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药房》2019,(4):548-553
目的:为纳米给药系统中药物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及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纳米给药系统""体外药物释放""体内外相关性""Nanoparticles""Drug release""in vitro-in vivo correlation"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PubMed、Elsevier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1年-2018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从纳米给药系统药物体外释放测定的挑战、药物体外释放度测定的主要方法、体外释放度的数学模型拟合以及体外释放-体内行为相关性研究等3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 318篇,其中有效文献41篇。目前纳米给药系统中药物体外释放度研究面临的挑战主要来源于纳米粒径的多样性和不均匀性、体内释放过程的多重性以及在体内易受到各种蛋白的影响等。纳米给药系统中药物体外释放度的主要测定方法有透析法、离心法、流通池法、凝胶法、加压超滤法、扩散池法和原位法等,各有一定的优缺点。目前针对纳米给药系统中药物的体外释放动力学数学模型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较少,对其进行体外释放-体内行为相关性研究的文献也较少。今后可通过在药物体外释放测定的介质溶液中引入体内蛋白、在释放测定过程中设计模拟纳米给药系统在体内的分布特性、控制测定装置孔隙大小等方面减小对粒径的影响,使纳米给药系统中药物体外释放度的测定方法更加完善;通过进一步体外释药模型拟合、体内外相关性研究,使纳米给药系统中药物体外释放更好地预测其体内行为。  相似文献   

2.
Huan D  Yi T  Liu Y  Xiao L  He JK 《药学学报》2011,46(4):466-471
固体载体对固体自微乳化给药系统(solid 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S-SMEDDS)的体内外性质有重要影响。本文探讨微粉硅胶对S-SMEDDS药物吸收的影响,为选择适宜固体载体提供依据。通过研究微粉硅胶对小肠脂解和S-SMEDDS体外释放的影响,并采用新型体外脂解-吸收模型研究微粉硅胶对S-SMEDDS离体小肠吸收的影响。结果发现微粉硅胶既能提高脂解速率,增加脂解后水性分散相中药物分配,促进药物吸收;又会延缓S-SMEDDS体外释药,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最终导致对S-SMEDDS的离体小肠吸收没有显著性影响。而且微粉硅胶对脂解和释药的影响都与其用量有关,这提示微粉硅胶适合作为S-SMEDDS的固体载体,其用量需要进一步筛选优化。  相似文献   

3.
中药药动学是用来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组分、有效单体及复方体内动态变化过程和规律以及体内时量-时效关系的一门学科,以阐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并根据数学模型提供重要的药动学参数,为药物的初步筛选、剂型设计、质量评价及给药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药动学研究可以指导临床用药,使药物的使用更加安全、有效、经济;同时,药动学研究对复方的组方原理、药物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因中药药动学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对于复杂的中药复方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故使中药药动学研究面临许…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药物的体内过程和作用机制的深一步认识,人们仍然关心什么样的给药方案在临床上可以获得最佳疗效.目前已经有参数如T>MMIC'A UC>MIC'AUC/MIC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药物的疗效,为确定合理给药方案提供了可以操作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抗菌药物PK/PD参数与临床给药方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宏 《中国药师》2006,9(9):854-856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为药物剂量对药效的影响以及药物对临床疾病的效果。抗菌药物治疗传统上以体外药效学数据MIC,MBC,KCS,PAE等为指导,上述参数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但其测定方法是将细菌置于固定的抗菌药物浓度中测得的,而体内抗菌药物浓度是一个连续变化的状态,不能体现抗菌药物杀菌的动态过程,抗菌药物PK/PD研究将药物动力学与体外药效动力学参数综合,旨在研究某一给药剂量对应的时间一效应过程。现根据抗菌药物PK/PD参数,对各类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制订作一简要分析,以期优化临床给药方  相似文献   

6.
低分子肝素直肠栓剂的研制及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制低分子肝素直肠栓剂。方法用热融法制备低分子肝素栓剂 ,以体外溶出试验考察其药物释放规律 ,以家兔血液凝固时间的变化证明药物的体内吸收。结果该栓剂体外药物释放符合Fick′s扩散方程 ,低分子肝素能从直肠部位吸收进入体内。结论直肠给药是低分子肝素的又一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7.
万丽丽  郭澄 《中国药房》2006,17(8):627-628
中药药动学是用来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组分、有效单体及复方体内动态变化过程和规律及体内浓度-时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以阐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并根据数学模型提供重要的药动学参数,为药物的初步筛选、剂型设计、质量评价及给药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临床药动学研究可以指导临床用药。使药物的使用更加安全、有效、经济,同时药动学的研究对复方的组方原理、药物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中药药动学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复方成分复杂,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大多数尚不明确,使药动学研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促使我们要结合中药作用的特殊性,开创有特色的精密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是对药动学研究的丰富;另一方面也为中药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异烟肼对利福平的药动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异烟肼对利福平的体内药物动力学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2周期两制剂的交叉实验设计,比较了联合给药与单独给药的动力学参数。结果:异烟肼对利福平不存在药物间的不良交互影响。结论:为临床治疗安全有效地使用利福平和异烟肼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临床不同给药方式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中药用药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对其临床用药方式及用药成效回顾性分析,判断几种常见用药方法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情况。本次80例选择的重要给药方式:直肠给药、舌下给药、注射给药、吸入给药、经皮给药等,根据患者实际病况要求应用针对性的给药方法。患者用药后48 h检测中药吸收水平,对每一种给药方式的吸收状态进行统计。结果本次80例中药给药过程中,所有患者均起到了良好的用药治疗效果,但不同患者对药物吸收的水平不一样。分析影响药物吸收水平的影响,主要与药物性质、剂型、制剂和给药方式等因素有关。结论中药给药方式需符合患者的实际需求,以保证最终用药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利用聚合物装置和渗透系统已成功地设计了几种控释给药系统,使药物从胃肠道释放或透皮吸收,获得比一般剂型波动较小的血药浓度。此类给药系统在治疗上有下列优点:其体内释药速率可根据体外实验数据来预测,降低血药峰浓度从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预告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病人的服药次数;为临床药理提供研究工具,并可代替静脉滴注等。然而仅有少数给药系统真正具有大的治疗意义,因为给药系统重点在于提供相对平稳的血药水平,  相似文献   

11.
研究在不同的给药方式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特点,并提供一些重要的药动学参数,揭示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的规律。设计采用图形化的仿真方法,对快速静脉注射、恒速静脉滴注、口服等给药方式分别建立房室仿真模型,得到血药浓度的变化曲线,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得出有效结论,为临床上新药的研发、临床合理用药和药物制剂设计及评价等具有指导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体外释放行为研究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微球在体内的释药状况,有利于筛选出更理想的处方及工艺.体外释放度试验是微球制剂释药速度的体外评价方法,可以了解制剂的生物药剂学特点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和吸收,使体外释放获得的数据能与体内数据具有相关性.体外释放度实验是常用的微球制剂体外释药速度的评价方法.建立体内外相关性后就能以体外实验代替体内实验来测定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根据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和释药时间,选用不同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采用相应的制备工艺;通过调整PLGA的组成、分子量、载药量及粒径的大小等因素,能控制药物达到不同的释放速度或程度.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正在开展“药物临床监测”工作,以提高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已成为药师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临床给药剂量及疗效观察,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的阐明等均需要测定以体内微量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浓度作为依据。临床给药剂量往往凭经验确定,而事实上同一剂量对不同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疗效,患者之间在药物的吸收,分  相似文献   

14.
使用中药过程中,不同的病情需采取口服或者经皮等的给药方式,才能使药物的疗效充分发挥。给药方式的不同影响着中药的吸收速度、分布速度、消除速度和消除率,在处理病症时应兼顾疾病的表里虚实,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药物特点等采用正确的给药方式,实现治疗效果的快速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同时也使临床用药更加的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5.
溶出度试验是评价口服固体制剂质量的重要手段。药物在胃肠道的溶出和吸收是1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传统溶出试验由于缺乏与体内相似的化学成分、流体动力学等条件,对药物的体内评价作用十分有限。为此,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些基于人体生理状态的非生物学动态体外溶出方法,包括多室溶出模型、溶出-吸收模型和体外消化模型等。这些新型的体外溶出模型可以作为传统溶出的补充或替代,使研究人员更加全面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溶出表现。本文对近年来该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简要的综述,并对各模型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进行概括,为口服药物的溶出度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体内外相关性的目的是将药物剂型在体外的变化情况与其在体内的生物药剂学药动学变化情况关联起来。对于口服剂型,溶出和小肠渗透是人们熟知的影响吸收的两个限速步骤。对于溶出速率限制吸收速度的制剂(如缓释药物的吸收),其体内外相关性较好,而对于小肠渗透速率限制吸收速度的制剂(如速释药物的吸收)研究较少,通常推测其体内外相关性较差。本文主要研究了相对溶出速度、小肠渗透速度及总体药物吸收百分率对体内外相关性的影响。假定口服给药后,(1)药物不降解,(2)无滞后吸收现象,(3)无首过效应,(4)符合线性动力学模型,(5)体外溶出和小肠…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的蛋白质及肽类治疗药物的开发,非侵入性给药途径-鼻腔给药日益受到关注。与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相比,鼻腔给药既可避免注射给药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创伤,也可消除口服给药过程中肝脏的首过效应;且鼻腔黏膜下血管丰富,有助于药物的吸收,也更加便于患者的抢救和自救。然而,由于鼻黏膜屏障的存在,药物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需要加入鼻黏膜吸收促进剂来增强药物的吸收。该文主要探讨鼻黏膜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制及分类,并对FDA已上市鼻腔制剂中的吸收促进剂进行汇总,同时对新型黏膜吸收促进剂在鼻腔给药制剂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期为鼻腔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靖  李盼盼  杨锐  肖新月  邹健  涂家生 《中国药事》2021,35(12):1383-1390
目的: 汇总分析国内外对于药用辅料影响口服药物胃肠渗透的相关研究,及其常用的体外吸收预测模型,为药物制剂的研发、处方的筛选等提供参考。方法:对药用辅料影响药物胃肠渗透的方式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同时对几种常用于体外吸收预测的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药用辅料可以通过改变胃肠蠕动、影响肠细胞P-糖蛋白介导的外排和影响药物的溶出,从而影响药物活性成分在胃肠道内的渗透吸收。常用的体外吸收预测模型主要有人结肠腺癌细胞模型、动物在体和离体模型及利用平行人工膜的实验模型。结论:在对口服药物的体内吸收进行研究时,区别于以往辅料作为惰性物质的观念,应更加注重辅料对药物在胃肠吸收过程中的影响。在体内外吸收预测模型方面,平行人工膜通透性测定以其分析快速且重现性好等优点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电致孔条件下青风藤提取液体内、外透皮给药的最优电学参数组合,并对体内、外透皮给药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在电致孔药物导入仪产生的多种电学参数下,体外实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透过小鼠离体皮肤后接受池中青藤碱的浓度;体内实验采用活体透皮仪进行,测定小鼠的血药浓度。通过正交试验分别得到体外和体内实验的电致孔最优电学参数组合,并对相同电致孔参数下的体外透过浓度(X)与体内血药浓度(Y)进行线性回归。结果:体外透皮给药的最优电学参数条件为脉冲时间1.2ms、脉冲电压300V、波形为正弦波、脉冲频率120个·min-1、脉冲数360个;体内透皮给药的最优电学参数条件为脉冲时间1.3ms、脉冲电压300V、波形为正弦波、脉冲频率120个·min-1、脉冲数360个,二者最优电学参数条件基本一致;回归方程为Y=0.657518X-16.255(r=0.9547),体内外相关性非常显著(α=0.001)。结论:此方法可以用于电致孔条件下药物透皮给药的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有望为以后开发新型透皮给药系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Ⅰ期临床试验之目的是研究人体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并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的规律,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Ⅰ期临床试验必须全过程高度重视受试者的安全.因此,加强试验中健康受试者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主要包括受试者的招募、培训、筛选、食宿、用药等环节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