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节段内直接修复手术对于腰椎峡部裂及轻度峡部裂性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顾2010-01-2015-06收治并手术治疗的55例腰椎峡部裂及小于Meyerding I°峡部裂性滑脱病例。按术式分为修复组(15例)及融合组(40例),统计各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以及腰椎活动度,同时统计各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以SPSS 19.0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两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两组间VAS评分及ODI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修复组腰椎活动度大于融合组(P0.05),修复组翻修率明显高于融合组(P0.05)。结论对于单纯腰椎峡部裂及伴轻度滑脱的患者,修复手术与融合手术疗效相当,且其有利于保留腰椎的活动度,但其手术翻修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
王波 《骨科》2015,6(2)
目的:探讨以改良Weinstin法定位腰椎峡部裂型滑脱的置钉点的准确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 186例腰椎峡部裂型滑脱患者,病例按定位方法分为改良Weinstin法105例,Weinstin法81例。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VAS及ODI评分、术后相关并发症、置钉准确性。结果:改良Weinstin法,手术时间118.53 24.34min,术中出血量278.28 85.30ml,术后出血量238.92 90.02; Weinstin法,手术时间143.34 32.84min,术中出血量389.83 103.36ml,术后出血量256.21 69.34;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相比术前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三个月VAS及ODI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术后相关并发症及置钉准确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Weinstin法操作简单,术中无需暴露横突,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3.
微创和开放手术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微创和开放两种术式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改良内镜(METRx)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Sextant)微创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25例,传统开放手术治疗31例.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用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缓解情况;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影像学观察比较术前、术后椎体滑脱距离、椎间盘高度、滑脱角改善情况及椎问融合率.结果 患者平均随访2.8年(2~4.5年),5例失访.微创组术中失血量、平均住院时间较开放组明显减少;手术时间较开放组长,但无显著性差异.最终随访的VAS评分方面.微创组和开放组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病例在MacNab 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及椎间融合率方面相似,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病例腰椎滑脱距离、椎间盘高度及滑脱角均较术前改善,并有统计学意义,但开放组和微创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平均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而椎问融合率及临床腰部功能评价与开放手术疗效相似,是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制一种既能使滑脱椎体复位,又能保留椎体间的活动度的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新型内固定器械。方法根据腰椎生物力学特点:生理载荷下椎弓峡部为重力的前移剪切力与抵抗力集中的部位,设计一种加强椎弓峡部强度的椎弓成形复位固定器(pedicular formingreduction fixationsy stemPFRF),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后应用于临床,治疗17例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Ⅰ-Ⅱ°),并长期跟踪随访。结果17例患者中,术后临床评价优14例,良2例,可1例,术前JOA评分平均19.2分,术后JOA评分平均25.3分,症状缓解率98%,随访病例未见断钉和再次滑脱现象。结论应用PFRF内固定系统非融合性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Ⅰ-Ⅱ°)疗效显著,可以保留腰椎的活动度,椎弓峡部可以骨性愈合。  相似文献   

5.
背景:对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将椎板作为植骨材料用于植骨融合的研究报道甚少,本回顾性研究将报道原位椎板回植技术及其临床结果。 目的:探讨后路环360°减压、椎板原位回植、椎管重建、短节段钉棒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间在我院行后路环360°减压植骨融合、椎板原位回植、椎管重建、短节段钉棒复位内固定的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36例。男13例,女23例;年龄32~58岁,平均(40.2±9.8)岁。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融合情况、椎管成形情况及有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通过对术后疗效评分,比较术前与术后ODI、VAS评分差异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本组手术时间90~190 min,平均135 min;术中出血量200~900 ml,平均500 ml。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下肢根性症状均消失,23例患者腰部持续疼痛消失,11例腰部劳累及长距离行走后疼痛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无神经损伤,无感染、椎间融合失败及断钉断棒、螺钉松动现象发生。原位回植椎板无吸收,椎体后方及椎体间均成骨性融合。临床疗效评定分级,优32例,良2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4.4%。ODI评分及VAS评分术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0.05)。 结论:后路环360°减压、椎板原位回植、椎管重建、短节段钉棒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效果满意,既可充分显露行神经根管减压,又可重建恢复椎管的完整性,预防术后瘢痕增生黏连对椎管内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延长固定节段结合短节段融合在中重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治疗中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对36例中重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患者行后路减压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并包括滑脱椎近端相邻椎的延长节段钉棒系统固定术。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估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采用JOA及VA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6~39个月。滑脱复位率91.8%~95.2%;椎间隙高度由术前4.7 mm±2.1 mm恢复至术后10.5 mm±2.4 mm;植骨融合率100%;JOA评分:术前7.9分±2.1分,术后3个月17.3分±3.9分,末次随访时24.5分±2.0分;VAS评分:术前7.5分±2.0分,术后3个月3.1分±1.4分,末次随访时1.8分±0.9分。参照JOA和VAS评分评价疗效,优20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1.7%。随访期间滑脱复位率及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均无滑脱畸形加重,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棒,感染及神经损害加重等现象。结论延长节段固定结合短节段融合治疗中重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可以达到理想的复位固定效果和可靠的骨性融合,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椎板揭盖回植技术治疗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自2012年12月至2015年6月采用全椎板揭盖回植技术治疗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疾病28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35~72岁,平均(46.3±4.5)岁。L5椎峡部裂合并滑脱19例,L4峡部裂合并滑脱9例。采用VAS疼痛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功能评分,及参照Henderson标准评估疗效。摄腰椎正、侧位及双斜位X线片,行CT扫描,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5±6.5)个月。腰腿痛VAS评分术前平均(8.4±2.2)分,术后(2.1±1.0)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1.6±1.1)分,术后、术后末次随访较术前显著改善(P=0.03)。JOA腰椎功能评分,术前(15.6±3.1)分,术后(24.3±4.2)分,术后末次随访(25.7±4.5)分,术前与术后、术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按Henderson评价标准,优17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92.9%。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及硬膜撕裂损伤,1例发生切口浅表感染,给予换药处理后愈合。所有患者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螺钉松动断裂,无回植椎板移位。结论对于腰椎峡部裂并滑脱全椎板揭盖有利于术者进行彻底的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手术操作,减少并发症发生;同时椎板回植后重建了脊柱的后柱结构,减少了手术后瘢痕黏连压迫,取得了良好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根据青年战士腰椎峡部裂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型,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评价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6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青年战士腰椎峡部裂患者326例。均为男性,年龄18-36岁,平均22.4±5.1岁。根据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将所有病例分为3型,A型为单纯型峡部裂,无椎间盘突出及腰椎滑脱;B型为峡部裂伴有轻度椎间盘突出或Ⅰ度滑脱,无神经压迫症状及体征;C型为峡部裂合并Ⅰ度或Ⅱ度滑脱并椎间盘突出同时有神经压迫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术前均进行腰椎正侧位、左右斜位、站立位全长正侧位X线片,腰椎CT及矢状位重建,腰椎MRI检查。腰椎X线片观察腰椎峡部裂位置及滑脱情况,腰椎CT明确峡部裂的程度及位置。腰椎MRI观察腰椎间盘突出及神经压迫情况。手术方法:A型或B型病例采用椎弓根钉固定,有滑脱进行复位,清理峡部,取髂骨峡部原位植骨。C型病例采用后路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半年、1年、1年半门诊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腰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半年,1年,1年半,2年及以后进行CT及矢状位重建判断峡部愈合情况。结果:A型和B型病例共305例,C型21例。283例得到随访,通过平均20.0±7.8个月的随访,VAS由术前的平均5.6±1.1分降至终末随访的1.1±0.3分,ODI由术前的平均25.2±3.2分降至末次随访的5.3±1.7分。术后半年复查CT发现,A和B型病例峡部裂愈合252例,愈合率91%(252/278),平均愈合时间12个月,愈合后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椎间植骨病例无需取出内固定。结论:青年战士A、B型腰椎峡部裂病例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峡部自体髂骨原位植骨融合率高,效果好,C型战士峡部裂则宜采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自制腰椎滑脱复位器辅助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并骨质疏松患者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12月,采用自制腰椎滑脱复位器辅助PLIF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并骨质疏松患者21例。置钉、椎管减压完成后,将复位拉钩分别钩住重度滑脱椎体两侧的横突与上关节突连接部位,按压调节手柄,牵引柄随之向后运动,连接件带动复位拉钩向后提拉,从而将滑脱的脊柱向后牵拉复位,再行椎间融合术。[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中横突劈裂,无严重并发症。随时间推移下肢VAS评分、腰背部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影像检查显示术后患椎滑移距离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平均滑脱复位率(97.52±4.06)%。[结论]自制滑脱复位器辅助PLIF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并骨质疏松近期疗效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腰椎滑脱复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短节段钉棒复位"掀盖"回植式360°融合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0月-2008年3月,对44例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后路"掀盖"、腰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椎板回植式360°融合术治疗。其中男15例,女29例;年龄28~45岁,平均38.4岁。病程14个月~7年,平均38个月。滑脱按Meyerding分级:Ⅱ度28例,Ⅲ度16例。L4、5滑脱18例,L5、S1滑脱26例。对所有患者手术前后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ODI)评分、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并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测定滑脱率、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植骨融合率,评价临床及影像学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60个月,平均42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SF-36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Morelos总体疗效评估:优32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为93.2%。术前滑脱率平均47.5%,术后3d滑脱率平均2.6%,平均复位率达97.4%,末次随访时复位无明显丢失。术后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术后3d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显示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年内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100%。发生髂骨取骨区疼痛4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硬膜撕裂1例、融合相邻节段退变2例,均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无神经损伤、明显假关节形成、内固定失败及术后椎管再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短节段钉棒复位"掀盖"回植式360°融合是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的一种可靠方法,临床疗效满意,融合率高且并发症少,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峡部植骨联合临时钉棒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2月~2017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80例腰椎峡部裂患者,合并Ⅰ度滑脱者28例,伤椎分布L421例,L559例,均采用峡部植骨联合钉棒固定治疗,随访评价其手术疗效。结果 8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26~44个月,平均(30. 67±4. 45)个月。手术平均时间(94. 11±15. 41)min,平均出血量(146. 31±20. 81) m L,住院时间(9. 45±2. 32) d,峡部愈合时间(7. 68±0. 78)个月。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手术前后的上位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手术优良率为97. 22%;术后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腰痛,1例切口延迟愈合,无感染、顽固性腰痛、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峡部植骨联合临时钉棒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患者疼痛、功能障碍缓解以及峡部愈合效果良好,峡部愈合后将临时固定取出,能够避免相邻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峡部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青年双侧腰椎峡部裂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7例青年双侧腰椎峡部裂患者资料,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18~39(25.1±6.1)岁,病程12.7±8.8个月。其中L3节段1例,L5节段16例,致伤原因均为长期体育或军事等训练所致。所有患者均为单纯峡部裂,均采取双侧峡部髂骨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5.4±2.0个月。通过腰椎CT评价峡部骨折愈合情况,通过腰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疗效。随访期间腰椎CT证实峡部骨性愈合后行内固定取出。记录本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责任节段、致伤原因、合并伤、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CT责任节段峡部表现以及腰部VAS评分、脊柱ODI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切口长度9.1±2.1cm,手术时间168.5±46.4min,术中出血量108.8±61.8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无感染,均获得甲级愈合。17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腰椎CT均可见腰椎滑脱恢复,峡部骨性愈合,均行内固定取出。术前、末次随访时,腰部VAS分别为5.8±1.1分和1.2±0.7分,脊柱ODI分别为(35.8±9.1)%和(7.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有2例患者剧烈活动时偶有腰部疼痛,不影响正常生活。随访期内均无断钉、内固定松动和邻近节段退变等不良并发症。结论:腰椎后路峡部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青年双侧腰椎峡部裂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9):1750-1755
[目的]探讨椎间盘后方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影像学特征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行TLIF术式治疗且随访2年以上的121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28例,女93例;年龄31~69岁(平均51.73岁)。根据在MRI T2加权像上是否伴有椎间盘后方HIZ将患者分为HIZ组和非HIZ组。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测量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同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伴椎间盘后方HIZ 28例(23.14%)。HIZ组患者平均年龄显著低于非HIZ组(47.21岁vs.55.36岁,P<0.05)。术前HIZ组滑脱率和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显著低于非HIZ组,而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均显著高于非HIZ组(P<0.05)。TLIF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和滑脱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但术后和末次随访时HIZ组滑脱率改善显著低于非HIZ组(P<0.05),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IZ组ODI和VAS评分显著高于非HIZ组(P<0.05),术后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在术后和随访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椎间盘后方HIZ的峡部裂性滑脱患者椎间隙和腰椎前凸角未见显著丢失,有利于TLIF术式滑脱椎体复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ISOBAR TTL动态固定联合峡部植骨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9月—2014年3月,采用ISOBAR TTL动态固定联合峡部植骨治疗单纯腰椎峡部裂或伴MeyerdingⅠ度滑脱患者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19~47岁,平均31岁。病程9~60个月,平均16个月。术前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CT三维重建及MRI明确峡部裂部位,峡部裂位于L4 9例,L5 17例。其中单纯腰椎峡部裂10例,伴MeyerdingⅠ度滑脱者16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根据术后6个月CT三维重建结果评价峡部植骨融合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系统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脑脊液漏、取髂骨区疼痛不适等手术并发症发生。26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6.5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椎体继发性滑脱及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现象。术后各时间点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分优于术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CT三维重建结果提示23例(88.5%)峡部断端骨性融合;3例未融合患者中,1例术后1年达骨性融合,2例末次随访时仍未融合,但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时根据UCLA系统评价为Ⅰ级20例,Ⅱ级6例,与术前相同,未发现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论采用ISOBAR TTL动态固定联合峡部植骨治疗单纯腰椎峡部裂或伴MeyerdingⅠ度滑脱安全有效,峡部植骨融合率满意,并可能延缓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退变性腰椎滑脱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手术治疗中椎弓根置钉对近端关节突的侵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因腰椎滑脱症行减压融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62例,其中退变性腰椎滑脱的235例纳入退变组,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227例纳入峡部裂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3、14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术后椎弓根螺钉对近端关节突的侵扰程度。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14个月的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术前及术后1、3个月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退变组椎弓根置钉对近端关节突的侵扰:0级318钉,Ⅰ级124钉,Ⅱ级28钉,峡部裂组椎弓根置钉对近端关节突的侵扰:0级116钉,Ⅰ级244钉,Ⅱ级94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050,P<0.001)。结论 两种不同类型的腰椎滑脱均发生了一定数量螺钉侵袭近端关节突关节的病例,但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术后螺钉侵扰关节突的概率和程度均明显高于退变性滑脱组病人,明显影响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椎板钩固定结合峡部植骨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8年12月应用肌间隙入路钉钩固定结合峡部植骨治疗的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患者38例,术前及末次随访进行VAS评分和ODI指数评估疼痛和功能障碍情况,采用Macnab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术后3、6个...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MAST Quadrant管道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对侧经Wiltse入路置钉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2年4月应用MAST Quadrant管道行单侧微创TLIF联合对侧经Wiltse入路置钉术治疗腰椎滑脱症41例,男12例,女29例;年龄282012年4月应用MAST Quadrant管道行单侧微创TLIF联合对侧经Wiltse入路置钉术治疗腰椎滑脱症41例,男12例,女29例;年龄2876岁,平均(57.85±9.29)岁;其中退变性腰椎滑脱27例,单侧峡部裂性腰椎滑脱6例,双侧峡部裂性腰椎滑脱8例;根据Meyerding滑脱程度分级标准,Ⅰ度滑脱26例,Ⅱ度滑脱15例。记录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和视觉模拟法(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复位和融合情况。[结果]4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76岁,平均(57.85±9.29)岁;其中退变性腰椎滑脱27例,单侧峡部裂性腰椎滑脱6例,双侧峡部裂性腰椎滑脱8例;根据Meyerding滑脱程度分级标准,Ⅰ度滑脱26例,Ⅱ度滑脱15例。记录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和视觉模拟法(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复位和融合情况。[结果]4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25.95±7.97)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22.19±21.68)min,平均术中出血(163.90±67.85)ml,平均术后引流量(107.76±16.51)ml,术后住院(10.54±1.95)d。术前VAS评分平均(7.07±1.06)分,末次随访时为(2.02±0.79)分,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前JOA评分平均(15.63±2.82)分,末次随访时为(26.54±1.57)分,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前Tailard指数为(0.34±0.39),末次随访时为(0.15±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为95.12%(39/41)。1例术后出现伤口感染,1例出现皮下软组织血肿,经清洁换药并静滴抗生素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损害表现,腰椎CT明确为椎弓根螺钉位置欠佳激惹神经管所致,经调整钉道并对症处理后痊愈。[结论]MAST Quadrant管道下单侧微创TLIF联合对侧经Wiltse入路置钉是有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微创手术方式,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和融合率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SOBAR TTL动态固定与峡部植骨治疗单纯腰椎峡部裂或伴Ⅰ度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4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49例腰椎峡部裂患者,均采用ISOBAR TTL动态固定与峡部植骨治疗,平均随访(31.24±2.7)个月。记录手术完成情况,术后随访并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49例患者手术耗时(118.86±15.78) min,平均失血量(156.87±26.32) ml,住院时间(10.87±2.68) d;术后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的ODI指数、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优良率为95.91%,术后6个月峡部断端的骨性融合率85.71%,术后1年融合率97.96%,仅发生1例慢性腰痛,无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螺钉断裂、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ISOBAR TTL动态固定与峡部植骨能有效改善单纯腰椎峡部裂或伴Ⅰ度滑脱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峡部断端骨性融合率高,还能有效避免ASD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1):1933-1937
[目的]探讨重度腰椎峡部裂性滑脱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PLIF)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共23例重度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男5例,女18例,平均年龄(51.83±8.82)岁。手术方式均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和或椎体间融合术。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和腰椎JOA评分来评估临床疗效,比较手术前后椎体滑脱程度,椎体融合率,手术前后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和骨盆入射角(PI)评估影像学表现,同时记录所有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VAS评分:术前为(7.54±0.39),末次随访为(2.68±0.32)(P<0.05)。ODI指数:术前(79.22±7.62),末次随访为(21.57±12.09)(P<0.05)。腰椎JOA评分:术前为(8.52±3.17),末次随访为(22.52±3.17)(P<0.05)。术前腰椎滑脱度平均为(3.22±0.60),末次随访为(1.09±0.79)(P<0.05)。LL:术前腰椎前凸角平均(52.34±13.79)°,末次随访为(42.13±17.55)°(P<0.05)。SS:术前骶骨倾斜角平均(36.83±11.31)°,末次随访为(36.85±9.99)°(P<0.05)。PT:术前骨盆倾斜角平均为(23.61±2.13)°,末次随访为(23.68±7.56)°(P<0.05)。PI:术前骨盆入射角平均为(54.32±13.55)°,末次随访为(54.35±17.78)°(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5例发生一过性下肢神经症状加重;1例发生轻微肺栓塞;1例第一次手术后滑脱纠正不多且未减压,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2例发生螺钉断裂,再次手术。[结论]重度腰椎峡部裂性滑脱PLIF手术治疗疗效满意,手术应在不造成神经损伤的前提下尽可能进行滑脱的复位,但并不强求滑脱完全复位,同时有条件应尽量行椎体间融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Ⅱ、Ⅲ度成人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治疗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探讨腰椎滑脱复位程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72例成人Ⅱ、Ⅲ度腰椎滑脱症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Ⅱ度滑脱52例,Ⅲ度滑脱20例;峡部裂性滑脱症24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48例;男18例,女54例;年龄39~78岁,平均60.2岁。所有患者均行减压、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固定、椎间或加横突间植骨融合术。以滑脱复位率作为评价腰椎滑脱复位的程度,分别是完全复位组29例,滑脱复位率100%;部分复位组38例,滑脱复位率82.5%;未复位组5例,滑脱复位率0。分别测出三组的术前滑移程度,术后滑移程度;临床疗效根据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功能评分进行评价,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 7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24~66个月,平均38个月。临床疗效评价优50例,良14例,可8例,优良率达88.89%。术后与术前VAS评分,术后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滑移程度、腰椎滑脱复位率和临床疗效满意率,未复位组与完全复位组和部分复位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三组间2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腰椎滑脱症复位程度越完全越有利于患者症状解除和明显改善,未复位组原位融合与完全复位和部分复位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腰椎滑移程度对远期腰椎融合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