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连续40例出血型烟雾病的DSA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烟雾病患者的DSA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烟雾病病例的DSA影像学表现,40例患者均经CT诊断为颅内出血,均经DSA确诊。结果双颈内动脉末段狭窄闭塞22例,一侧颈内动脉末段狭窄闭塞8例,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3例,双侧大脑前动脉和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1例,双侧大脑前动脉狭窄闭塞3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1例,一侧大脑中动脉及对侧大脑前动脉狭窄闭塞2例,均伴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结论DSA为诊断烟雾病的金标准,DSA检查可清楚显示烟雾病血管狭窄闭塞的部位、侧支循环情况及是否合并动脉瘤,据其表现可指导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烟雾病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或MRI检查确诊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17例患者中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12例(70.6%),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头痛及智能减退,还可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性脑卒中5例(29.4%),主要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偏瘫及抽搐。MRI检查发现缺血性脑卒中累及额叶8例,底节区3例,深部脑白质3例,枕叶3例,颞叶1例;累及单侧半球4例,双侧半球8例;脑萎缩6例。环池内烟雾血管影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累及1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单纯脑室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室出血并脑干出血1例,脑室出血并丘脑出血1例。MRA均发现双侧颈内动脉或其分支狭窄或闭塞。全脑DSA检查7例,其中双侧颈内动脉狭窄、闭塞5例,双侧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结论成人烟雾病临床表现多样,临床特点与责任病灶及支配血管相关;MRI和/或MRA有助于烟雾病的早期诊断,确诊需行全脑DSA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烟雾病的理解和认识。方法收集本院30例证实为烟雾病患者MSCTA影片(包括原始轴位影片、VR、MIP、MPR后处理影片),结合脑血管造影结果及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颈内动脉系统狭窄及闭塞,单侧者10例,双侧者20例;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者9例;大脑后动脉及颈外动脉系统侧支循环形成20例;合并动脉瘤者11例。所有病例均可见异常血管网,部分患者行DS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烟雾病为脑底动脉进行性狭窄、闭塞及广泛侧支循环形成的疾病,它不仅累及颈内动脉系统,还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MSCTA可代替DSA作为烟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成年人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成年人烟雾病患者进行DSA和MRI、MRA检查.结果 DSA检查显示20例患者均有颈内动脉系统末端狭窄或闭塞及脑基底部烟雾状血管网形成.MRI显示11例为缺血性病变,9例为颅内出血性病变.MRA显示20例患者均有脑动脉狭窄或闭塞,16例(80%)见丘脑-基底节区有烟雾状的异常血管网,异常血管网检出率与DS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RA可以显示成年烟雾病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及脑内异常血管网,且无创伤性,对成年人烟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25例烟雾病临床影像特点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方法对25例烟雾病患者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烟雾病发病平均年龄较轻,女性多于男性;少儿烟雾病患者以缺血改变为主(87.5%),成年烟雾病患者缺血改变(58.8%)与出血改变(41.2%)相当;临床以头痛、头晕、肢体无力或偏瘫或交替性瘫痪为主要表现,同时可伴失语、智能下降、视力下降、癫痫发作、小舞蹈发作等表现。14例行头CT检查仅示颅内病灶,均未提示烟雾病;25例均行MRI和MRA检查发现颅内病灶,显示颈内动脉虹吸末段和大脑前或中动脉近段狭窄或闭塞,并有脑基底部异常血管网及侧支循环形成,均被诊断为烟雾病。其中9例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结果与其MRA相符。结论头颅MRI和MRA是诊断烟雾病理想的非介入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烟雾病致脑室出血的脑血管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证实的烟雾病致脑室出血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结果结合头CT、MRI检查结果,患者均为脑室出血;DSA显示19例双侧血管病变中,大脑前动脉狭窄1例(4.76%),闭塞1例(4.76%),大脑中动脉闭塞1例(4.76%),后交通动脉远端闭塞3例(14.29%),脉络膜前动脉远端闭塞13例(61.90%);2例单侧病变均为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42例侧半球中存在脉络膜前端动脉合并后交通动脉扩张、脉络膜前端动脉异常扩张或延长、后交通动脉异常扩张或延长。结论 DSA结合CT、MRI是诊断烟雾病致脑室出血的重要方法。烟雾病致脑室出血的脑血管影像学特点是脉络膜前动脉和(或)后交通动脉扩张破裂,可能是该病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烟雾病致脑室出血的脑血管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烟雾病致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DSA检查示,双侧病变58例、单侧病变6例,合并动脉瘤4例;均见烟雾状血管。其中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4例(6.3%),双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3.1%),脉络膜前动脉远端闭塞41例(64.0%),后交通动脉远端闭塞11例(17.2%),单侧颈内动脉分叉处或大脑前动脉A1段、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共6例(9.4%)。脉络膜前动脉异常扩张和延长108支(84.4%),后交通动脉异常扩张或延长26支(20.3%)。结论脉络膜前动脉和/或后交通动脉扩张、延长是烟雾病致脑室出血的脑血管影像学特点,并且这也可能是烟雾病致脑室出血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8.
30例烟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影像表现及其两者之间关系。方法对30例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确诊的烟雾病患者,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结果(1)烟雾病发病年龄在35~45岁左右,发病以脑缺血为主,临床表现以单侧肢体无力或偏瘫最为常见。(2)CT和MRI提示,脑出血11例(36.7%),脑梗死10例(33.3%),脑出血合并梗死灶5例。MRA和DSA均发现大脑前、中、后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双侧病变均多于单侧病变,烟雾状异常血管网分别为5例(45.5%)和29例(100.0%);DSA发现动脉瘤3例(10.3%);后交通动脉增粗13例、前交通动脉增粗7例、眼动脉增粗6例及软脑膜吻合支增多4例。4例大面积脑梗死侧枝循环差。结论烟雾病发病高峰为35~45岁;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但以脑缺血常见;MRI和MRA为无创伤性,为本病筛选、诊断、随访的重要方法。对临床疑似病例应及早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和DSA表现。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以来收治的34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DSA表现。结果 (1)34例患者均表现为急性脑卒中,其中脑出血21例(61.8%),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8.8%),脑梗死10例(29.4%)。(2)所有患者均经DSA确诊,DSA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颈内动脉及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均伴有颅底不同程度烟雾状异常增生的血管网;双侧病变25例,单侧病变9例;部分病例有侧支代偿;另有4例患者检出4枚动脉瘤。结论烟雾病的临床表现以急性脑卒中为主,成人患者主要表现为脑出血,尤其是脑室出血,其次是脑梗死。DSA是诊断烟雾病的金标准,对发病年龄较轻的卒中患者应行DSA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17例烟雾病的临床特点与DSA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烟雾病的临床特点、DSA表现。方法对17例经DSA检查确诊的烟雾病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及DSA检查结果。方法:脑缺血表现14例,出血表现3例,DSA上表现为双侧病变6例,单侧病变11例,异常血管网是本病的特征,部分病例的临床表现、CT表现与DSA显示的血管狭窄和闭塞有不一致性。结论:青壮年发生脑血管病, 血压不高,反复出现脑梗死或出现脑室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应考虑MMD的可能,及早做DSA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病变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有脑缺血症状的经TCD检查发现血管狭窄的21例病人,行DSA检查。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3例,DSA证实为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烟雾病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例中双侧椎动脉发育不全1例,一侧或双侧椎动脉狭窄5例,锁骨下动脉盗血2例。8例脑梗塞患者中已经出现一侧颈内动脉闭塞的有两例,但均已出现侧枝循环的建立,另6例均为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的狭窄,2例脑干梗塞患者均有椎动脉的狭窄。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评价头颈部血管狭窄、闭塞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金标准,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成人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成人型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影像表现及其两者的关系。方法  6 1例经常规血管造影 (包括 DSA)和 MRA确诊的成人型烟雾病患者 (>16岁 )。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血管造影结果。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意识障碍 ,伴呕吐、失语及一侧肢体瘫痪。在 CT和 MRI上 ,脑出血 4 1例 (6 7.2 % ) ,脑梗死 15例(2 4 .6 % ) ,脑萎缩 2例 ,无异常表现 3例。在 DSA和 MRA上 ,双侧病变者 32例 ,单侧病变 2 9例 ,5 1例可见到烟雾状异常血管网 ,尤其在出血型患者中。后交通动脉增粗 38支、眼动脉增粗 31支及软脑膜吻合支增多 4 4侧。 5例大面积脑梗死侧支循环很差或缺乏。结论 成人型烟雾病以脑出血多见 ,在发病率和血管造影上和儿童无明显差异。治疗应首选血管重建手术。 DSA为诊断金标准 ,为术前必要检查 ;MRA无创伤性 ,为本病筛选、诊断、随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对20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发病年龄为10~19岁占50%(10/20),40岁以前占90%(18/20),缺血型患者主要为偏瘫、失语,出血型患者主要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偏瘫,20例中反复TIA发作者7例,其中两侧交替发作者2例;CT/MRI:脑梗死6例,脑出血13例(脑室出血4例,再出血3例);梗死或出血病灶发生在基底节6例,脑叶9例,多发性病灶6例,梗死并出血5例;DSA示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或闭塞,脑基底部烟雾状血管网形成,大脑后动脉(PCA)及其分支增粗者16例,颈外动脉系统向颅内代偿8例。结论对于儿童、青年人出现中风、反复交替性TIA发作、CT/MRI呈多发性脑梗死或出血、脑叶梗死或出血、脑室出血及再出血患者应高度考虑烟雾病,应行DSA检查;DSA可清晰显示烟雾病血管狭窄的程度、闭塞部位及侧支循环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使用多排螺旋CT 血管生成技术(MSCTA)及脑数字减影(DSA)血管造影在烟雾病(MM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8 排螺旋CT 进行头部螺旋容积扫描,分析23 例烟雾病的CT 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利用"血管生长(add vessel)"法对图像进行后处理,采用多平面体积重组及容积重建图像对脑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并和DSA 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T 平扫13 例患者显示不同部位的脑出血,5 例患者表现为多发性的脑梗死,3 例患者仅见局限性的脑萎缩,2 例患者CT 平扫未发现明显异常.MSCTA 均清晰显示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颅内段和(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23 例均显示纤细迂曲的"烟雾"状异常血管网.其中15 例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数字血管减影(DSA)证实.结论 采用血管生成、容积重建技术,MSCTA 是明确诊断烟雾病的有效非创伤性首选检查方法,可替代DSA 进行烟雾病的筛选、诊断和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D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筛查,并与DSA检查进行对比研究,以了解TCD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同时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先有21例患者同时行DSA及TCD检查,进行对比研究。另有111例ICVD患者行DSA检查,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及其位置,判断责任血管。结果与DSA结果相比较,TCD特异性为98.5%,敏感性为61.9%。132例ICVD患者中发现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85例(64.4%),烟雾病9例(6.8%),动脉瘤5例(3.8%),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合并另一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夹层,可判断责任血管68例(68.0%),脑梗死组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P〈0.05),脑梗死患者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P〈0.05),而TIA患者颅内外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CD可作为筛查缺血性脑血病的常用方法,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一般。中国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脑梗死颅内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但在TIA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烟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烟雾病的诊断方法,讨论其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烟雾病的CT、MRI及MRA资料,分析脑实质及脑血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CT及MRI表现为脑实质改变。脑出血3例,脑梗化6例,脑萎缩2例;MRA均见有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分叉以上狭窄或闭塞,其中双侧颈内动脉狭窄6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5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0支,大脑前动脉狭窄18支,大脑后动脉狭窄14支;9例同时显示异常血管网。结论 烟雾病主要靠放射学诊断,MRA可很好地显示烟雾病异常血管,可作为筛台烟雾病首选方法。诊断时,要排除脑中风、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