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连云港口岸24例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强来自疫区归国人员的传染病监测和输入性疟疾的疫情处置,防止输入性疟疾在国内的传播。[方法]对从赤道几内亚回国劳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监测时,发现有高热、畏寒症状的疟疾疑似病例及时进行血液涂片疟原虫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确证24例疟疾病例,经病史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为输入性疟疾,并进行了卫生检疫处置。[结论]加强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入境人员的健康咨询、归国人员传染病监测,快速处理疫情是防止输入性疟疾播散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防止输入性疟疾在国内的传播,探讨输入性疟疾的处置方式。方法对来自疫区归国人员进行疟疾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及发现疫情后的处置。结果从赤道几内亚回国劳务人员中检出24例疟疾,结合流行病史,判定为输入性疟疾。疫情发现后,立即组成公共卫生人员的应急队伍进行处理。结论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的健康咨询、对归国人员传染病监测,快速处理疫情是防止输入性疟疾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加强对来自疟疾疫区的回国人员的传染病监测,防止输入性疟疾进一步扩散.方法 接卫生部门电话通报后,对2例确诊输入性恶性疟疾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结果 通过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确诊2例输入性疟疾病例,并采取疫情监控、卫生处理、宣传教育等处理措施.结论 目前,各类输入性传染病疫情越来越严重,许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非洲归国劳务人员疟疾发病的处置,探讨阻止输入性疟疾在国内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建立健全出入境劳务人员登记管理制度,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有归国劳务人员了解既往感染史,给予不同的处置方案,并进行分析。结果对非洲归国劳务人员输入疟疾13例的处置,进一步完善了检地联防联控的机制。结论出境劳务人员在非洲期间疟疾患病率高,归国后复发率高,需加强管理,检地联防联控机制可有效防止输入性疟疾病例在当地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山西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出入境人员疟疾防控策略,为输入性疟疾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年发现的2例疑似疟疾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2例病例均有疟疾流行国家生活工作史,有间歇性高热、寒战、大量出汗等症状,实验室血液涂片查见疟原虫,疟疾胶体金法初筛疟原虫阳性,综合分析后,确诊为输入性疟疾。结论山西口岸面临输入性疟疾的威胁,需进一步加强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强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入境人员的健康咨询,归国人员的传染病监测,强化各级医疗单位和临床医生对疟疾等传染病的认识,降低境外输入性疟疾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疟疾是国际监测传染病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劳务输出的增多,流动人口的剧增导致传染源扩散和积累,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变化造成媒介按蚊密度增加,恶性疟原虫和媒介按蚊对防治药物抗药性的增加,使国际疟疾疫情非常严峻,且输入性疟疾病例时有发生[1-4].2011年8月1日日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在对出入境人员进行传染病监测时,首次从归国劳务人员中检出一例恶性疟疾感染者.  相似文献   

7.
武汉口岸一归国人员死于恶性疟疾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武汉口岸1归国人员因在国外期间感染恶性疟疾而死亡的情况。[方法] 对此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死者感染恶性疾病的原因作了分析。[结果] 死者为输入性疟疾病例;传染源为喀麦隆疫区疟疾患者;传播途径为蚊虫叮咬。[结论] 应加强对来自疫区的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防止输入性疾病在国内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输入性疟疾在四川口岸出入境人群中的流行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3年期间,在四川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进行传染病监测体检的出入境人员疟疾检出情况,对人群分布、时间分布、疫源地分布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32例,大部分为归国劳务男性青壮年,疫源地均为非洲国家。结论近年来四川口岸出入境人群中疟疾病例逐渐增多,需进一步加强防治知识宣传和行为干预工作,采取有力措施降低输入性疟疾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两例输入性疟疾的特征与处置措施,为预防控制输入性疟疾疫情提供工作经验。方法对嘉鱼县2016年2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置。结果 2名患者均有国外疫区生活史、疟疾病史和治疗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肌肉酸痛,血液涂片查见疟原虫,确诊为输入性疟疾。结论预防控制输入性疟疾需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开展境外归国人员主动监测、加强人员培训、加大宣传力度、规范处置疫点等综合性工作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07年湖南口岸从回国劳务人员中连续发现恶性疟疾病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加强对来自疟疾疫区的回国人员的传染病监测,防止输入性疟疾的传播。方法对2007年2月1日~3月18日发现的3例疟疾病例进行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疫情监控、卫生处理、宣传教育等处理措施。结果3例病人均有疟疾流行病区(分别在赤道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和安哥拉)劳务工作史,有疟疾样症状。此次发病表现为间歇性发作寒战、高热、大量出汗;血涂片查见疟原虫。综合分析后,确诊为输入性恶性疟疾。结论现今,各类输入性传染病疫情越来越严重,许多地区受到输入性恶性疟疾的威胁。各级医疗单位和临床医生应提高对疟疾等传染病的认识;各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加强对出国劳务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制定有效措施,以达到防止传染病传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深圳市南山区1991--2002年疟疾的流行趋势,为全区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深圳市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订正数据、《南山区疫情资料汇编》及5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1—2002年南山区疟疾年平均发病率6.02/10万,1992年发病率最高(17.16/1.0万),1998—2002年疟疾年平均发病率1.94/10万;输入性恶性疟占同期疟疾发病数为27.78%,发病季节不明显;男性占发病数的80.87%,20~30岁青壮年占发病数的54.77%,工人占发病数的58.69%。结论:南山区疟疾疫情处于完全控制期,随着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疾发病增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辽宁口岸输入性疟疾流行情况,为口岸输入性疟疾监测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辽宁口岸2005—2012年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以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其特点。结果2005—2012年共检出疟疾19例,均为输入性疟疾,检出率为3.60/10万。其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临床多高热,以间日疟为主,其中11例患者有疟疾史。19例患者全部为男性,主要是中青年,多为劳务人员和船员,多数来自非洲及东南亚地区。结论根据辽宁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检验检疫机构应及时掌握国内外疫情信息,加强口岸检疫查验、疾病监测,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输入性疟疾的播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13-2016年我国境外输入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包括传染病病种、输入我国省份、感染来源地、来源国家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境外输入性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6年中国CDC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所报告的境外输入传染病病例信息,应用Excel 2010和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3-2016年我国通过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系统共报告境外输入传染病16 206例,以疟疾为主(13 471例,占83.12%),其次为登革热(2 628例,占16.22%)。境外输入传染病以男性为主(14 522例,占89.61%),病例多为20~50岁青壮年。除寨卡病毒病和黄热病以春节前后输入病例稍多外,其余大部分病例以夏秋季多发。输入省份因传染病种类而有所不同,主要为中国云南、江苏、广西、广东等省份。输出国家因病种有所不同,主要为缅甸等亚洲地区的国家和加纳、安哥拉、赤道几内亚等非洲地区的国家。结论 根据我国境外输入传染病种类及其来源国家等流行病学特征的不同,建议对出国务工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出国前健康教育;节假日前后要加强自疫区归国人员健康筛查和追踪、随访;建立健全我国境外输入传染病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机制等,以减少我国境外输入传染病发病水平及引起本地传播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四川口岸从回国劳务人员中连续发现恶性疟疾病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加强对来自来疫区的回国人员的传染病监测,防止输入性疫情进一步扩散。〔方法〕对2006年6月19 ̄21日发现的4例疑似疟疾病例进行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4例病人均有疟疾流行病区(尼日利亚)生活工作史,有疟疾样症状和抗疟治疗史。此次发病表现为间歇性发作寒战、高热、大量出汗,其中2例有脾肿大;实验室检测结果:pf( )、p( )、c( ),提示为恶性疟感染;血液涂片查见恶性疟原虫。综合分析后,确诊为输入性恶性疟疾。〔结论〕目前,国内已发现不少由境外疟疾流行区感染的疟疾病例,许多地区受到输入性恶性疟疾的威胁。各级医疗单位和临床医生应提高对疟疾等传染病的认识;各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加强对出国劳务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制定有效措施,以达到防止传染病传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柳州市2005-2016年蚊媒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蚊媒传染病风险评估及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柳州市2005-2016年共报告3种蚊媒传染病149例,年均发病率0.35/10万,其中乙型脑炎72例(死亡3例),疟疾74例,登革热3例(输入性病例);三江县年均发病率最高,为1.29/10万;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6-8月份,占73.15%(109/149);平均发病年龄35.93岁,男女比为7.22:1.乙型脑炎主要分布在10岁以下年龄组,以本地病例为主;疟疾病例主要分布在20~50岁组,输入性病例为主(39例).结论 柳州市蚊媒传染病以儿童乙型脑炎和输入性疟疾病例为主,今后应加强病例监测和媒介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海宁市1950 - 2018年疟疾的流行特征,为海宁市今后疟疾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海宁市疟疾疫情数据、报表等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950 - 2018年海宁市共报告疟疾病例95 36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54.3/10万,死亡病例27例。2007年为最后1例本地病例,2008年起海宁市无本地疟疾感染病例报告,均为输入性病例。海宁市流行高峰分别在1954年和1960年出现,发病率分别为2 481.02/10万和7 219.20/10万,1977年第2个流行周期结束,发病率为17.91/10万。除在1963 - 1964年2年间发现过50例恶性疟病人和2014年后报告的6例病例为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外,其余均为间日疟,恶性疟病例占全部病例的0.06%。中华按蚊是我市疟疾传播媒介。结论 海宁市近年来疟疾的流行特征以输入性疟疾为主,在今后的疟疾防控工作中要抓好以输入性传染源监测为主的疟疾防治工作,加强疟疾病情的动态监测,持续开展疟疾健康教育和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巩固消除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温州市登革热和疟疾等输入性虫媒传染病发病情况,为输入性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2年登革热和疟疾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收集和分析登革热及疟疾监测资料。结果温州市累计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11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7例。以孟加拉国和新加坡输入为主(8/11);发病以6—11月为主,占81.82%。2010-2012年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4.65、18.43和16.98,6月布雷图指数最高。2004-2012年累计报告疟疾病例322例,其中间日疟242例,恶性疟71例,混合感染9例。疟疾病例中315例为输入性病例,其中境外输入占34.29%,境内输入占65.71%。血检“三热”患者157500例,感染率为0.20%。结论温州市存在登革热和疟疾输入风险及引起本地暴发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监测,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防止登革热和疟疾等输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太湖县疟疾流行情况,总结流行趋势及特点,探讨下一步疟疾防控工作重点。方法 利用传染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等收集整理太湖县1950—2020年疟疾疫情数据等资料,描述性分析太湖县疟疾流行情况。结果 1950—2020年70年间太湖县共发生疟疾162 542例,死亡54例。2011年发现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病例(间日疟)。2012—2020年共报告6例境外输入病例,包括5例输入性恶性疟,1例输入性卵形疟。结论 现阶段太湖县疟疾的发病模式已由本地感染间日疟转变为境外输入性恶性疟为主,今后应加强对输入性疟疾防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江苏省仪征地区疟疾流行现状,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仪征市2006--2012年疟疾疫情报表及疟疾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诊断标准为WS259—2006疟疾诊断标准;人口资源来源于仪征统计年鉴。结果仪征市2006--2012年共发生疟疾2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60/10万。间日疟20例,恶性疟3例,三日疟1例。2006--2009年全是间日疟的病例,2010年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的病例,2011年出现1例输入性的三日疟病例。该地病例2例,输入性病例22例,其中国外输入性病例为7例。结论该市疟疾处于稳定态势,病例以输入性为主,2008年以来国外输入性病例呈上升趋势,且以恶性疟为主,还出现了1例三日疟病例。提示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及出国务工人员的管理,开展疟疾监测,以防发生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