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半夏泻心汤系张仲景《伤寒论》之方,功用: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主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干呕或呕吐,肠鸣下痢,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用下剂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人,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本方用黄连、黄芩之苦寒降泻除其热,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散其寒,参、草、大枣之甘温益气补其虚。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诸证悉平。  相似文献   

2.
半夏泻心汤系张仲景《伤寒论》之方,功用: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主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干呕或呕吐,肠鸣下痢,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用下剂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人,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本方用黄连、黄芩之苦寒降泻除其热,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散其寒,参、草、大枣之甘温益气补其虚。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诸证悉平。  相似文献   

3.
吕利亚 《陕西中医》2011,32(9):1141-1141
目的:观察辛开苦降、消痞除满类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痞满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枳壳、厚朴)治疗本病例46例。结果:总有效率达93.48%。结论:本方具有辛开苦降、开结除满消痞之功能。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用以治疗柴胡汤证误下,痰气互结,升降失常,心下痞满不疼,呕吐不利等.其方为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本方以半夏为君,配干姜辛开温散,降逆止呕,芩、连苦寒降泻,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胃,辛开苦降,共起降逆开结、和中泻热消痞的作用.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用以治疗寒热夹杂之呕吐痞证.笔者近年临床用于多种病证,每每取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半夏泻心汤一方自出《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本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甘草7味药组成。其组方特点为扶正祛邪、寒热并调、辛开苦降、开结散痞、调和肠胃,是临床治疗脾虚湿热型“心下痞”“胃脘痛”等消化道疾患的主要方剂之一。现就其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作一概述。1作用机制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自1983…  相似文献   

6.
仲景宗《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之理,制定了泻心汤疗。 泻心汤方是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黄连等七味药组成,它的主要功用是“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以方即小柴胡汤以干姜易生姜,以黄连易柴胡而成,脾与胃相表里,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所以脾胃为气机阴阳升降之枢纽,证以呕吐呃逆为主、用半夏以降逆止呕、干姜、半夏辛开散痞以和阴,用黄  相似文献   

7.
谢旻  奚好君 《河北中医》2002,24(10):762-762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 ,为辛开苦降之剂 ,具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功效 ,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甘草、大枣 7味中药组成。《伤寒论》曰 :“但满而不痛者 ,为心下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中亦有论述 :“呕而肠鸣 ,心下痞者 ,半夏泻心汤主之。”在临床中 ,半夏泻心汤应用较广 ,可用于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多种消化系统疾患 ,兹举验案 3则如次。1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王某 ,女 ,5 8岁。 2 0 0 1 - 1 0 - 2 0初诊。患者于 3年前因食不洁食物引起腹痛 ,腹泻 ,里急后重 ,大便质稀 ,次数增多 ,伴有…  相似文献   

8.
顾雨芳  傅强 《环球中医药》2010,3(2):136-137
1小陷胸汤证治概要小陷胸汤一方,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太阳病篇》第138条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本方由黄连、半夏及栝楼实组成,其中黄连苦寒,清泄心下之热结;半夏辛温,化痰涤饮,消痞散结;瓜蒌实甘寒滑润,既能助黄连清热泻火,又能助半夏化痰开结,还能润便导下。三药合用则具辛开苦降,清热涤痰开结之功。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是治痞证之名方;《金匮要略》也有该方剂相关论述。《金匮要略》言:“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呕、利、痞为其三大主证。该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物组成,具有和胃降逆、开结消痞之功。笔者在临床上对半夏泻心汤的“呕、利、痞”三大主症一抓到底,加以变通推广,融会贯通,对多种疾病的临证治疗,每每得心应手,效如桴鼓,此举数则验案与大家共飨。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辛开苦降、清热除痞类中药配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药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等)治疗本病64例。结果:总有效率达95.31%。结论:本方具有辛开苦降,泻心除痞,补中扶正,调和寒热之功效,对萎缩性胃炎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治疗痞证的疗效。方法:运用辛开苦降法方选半夏泻心汤(法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党参、生姜、大枣、炙甘草)。结果:疗效显著,总有效率97%。提示:运用辛开苦降法方选半夏泻心汤治疗痞证有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组成,该方寒温平调,辛开苦降,具有消痞除满之功。是和解少阴之代表方剂之一,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甚广。  相似文献   

13.
周刚 《河南中医》2014,34(1):1-2
“舍性存用”是指方剂学中的一药或多药功效运用非寒热温凉四性,而是运用药物甘辛苦酸成五味(用)所体现的功用。半夏泻心汤以泻心消痞为主要治法,由黄芩、黄连、干姜、半夏组成,干姜、半夏辛开,黄芩、黄连苦降,辛开苦降以泻心消痞。提示治疗中焦痞满之证,在调气消痞的常规治法之外,还有一种“舍性存用”的变法用药思雏。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为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成痞而设。方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泄以和阳,而清中焦之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以和阴,而除中焦之湿;更佐以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助其健运之力。共成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降逆消痞、调理脾胃之剂。尤在泾说:“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于是阳独上逆而呕,阴独下走而肠鸣,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本方在后世医家应用很广,笔者曾用本方治寒热错杂,脾胃不  相似文献   

15.
马婷  洒荣桂 《新中医》2007,39(3):92-94
半夏泻心汤是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代表方剂。此方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组成,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代表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在脾胃病治疗中运用广泛。  相似文献   

16.
半夏泻心汤临床新用三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组成,具有辛开苦降、散结除痞之功。临床多用于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证。笔者谨遵仲景“从中和之”的心法,辨证使用其治疗内伤杂病,收效颇佳,兹录验案三则于下。……  相似文献   

17.
总结沈舒文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治胃病经验,认为本方经过3个历史时期的衍化,其功效由原来的寒热并调、开结除痞扩展到清热祛湿,开结消痞;清热涤痰,宽胸除痞;清热利湿,和胃止泻,其配伍总不离半夏与黄连,临床由方剂的衍化已上升为辛开苦降、寒热并调、和胃除痞治法的体现,证候要素是邪阻中焦,胃失和降。并介绍了不同衍化类方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轻瘫、反流性胃管炎等病症中应用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甘草等7味药物组成,其组方特点为扶正祛邪、寒热并调、辛开苦降、开结散痞、调和肠胃,临床应用广泛。近年来,笔者将该方用于与消化道肿瘤有关的病症,效果卓然。现举验案数则,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7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策  王继合 《河北中医》2008,30(5):493-494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治疗小柴胡汤证误下伤中而致的痞证,另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并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用药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能调和脾胃气机,治疗上寒下热,寒热互结于中焦之痞塞。临床上只要辨证准确,  相似文献   

20.
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治疗慢性胃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党参组成。原方主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成痞者,如《伤寒论》154条所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俱,而以它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曰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另在《金匮要略》中又用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后世师其法,凡脾胃虚弱,客邪乘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