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对野百合碱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的减缓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10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野百合碱组、黄芪多糖低剂量组和黄芪多糖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按60 mg/kg单次腹腔注射野百合碱。黄芪多糖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鼠在给药后的第2~28天分别按200 mg/kg及400 mg/kg腹腔注射黄芪多糖,每日1次。每组25只大鼠各取15只进行研究,检测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肥厚指数(RVHI),观察其肺动脉及心肌细胞形态变化,检测其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7(IL-17)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野百合碱组及黄芪多糖各剂量组大鼠mPAP、RVHI均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中IL-17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肺动脉及心肌细胞有明显病理改变;与野百合碱组比较,黄芪多糖各剂量组大鼠mPAP、RVHI均显著降低(P<0.01),肺组织中IL-17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肺动脉及心肌细胞病理变化有改善;与黄芪多糖低剂量组比较,黄芪多糖高剂量组大鼠上述指标水平及病理改变的改善更明显。结论黄芪多糖能降低野百合碱诱导大鼠的肺动脉高压,并改善肺动脉结构及心肌病理改变,推测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大鼠肺组织中IL-17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5-羟基癸酸盐(5-HD)对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影响机制及炎症因子的作用。方法 SD大鼠在常压9.5%~10.5%O2的低氧舱中进行低氧处理,每天8 h,每周6 d。1周后,按照分组每天先sc给予5-HD 5 mg.kg-1,再进低氧舱,连续3周。右心导管法测平均肺动脉压(mPAP),测定心脏右心肥厚指数(RVHI),光镜下观察肺血管形态学改变,并用图像分析法测定肺动脉相对中膜厚度(PAMT)。ELISA法检测血清及肺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IL-8,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a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中IL-6及MCP-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低氧模型组大鼠mPAP,RVHI及PAMT明显增加(P<0.05);与低氧模型组相比,给予5-HD组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低氧模型组大鼠血清IL-6,IL-8,MIP-1a及MCP-1水平增高(P<0.05);与低氧模型组相比,给予5-HD组大鼠血清IL-8,MIP-1a及MCP-1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5-HD可能是通过抑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清中的某些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下调大鼠炎症细胞因子分泌,达到降低肺动脉高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止颤胶囊对帕金森病(PD)大鼠细胞因子IL-1β和IL-6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位法将6-羟多巴胺(6-hydroxy dopamine,6-OHDA)注入大鼠黑质部位,制备帕金森大鼠模型。实验分3组,包括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止颤胶囊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实验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和IL-6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止颤胶囊组血清中IL-1β、IL-6基因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与PD模型对照组相比,止颤胶囊治疗组IL-1β和IL-6的表达均有降低。结论止颤胶囊对PD大鼠血液中IL-1β和IL-6的表达有下调作用,表明止颤胶囊对PD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关键词:止颤胶囊;帕金森病;细胞因子;IL-1β;IL-6;6-羟多巴胺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与5 HT转载体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MCT诱导的慢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建立离体动脉环5 HT浓度反应曲线;HE染色观察肺动脉构型重建,应用RT PCR检测大鼠肺动脉5 HT转载体mRNA表达。结果 MCT大鼠肺血管对5 HT收缩反应增强,肺肌型小动脉中膜增厚,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5 HT转载体mRNA表达明显增多。5 HT转载体基因表达与肺肌型小动脉中膜增厚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构型重建及5 HT引起收缩反应增强,伴有5 HT转载体mRNA表达增多;同时5 HT转载体mRNA表达与肺肌型小动脉中膜增厚有明显相关性,提示5 HT转载体可能在肺动脉高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肺切除联合野百合碱注射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可行性。方法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sD大鼠22只,完全随机分为研究组(12只)和对照组(10只)。研究组大鼠切除左全肺,术后1周皮下注射野百合碱;对照组行假手术(仅单纯开胸),术后1周皮下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4周后比较2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肥大指数(RVHI)、肺小动脉管壁中膜厚度占血管外径百分比(WT%)、血管梗阻指数,并取右肺,比较2组病理学特征差异。结果研究组大鼠mPAP明显高于对照组[(42.4±2.8)mmHg(1mmHg=0.133kPa)比(19.0±2.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肺小血管肌化程度增强,研究组RVHI、WT%、血管梗阻指数均明显大于对照组[(0.61±0.10)比(0.27±0.05)、(4.52-±1.19)比0、(26.38±4.27)比(1.82±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左肺切除联合野百合碱注射用于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模型大鼠肺血管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对野百合碱(MCT)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PAH)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将5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Rg1组、Rg1+L-NAME组、L-arg组、LNAME+L-arg组,除对照组5只外各组均为10只。对照组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均皮下注射MCT(50 mg·kg-1)复制PAH模型,3 d后按分组给药,Rg1剂量为15 mg·kg-1·d-1(ip),L-NAME为20 mg·kg-1·d-1(ig),L-arg为200 mg·kg-1·d-1(ip),连续21 d。每周测量体重,末次给药后2 h麻醉,导管法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计算右心肥厚指数(RVHI),HE染色观察肺小动脉病理改变,分别经比色法和ELISA测定血清中NO和cGMP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下降,mPAP和RVHI显著增高(P<0.05),肺小动脉重构明显,经Rg1治疗后各指标均有好转(均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中NO和cGMP含量较对照组低,但未见显著差异(P>0.05),Rg1和L-arg处理后NO和cGMP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且两者对NO和cGMP的影响可被L-NAME拮抗(P<0.05)。结论人参皂苷Rg1可有效干预MCT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其机制部分与增加NO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芍药苷对低氧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ig)、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ig)、阳性对照组(西地那非25 mg/kg,ig)、芍药苷低、中、高剂量组(20、40、80 mg/kg,ig)。对照组大鼠置于正常环境中饲养,其余各组均于给药0.5 h后置于全自动低压低氧舱内(大气压50 kPa,氧浓度10%),每天8 h,持续21 d。在实验终点时检测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平均颈动脉压(mCAP)、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及观察肺动脉病理变化;检测血浆内皮素(ET-1)、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检测肺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PAP、RVHI、血浆ET-1水平、肺组织中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NO水平、肺组织中SOD、CAT、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1),HE染色显示大鼠肺小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与模型组比较,芍药苷中、高剂量组大鼠mPAP、RVHI、血浆ET-1水平、肺组织中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血清中NO水平、肺组织中SOD、CAT、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或P<0.01);HE染色显示不同剂量芍药苷干预后,大鼠肺小动脉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均不同程度减轻。结论 芍药苷可降低低氧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与右心室肥厚程度,减轻肺小动脉血管重塑,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大鼠血浆ET-1水平、升高血清NO水平,改善血管内皮舒缩因子失衡,提高大鼠肺组织匀浆中SOD、CAT、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减轻大鼠肺组织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8.
环孢素A逆转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对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发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6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肺动脉高压模型组(n=12)、CsA低、高剂量组(0.33和1 mg·kg-1,n=8).后3组大鼠颈背部皮下一次性注射MCT 50mg·kg-1诱导肺动脉高压模型,MCT注射后d 14~d 21,CsA组灌胃给药,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的生理氯化钠溶液(5 mL·kg-1).MCT注射后d 22,右心导管术测肺动脉压,称肺湿重(wW)、右心室自由壁(RV)重和左心室加室间隔(LV S)重,计算右心肥大指数[RVHI=RV/(LV S)],肺湿重指数(LI=wW/BW).HE染色观察肺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用Image-ProPlus 5.1软件分析肺动脉中膜相对厚度及肺动脉平滑肌PCNA阳性细胞的比值.结果:CsA低、高剂量组均能逆转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0.05或P<0.01),降低RVHI及LI(P<0.05或P<0.01),改善肺动脉重构(P<0.05或P<0.01),减轻肺部炎症,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的增殖(P<0.05或P<0.01),且高剂量组更明显.结论:CsA能明显降低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逆转肺动脉重构,其机制与抑制肺动脉平滑肌增殖和抑制肺部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鲁斯可皂苷元(ruscogenin,RUS)对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hypertension,PAH)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36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MCT组、RUS+MCT(RUS)组(每组12只)。MCT组及RUS组大鼠给予MCT 60 mg.kg-1腹腔注射1次,第1~21天,RUS组每天给予RUS 0.4 mg.kg-1灌胃,Control组和MCT组给予相同量溶剂灌胃。第22天测量各组大鼠体重、平均肺动脉压(mPAP),HE染色观察肺小动脉血管壁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第各组大鼠外周血及肺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ED1+单核细胞免疫组化测定肺小动脉周围单核细胞的浸润。结果 RUS可抑制MCT诱导的大鼠mPAP升高、肺动脉壁(pulmonary aterial wallthickness,PAWT)增厚、肺动脉周围单核细胞浸润,降低大鼠外周血及肺组织IL-1β的水平。结论 RUS可能通过抑制肺血管炎症反应、降低肺动脉压及肺小动脉厚度防治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常山酮(HF)对高原肺动脉高压(HAPH)模型大鼠心肺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从50只雄性SD大鼠中抽取40只,分为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于低压低氧舱中模拟海拔6 000 m高原环境构建HAPH大鼠模型;另10只作为对照组于舱外喂养。低、中、高剂量组予HF(给药剂量分别为0.5、1、2 mg/kg),模型组和对照组予等量蒸馏水,每天灌胃1次,连续4周。测定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定肺血管重塑程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和肺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mPAP和RVHI均明显升高(P<0.05),肺小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血清和肺组织HIF-1α、VEGF、ET-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mPAP和RVHI均明显降低(P<0.05),中、高剂量组肺血管重塑程度均显著减轻,血清和肺组织HIF-1α、VEG...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大鼠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法舒地尔干预组各8只。对照组常氧下饲养,每天与模型组同一时间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每天低氧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kg;法舒地尔干预组每天低氧前腹腔注射法舒地尔15 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2 mL/kg给药。模型组和法舒地尔干预组采用常压间断低氧法建立大鼠HPH模型,低氧浓度为10%±0.5%,每天低氧8 h,每周低氧6 d,共21 d。测定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应用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血浆ET-1和NO水平;光镜下观察大鼠肺血管形态结构。结果:模型组的mPAP、RVHI、ET-1均高于法舒地尔干预组和对照组,而NO水平低于法舒地尔干预组和对照组(P均<0.01)。模型组大鼠的mPAP、RVHI与血浆ET-1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浆NO水平呈负相关;血浆ET-1与NO呈负相关(P均<0.01)。模型组大鼠肺小动脉管壁普遍增厚,管腔明显狭窄,法舒地尔干预组肺小动脉管壁增厚程度及管腔狭窄程度显著减轻。结论:法舒地尔能显著降低HPH大鼠血浆ET-l水平和上调NO水平,阻抑肺动脉高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孙兴珍  田向阳 《河北医药》2008,30(11):1662-1664
目的探讨Rho激酶在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测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从基因和蛋白水平观察肺组织Rho激酶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其底物肌球蛋白磷酸酶的磷酸化状态,作为该激酶功能活化标志。结果Rho激酶mRNA和蛋白在肺动脉高压早期即明显上调,后期仍维持于较高水平;肌球蛋白磷酸酶磷酸化水平也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1),并与mPAP及RVHI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中存在Rho激酶的表达上调与功能活化,提示Rho激酶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SD大鼠脑缺氧缺血后脑组织中IL-1、IL-6和IL-8 mRNA的表达,探讨IL-1、IL-6和IL-8在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中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方法:通过结扎左颈总动脉致大鼠脑急性缺血,后给8%氧气 92%氮气的混合气体致脑急性缺氧,建立大鼠脑急性缺血缺氧模型,在3个时相点采用rt-PCR方法测定假手术组、HIBD组脑组织中IL-1、IL-6和IL-8 mRNA含量变化。结果:HIBD组大脑皮质内IL-1和IL-8含量3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大脑皮质内IL-6含量1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缺血脑半球IL-1、IL-6和IL-8 mRNA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5),且随着时间延长其表达量增加。结论:在大鼠急性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脑皮质内IL-1、IL-6和IL-8表达增强,IL-1、IL-6和IL-8参与了脑缺血缺氧后炎症反应的启动、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野百合碱(MCT)所致的大鼠肺血管重塑和右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66只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1)M+F组(n=24):本组大鼠首先给予每日1次MCT(60mg/kg)皮下注射,连续2周,第3周至第6周末给予氟伐他汀(1mg/kg)灌胃,每日1次。(2)MCT组(n=24):实验前2周给予每日1次MCT(60mg/kg)皮下注射,第3周至第6周末给予与氟伐他汀等体积的0.9盐水灌胃;(3)Saline组(n=18):分别于实验前2周及第2周末至第6周末给予等体积的0.9盐水皮下注射和灌胃。MCT注射前记为第0周,实验共观察6周。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观察大鼠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并对平均肺动脉压(mPAP)、管壁厚度百分比(PWT)、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进行测定。结果MCT注射2周后,大鼠出现显著的肺血管重塑和右心室肥厚,MCT组大鼠在MCT停止注射后mPAP、PWT及RVHI进一步增高。而M+F组大鼠在给予连续4周氟伐他汀1mg/(kg.d)灌胃处理后,mPAP(23.3±3.2)mmHg及PWT(42.3±2.7)均较MCT组减轻。RVHI(0.32±0.02)亦较MCT组(0.54±0.03)显著降低,且与正常对照组(Saline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氟伐他汀能有效减轻MCT诱导的大鼠肺血管重塑和右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5-羟基癸酸盐(5-HD)降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每天(10.0±0.5)%O2处理8 h,连续7 d后,sc给予5-HD 5 mg·kg-1后再进行同样的低氧处理,每天1次,连续21 d。测定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右心导管法测肺动脉平均压(mPAP);分别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肺动脉和支气管上皮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低氧模型组的mPAP,RVHI及TGF-β1在肺动脉及支气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TGF-β1在肺组织中表达无明显升高。与低氧模型组相比,5-HD 5 mg·kg-1组肺动脉平滑肌mPAP和TGF-β1表达明显下降(P<0.05);但RVHI及TGF-β1在肺组织及支气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5-HD可能是通过TGF-β1信号通路发挥抗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作用而减轻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