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 对2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将溶栓药物和血管扩张药直接注入旋股内、外动脉和闭孔动脉。结果 20例病人在治疗后髋部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和改善。随访X线平片可见股骨头明显修复。血管造影及DSA显示股骨头区血管数目基本达到正常。结论 通过介入治疗股骨头血性坏死,是一有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探索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采用介入插管的方法,超选择进入到股骨头营养血管旋股内、外侧动脉和闭孔动脉,造影观察其血液供应情况后,注入溶栓药物、扩血管药物及改善微循环药物,术后再次造影观察对比股骨头供血改变情况,并于12个月-36个月摄x线片与术前x线片对比观察股骨头骨质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前后血管造影对照显示治疗后血管增多,股骨头染色增强,12个月-36个月后平片显示骨密度增高者占97.2%.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通过介入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直接穿刺介入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评价直接穿刺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实验大白兔 2 4只 ,体重3.5kg ,随机分成 3组 ,A组为对照组 ;B、C两组做成激素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模型 ,其中B组行直接穿刺介入治疗。直接穿刺介入治疗是将溶栓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及骨质修复药物直接注入股骨头内 ,观察坏死股骨头的修复情况。显微镜观察包括空缺的骨陷窝数量、骨髓内脂肪细胞数量和直径、软骨下区血管数量。对 3组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体所见A、B、C 3组股骨头均完整 ,A组骨质坚硬 ,切开阻力大 ,但C组骨质松软 ,冠状面切开阻力很小 ,B组介于A、C两组之间。镜下显示A组空缺骨陷窝数、骨髓内脂肪细胞直径、软骨下区血管数量正常 ;B组接近A组水平 (P >0 .0 5 ) ;C组明显异常 ,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直接穿刺介入治疗法为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激素致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多,目前已明显高于股骨颈骨折等外伤所致的股骨头坏死。作者将搜集的42例激素致股骨头坏死进行影像学分析,探讨激素所致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机理和早期影像学诊断及选择性血管造影的表现等。临床观察介入治疗对改善症状、缓解疼痛和恢复骨关节功能有较明显疗效,血管造影及DSA显示治疗后血管计数较治疗前增多(P<0.05)。本研究为临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股骨头无菌坏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股骨头无菌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经临床、X线、CT或MRI检查证实的54例患者,按股骨头坏死的ARCO分期:Ⅰ期6例,Ⅱ期38例,Ⅲ期9例,Ⅳ期1例。其中有外伤史39例,长期应用激素史9例,原因不明者6例。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将4~5F Cobra导管超选择插入旋股内、外动脉,注入溶栓、扩血管及骨营养药物。结果a)本组54例中有52例股骨头无菌坏死患者疼痛缓解或减轻,约占96.3%;髋关节活动范围均有不同程度改善。b)旋股内、外动脉经介入治疗后血管管径增粗,分支增多,显影时间缩短,骨坏死囊变区染色变浅,回流加速。C)介入治疗后54例患者随访3个月一2a,其中,Ⅰ期患者6例、Ⅱ期患者30例、Ⅲ期患者3例,在X线、CT或MRI片上显示坏死骨有不同程度吸收,伴不同程度的新骨形成。结论本组大多数病例经溶栓、扩血管及骨营养药物的联合使用,临床症状明显改善,X线、CT及MRI片见坏死骨吸收、新骨形成,说明此法对改善股骨头血液供应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技术,对3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造影后分别缓慢注入溶栓药物及血管扩张药物。结果 35例患者在治疗后髋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关节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有效率达97.14%,治疗后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区血管增多、增粗,分布延长,X—线平片随访股骨头骨质明显修复。结论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新技术,特别对Ⅰ—Ⅱ期患者治疗价值更高,对Ⅲ—Ⅳ期患者可减轻疼痛,延缓病程进展,推迟人工股骨头置换时间。  相似文献   

7.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ANFH患者的5 3髋先常规行股动脉DSA ,后在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旋股内、外侧动脉内灌注溶栓、扩血管药物,即在每支血管内注入稀释后的尿激酶2 0万u、丹参10ml及川芎嗪2 0mg;术后保留导管于动脉内,经导管每日注入同剂量的药物及肝素钠4 5 0 0u ,连用3天后拔管,治疗后复行股动脉DSA检查及行股骨头X线平片及/或CT、MR随访以评估疗效。结果:术后DSA示治疗后所有患者股骨头区血管计数较治疗前增多(P <0 .0 5 ) ,患侧髋关节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关节功能不同程度改善,股骨头X线平片及/或CT、MR随访1~16个月(平均9.5个月)示FicatⅠ、Ⅱ期患者介入治疗后股骨头修复明显。结论:ANFH的DSA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多因素所致,而股骨头供血动脉内的介入治疗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X线片图像分析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病理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X线片图像分析股骨颈骨折、头缺血坏死的病理基础。方法:对10例股骨颈骨折(7例新鲜,3例陈旧)术前X线片股骨头进行图像分析,然后行人工关节置换,将取出之头行病理检查。结果:(1)10例骨折X线片股骨头图像分析均为异常图像。(2)7例新鲜骨折的头内有出血,缺血坏死;陈旧3例骨折,除缺血坏死外,有不同程度血管增生及修复改变。结论:股骨头X线片图像分析异常图像的病理基础为头缺血坏死及髓腔出血  相似文献   

9.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技术。对3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进行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造影后分别缓慢注入溶拴药物及血管扩张药物。结果 35例患在治疗后髋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关节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有效率达97.14%,治疗后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区血管增多,增粗,分布延长,X一线平片随访股骨头骨质明显修复。结论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坯 煞费苦心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新技术,特别对Ⅰ-Ⅱ期患治疗价值更高,对Ⅲ-Ⅳ期患可减轻疼痛,延缓病程进展。推迟人工股骨头置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动脉血管灌注药物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Seldinger技术,对4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超选择动脉血管灌注溶通药物。结果45例患者在治疗后髋部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和改善,随访2a,X线平片示20岁以下的青少年患者坏死股骨头骨质均已完全修复,老年患者及IV级以上患者骨质修复差。未发生与操作本身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动脉血管灌注溶通药物治疗青少年及Ⅰ级~Ⅲ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效果明显,风险小,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11.
成人外伤性股骨头无菌坏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应用导管经旋股内,外动脉,闭孔动脉灌注治疗外伤性股骨头无菌坏死的研究,材料与方法,采用Seldinger‘s穿刺超选择灌注溶通术,对38例成人外伤性肥骨头无菌坏死患者经旋股内,外动脉,闭孔动脉灌注溶通药物,结果:介入治疗后38例患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得到缓解或消失,治疗后X线复查坏死骨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新骨形成及修复,结论:介入插管灌注溶药物法治疗成人外伤性股骨头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骨髓水肿的介入治疗及其疗效观察。方法选择临床症状突出,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的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骨髓水肿的患者20例,24髋,经对侧股动脉插管,分别超选择至患侧旋股内、外动脉,闭孔动脉开口,造影确定导管位置后,灌注溶栓剂、解痉剂及血管扩张剂等。结果①经2次或3次介入灌注术后与灌注前造影片对比,股骨头颈部血管增多、增粗、股骨头染色变深16例22髋,2例2髋改变不明显。②本组20例中有19例患者疼痛消失、明显减轻或缓解,总有效率占95%。③24个髋关节介入治疗前后活动范围均有不同程度改善。④16髋介入治疗后MRI对比,骨髓水肿明显减轻。结论介入灌注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骨髓水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动脉内留置导管持续灌注药物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AvNFH)的疗效及优点。方法 :对 3 7例AvNFH患者 (病变股骨头 43个 ) ,采用Seldinger′s穿刺术以 5FCobra导管超选择性置导管于旋股内、外侧动脉及闭孔动脉造影 ,灌注药物后 ,留置导管 ,连续 3d再灌注溶栓药物。结果 :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 ,疼痛缓解率为 96.6% ,关节功能改善率为 93 .0 %。对 3 7例患者随访 12个月。关节功能改善的总优良率为 83 .7%。介入治疗AvNFH的总有效率为 97.7%。治疗后定期复查 ,X线平片、CT、MRI显示坏死骨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修复及新骨形成。结论 :动脉内留置导管持续灌注药物治疗AvNFH的方法可靠 ,近期疗效显著 ,能缩短治疗周期 ,是一种新的有价值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8例37个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用Seld ing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高选择性股骨头供血动脉的检查及药物灌注。结果介入治疗后疼痛缓解或消失率达97.3%,X线复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新生骨生成。显示治疗后动脉血流增快,静脉血流情况改善。结论介入治疗能改善股骨头的血液循环,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骨髓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髓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和机制.方法 选用日本大耳白兔60只,随机分为A、B、C 3组,制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A组兔抽取骨髓体外分离后,将骨髓干细胞注入钻孔减压的左侧股骨头内,右侧仅钻孔减压;B组模型末治疗组;C组为正常组.各组动物于治疗后8周处死,处死前后分别进行各种指标检测,包括钼靶X线摄影、CT扫描、MR扫描、常规HE染色切片、电镜扫描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股骨头穿刺骨髓干细胞移植后8周,骨质密度X线、CT和MR明显好转.病理组织学表现空骨陷窝减少,成骨细胞增多,新骨形成.电镜下可见成骨细胞内细胞器丰富,空骨陷窝减少.经骨髓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显示股骨头修复效果更佳.结论 骨髓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能加速兔股骨头的修复进程,对股骨头坏死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6.
血液流变学改变在介入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介入疗效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ANFH)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ANFH组介入治疗前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 ,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并指导临床治疗 ,进行疗效评估 ,观察ANFH介入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与介入疗效的关系。结果 ANFH组血液流变学测定值高于正常对照组 ,部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ANFH介入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与介入疗效相关 (r =0 .4 75 ,P <0 .0 1)。结论 介入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改变与疗效有密切关系 ,并为临床有效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股骨头坏死的DSA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DSA诊断与介入治疗对特发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1例(57个髋)特发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全部行DSA检查并介入治疗。结果:其中54个髋部疼痛与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地缓解与改善,X线平片显示21个髋的病变无继续进展,其中12个髋第一次介入治疗后5-7天DSA减影提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结论:DSA与介入治疗是诊断并治疗特发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理想方法。同时为以后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