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CT与HLA-B27检查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慢性进展性风湿性疾病.多发生于10~40岁人群,以20~3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我们回顾分析了40例已证实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治进展付新利,蔡蔚,张晓莉(附属医院内科250011)(山东省立医院250021)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骨痹,肾痹,中医疗法,综述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侵犯中轴骨骼关节为主的慢性结缔组织疾病,多见于男性青少年。过去一直把它作为类风湿性关...  相似文献   

3.
肾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肾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0例杨爱国尹玉茹△(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211400△山东省中医院250000)关键词肾痹汤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药疗法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以侵犯脊柱,并可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受累关节常发生骨性强直。我们临...  相似文献   

4.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椎并可累及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在古代中医文献里,早有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症状的记载,并将它归属于“肾痹”、“骨痹”、“顽痹”、“痹”范畴,但没有“强直性脊柱炎”这个病名,所以缺乏系统的疾病诊治资料。  相似文献   

5.
傅警龙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中轴关节慢性进行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病变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属于中医痹证中“肾痹”“骨痹”“腰痹”范畴。傅警龙是长春中医学院风湿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工作,在诊治风湿病方面经验丰富,尤其对强直性脊柱炎颇有心得,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彭江云教授为吴氏扶阳学派第三代传人,擅长应用中医药诊治风湿性疾病,其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关键病机为"阳虚邪凑",肝肾精血亏虚、肾亏督寒为本,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深侵肾督之脉为标,内外合邪,痹阻气血,留滞于经络关节而成此病.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诊治,提出温肾强督、蠲痹通络为基本治疗原则,善用并重用附子、细辛等温药以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重视扶正培本、扶阳存阴、温散寒湿、活血化瘀、顾护脾胃为特色;临诊强直性脊柱炎肾亏督寒证多使用附子桂枝汤加减,附子常用剂量为30~90 g,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spondylitis ,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青少年 ,男性多于女性 ,与遗传因素有关。病变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 ,也可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本病起病缓慢 ,病程长 ,致残率高。典型病例X线片示骶髂和脊柱关节明显破坏 ,后期脊柱呈“竹节样”变化。目前 ,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现将近十年有关中医药治疗情况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  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的痹证范畴。古人称之为龟背风、竹节风、骨痹、肾痹、腰痹。陈永斌[1] 认为 ,先天肾气不足是发病的关键 ,风寒湿邪…  相似文献   

8.
骨痹通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原因不明的致残性较高的全身性疾病.其特点为几乎全部累及骶髂关节,其特征性病理变化为肌腱端炎,常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或僵硬,脊柱活动受限,胸阔活动度降低,并常伴见低热、乏力、厌食、消瘦等症状.笔者导师莫成荣教授采用自拟骨痹通汤加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颇著.现将两年共收集50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强直性脊柱炎(AS)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多见,发病年龄以20~30岁为高峰。临床特征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也可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典型病例显示骶髂关节和脊柱关节明显破坏,后期呈竹节样变,但临床上仍有不少误诊的病例,尤其以脊柱病变为主的患常误诊为腰间盘脱出、腰椎骨质增生等。但脊柱结核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病例并不多见,现有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该病主要可侵犯患者的脊柱关节,尤其是骶髂关节和关节突关节,然后向上可逐渐侵犯患者的腰椎、胸椎直至颈椎。有的患者除脊柱可受累外,其外周关节也可受累,如髋关节、肩关节和膝关节。目前,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感染因素有关。强直性脊柱炎具有如下几个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1.
强直性脊柱炎是慢性多发性关节炎的一种类型.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从骶髂关节开始,逐步上行性蔓延至脊柱关节,造成骨性强直.病损以躯干关节为主,也可波及近躯干的髋关节,发展缓慢,病程可长达几十年.好发于15~30岁的男青年,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不同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疾病,在二者早期的病理变化都很相似,都以增殖性肉芽组织为特点的滑膜炎开始.早期症状不明显,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因此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和不典型的患者,通过临床检查及早诊断,及时、积极的治疗,使患者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12.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主要侵犯中轴骨和骶髂关节.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并结合骶髂关节影像诊断.但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多变,早期放射学改变常不确定,导致诊断困难.强直性脊柱炎早期最先侵犯骶髂关节,其影像学改变对诊断有一定意义.本文通过16例临床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影像学改变的观察,着重探讨本病早期的影像诊断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全身性疾病.早期表现为背痛和背部强直,主要侵犯骶髋关节、椎间关节和肋椎关节.约35%以上的病人可累及髋、肩、膝、踝、肘、足关节等.约有30%的病人以周围关节病变为其早期表现,其中主要为下肢关节.最后可因慢性脊柱强直、髋关节破坏而致残废.AS在祖国医学属“痹症”范畴.《素问.痹论篇》对痹症的病因、病机及分类做了精辟的论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古人又将AS称为“龟背风”、“竹节风”、“尪痹”、“顽痹”、“骨痹”、“肾痹”.1997年中国国家标准《中医病症治法术语》将其归属于“脊痹”.  相似文献   

14.
<正>1.强直性脊柱炎是疾病吗强直性脊柱炎(AS)虽然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和骶髂关节,并可不同程度地累及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但还可伴发关节外的病变,侵犯眼、耳、肾、心、肺、神经和前列腺等全身多个系统,并发多种疾病,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似乎与AS"风马牛不相及"的临床症状,早期诊断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15.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风湿性疾病,病变主要侵犯中轴关节,晚期脊柱呈"竹节样"变化,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本病好发于15~30岁的青少年,目前较公认的控制病情活动,影响病程进展的药物有柳氮磺胺嘧啶(SSZ)、甲氨喋呤(MTX)、雷公藤多苷等,但这些药物均可对机体造成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等器官的损害,或停药后反跳[1].中医药因其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面显示了一定的优势,并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笔者采用阳和汤加味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0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关节、脊柱关节炎症病变为主的一种疾病。中医方面,以肾脏、督脉亏虚,外邪痹阻经络为主要病因病机。AS中医证型分类方式多样,少则2种证型,多至5~6种证型,没有一个固定的科学分类。该文通过"中国知网、维普"检索网站,从名医名家观点、疾病症状特点、现代客观化指标研究、现代统计学研究等方面,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中轴、骨骼及四肢大关节、以椎间盘纤维环及附近结缔组织炎性纤维化和骨化为病变特点的慢性进行性免疫性疾病。属中医脊痹范畴。病程较长,致残率高。  相似文献   

18.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原因未明、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常见症状为腰背僵硬或疼痛,晚期可发生脊柱强直、畸形以至于功能严重受损。根据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当属祖国医学“痹病”范畴。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由于副作用小而深受患者的欢迎,下面结合2例医案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9.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据其症状、体征来看,多属中医学“痹证”中“骨痹”、“肾痹”等范畴,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又称血清反应阴性关节炎。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眼、肺、心血管、肾等多个器官的病变。其病  相似文献   

20.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关节功能的丧失和残疾[1]。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和改善病情的药物联用可缓解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但效果不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