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目的探讨引起儿童药源性血尿的药物分布及一般规律。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对1999~2009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药源性肾损害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5例儿童药源性血尿不良反应涉及23种药物,其中以抗微生物药物(204例)、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90例)为主。结论临床工作者应掌握引起儿童药源性血尿的药物分布特点及一般规律,确保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物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医药卫生期刊报道的药源性TdP个案病例,并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结果:药源性TdP的发生女性多于男性,中老年人发生较高;主要以口服和静脉滴注为主;涉及16大类药90种品种,抗心律失常药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抗感染药。结论:临床上应加强对重点药物的监测,以避免和减少药源性TdP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2265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丽芳  杨继章 《中国药房》2006,17(13):1008-1009
目的:探讨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1995年1月~2005年6月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2 265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涉及12类药物,以消化系统用药、抗精神失常药、抗过敏药为主,位居首位的是甲氧氯普胺,共1 626例(71.79%)。结论:临床工作者应掌握引起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药物分布规律,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4.
药源性过敏性休克11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况兵  施安然  熊湘琳 《医药导报》2002,21(11):748-749
目的:探讨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发生规律,供临床合理用药时参考,以减少过敏性休克反应的发生.方法:检索2000年国内40种医药期刊报道的药源性过敏性休克114例,进行归纳、分类和总结.结果:中草药针剂、抗生素、生物制品引起的药源性过敏性休克发生率较高;使用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与性别、年龄无关,与给药途径、配伍用药等有直接关系.结论:临床用药应预防过敏性休克发生.  相似文献   

5.
药源性血糖异常1590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药物引起血糖异常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检索1994年1月~2005年6月国内医药卫生期刊报道的药源性血糖异常1590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血糖异常的药物种类主要以激素及其相关用药(17种)、抗微生物药(13种)、中枢神经系统药(8种)为主,其中位居前2位的分别是格列本脲(699例)、极化液(242例);临床表现以血糖降低为多见。结论:临床工作者应重视药物引起血糖异常的现象,在用药时应加强对患者的血糖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药源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0例发生药源性心律失常的老年住院患者的年龄、发病原因、用药情况、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80岁老年患者易发生药源性心律失常,注射给药及联合用药易引发,最易引起药源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是抗心律失常药、抗感染药物。结论老年患者用药时应综合考虑临床用药指征,合理用药是预防药源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25例药源性心律失常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药源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江苏省2004~2006年上报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符合药源性心律失常的ADR报告表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报告引起药源性心律失常的药物主要为循环系统用药和抗微生物药,大部分病例发生在用药期间,剂型以注射剂和片剂为主。25例心律失常病例经合理治疗后均治愈或好转。结论:注意可能导致药源性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观察,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物引起血压异常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通过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94~2007年中文医药卫生期刊报道的药源性引起血压异常248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血压异常的药物种类主要为作用于循环系统药物21种、中草药15种、抗微生物药13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10种;病例数位居前3位的药物是卡托普利(42)、硝苯地平(36)、氨茶碱(19);临床表现血压降低较多。结论临床工作者应重视药物引起血压异常的现象,在用药时应加强对患者的血压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杨树民  李鸣  杨继章 《中国药房》2005,16(15):1173-1174
目的:探讨药源性出血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对1994年1月~2004年12月国内医药学期刊报道的药源性出血1139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诱发出血的药物种类以抗微生物药、中枢神经系统药及血液系统药为主;诱发出血的给药方式以口服给药为多,占63.92%;出血部位主要为消化道、肠道;出血时间在用药后2min~1mo;全身给药所致出血多为正常用法、用量下,而局部用药则有错误用药、用药不当等原因。结论:临床医师交代患者用药应详细,以避免错误或者不当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源性血糖异常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1998~2008年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NKI期刊知识库收载的中英文医药卫生期刊,对其报道的药源性血糖异常个案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引起血糖异常的药物种类前3位是:激素及其相关药物118例(39.46%)、抗微生物药物71例(23.74%)、抗肿瘤药物30例(10.03%);而位居前3位的药品分别是:格列本脲52例(17.39%)、加替沙星49例(16.39%)左旋门冬酰胺酶26例(8.70%)。激素及其相关用药118例,(39.46%)、抗微生物药物71例(23.74%)、抗肿瘤药30例(10.03);位居前3位的药品分别是格列本脲52例(17.39%)、加替沙星49例(16.39%)、左旋门冬酰胺酶26例(8.70%)。结论应严格用药指征,重视药物引起血糖异常的现象,加强对患者血糖监测,以减少药源性血糖异常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蒋宇利 《中国药房》2010,(10):917-919
目的:了解我院循环系统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为其临床应用和ADR监测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3~2008年通过电子呈报系统上报的215例涉及循环系统药物致ADR的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ADR涉及的药品共有84种,其中肾上腺素能类药ADR报告例数最多(78例),其次是钙拮抗药及抗凝血、抗血栓药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等。中药引起ADR18例,涉及9种中成药;ADR报告涉及最高的3种药品是丁咯地尔、氨氯地平、前列地尔。主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神经及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关注此类慢性病长期用药的安全性,应继续加强对循环系统药物致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王玉刚  张亚明 《中国药房》2011,(42):4000-4002
目的:探讨儿童药物性血尿的原因和机制,提出预防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5-201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药期刊报道的1056例儿童(≤16岁)药物性血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中药物性血尿共涉及5类药物41个品种,以抗微生物药、解热镇痛抗炎药和抗感冒药为主,且与年龄、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等有关。结论:充分认识药物性血尿产生的原因,安全、合理地使用药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避免或减少儿童药物性血尿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杏葵 《中国药师》2014,(6):1022-1043
目的:探讨及分析药物性肝炎患者的病因和临床特征,评价可疑药物与疾病的相关性,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的54例急性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用药情况和预后.结果:药物性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发热等全身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以及皮肤和巩膜黄染等肝病特征症状,并可伴有其他症状.易诱发药物性肝炎的药物中,以抗结核药、抗菌药及中药所致肝损害为多见,占66.7%;而其他如降血糖、降血脂及激素类药物所致肝损害者亦时有发生.结论: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不具特征性,各年龄段均可罹患此病,发病与药物具有极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药源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药物所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M)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提高防治水平。方法:收集与分析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期刊全文库(1994年1月~2009年8月)药物所致RM的病例。结果:药物所致RM159例,口服给药比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引起RM,有131人占总数的82.39%。发生于用药2个月内RM的有48例,占54.55%。常见药物有26种,按发生例数排序前4位的药物有:调节血脂药58例(占36.48%)排在首位,其中他汀类调节血脂药有49例。其次是乙醇32例(占20.13%)、有机磷农药30例(占18.87%)、阿片类药其中海洛因15例(占9.43%)。结论:许多常用药物均可引起RM,使其发病率日益增多,若不及时诊断,治疗常可威胁生命。  相似文献   

15.
许莉 《中国药房》2010,(11):1041-1042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致药源性水肿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依据。方法:对1994~2007年国内公开报道的61例中药注射剂致药源性水肿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致药源性水肿的发生无性别年龄差异;一般发生时间较短,30min内发生的病例有44例(占72.1%);出现的水肿类型以喉头水肿和眼部血管性水肿为多(分别占54.1%和34.4%);涉及23种中药注射剂,其中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5种注射液更容易引起药源性水肿。结论: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监测,促进中药注射剂临床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6.
引起过敏性休克死亡的药物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发生原因、规律、特点,避免或减少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发生。方法:收集与分析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期刊全文库(1994-01~2009-08)药物所致过敏性休克死亡相关的医药期刊查找原文,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进行分析。结果:166例过敏性休克中≤10min有82例,≤30min有37例,共119例,占总数的71.69%。患者使用引起过敏性休克死亡的药物,发生例数按药物种类排序前4位为:抗菌药物97例(占58.43%)、循环系统用药17例(占10.24%)、神经系统用药10例(占6.02%)、疫苗类7例(占4.22%)。发生例数按药品排序前3位的是:青霉素类35例、头孢菌素类20例、低分子右旋糖酐10例。结论:严格用药指征,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特别是老年患者更应注意其基础疾病,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是多种炎症疾病的高发人群,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炎性肠病等。目前治疗炎症疾病的主要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以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生物制剂。但是关于这类药物用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的利弊,通常是经验性的,多数缺乏随机对照研究。本文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对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激素及免疫抑制药使用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227例药物致肾衰病例中文文献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了解引起肾衰药物的种类、频度及其它因素。方法:对公开发行的中文医药期刊及文献资料收集得到的药物致紧衰227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易引起肾衰的药物为抗生素类,占80例;其次为抗结核药38例;脱水药占25例。出现频率较高的为庆大霉素47例及利福平36例;肾衰致死共58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04—2010年间我所住院的86例药物性肝损害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Marin药物性肝损害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类型居前四位的依次为抗微生物药物19例、抗肿瘤药17例、中草药16例与心血管用药14例,分别占22%、19.8%、18.6%与16.3%,其后为神经科用药和解热止痛药分别为4%,再次为降糖药、抗甲亢药、免疫抑制剂各占2.3%,雄性激素1.2%。8例不详占5.8%。临床分型:肝细胞型49例占57%,胆汁淤积型25例29%,混合型12例占14%。结论抗微生物药、抗肿瘤药、中草药和心血管用药是引起老年人药性肝损害的较常见的药物,使用此类药物时宜小心谨慎,密切监测肝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和致病药物,以期对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各临床科室上报的94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4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56例,女36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86岁,平均49.82(±16.32);既往有药物过敏史24例(25.53%)、既往有肝病史8例(8.51%);涉及药物55种,降脂药物居首位(31.92%)、抗菌药物第二位(20.21%)、解热镇痛药和神经系统用药占第三位(9.57%);临床分型:肝细胞型61例(64.89%)、胆汁淤积型19例(21.27%)、混合型14例(14.89%);临床表现以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多见;潜伏期1~4周。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较多,且大部分病例起病隐匿。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肝功能,及时停药是减轻药源性肝损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