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虫原头蚴沉降速率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为肝与腹腔包虫病外科临床手术及经皮穿刺治疗的需要,对人及牛羊来源的包虫原头蚴的沉降速率进行了试验研究。为排除体内生理条件下对原头蚴沉降速率的影响,又采用穿刺时分层取液计数原头蚴。结果表明:无论牛羊或人包虫原头蚴在包虫原液中或生理盐水中或在体内均沉降很快,平均113.4 mm/10分钟、156.5mm/15分钟。为此,在穿刺治疗前患者只要平卧15分钟,经囊肿上方行穿刺,即使针道有少许上清液漏出,一般不含或很少含有活性的原头蚴,待大部分囊液抽完,注入杀灭原头蚴药物后,再拔针时,即使有个别原头蚴漏入针道,有口服药物及机体免疫的多重保护作用,已不会给患者造成更大威胁。手术中只要稍加注意,在减少复发率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1981年我们曾报导了以昆明种小白鼠作为中间宿主,以细粒棘球线虫原头蚴(Protoscolex)作为感染材料,复制成功包虫病动物模型,并对不同来源的原头蚴(人、牛、羊株)复制的实验性继发性感染动物模型进行了比较观察。本文是细粒棘球蚴病实验研究的第二部分报导。目的在于探讨细粒棘球原头蚴(羊株)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其与宿主体液免疫改变的相互关系。材料与方法原头蚴来自绵羊的肝、肺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的分离与接种方法同前。实验动物为昆明种、雌性、性成熟(体重21—25克)的健康小白鼠。在感染后的不同时间内(分别于7天、20天、30天及逐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体外分离细粒棘球蚴原头蚴体细胞的方法,观察其细胞形态特点。方法:分别采用0.25%胰蛋白酶消化法、玻璃匀浆器研磨法、玻璃匀浆器轻研磨与0.25%胰蛋白酶消化结合法对原头蚴体细胞进行分离。应用倒置显微镜、普通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比较3种方法分离出的细胞形态特点。结果:3种方法均可获得原头蚴体细胞,但通过比较发现,玻璃匀浆器轻研磨法结合0.25%胰蛋白酶4℃下消化原头蚴约4~6h后所获得的细胞效果最好,其结构与形态都较完整。分离出的原头蚴体细胞在透射电镜下可见到实质细胞、单核的未分化细胞、糖原细胞和肌细胞,4种细胞具有其各自的超微结构特点。结论:初步建立了体外分离细粒棘球蚴原头蚴体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鉴于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 简称 Eg)原头蚴在流行病学与病原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进入终末宿主肠内可发育为成虫,在中间宿主体内一旦棘球蚴破裂或手术时囊液外溢,则每个原头蚴又可能形成一个新的蚴囊),因此有关原头蚴超微结构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Morseth(1967)、Jha(1971)、Singh(1979)等曾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原头蚴的内部超微结构,迄今尚未见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外表微细结构的报导。现将我们在进行体外药物筛选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到的 Eg 原头蚴结果报导于下。  相似文献   

5.
孟氏裂头绦虫属于绦虫纲,假叶目,双槽头科,迭宫属。1882年孟氏(Manson)首次在我国厦门从人体中检出其蚴虫而得名。成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是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是两栖类、爬虫类及鸟类,终宿主是犬猫类。成虫在犬猫的肠道中产卵排入水中,孵化为钩毛蚴,侵入第一中间宿主发育成原尾蚴,原尾蚴连同剑水蚤进入第二中间宿主发育成裂头蚴。人如感染裂头蚴后,就叫孟氏裂头蚴病。因此,人可作为第二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曼氏裂头蚴病流行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曼氏裂头蚴病在云南省的流行情况。方法通过现有病例与过去文献报告的病例进行归纳。结果至今云南已报告的裂头蚴病共10例,其中皮下裂头蚴病5例,眼裂头蚴病2例,内脏裂头蚴病3例。其中2例为男性,其余8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46岁;地区分布在昆明、玉溪、曲靖、昭通、思茅及西双版纳等6个地州市;感染的方式和途径可能是误食受感染的剑水蚤,或者是原尾蚴直接经皮肤和粘膜侵入。结论云南省局部地区有曼氏裂头蚴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小鼠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 4周龄昆明种小鼠60只,分为细粒棘球蚴病组和多房棘球蚴病组(每组20只),并各设空白对照组(10只),均雌雄各半。分别腹腔注射人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或鼠源泡球蚴原头蚴混悬液0.2 mL(含庆大霉素250 IU.mL-1,原蚴头500个.mL-1),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0.2 mL,含庆大霉素250 IU.mL-1,PBS液。通过病检和腹外观察,了解小鼠包囊的生长情况、重量、数量、直径和不育囊率。结果两种包虫病的感染率均为100%。第350天剖杀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感染的昆明小鼠,不育囊率为100%,所有细粒棘球蚴包囊内未见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包囊的直径和数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第90天剖杀的泡球蚴感染小鼠动物模型不育囊率平均为15%,85%的感染泡球蚴病灶内含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泡球蚴包囊的体积大小和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雌鼠对多房棘球蚴感染比雄鼠更敏感,多房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快,适宜保种;雌鼠和雄鼠对细粒棘球蚴的敏感性无明显区别,细粒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慢,不宜保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小鼠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4周龄昆明种小鼠60只,分为细粒棘球蚴病组和多房棘球蚴病组(每组20只),并各设空白对照组(10只),均雌雄各半。分别腹腔注射人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或鼠源泡球蚴原头蚴混悬液0.2mL(含庆大霉素250IU·mL^-1,原蚴头500个·mL^-1),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0.2mL,含庆大霉素250IU·mL^-1,PBS液。通过病检和腹外观察,了解小鼠包囊的生长情况、重量、数量、直径和不育囊率。结果两种包虫病的感染率均为100%。第350天剖杀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感染的昆明小鼠,不育囊率为100%,所有细粒棘球蚴包囊内未见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包囊的直径和数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第90天剖杀的泡球蚴感染小鼠动物模型不育囊率平均为15%,85%的感染泡球蚴病灶内含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泡球蚴包囊的体积大小和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雌鼠对多房棘球蚴感染比雄鼠更敏感,多房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快,适宜保种;雌鼠和雄鼠对细粒棘球蚴的敏感性无明显区别,细粒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慢,不宜保种。  相似文献   

9.
给已发育成细粒棘球蚴100d的C_(57)BL/6J小鼠经口灌注丙硫咪唑悬液每日200mg/kg,用药8周后解剖观察。用药组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的最大直径和总重量均小于对照组,用药组生发组织和角质层病理损伤程度及数量均大于对照组。另给NIH小鼠腹腔接种原头蚴后第三天同法给药4周,可明显降低小鼠对细粒棘球蚴的感染率。实验结果表明丙硫咪唑可抑制细粒棘球蚴发育生长,破坏生发层组织和角质层结构,并且具有预防原头蚴再发育成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抗棘球蚴药常用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在实验动物体内进行,此法费时长,药物用量大。在体外培养中进行药物筛选,有关条件易控制,方法简便。自从SMgtn(1962)(1)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简称Eg)原头蚴成功之后,为体外筛选抗棘球蚴药提供了可能性。我们于81年建立了Eg原头蚴的体外培养方法,在此基础上对21种中藏药的34种样品的抗原头蚴效能在体外进行了初步筛选。本实验以半数效量法测算杀头蚴的用药量,以测定药物的  相似文献   

11.
至今对于泡(棘)球蚴病几乎只有采用外科治疗。虽然制定了一些手术方法,但不可能对全部病人行根治手术,特别是泡球蚴病,往往只能做姑息性手术。因此有必要利用化学疗法。一些作者研究了多种制剂对棘(泡)球蚴原头蚴的试管内作用,但其效果与活体内所得材料不符。由实验感染鼠得到分离的棘球蚴幼蚴,在含有受试制剂的培养基中孵育,再注入健康动物的腹腔以确定制剂对幼囊生活能力的影响,筛选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15例曼氏裂头蚴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曼氏裂头蚴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收集 2008—2018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住院治疗的15例确诊为曼氏裂头蚴感染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结果 15例患者中,4例喜食烧烤,3例曾食用未熟蛇肉,3例常饮用生水,2例食用生蟹,1例饮生鸡血;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患者6例;外周血及脑脊液免疫球蛋白IgG测定高于参考值患者4例;13例裂头蚴抗体阳性;9例颅内曼氏裂头蚴病患者,4例颅内压升高,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4例脑脊液生化指标异常;治愈9例,好转6例,手术7例。结论 曼氏裂头蚴病临床表现多样,应以流行病资料和临床表现为基础,结合实验室及影像学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胆汁对细粒棘球蚴囊肿生长的影响。方法:实验组腹腔接种经胆汁处理20分钟后的原头蚴,对照组接种生理盐水处理的原头蚴,3月后按囊湿重、常规病理切片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囊湿重分别为11.94±6.56mg,23.06±3.02mg,差异有显著性(P〈0.01);囊肿病理损害程度无差异(P〉0.05)。结论:胆汁短时间内不能直接杀灭包虫原头蚴,但是可以抑制包虫的囊肿生长。  相似文献   

14.
<正>孟氏裂头蚴病由曼氏迭宫绦虫中绦期裂头蚴在人体内寄生所致,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孟氏裂头蚴病多见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也可见.本病在我国亦有报道,但乳腺部位的病例较少见.乳腺孟氏裂头蚴病临床表现与乳腺肿瘤类似,易造成误诊.1991—2018年间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了5例乳腺孟氏裂头蚴病确诊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贵阳市农贸市场青蛙裂头蚴感染调查及104例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贵阳市综合农贸市场青蛙自然感染曼氏裂头蚴的情况及临床裂头蚴感染病例特点及感染方式.方法:收集4 432只青蛙,解剖检查和镜下鉴定曼氏裂头蚴,对2000年以来国内报道的裂头蚴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市场出售青蛙裂头蚴的自然感染率为18.69%(836/4 472);2000年以来,国内文献报道的104例裂头蚴病例中,脑脊髓裂头蚴病的发病率最高,占40.38%(42/104),其次是皮下裂头蚴病、眼裂头蚴病、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及内脏裂头蚴病,分别占35.58%、14.42%、8.65%及0.96%.在104例病人中,因生吃或半生吃蛙、蛇肉等导致感染者占34.62%(36/104);因局部用蛙、蛇肉敷帖疮疖感染者占19.23%(20/104);因饮用生水感染者占25.00%(26/104);感染原因不明者占21.15%(22/104).结论:人体裂头蚴病不仅与青蛙曼氏裂头蚴的感染率有关,还与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和卫生习惯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丝虫微丝蝎的检查,仍沿用吉氏或美兰染液染色,此法往往有微丝蚴的流失或漏检现象.为了寻找新的更为有效的染色法,我们后应用荧光素吖啶橙染液及吉氏染液对249张血片进行了染色,并对微丝蚴的检查结果作了比较.荧光素吖啶橙染液的配制及染色方法同疟原虫染色法.吉氏染液是用4%的染液,染色20分钟,然后用清水漂洗晾干后镜检.给果:两种染色方法微丝蚴的检出率分别为10.04%(25/249)及8.8%(22/249),经t值测验(p>0.05)无显著差异.检出微丝蚴分别为131及89条.后者微丝蚴条数的减少,主要是由于荧光素染色后又应用吉氏染液染色和用清水漂洗使部分微丝蚴流失所致.  相似文献   

17.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9,(2):147-148
<正>曼氏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寄生人体所致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广泛流行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人感染裂头蚴的途径主要是经口、皮肤或黏膜感染,而裂头蚴寄生人体引起的曼氏裂头蚴病的危害远较成虫大,严重程度因裂头蚴移行和寄居部位不同而异[1].裂头蚴寄生于人体较常见的部位是眼部、四肢躯体皮下、中枢神经系统、口腔颌面部和内脏,我国已有多例报道[2-3].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收治1例眼部曼氏裂头蚴病病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相似文献   

18.
脑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病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裂头蚴病是由于曼氏迭宫绦虫的中绦期-裂头蚴于颅内寄生所致,世界各地均有散在报告,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主要症状有癫痫发作、偏瘫和头痛,易误诊为脑瘤。随着头颅CT、MRI检查技术的普及,脑裂头蚴病的发现有增加趋势。本文通过二例典型病例,综合文献,对脑裂头蚴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诊治原则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9.
宗来斌  李娜  孔铖英  毕文姿  朱志强  吴剑涌  阮卫  夏肖萍 《浙江医学》2023,45(23):2560-2561,2567
内脏型裂头蚴病报道较少,肝脏合并肺脏曼氏裂头蚴病极其罕见。本文报道2021年9月26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收治肝脏合并肺脏曼氏裂头蚴病1例患者的诊治经过,为临床诊治内脏型裂头蚴病带来一些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眼部裂头蚴病四例报告周辉,兰绪达(南昌第二附属医院眼科330006)裂头蚴病是曼氏迭宫绦虫蚴虫(SparnosisMan-soni)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患。眼部患病常与用感染裂头蚴的蛙、蛇等组织敷眼有关。临床上较少见,我们于1963年至1990年间仅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