治、文化内涵,是多门人文科学的总汇,因  相似文献   

9.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概念。“行,即运也,动也”。它不是研究精神和物质关系的,而是研究事物运动规律,阐述事物及事物不同方面动态关系的学说。王强同志认为五行学说“基本上是属于唯心主义的”,中医学及东方文化应是开放体系,一方面是由于不了解中医五行学说的本质内涵,另一方面是由于替换了哲学概念,混淆了哲学范畴。在我国历史上,对于“五行”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中医学中的“五行”却具有特定的科学含义,并且已经与中医脏象、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等理论融为一体,成为研究生命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五行学说与五脏相关说考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盈  张家毓  周小军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07-1908
“五脏相关”说是对中医五行学说的一大突破创新,在临床诊疗上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大有取代五行学说之势。中医五行学说有其局限性,但仍是一门有一定科学性与先进性的唯物辩证法,是沟通中医与传统文化的桥梁,是中医现代化科研思路的宝库。五脏相关学说在临床诊疗上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研究,但仍有其局限性,未能很好地填补五行学说原有缺陷。笔者认为,五脏相关学说值得研究推广,但若以“五脏相关”说取代“五行学说”则有失妥当。中医五行学说应予以完善,推广普及而非以他说取代之。因此,对中医五行学说应进行完善、推广普及而非以五脏相关学说取代。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结合中医学基础的哲学内涵和文化特征,根据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特点,将育人思想融入中医学基础教学过程中。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成语故事增强兴趣、用中医药文化助推传统文化、结合阴阳五行增强健康意识、结合情志活动关注心理健康,将中医药思维、传统文化和做人做事的道理紧密结合,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结果学生不仅学到了中医学知识、传统文化知识,更潜移默化的学会了做人的道理。结论教师要进行改革创新,课程育人。  相似文献   

12.
根据当前中药药性研究问题,确定以传统药味(辛、甘、酸、苦、咸)和功效为主线,提出"药物-五味-物质-效应-功用"的"五要素"模式和研究思路。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以活血化瘀中药的五味药性为切入点,阐述中药药味相关的化学物质-功效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的内在联系。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开展中药药性理论和科学内涵研究,"五要素"是转化研究的纽带,攻克与药效作用和不同药味的差异性是难点。因此,该思路将有益于中药学的学术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运用发生学的方法,从"五"、"行"、"五行起源"、"五行演化"以及五行在中医理论的形成过程等方面,从根源上探讨中医学五行学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有助于对五行学说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14.
阴阳五行是中医的说理工具,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提出阴阳五行的科学内涵:阴阳是事物的对立统一属性,五行是一种简化的生命模型。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临床高级中医师中医原创思维内涵认知现状及差异形成原因,以期为中医原创思维的发展和培养提供数据支持和理性参考.此研究采用中医原创思维课题组专家编制的问卷,分别从"象""数""形神气""阴阳五行""分类法""跳跃性思维"6个层面针对中医师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临床中医师对中医原创思维中"分类法""形神气""阴阳五行"和"...  相似文献   

16.
从"五老上书"论坚持中医教育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时中医教育存在的偏差,“五老上书”是对坚持中医教育主体性的一次努力。在今天的现实环境下,坚持中医教育主体性尤为迫切和重要。中医与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医教育主体性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应重视传统文化,如加强医古文的学习;在中医传统教育有可能被淡化、边缘化的情况下,要保证中医学习的时间和力度,注重经典的学习。总之,坚持中医教育主体性是中医传承与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学就是在阴阳五行的哲学基础上得到了成长、升华。阴阳五行讲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相互制约及动态平衡,但是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其最核心应是调和、和谐、协调之意,即阴阳五行的核心是“和”。  相似文献   

18.
传统休闲养生,不仅仅是简单的休闲娱乐,其还蕴含着更深刻的内涵。文章从文化内涵和中医内涵2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首先,传统休闲养生学中,儒释道等哲学思想与艺术、文化、中医学等常常相互交融,如传统艺术和养生均追求道家的"虚静"之道,因此人们在传统艺术审美的过程中也达到了很高的养生境界。其次,中国传统音乐、绘画、诗歌等均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形与神俱、阴阳五行等理论相通,融合成别具特色的中医休闲养生。  相似文献   

19.
单味药性五味与归经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统计学方法对中国药典中261种单味药性的五味与归经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苦-辛,甘-咸,辛-咸间归经规律明显不同外,余均类似;相表里两经合并分析,对归经规律影响颇大。本文结果与传统认识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20.
气化,中医理论的轴心线。气,是气化的主宰与物质承担者。生殖之精,是生命基本的化演单位,气化之宇。阴阳,表达生殖之精依靠气化,演化出的具有某些相对的可比较属性。五行,是反映生命体在气化作用下,同源演化区域里生命结构或功能渐变的五大变化序态。透过气、精、阴阳、五行,探讨生命科学里的中医气化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