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建筑业、交通业、渔业等迅猛发展,高能量损伤越来越多,损伤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严重的胫腓骨开放骨折合并血管损伤临床较为常见。如何早期固定骨折,恢复肢体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是治疗合并血管损伤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关键。随着外固定支架临床应用迅速发展,对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开放性、粉碎性的复杂骨折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姚俊娜 《中医正骨》2008,20(4):27-28
临床上,因车祸及工伤等高能量损害因素导致小腿开放性损伤十分常见,这类损伤伤情复杂,同时伴有神经血管损伤,以及皮肤软组织和骨的缺损,因一期修复比较困难,以往临床上常采用截肢或肢体缩短的治疗方式,而严重影响了肢体功能。随着显微外科和外固定支架技术的发展成熟,使保肢治疗成为可能,明显降低了残肢率。我院从2002年8月至2007年4月,  相似文献   

3.
骨筋膜室综合征(PACS)是肢体骨筋间隔区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造成的一种早期综合征,是临床常见且较为严重的创伤并发症。如延误治疗,可迅速发展成为坏死,导致残废甚至危及生命。故早期诊断、治疗尤为重要。而术后护理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最常见的一种周围血管疾病。由于肢体中小动、静脉管腔狭窄闭塞,出现肢体缓慢或急性缺血症状。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1月到2004年6月中我院收治三期TAO气血两虚型6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结合"化瘀生新"理论探讨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因病机,认为"化瘀生新"理论可较全面概括阐述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和防治,临床辨证论治应重视"通行血脉,化瘀生新",化瘀生新法在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付常国 《中医正骨》2007,19(4):21-21,23
挤压综合征(Crush Sydrome CS)是指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部位长时间受压解除压迫后出现以肢体肿胀、肌红蛋白尿及高血钾为特点的急性。肾功能障碍。以往的观察认为创伤后肌肉缺血坏死和。肾缺血是其发病的两个中心环节。近些年的研究证实,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CS的主要发病机制,且氧自由基(OFR)在其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抗OFR治疗很可能为CS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1996年8月-2005年10月,我们应用20%甘露醇、丹参注射液等抗氧化剂治疗CS17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西要  周中华 《中医正骨》2002,14(10):31-32
浮膝损伤 (floating knee)指同侧股骨干和胫骨干或相邻的干骺端骨折而导致整个膝关节段呈连枷状 ,犹如膝关节漂浮于下肢。局部除骨折尚有严重的软组织、血管和神经损伤 ,多并发其他部位损伤 ,休克发生率高 ,易继发内脏缺血缺氧性损害而导致功能不全等为其临床特征〔1~ 3〕。自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近年来关于糖尿病肢体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的相关文献,就糖尿病肢体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的发病机理及防治进行了总结概括,着重对电针技术在糖尿病肢体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进行了阐述,旨在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刺五加注射液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刺五加注射液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将21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实验组(C组),除A组外结扎左髂总动脉建立左后肢缺血模型,并于缺血2.5小时末让其再灌注.分别于缺血前、缺血2.5小时、再灌注1小时末(A组于对应时间)静脉穿刺抽血,检测血清CK、LDH、SOD、MDA的变化,各时间段切取左小腿腓肠肌固定后作H-E染色光镜观察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刺五加注射液能使肢体缺血再灌注的家兔血清CK、LDH、MDA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SOD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能使缺血再灌注的兔左小腿腓肠肌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表明刺五加注射液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四肢主干动脉损伤早期诊断及其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61例四肢创伤合并动脉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控制出血,快速纠正骨畸形探查和修复血管,对怀疑有动脉血管损伤的闭合性创伤,应严密观察有无动脉损伤的临床表现,以及时发现,早期处理。结果:术后肢体血供正常,功能良好者53例;肢体部份肌肉缺血性痉挛,功能受损者6例;肢体坏死截肢者2例;无继发性感染休克死亡病例。结论:处理四肢创伤的同时高度警惕重要动脉的损伤,早期诊断血管损伤,有效的骨科固定,正确地处理损伤血管是取得治疗成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胡献国  黄成汉 《中医杂志》2006,47(11):873-873
答: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ASO)是老年性动脉退行性非炎症性疾病。由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血液流动产生的应力作用因素,使血管内皮损伤,形成血栓,易在周围大、中动脉分叉处发生粥样板块,逐渐产生管腔狭窄和闭塞,动脉供血肢体发生血液循环障碍,产生一系列缺血症候群,患肢出现发冷、麻木、疼痛、间歇跛行等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2.
断肢再植等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氧自由基及白细胞介导炎症反应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其药物防治的选择,含多种有效成分的中药较化学药物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相关资料显示:丹参、银杏叶提取液、灯盏花素及血必净注射液等中药、中药化学成分及中药复方制剂等,针对肢体IRI实验的研究,均呈现良好实验结果,因此,临床防治断肢再植等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应考虑中药所具有的优势而加以重视及研究。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医学理论认为脑梗塞是由于受各种内外界因素影响在人体内所产生的异常黑胆质引起的脑颅某部位缺血,造成局部缺氧和营养,导致局部组织坏死而出现的肢体瘫痪、失语等临床症状。西医理论认为在脑动脉内膜的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加之血流缓慢形成血栓,使宫腔变窄及闭塞。从而导致脑组织的急性缺血而出现肢体瘫痪、失语、偏盲等临床症状。我院从2003年至2006年用维西医结合方法共治疗46名脑梗塞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高能量伤致机体多发骨折、血管损伤在创伤外科中日趋多见。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病情危重 ,动脉损伤修复后截肢率仍在 12 .9%~ 2 1.4 % [1-2 ] 。因此 ,严密观察分析损伤肢体的骨折情况及缺血现象对抢救患者生命、保全肢体功能至关重要。 2 0 0 2年以来 ,我科室共收治高能量伤致  相似文献   

15.
显微外科治疗四肢血管损伤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四肢血管损伤很常见,能否及时正确处理,不仅关系到受损肢体的存活和功能的恢复,而且涉及患者的生命安危.自1992~2004年,作者收治四肢血管损伤56例,修复受损血管91条,疗效较好.现总结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6.
郭兰月  刘明 《光明中医》2023,(12):2294-2297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的长期发展易造成远端肢体的缺血、坏死,导致足部溃疡,甚至截肢。近年来,络病理论蓬勃发展,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此文以络病学说为指导思想,以瘀血、痰浊、气滞、邪毒为致病因素,从肝、脾、肾三者论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旨在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四肢主要血管伤中 ,动脉损伤所占比例不仅较高 ,且多为复合伤。及时而正确地诊断、妥善又迅速地治疗 ,对挽救患者生命、保存其肢体的功能至关重要。自 1990年 5月~1998年 12月 ,我们共收治动脉或合并动脉损伤的患者18例 ,现根据其受伤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进行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8例中男 15例 ,女 3例 ;年龄 18~ 5 6岁 ,平均 2 8.5岁。车祸伤 11例 ,重物砸伤 2例 ,锐器伤 2例 ,绳链绞伤 2例 ,火器伤 1例。开放性损伤 12例 ,闭合性损伤 6例。血管完全断裂 6例 ,部分断裂 3例 ,挫伤、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通塞脉片对大鼠缺血后肢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50只大鼠分为5组,40只结扎右下肢肢动脉制作缺血模型,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阳性对照组以复方丹参片灌胃,通塞脉片高、低剂量组分别以不同浓度通塞脉片灌胃。观察各组大鼠双下肢皮肤温度差值,测定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并作大鼠后肢动脉造影。结果:通塞脉片能够改善肢体缺血症状;促进缺血组织VEGF表达,并能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及侧支血管的新生;动脉造影显示各治疗组侧支较模型组明显增多,以通塞脉片高剂量组更为明显。结论:通塞脉片通过促进大鼠缺血肢体的血管新生、建立侧支循环,从而改善肢体缺血对肢体的损伤,其作用机理与提高VEGF有关。  相似文献   

19.
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戴少登  潘明  李发中 《中医正骨》2007,19(10):59-60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骨病之一,在骨缺血坏死中发病率最高,该病多发生于青壮年,其病因较多。病理变化较为复杂,致残率高。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最终会导致股骨头塌陷及骨性关节炎改变,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自2000年-2006年,我院采用介入疗法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6例54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刘惠洁 《世界中医药》2010,5(4):303-303
肢体缺血性疾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发凉、怕冷、麻木、疼痛,甚至发生溃烂和坏疽。近年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笔者自1998年以来,应用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110例,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