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临床资料 患昔男性.85岁.因“一过性意识障碍13d”入院。患者于2006年7月3日无明显诱因突发一过性意识丧失.当时测血压220/100mmHg(1mmHg=0.133kPa).心率160次/min.无四肢抽搐,送当地医院重症监护室.查头颅CT示双侧基底节、小脑半球高密度影.考虑“脑出血”患者意识障碍持续约4h后自行苏醒.无后遗症,  相似文献   

2.
窦性心动过缓致皮质下分水岭脑梗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84岁,主因“发作性右侧下肢力弱7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7d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下肢无力,不能独自站起,症状持续约15min后白行缓解,发作间期行走如常,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出现,每日发作约1-2次。既往有冠心病、老年性痴呆病史。体格检查:血压145/80mmHg(1mmHg=0.133kPa),心率56次/min,心律齐。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楚,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减退,四肢肌力V级,右侧Babinski征偶可引出,左侧Babinski征阴性。入院后查头颅MRI:左侧额叶及枕叶多发亚急性梗死灶;超声心动图未见附壁血栓。入院后患者右侧肢体力弱症状逐渐加重,入院第6天痛刺激后左侧肢体肌力V级,右侧肢体肌力Ⅳ级,床旁重症监护仪连续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心率为43-64次/min,血压波动于正常范围。给予缓释茶碱片口服,患者心率可维持在60次/min以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逐渐平稳,入院后3周复查头颅MRI+弥散提示:左侧侧脑室前后角、基底节区、枕叶大片新发梗死灶。患者发病前10个月曾查颈部血管超声:双侧颈总、颈内、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内壁增厚,但未见显著管腔狭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提示上述动脉血流通畅,双侧椎动脉血流通畅,未见充盈缺损。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舞蹈病与烟雾病并存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19岁,学生。因四肢不自主运动2个月于2006年5月29日入院。患者于今年4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不自主运动,以双上肢舞蹈样指划动作为主,伴双上肢细震颤、全身麻木、肢体乏力。到广东省某部队医院行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右额叶、左颞枕叶深部及两侧放射冠区多发性脑梗死。并于5月4—15日在广州某三甲医院给予改善脑循环、抗舞蹈样运动治疗后肢体不自主运动减轻,出院后患者肢体乏力加重,伴心悸、盗汗收入住院。查体:心率132次/min。神经系统:四肢肌力Ⅴ级弱,肌张力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肢体见舞蹈样指划运动,双上肢细震颤。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小细胞比值高,钩端螺旋体IgG抗体(ELISA)阳性。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56岁。因反复头痛、呕吐1周,燥动不安12h入院。查体:神志嗜睡,燥动。双侧病理征未引出。CT示:鞍上及三脑室囊性占位并重度脑积水。入院后急诊行侧脑室额角穿刺外引流。术后患者神志转清。行头颅MRI示:鞍上及三脑室囊性肿瘤,  相似文献   

5.
典型病例 :女性 ,61岁 ,1 999年 1月 1 4日入院。患者入院前 3d晚情绪激动出现头痛 ,向颈背部放散 ,并伴有大汗、恶心、呕吐 ,无意识障碍、眩晕及肢体活动障碍等。翌日晨行头颅CT检查 ,示右侧丘脑上部侧脑室体旁 1 .5cm× 0 .7cm高密度血肿灶 ,与侧脑室体部紧邻 ,双侧脑室前角、右侧脑室体前中部及左侧脑室体前部铸型 ,但无扩张。入院查体 :BP :1 70 / 90mmHg(1mmHg =0 .1 33kPa) ,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诊断 :右丘脑上部水平侧脑室体旁出血 ,继发性脑室积血。入院后经对症及 7d内 2次腰椎穿刺 ,每次放脑脊液约 1 5ml。 1周后复查头颅…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9岁,因发作性意识丧失2d伴四肢抽搐1次入院。3年前曾有头部外伤史,未予诊治。查体:体温:36.5℃、脉搏:65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75mmHg,GCS评分:15分,神清,言语清晰,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光反射敏感,四肢肌力均为Ⅴ级,肌张力正常,双侧巴宾斯基征(-)。头颅CT示:左侧额颞顶部囊性占位,周围伴蛋壳样钙化,中线明显右移,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0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伴四肢抽搐1d余"于2011年8月收住我科.患者入院前1d在工作时突发左侧肢体乏力,伴有头痛.数分钟后出现双上肢屈曲,双下肢伸直,继而四肢抽搐,意识不清,症状持续2 min后缓解;发病1h后至外院摄头颅CT示右侧额顶叶出血,诊治(具体不详)过程中再发上述发作1次.发病4h后收住我院治疗.入院时体检:体温37℃,脉搏7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5/75 mm Hg(1 mm Hg =0.133 kPa);意识模糊,双侧瞳孔对称等大,对光反射灵敏,肌力、痛觉检查欠配合.腱反射双侧对称(++),双侧病理征阴性.既往体健,发病前半个月曾有间断服用避孕药物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入院诊断考虑:(1)脑出血,右侧顶叶;(2)症状性痫性发作.入院后查头颅MRI及磁共振静脉造影示两额顶叶多发脑肿胀及出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图1).予低分子质量肝素抗凝等治疗后复查磁共振静脉成像示上矢状窦前部显示良好.  相似文献   

8.
患者 女,8岁,以“头痛、行走不稳一月余,加重伴恶心、呕吐10d”于2005年10月11日入院,伴小便失禁,无发热。查体:神志恍惚.呼唤睁眼,哭闹不安.反复用手击打自己头部、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均存在。颈部有抵抗。四肢肌张力高.站立不稳。双侧巴彬斯基氏征阳性。头颅MRI示:第四脑室内可见团块状稍长T1不均匀长T2异常信号影,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47岁,因“发作性右肢无力3次,每次无力持续10min”入院。既往发现有高血压病史2年,间断服药治疗。人院时血压160/100mmHg,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客观体征。入院当天完善有关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及心电图均正常。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发现急性病灶(图1A,B),头颅磁共振血管显影(MRA)示左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图1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头颅磁共振表现,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7-01—2011-12收治的17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头颅磁共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OBS病人临床表现多样,症状重,神经系统定位广泛,病灶主要分布在双侧枕叶、双侧丘脑、双侧中脑、双侧小脑、双侧颞叶等部位,致残、致死率极高。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心房纤颤、吸烟、饮酒等。结论 TOBS起病急,进展快,症状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溶栓治疗时间窗可适当放宽,头颅MRI及MRA为主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二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例1,女,25岁,头痛10d,呕吐、抽搐、意识不清1d,于2002年4月30日入院。半月前妊娠5个月行引产术。查体:内科检查无特殊.患者昏迷,压眶无反应,颈抵抗,双眼底视乳头水肿伴条片状出血,频发四肢抽搐,双侧Babinski征( ).头颅CT平扫示双额顶叶出血性脑梗死伴明显占位效应.并合并一定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经脱水、降颅压、抗凝、抗癫痫等治疗未见好转.行颅骨骨瓣减压术,见脑表浅静脉高度充血、怒张、呈索条状.患者反复抽搐.于5月3日死亡。  相似文献   

12.
累及双眼的痛性眼肌瘫痪临床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女,50岁。因突发头痛1d于2004年2月1日入院。患者1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眼球后、眶区周围剧烈疼痛,伴恶心,无呕吐。查体无异常体征;腰穿脑脊液及头颅CT检查均正常。7d后,患者出现两眼各方向活动受限,眼球固定正中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对光及调节反射存在,眼球、眼眶无红肿;其他亦无异常。头颅MRI无异常。诊断为痛性眼肌瘫痪。给予地塞米松治疗28d痊愈。3月后及6月后随访2次,患者无复发,亦无其他异常。2讨论痛性眼肌瘫痪又称Tolosa-Hunt综合征,病因不明,考虑为眶尖、海…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合并垂体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54岁。1991年2月5日因用力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以右顶枕为著伴恶心呕吐。发病后4小时急诊行头颅CT扫描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收住院。患者曾于1988年患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经保守治疗治愈。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语利,视力右眼0.5,左眼0.3,视野检查双侧周边视野缩小。头颅平片示蝶鞍明显扩大,鞍底下陷呈双边影,头颅  相似文献   

14.
头颅硬膜外增生性筋膜炎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27岁。因头痛1年半于2003年4月入院。患者1年半前因外伤后出现头痛,当时头颅CT检查示颞骨线性骨折,未见颅内血肿,未予特殊治疗。但一直诉头痛,尤以左侧为甚,能耐受,无恶心,呕吐等。之后在当地医院诊治,先后行头颅CT、MRI检查显示:左上颌窦、左筛窦及左眼眶底肿物。先后3次在鼻窦镜下行左筛窦活检术,病理:炎症细胞浸润。经抗感染、激素等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遂到本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疗,入院时头痛较剧烈,并觉左眼疼痛,难以耐受。行头颅CT检查:左颞骨可见一透亮线,并局部骨质吸收,考虑为陈旧性骨折,左颞额部颅板条状高密度影,似陈…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性头颅降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选择性头颅降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44例经头颅CT或MR证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头颅降温组(24例)和对照组(20例),降温组在常规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头颅降温治疗,对照组只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7、21、90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于治疗前、治疗后21d及90d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治疗7d以后降温组ESS积分增加值显著高于对照组;降温组Barthel指数增加值在治疗后21d和90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头颅降温治疗可以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头颅降温对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脑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转移性绒癌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2 7岁。因头痛、头晕3天伴恶心、呕吐 ,左侧肢体无力 2天入院。检查 :血压正常 ,嗜睡 ,体格男性化 ,腋毛、阴毛发育浓密 ,乳晕色深 ,左侧鼻唇沟变浅 ,伸舌向左偏 ,瞳孔等大圆 ,光反应存在 ,左侧肢体肌力Ⅳ级 ,肌张力正常 ,双侧腱反射 (++) ,巴彬斯基征 (+)。头颅CT示右侧半卵圆中心区出血灶(4cm× 3cm× 2cm) ,右侧脑室颞角受压 ,中线略左移。予保守治疗 8天后突发昏迷 ,二便失禁 ,双瞳孔不等大 ,左∶右 =3∶4mm ,光反应迟纯 ,双侧巴氏征阳性。复查头颅CT示右枕、右顶叶、左枕叶多发脑出血。急诊行右顶枕开颅术 ,术中…  相似文献   

17.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 32岁,以“突然晕倒后昏迷2小时”入院。头颅CT示:双侧脑室出血。查体:血压30/20KPa,昏迷,双侧病理征阴性。急行双侧脑室穿刺血肿引流术。术后3小时患者清醒,感头痛,测血压20/ 13KPa,四肢活动正常,给予降血压,预防感染,预防消化道出血,止血治疗。双侧脑室引流通畅。2天后患者出现柏油样大便,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化验大便结果:隐血试验强阳性,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置胃管,给予云南白药、凝血酶、思密达。同时静推洛赛克。患者柏油样便每天不止,量约400ml左右。反复多…  相似文献   

18.
低血糖性脑损害一例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女性,22岁,因被人发现昏迷17d于2005年4月12日由外院转入我科。患者17d前被人发现昏迷于床上(在外打工,独自居住),当时无抽搐、呕吐及大小便失禁,当地医院急诊头颅CT显示脑白质密度广泛减低,双侧内囊区显著,碳氧血红蛋白检查阴性,常规血液及脑脊液检查均正常。经激素、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治疗,病情无好转,并于10d后出现癫癎发作,发作频率渐频繁,整个病程中无明显发热。既往史:1年前患者有数次发作性意识不清,其中1次被诊断为低血糖休克。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20岁。于2005年3月20日以“头颅外伤1h”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头颅眉心正中有一枚直径约0.6 cm铁钉尾外露,钉尖进入颅内约12cm,局部皮肤肿胀,有少许渗血,枕后有一约8cm×8cm大小皮下血肿,有压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11岁。因发现左侧头部肿块2周入院。检查:左侧颞部见大约4cm×4cm×2cm的头皮肿块,质软,无触压痛,无波动感,其表面头皮无异常,头发生长良好。甲状腺无肿大,乳房已发育,乳晕着色,外阴少女型,有少量阴毛。腰骶部褐色色素沉着约8cm×8cm。追问病史:患者4岁半时出现月经初潮,乳房发育,乳晕着色,B超示子宫发育,双侧卵巢增大,左侧卵巢多发性囊性区。头颅MRI示无异常,考虑为性早熟,经黄体酮治疗后月经每2~3月1次。8岁时出现左侧股骨干病理性骨折,经手术治疗后好转。骨盆平片及双下肢正侧位片示:骨性纤维异常增生症伴左侧股骨干病理性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