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了解随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输注淋巴细胞毒实验(Lymphocyte cytotoxicity test,LCT)配合血小板后,其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抗体的变化,探讨HLA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有效输注方式.方法 选取5例由于HLA抗体阳性引起的随机血小板输注无效,需长期输注LCT配合血小板的患者,以每输注LCT配合血小板5个治疗量为一间隔期,动态检测患者的HLA抗体强度和特异性.结果 随着输入血小板数量的增加,5例患者的HLA抗体强度逐渐减弱,2例患者的HLA抗体特异性发生改变.结论 LCT能够解决由于HLA抗体阳性引起的随机血小板输注无效,但随着输入抗原的改变HLA抗体的特异性亦会发生改变,产生新特异性的HLA抗体,建立HLA相合血小板供者库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治疗白血病、癌症和再障的过程中,为骨髓衰竭的病人提供有效的血小板输注以预防或治疗血小板减少性出血已有很大的进展,并为骨髓移植创造了条件。然而,长期提供血液制品的一个仍未能解决的问题和重要障碍是输注血小板常常诱发同种免疫,导致输入的血小板被破坏(难治性血小板减少)。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抗原是同种免疫的最常见原因,输注从单一供体单采得到的HLA相合的血小板可以避免。这种血小板可从家系成员中选择,但通常是从HLA定型的随机供者中单采血小板获得。由于HLA抗原具有多态性,而要建立和保持2000~5000定型的供者登记队伍,这是一件繁杂而耗资的事情。而且HLA相合的输注中亦有20%~35%不成功,其重要原因是供者的HLA-A和-B位点与受者不完全相合,但与病人有相同的交叉反应,组内抗原(Cross-reacting group CREG),因而病人可产生组内抗体。20%~25%病人的抗体是针对血小板的非  相似文献   

3.
急性白血病治疗中血小板输注后遇到的主要是由于抗血小板特异抗原和/或Ⅰ型HLA异基因免疫作用产生的耐受现象。据报道多次血小板输注后由抗Ⅰ型HLA淋巴细胞毒性抗体引起耐受性者约为50%~70%,由血小板特异抗体引起者约为25%。作者前瞻性评价了自体血小板输注在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异基因免疫患者中的作用。 8例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在血小板数<20×10~9/l期间都曾接受异基因血小板输注,每次输注量为6单位(0.8×10~(11)/单位)。血小板耐受性的确认依据为:最少接受3次血小板输注并于输注后1小时行血  相似文献   

4.
背景 已研究过长期输注红细胞的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血小板同种免疫状况,包括抗HLA抗原及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原的抗体。研究设计及方法用市售酶免疫试剂检测60例定期输注洗涤红细胞的地中海贫血患者血样的HLA及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原的抗体,所有患者在12个月~15个月的随访期内反复筛查。结果在第一年的研究期间,19例(31%)患者产生了HLA抗体,13例(22%)患者产生了HLA抗体和血小板一特异性抗体,1例(2%)患者产生了血小板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输注无效与抗HLA抗体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抗HLA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抗HLA抗体,并通过检测输注血小板前后的血小板数量计算出血小板增加校正值(CCI)来分析抗HLA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关系.结果 25名患者中抗HLA抗体阳性16例,占64%;血小板输注无效16例中,抗HLA抗体阳性15例,阴性1例.抗HLA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显著高于抗HLA抗体阴性患者.结论多次输血患者体内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榆注无效,其中抗HLA抗体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规律及临床意义,探寻肿瘤患者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对策。方法先用ELISA方法QUIKSCREEN试剂筛查反复输注血小板3次以上肿瘤患者的HLA IgG抗体,再将初筛阳性样本用PAKPLUS试剂确定HLA、HPA抗体,同时观察抗体阳性患者临床症状并判断输注疗效。结果116份样本中筛查出HLA IgG抗体44例,抗体阳性率37.93%。初筛阳性样本经检测确认HLA抗体18例,HPA抗体8例,未能确认8例,其中HPA抗体及HLA抗体同时阳性10例。抗体阳性率与血小板输注次数成正相关(P<0.01),且与输注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血小板输注次数相关,且与输注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7.
<正> 血小板输注对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有确切的疗效。血小板表面有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又有与红细胞共有的血型抗原,并吸附有较强的 HLA 抗原,临床输全血或输浓缩血小板,一般来自随机供血者,因此多次输血的病人常可产生 HLA 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国内对输血引起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已有报导。Bluberg 等用氯喹处理去除血小板表面吸附的HLA 抗原,以检测伴有 HLA 抗体的血清中的血小板特  相似文献   

8.
背景 在HLA同种异体免疫的患者,输注HLA相合的血小板无效,通常怀疑出现血小板特异性伴随抗体。据报道,在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中,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出现频率变化很大。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这种抗体在有HLA抗体的慢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出现的频率。研究设计和方法 从1985年至1997  相似文献   

9.
背景 输血或妊娠可产生针对HLA独有和共有表位的免疫。发热性输血反应,血小板输注后升高不明显和肾移植排斥率增加都与HLA抗体有关。到现在为止,对血小板输注患者体内同种抗血清的抗体特异性了解很少。研究设计和方法 连续检查血小板输注患者的血清,以2×2相关分析表格为依据,制定一个血清分析方案,分析血清中针对HLA-Ⅰ类独有表位和共有表位的抗体。对高度免疫和新同种免疫患者分别复检。结果对566例血小板输注受者的血清筛检,1577次显示有同种免疫(群体反应抗体>5%)。血清分析表显示1024次(64·9%)有特异性抗体,566例被检患者中至少522例(92·2%)曾经产生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找配型血小板输注、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便捷方法。方法对92例需要反复输注浓缩红细胞、血小板血液病患者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的检测,研究患者输血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关系及血小板抗体的性质,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的病人建立档案,与血站固定的献血者的血液进行血小板配型实验,建立一个患者尽量与多个献血者配合相合的对应关系,并记录存档。对需要再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给予相合的血小板。结果92例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25例,阳性率27.2%,其中HLA抗体19阳性例,HLA和HPA同时阳性4例,KPA阳性1例;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有明显的正相关。对12例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共进行了35例次交叉配型血小极输注,CCI无效率分别为:配型前69.0%,配型后22.9%(x2=18.46,P<0.01)。结论在92例患者中,对产生同种抗体的部分患者,及时进行血小板配型并建立档案,加强医院与血站的信息沟通,可明显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并评估血小板抗体在血小板输注中的影响。方法选取125例血液病患者并按病种进行分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及其特异性。结果 125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28.0%(35/125),非免疫因素占60.0%(21/35),免疫因素占40.0%(14/35),其中HLA抗体阳性12例,HPA抗体阳性2例,未发现CD36抗体。在35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急性白血病占62.9%。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血小板输注次数有关,与患者的民族、性别、血型无关。结论血小板输注无效主要由非免疫因素引起的,免疫因素以HLA抗体为主。血小板输注无效与患者所患疾病、输注次数、各类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2.
虞容  单筠  何吉  金蕾  傅启华  严力行 《检验医学》2003,18(2):111-112
目的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方法.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223例临床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80例(35.87%),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阳性75例(33.63%),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抗体阳性1例(0.45%),同时含有HLA和HPA抗体者4例(1.79%).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抗体以HLA抗体为主;针对不同抗体,可采取不同方法选择血小板供者.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在反复多次输血和经产妇中,由HLA抗原引起的HLA抗体同种免疫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最常见原因。已报道的由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相当罕见,而且还常常与HLA抗体引发的情况相混。个案报道:一经产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单独由血小板抗原HPA引起的抗体而导致血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为了观察输注血小板产生血小板及HLA抗体的自然规律,对59例因恶性肿瘤致骨髓衰竭而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定期测定HLA及血小板抗体。结果:19例被测出HLA抗体。从抗体出现时起对15例进行2 14个月(平均6.3个月)的随访,5例(33%)持续阳性,其中4例为经产妇,以前都有红细胞输注史。10例(67%)转阴,其中8例停止血小板输注,2例仍继续接受血小板辅注。这10例中6例再次输血小板,仅2例再次发生HLA抗体,其余4例分别输血小板1、3、13和24次,均未再出现HLA抗体。28例检出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其中11例诊断时为阳性。17例在入院后出现者,其中12例(70%)与感染有关,而HLA抗体发生  相似文献   

15.
背景多次输血患者产生红细胞抗体和HLA抗体的风险上升,但输血前实验只筛查红细胞抗体,不常规筛选HLA抗体。对于可能输注血小板进行择期外科手术的病人,确定哪些患者易形成HLA抗体可能有意义。假设有红细胞同种抗体阳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同种抗体与输血效果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正> 血小板输注是现代医学治疗的一种有效措施,近年来在临床上的使用日益普遍。然而,大量、反复输注血小板的病人约50%以上产生血小板同种免疫(相当于红细胞同种抗体产生频率的几十倍),从而导致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Refractoriness)。因此对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的患者进行配合性血小板输注是一个  相似文献   

17.
HLA抗体的变化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血小板增加修正值(correct count index,CCI)无效患者体内HLA抗体的变化对临床血小板(platelet,PLT)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对90例CCI无效患者进行HLA抗体强度检测;同时观察输注行交叉淋巴细胞毒试验(CDC)配型血小板后患者CCI的改变。结果 (1)90例随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HLA抗体阳性率为63.3%,强度在10%~92%之间;(2)未成年组与成年组之间HLA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3)输注CDC配型血小板后,57例HLA抗体阳性患者中CCI有效52例(91.2%),33例HLA抗体阴性患者中CCI有效15例(45.5%),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4)动态观察5例长期输注CDC配型血小板患者,其HLA抗体强度随输注血小板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甚至逆转。结论 当患者出现随机血小板输注无效时,应首先检测其HLA抗体并输注CDC配型血小板;如HLA抗体阴性应同时考虑使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加的非免疫因素;对于长期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应动态观察HLA抗体的变化,预测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方法。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 ,对 2 2 3例临床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80例 ( 3 5 .87% ) ,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抗体阳性 75例 ( 3 3 .63 % )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HPA)抗体阳性 1例( 0 .45 % ) ,同时含有HLA和HPA抗体者 4例 ( 1.79% )。结论 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抗体以HLA抗体为主 ;针对不同抗体 ,可采取不同方法选择血小板供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以便做好预防工作。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92名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及HLA抗体检测,并调查其临床情况。结果 92名患者由免疫因素导致的PTR为61例(占66.3%),其中HLA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最常见(占40.2%)。在患者血清中多表现为GPⅡb/Ⅲa和GPⅠa/Ⅱa特异性糖蛋白抗体阳性。结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为免疫因素。因此提倡配合性血小板输注,以提高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移植来自先前被同种免疫供者的人类(HU)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以及输注HLA不相配的血小板。作者以前的工作显示,这是对血小板输注有用的模型。这些接受移植的小鼠(HU-PBL-SCID)产生针对标准血小板制品的高水平的同种抗体。然而,当第一次血小板输注前用含抗-HLA抗体预处理,随后输注血小板,对随后5次未经预处理的血小板输注所产生的同种抗体的数量显著减少。用血小板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