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蟑螂(学名蜚蠊),能携带传播多种细菌、病毒和包囊、虫卵等。可作为美丽筒线虫、东方筒线虫、缩小膜壳绦虫和鼠念珠棘虫的中间宿主。蟑螂作为多种过敏性疾病的病原之一,不但具有致病作用,而且作为昆虫咬坏多种用品、器材,会造成严重损失。实际中,室内常见的黑胸大蠊、美洲大蠊、德国小蠊所产的卵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301个,752户居民住宅,共4221间房屋的抽样调查得知:本市有两种蜚蠊,即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德国小蠊为本市的优势种,并广布于单位和居民住宅,其侵害害率为25.1%,平均密度在50只/间以上。美洲大蠊仅在两个单位的热力管道和蒸气房内发现,占调查单位和居民的住宅的0.09%,受蜚蠊侵害以特殊行业如饭店(食堂)、医院、旅店(宾馆)这类场所较重;在居民住宅中以厨房的侵害害程度最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掌握大连市城区蜚蠊种群密度及季节性消长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统一使用粘捕盒诱捕.结果 大连市城区蜚蠊主要有德国小蠊、日本大蠊、黑胸大蠊3种,德国小蠊占97.51%;7~10月为蜚蠊孳生、活动频繁期,9月达高峰期,密度及侵害率分别为5.53只/张、25.30%.结论 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群,密度及侵害率高峰均出现于9月,应建立以综合防制为主的长效机制,达到有效控制蜚蠊孳生的目的 .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黄蠊虫丸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在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大鼠中表达的影响,并从中探讨大黄蠊虫丸抗As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体重220~300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大黄蠊虫丸组高剂量、低剂量组,每组8只,共32只。用高脂饲料喂养并建立大鼠As模型,用大黄蠊虫丸灌胃12W后,观察各组大鼠血清血脂(TG,TC,HDL-C,LDL-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IGF-1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IGF-1含量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大黄蠊虫丸组较模型组血清IGF-1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大黄蠊虫丸通过提高血清IGF-1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发挥抗AS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济宁市蜚蠊侵害现况及其抗药性、种群分布、季节消长和密度等情况。方法采用粘捕法捕捉蜚蠊,调查其种类及侵害程度;采用三角烧瓶药膜接触法检测蜚蠊抗药性。结果本次共回收有效粘蟑纸5400张,捕获蜚蠊715只,均为德国小蠊,其中成虫421只(占58.9%),若虫294只(占41.1%);蟑螂总密度为0.13只/张,侵害率为9.11%;蜚蠊密度以5~8月最高。场所蜚蠊密度以宾馆最高,侵害率医院最高,其次是餐饮和宾馆,居民区最低。济宁市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已产生高抗药性,对残杀威、溴氰菊酯和敌敌畏仍然敏感。结论济宁市宾馆、餐饮、医院为蜚蠊高侵害场所,并有向居民区快速扩散的趋势,必须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管理,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控制蜚蠊扩散和蔓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蟑螂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血清中蚕蛾与尘螨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的情况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本院呼吸科和变态反应科门诊,经变应原皮试和体外血清SIgE检测,德国小蠊(Blatella germanica)变应原结果均为阳性的33例患者,继续给予检测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蚕蛾(Bombyx)和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3种常见昆虫变应原SIgE的测定。结果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患者中,对这4种昆虫变应原同时过敏的患者,对蟑螂和蚕蛾的过敏程度均为弱阳性(4级以下),其SIgE值显著低于屋尘螨(P〈0.001);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两种蟑螂与蚕蛾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而蟑螂、蚕蛾与屋尘螨之间均不存在相关关系。结论对于蟑螂、蚕蛾和屋尘螨同时过敏的患者,屋尘螨的过敏程度最高;德国小蠊、美洲大蠊与蚕蛾之间可能具有共同的IgE结合成分。  相似文献   

7.
蠊缨滴虫(Lophomonas blattarum Stein,1860)隶属于超鞭毛纲(Hypermastigida)超鞭毛目(Hypermastigida)缨滴虫科(Lophomonadae),通常寄生于白蚁和蜚蠊的消化道内,人体感染少见。1993年国内首次报道了人体感染蠊缨滴虫的病例,后又陆续报道了60余例。报道的病例多为肺部感染,鼻窦感染极少见,现报道1例上颌窦感染病例。患者,女,54岁,汉族,河北省涿鹿县食品加工厂工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患者对常见蟑螂(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的过敏水平及一些流行病学的特点,同时比较对不同品种蟑螂间的研究,为深入研究昆虫过敏症奠定基础。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了25家主要从事变应性疾病防治研究的三级甲等医院,对就诊于呼吸科、儿科或变态反应科门诊的哮喘和(或)过敏性鼻炎患者6081例,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和蟑螂抗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患者对两种蟑螂抗原的反应性是显著相关的,其阳性程度也显著相关(P〈0.001);对美洲大蠊抗原的阳性率26.34%高于德国小蠊19.37%,南方地区阳性率高于北方与东部地区,对蟑螂过敏的患者大多在2级水平,强阳性患者极少;男性患者对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的阳性率分别是28%与19%,均高于女性的25%与15%;成人对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的阳性率30%与24%也显著高于儿童的23%与14%,对于蟑螂过敏的患者,约有90%同时对屋尘螨抗原阳性。结论蟑螂是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主要变应原之一、对美洲大蠊的阳性率高于德国小蠊,成人的阳性率高于儿童,男性高于女性,蟑螂和屋尘螨之间可能存在着抗原交叉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啮虫引起人体皮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啮虫又称书虱(Liposcelisdivinatorius),属于昆虫纲(Insecta)啮虫目(Corrodentia)异节亚目(Eeteroteenomera)书虱科(Liposcelidae)书虱属(Liposcelis)。体微小,长1-7mm...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1985及1987年呼和浩特市三个区的住宅和一些特殊行业蜚蠊的栖息场所种群、密度和生态分布的调查结果。 一、1985年居民住宅调查266户,发现一种蜚蠊,即德国小蠊,捕获14286只,阳性率为83.8%,其中住宅楼阳性率为93.7%,厨房和居室阳性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11.
黑胸大蠊室内繁殖、发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明药用昆虫黑胸大蠊室内繁殖、发育的生物学特征。方法系统观察黑胸大蠊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殖产卵、孵化、若虫生长、蜕皮、羽化等生活史全过程。结果统计分析了卵鞘长度、每鞘含卵数及分布、卵孵率、鞘孵率、卵期、若虫发育历期、羽化率、性比、成虫寿命、雌虫产卵期等生物学特征参数。结论实验结果为建立黑胸大蠊的人工饲养及大量繁殖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详细的实验观察资料。  相似文献   

12.
利用寄生蜂或浓核症病毒作为生物防治手段,企图消灭蜚蠊卵荚,已有多篇报道。蜚蠊卵荚内发现有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 Schrank,1781)寄生繁殖,尚无资料可查,故作初步报道。材料和方法 1.卵荚来源实验室人工饲养黑胸大蠊(Periplaneta e-  相似文献   

13.
美洲大蠊提取物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本实验就美洲大蠊提取物的抗炎、镇痛等药理作用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两种动物模型,考察美洲大蠊提取物抗炎作用;采用小鼠热板法镇痛试验及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模型以考察其镇痛的效果。结果美洲大蠊提取物可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P〈0.05)、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跖肿胀(P〈0.05),可使醋酸所致的扭体次数明显减少(P〈0.05),并使小鼠热板法痛阈明显提高(P〈0.01)。结论初步证明美洲大蠊提取物具有抗炎消肿、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giardiasis),简称贾第虫病,是由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引起的一种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疾病,也有人称蓝氏鞭毛虫病(lambliasis)。因贾第虫病曾在国际旅游者中流行,故又称为"旅游者腹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地相继发生  相似文献   

15.
鱼类本尼登虫病的发育和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网箱养殖鱼类新本尼登虫(又称贝尼登虫)病是近年来我国南方海水养殖鱼类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自MacCallum1927年首先报道纽约水族馆鱼类本尼登虫以来^[1],国外文献中至今已记载鱼类本尼登虫种类有16属57种,并已建立本尼登亚科(Benedeniinae)^[2]。  相似文献   

16.
人芽囊原虫 (Blastocystishominis) ,是一种新近归属于芽囊原虫亚门的寄生于人和其它哺乳类动物的原虫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被确认为人类和其它动物肠道内的致病性寄生虫以来 ,国内外学者对该虫备加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特别是在光学、超微结构和生活周期等方面研究较多 ,而很少涉及该虫的传播 ,为了了解人芽囊原虫的传播途径及方式 ,我们对能携带多种病原体的杂食性媒介昆虫蜚蠊、家蝇等进行了带染人芽囊原虫的检测 ,现将检测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蜚蠊 :以面包屑为诱饵 ,将面包屑放在具纸质漏斗的广口瓶内于食…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26岁,黑龙江省人,家务。于1983年7月16日觉右下舌侧牙龈粘膜下有一线状物,后取出一条白色线状虫体。约半年前在右颊侧牙龈粘膜下也取出一条相似的虫体。患者有饮生水和吃生菜的习惯,否认吃过昆虫,但家中常发现有蜚蠊。  相似文献   

18.
箕土蛭涡虫属涡虫纲(Turbelaria)中的三肠目(Tricladida)三肠亚目(Tericola)箕土蛭科(Bipalidae)中的一些虫种。涡虫纲多在海水、淡水和潮湿的土壤中营自由生活,绝大多数为夜行性捕食肉食性的动物,小型虫种以捕食轮虫、桡...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三种常见蜚蠊基因组多态性DNA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用于蜚蠊分子分类。方法:提取3种蜚蠊的基因组DNA,鉴定及定量分析。确定RAPD反应总体积,反应条件。选取3条不同的随机排列碱基顺序的多聚核苷酸单链为引物,进行RAPD-PCR扩增反应。将扩增产物制备成DNA图谱,通过对DNA图谱和遗传距离的分析,研究这三种蜚蠊基因组DNA的多态性。结果:分别扩增出不同数量和分子大小的DNA片段。3种蜚蠊基因组DNA扩增产物中具有相同的DNA条带,这反映了各蜚蠊基因组DNA具有同源性;3种蜚蠊基因组DNA扩增产物又具有各自独特的DNA条带,DNA条带亮度也有差别。结论:RAPD技术可以精确地区别这三种蜚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比了在离体条件下美洲大蠊消化道组织匀浆羧酸酯酶与胆碱酯酶对敌百虫的亲和力,前者比后者大23倍。模拟抗性昆虫羧酸酯酶活力增加的情况,将纯化的羧酸酯酶加入该组织匀浆中,发现胆碱酯酶结合敌百虫的能力降低,降低程度与加入纯化酶的量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