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郝洁 《中国热带医学》2008,8(9):1579-1580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探头对腹痛小儿常规行超声检查,并记录肿大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形态、回声及长短轴比值(L/S)。结果182例患儿显示淋巴结肿大,其中脐周及右下腹均见肿大淋巴结者82例,右下腹见肿大淋巴结者64例,左上腹及脐周见肿大淋巴结者36例。结论高频超声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手段。对临床诊断治疗及病例追踪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表现及超声诊断意义.方法 对55例经临床诊疗已确诊的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腹部进行高频彩色超声的检查.结果 患儿均有不同程度淋巴结肿大,超声显示肿大淋巴结在脐周围及右下腹,淋巴结内见稀疏或较丰富的彩色血流.结论 高频超声检测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表现及超声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最近采用高频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500例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结果:患儿均有不同程度淋巴结肿大,超声显示肿大淋巴结在脐周围及右下腹,淋巴结内见稀疏或较丰富的彩色血流,追踪治疗观察2个月后全部治愈。结论:高频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及薹别诊断价值.方法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5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进行全腹扫查,重点检查脐周及右下腹区域肠系膜有无肿大淋巴结,观察肠系膜淋巴结的大小、形态、数目、回声及血流分布等.结果 35例志儿均在腹腔内肠间隙前,中、后方探及肿大肠系膜淋巴结,且多位于右中下腹,在肿大淋巴结内均有血流信号.结论 高频超声对少儿腹腔内结构层次显示清晰,对肿大的淋巴结定位定性准确,并能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4岁63例临床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小儿常规腹部多切面扫查,排除其他疾病,重点检查脐周及右下腹淋巴结的形态、大小、数量。结果:63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皮髓质界限清楚。CDFI:显示肿大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增多。结论:高频超声能准确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小儿阑尾炎与肠系膜淋巴结炎811例超声鉴别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腹痛超声鉴别阑尾炎与肠系膜淋巴结炎811例的结果,评价高频超声检查在小儿腹痛鉴别阑尾炎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优越性。方法收集自2005年7月-2008年7月门诊3岁~7岁小儿腹痛患者811例,均运用高频超声方式检查脐周及右下腹。结果诊断结果811例中怀疑阑尾炎275例,超声诊断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139例,其中46例经外科手术证实,其余93例经治疗及随访证实;怀疑肠系膜淋巴结炎536例,超声诊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497例,经治疗复查及随访证实;诊断其他疾病175例。结论3岁~7岁小儿腹痛患者通过高频超声容易鉴别肠系膜淋巴结炎与阑尾炎,在此年龄段中小儿腹痛多由肠系膜淋巴结炎引起,为以后的门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参考方向和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60例不明原因间断性腹痛患儿行高频超声检查,多切面探查其腹腔淋巴结肿大及分布情况。结果:60例中有51例腹痛患儿淋巴结有不同程度肿大,并大多分布于脐周及右下腹,且多呈簇状分布。结论: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因其无创、便捷、可重复性强,可成为临床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首选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董峥 《基层医学论坛》2013,(11):1423-1424
目的探讨彩色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价值。方法 78例因腹痛来我科就诊的患儿,对其腹部进行高频超声检查,观察是否有肿大淋巴结及肿大者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纵横比及彩色血流情况等,并在治疗后及时复查,比较治疗前后肿大淋巴结的各方面变化。结果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在超声检查下可见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多发,分布在肠管周围,以右下腹为著。结论高频超声在快速准确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有着较高的价值,且对其治疗后的随访有很大帮助,可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14岁100例腹痛小儿肠系膜行超声检查。结果统计发现有91%显示了肿大淋巴结,以右下腹多见,占72%。结论高频超卢能清晰显示肿大淋巴结,可作为临床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解逸华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2):1484-1485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检查提高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经临床诊疗已确诊的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腹部进行彩色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多呈散在性分布,以脐周及右中下腹为主。CDFI:示淋巴结内及周边可探及较丰富的血流信号。结论: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是临床进行正确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在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9例因不明原因腹痛来院就诊行超声扫查发现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患儿和50例正常儿童进行腹腔高频超声探查。结果主诉腹痛来院就诊患儿中,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者69人,原发肠炎患儿11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49例,其中并腹腔积液者6人,阑尾炎患儿8例,其中合并腹腔积液者2人,结核性腹膜炎1例并伴有腹腔积液,急性肠炎及肠系膜淋巴结炎经血、粪化验及抗炎治疗确诊,阑尾炎经手术确诊,结核性腹膜炎经腹水化验及X线钡餐确诊。结论因不明原因腹痛就诊患儿通过高频超声的检查,肿大淋巴结的检出,及其数量、外观、分布情况的观察,对临床诊断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有很大指导意义,此检查方法应该作为对小儿不明原因腹痛诊断的重要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2.
张伊 《中外医疗》2014,(18):31-32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表现,明确高频彩超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已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进行高频彩超探查。结果 80例患儿腹腔内均探及数个椭圆形淋巴结,且肿大淋巴大多结纵横比≥2,长轴径〉10 mm,绝大多数〈20 mm,多呈串珠状排列,经治疗后,患儿症状、体征逐渐消失,声像图显示淋巴结个数及大小均有不同程度缩小,长轴〈10 mm,短轴〈5 mm,内部血流较治疗前减少。结论高频彩超可快速准确的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临床中可作为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腹痛来院求诊的小儿,超声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小儿患者1208例,观察其腹腔内情况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情况,并结合检验结果、临床随访,进一步确定其淋巴结肿大的病因。结果96%的患儿临床诊断为单纯肠系膜淋巴结炎,少部分为阑尾炎、肠套叠等所致。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诊断准确、便捷、无创,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检查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8例伴急性腹痛的患儿进行常规超声检查,记录肿大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回声、形态及长短轴比值(L/S值)。结果统计发现有93.3%(91/98)腹痛患儿显示了肿大淋巴结,以右下腹多见占68.5%(66/98),均为多发。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肿大淋巴结,可作为临床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频彩超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泳  邢建华 《安徽医学》2006,27(4):289-290
目的探讨使用高频彩超经腹壁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超对临床疑似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58例进行检查,常规检查肝,胆,胰,脾,肾,阑尾后,加压探头重点扫查右下腹,注意观察淋巴结的大小,数量,形态及其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并于抗炎治疗7天和14天后复查。结果49例患儿在右下腹探及肿大的淋巴结回声,并具有较典型的声像图特征,抗炎治疗后复查淋巴结有明显减少和缩小,其内的血供也明显减少。2例在右下腹探及肿大的阑尾回声,并被术后病理所证实,7例超声检查无异常,经胃肠道解痉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应用高频彩超能为临床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472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与治疗经验,并分析其相关问题。方法:对472例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结果:本组472例患儿均以急性腹痛或反复腹痛就诊,有上呼吸道症状者占74.58%,伴有恶心呕吐者占45.55%,27例右下腹可摸到肿大的淋巴结。超声检查472例均可探及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结节。所有病例均给予抗炎,抗病毒治疗,5~10d症状消失。随访425例,随访6d至6月,腹部B超复查肠系膜淋巴结均明显缩小,纵横径比值(L/S)小于2。结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高频彩超是首选检查方法。抗炎、抗病毒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反复腹痛,部分伴呕吐、发热、腹泻,经儿科医师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炎的患儿行高频超声检查。详细记录淋巴结回声以及出现部位、数目、大小,并用彩色多普勒观察淋巴结内部血流状况。结果:150例患儿腹腔内均可探及3枚以上淋巴回声,呈多个或簇状分布,纵径:1.0~2.7、横径:0.5~1.3,纵横比≥2.0。CDFI:肿大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分布呈淋巴门型或无血流型,为低速低阻型,RI:<0.7,经对症及抗炎治疗后复查,肿大淋巴结较前不同程度缩小或消失。结论:高频超声作为一种经济、无创、可重复的检查方法是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人民医院超声科经临床诊断的89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声像图特点。结果:89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抗感染治疗后复查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消失。结论:彩色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断与疗效观察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分析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声像图的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56例。结果:56例患儿在脐周发现多个肿大的淋巴结,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形态多为椭圆形,边界清晰,呈低回声,皮髓质结构显示清晰,L/S〉2。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探及较丰富的血流信号,阻力指数0.50~0.65。经过抗炎等对症治疗后患儿的症状缓解,10 d后复查超声显示,淋巴结数量、淋巴结长、短径(mm)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且淋巴结长短径比明显提高(t值分别为12.364、15.342、3.475、2.364,P〈0.05)。结论: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无创、经济、简便、可重复检查等优点,可以作为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首选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