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睾丸间质细胞瘤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睾丸间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总结2例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文献。2例患者年龄均为27岁。例1因左侧睾丸胀痛不适4个月余,例2因婚后3年不育、查体发现右侧睾丸占位1个月入院。B超分别显示睾丸1.0 cm×1.3 cm、0.8 cm×0.6 cm强回声光团,边界锐利。2例均行睾丸肿瘤切除术。结果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瘤细胞呈团、条索或弥漫分布,体积较大,呈多角形,胞质丰富嗜酸性,边界清楚。免疫组化:波形蛋白,钙结合蛋白和抑制素均阳性。2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睾丸间质细胞瘤。2例术后分别随访17、9个月未见复发。结论睾丸间质细胞瘤发病率低,临床易误诊,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尤其对年轻未育者,术中快速冰冻检查有助于手术范围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睾丸间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而提高睾丸间质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睾丸间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1例直接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均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其中1例精索残端及周围脂肪组织可见肿瘤细胞,精索静脉可见肿瘤浸润。术后分别随访24和6个月,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睾丸间质细胞瘤临床罕见,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确诊仍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外科手术是睾丸间质细胞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双侧睾丸间质细胞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睾丸间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报告1例双侧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术前诊断考虑为双侧睾丸间质细胞瘤,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示双侧睾丸间质细胞瘤,行睾丸肿瘤剜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睾丸间质细胞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睾丸肿瘤.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睾酮、雌二醇等性激素水平升高及男性乳房发育等症状对睾丸间质细胞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确诊仍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传统的手术方法采用根治性睾丸切除术,然而对于青春期前患者、双侧睾丸间质细胞瘤等患者,可以施行保留睾丸的肿瘤剜除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睾丸间质细胞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报告2例恶性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术前诊断睾丸间质细胞瘤.1例伴有肺部转移,1例患者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例均行病侧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证实均为恶性睾丸间质细胞瘤.术后1例行放射治疗.术后随访8~21个月,1例术后9个月可见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拒绝进一步治疗,随访8个月后失访.结论恶性睾丸间质细胞瘤比较罕见.通过患者术前睾酮、雌二醇等性激素水平的检查对恶性睾丸间质细胞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早期发现并行根治性患侧睾丸切除术是治疗恶性睾丸间质细胞瘤的有效方法;晚期肿瘤预后较差,放射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成人睾丸良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成人睾丸良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993~2005年间收治的15例睾丸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为体检时发现睾丸肿物,MRI、B超及术中冷冻切片活检是其主要诊断方法;行睾丸切除术3例,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术12例,病理检查证实表皮样囊肿9例,支持细胞瘤2例,支持细胞-间质细胞瘤3例,间质细胞瘤1例。术后2个月~11年随访,无复发及恶变。结论:睾丸良性肿瘤的术前诊断应引起足够重视,B超、MRI及术中冷冻切片活检具有临床诊断价值;治疗首选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术,这对于患者术后生理及心理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睾丸间质细胞瘤导致的无精子症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报告1例睾丸间质细胞瘤导致的无精子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患者男,24岁,已婚,因"婚后规律性生活1年未育"就诊,行精液检测示正常精液容量的无精子症。结果患者血浆促卵泡生成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水平明显被抑制,而雄烯二酮水平则明显升高,脱氢表雄酮水平正常,睾丸CT与盆腔核磁检查提示左侧睾丸占位性病变。行保留睾丸的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患者性激素水平完全恢复正常,生精功能部分恢复。术后随访第7个月,性伴侣已孕2周。结论睾丸间质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措施是睾丸切除术。对于肿瘤体积较小、青春期前和双侧睾丸间质细胞瘤的患者,保留睾丸的病灶切除术也许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睾丸间质细胞瘤临床罕见。本文报告1例双侧睾丸恶性间质细胞瘤.患者男性,62岁.因阴囊坠胀疼痛伴发热3月余以左睾丸精原细胞瘤收入院。检查:左睾丸8×5×5cm 大小,质硬,固定;右侧隐睾60多年,但可触及条索状质硬的肿块.血沉40mm/h.细胞学穿刺:双侧睾丸精原细胞瘤.在局麻下行双侧阴囊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右侧肿物与阴囊皮肤粘连,分离后切除肿物。病理诊断:双侧睾丸恶性间质细胞瘤(图略).讨论睾丸肿瘤约占男性肿瘤的1%.睾丸间质细胞瘤占睾丸肿瘤的2~3%.其恶变率为10%.截至1981年,世界文献中报告恶性间质细胞瘤21  相似文献   

8.
多睾症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35岁,发现右侧阴囊内二包块6年,无任何自觉症状。于2005年7月9日来门诊。体检:阴茎发育正常,阴毛分布均等,呈倒三角形。阴囊皮肤松弛,阴囊底部可见右侧2个、左侧1个大小相似的卵圆形突起。左侧突起物为睾丸约4.0cm×3.0cm×2.0cm,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无触痛。右侧2个突起物大小、质地、光滑度均与左侧睾丸相似,边界清楚、活动度好。双侧附睾及精索均无异常。临床诊断:右侧阴囊包块性质待查(多睾症?)。为明确诊断在局部麻醉下行右侧阴囊探查术。术中见右侧阴囊2个包块均为睾丸,大小、质地相同,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各自通过附睾与同一输精管相连。各切取米粒大小睾丸组织送检后缝合切口。病理检查:送检物均为正常睾丸组织,可见生精小管各级细胞及精子形成。病理诊断:(右侧)多睾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超声诊断LCT的经验,提高临床水平超声诊断LCT的经验,提高临床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4例,结合文献复习,归纳超声诊断睾丸间质细胞瘤的经验。结果:4例睾丸间质细胞瘤均为单发,左侧1例,右侧3例,均呈类圆形。肿物最小者:1.8 cm×1.5 cm,最大者:3.1 cm×2.5 cm,2例合并有睾丸鞘膜积液。2例肿物边界清晰,1例边界模糊,1例随访8个月后肿物边界由清晰转为模糊。4例肿物超声下为低回声,内部均可探测到血流,其中2例肿瘤内部血流丰富,1例肿物周边血流丰富,1例随访8个月后肿物周边环状血流转为内部丰富血流。结论:超声诊断LCT具有一定的规律:典型的散发性LCT,是一个孤立的低回声质量的肿块,与相邻的组织有明确的界限。它们表现出与典型的周边轮缘模式相关的内在高血管化。更大的病灶通常更易表现为分叶状和强烈的血管增生。LCT超声图像显示的特征虽不能确定病变的性质,但可以帮助外科医生决定是否选择行睾丸保留手术,或者对有生育需求的患者的可疑病灶进行主动监测,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睾丸原发性类癌的发生机制、组织来源、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术前经穿刺活检诊断为右侧睾丸类癌患者,行患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术。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术中发现右侧精索、输精管、睾丸、附睾鞘膜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浸润,术后纵行剖开标本见肿物呈实性,大小为3.5cm×3.0cm×1.8cm,切开肿瘤内含黄色断面。右侧睾丸大小约4.5cm×5.0cm×5.5cm,内有一灰白色占位,大小约3.5cm×3.0cm×1.8cm。结论睾丸原发性类癌是一种罕见的睾丸肿瘤,其组织起源有争议。该肿瘤应与精原细胞瘤、转移性类癌、支持细胞瘤及粒层细胞瘤等睾丸肿瘤常见病理类型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睾丸腺瘤样瘤的诊疗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睾丸腺瘤样瘤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和讨论。结果 2例患者入院诊断均为右睾丸肿物。病例1行右睾丸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化诊断为睾丸腺瘤样瘤,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无明显异常。病例2行右睾丸肿块切除术,结合术后病理学特征也诊断为睾丸腺瘤样瘤,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睾丸腺瘤样瘤较少见,临床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预后良好。手术切除是其选择性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我院1例罕见胃印戒细胞癌睾丸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在睾丸转移瘤与原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收治1例睾丸肿瘤患者,1年前曾行胃贲门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提示低分化印戒细胞癌,术后未予以放化疗,此次外院睾丸穿刺活检病理报告为低分化腺癌浸润或转移,考虑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行患侧根治性睾丸切除术。结果:术中见睾丸略增大,约4cm×3cm×2cm,质地硬,颜色呈淡红色,附睾大小、质地无异常。术后病理证实胃低分化腺癌合并印戒细胞癌转移。随访半年,临床症状好转。结论:胃印戒细胞癌睾丸转移非常罕见,特定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可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成人睾丸良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与治疗选择.方法 对2003~2010年诊治的16例睾丸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睾丸肿瘤病例术前经超声、CT或MRI、AFP和β- HCG检查,诊断13例考虑为良性病变,3例可疑恶性.术中行冰冻切片检查10例,其中7例行睾丸部分切除术,3例性质不定行睾丸根治性切除术.6例未行术中病理检查直接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后经病理诊断睾丸间质细胞瘤2例,成熟畸胎瘤4例,腺瘤样瘤3例,平滑肌瘤3例,皮样囊肿1例,混合肿瘤3例.术后随访2个月~12年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睾丸良性占位的术前诊断对手术处理方式选择非常重要,B超、CT或MRI、肿瘤标记物以及术中冰冻切片活检均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睾丸良性肿瘤的治疗应首选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并总结精索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精索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左侧阴囊内有-9.0cm×9.4cm×6.7cm肿块,B超检查示左侧阴囊内存在一非均质实性包块;MRI显示左侧阴囊内有实质性肿瘤,未见肿大淋巴结。血清肿瘤标志物13-HCG、CEA、PSA和AFP检查均无异常。手术切除肿瘤的同时行左侧阴囊部分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提示为多形性混合型脂肪肉瘤。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结论:精索脂肪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泌尿生殖系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检查结果确定;治疗以根治性睾丸切除术为主要方式,辅助放疗、化疗疗效不确切;预后与肿瘤组织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局部复发很常见,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人睾丸畸胎瘤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3例成人睾丸畸胎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2~28岁,平均24岁。术前阴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睾丸肿瘤直径1.6~10.0cm,平均5.6cm。3例腹盆腔CT检查均未见异常。3例睾酮水平、精液指标均正常,2例肿瘤标记物AFP、β-hCG均正常,1例升高。1例行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术;2例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结果 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5~80min,平均62min。术后病理诊断1例为皮样囊肿,1例为成熟性畸胎瘤,1例为伴有体细胞恶性成分的畸胎瘤。2例术后接受化疗。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1个月,3例均存活;3例术后睾酮水平、AFP、β-h CG、精液指标均正常;2例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1例术后6月AFP、β-h CG升高,发现腹膜后肿瘤复发。结论成人睾丸畸胎瘤临床少见,睾丸皮样囊肿则为罕见。青春期后型睾丸畸胎瘤有恶性行为,应尽早行睾丸根治性切除术,青春期前型可选择保留睾丸的手术。成人睾丸畸胎瘤的预后取决于肿瘤组织类型和病理分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腺间变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0例胰腺间变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行CT检查,根据肿瘤部位制订手术方案。术后进行后续放、化疗。采用电话和门诊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3月。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病理学特征、治疗过程及随访资料。对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连续性变量以贾±s表示,分类变量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结果10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胰头5例、胰颈部1例、胰体尾部4例。10例患者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扩大淋巴结清扫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门静脉重建术1例、全胰切除1例、胰体尾+脾切除术4例。病理检查:瘤体大小为2.0cm×2.0cm×2.0cm~14.0cm×12.0cm×9.0cm。肿瘤呈浸润性生长。5例胰头部肿瘤患者中,4例侵犯十二指肠、胆总管,1例侵犯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1例胰体尾肿瘤侵犯脾动脉。8例患者镜下见肿瘤侵犯神经,其中4例有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10例患者细胞角蛋白7阳性,其中1例波形蛋白阳性。10例患者中,1例失访,2例未接受后续治疗,6例接受吉西他滨化疗,1例行介入治疗。9例随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8~2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8例患者因肿瘤复发和转移死亡。结论胰腺间变癌是导管腺癌的特殊类型,恶性程度极高。该病确诊依靠病理检查,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指导手术方案,术后对放、化疗不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膜后肾上腺区Castleman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腹腔镜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1年收治的3例腹膜后肾上腺区巨大Castleman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行彩超、SCT平扫及增强等影像学检查,术前诊断为:腹膜后巨大淋巴增生症2例,静止性嗜铬细胞瘤1例。均行经服腹腔镜下肾上腺区肿瘤切除术。结果3例腹腔镜手术均顺利完成,1例术中出现血压波动,最高至180/115mEHg。手术时间平均1.5h;术中出血量平均80ml;切除肿瘤大小5.0cm×5.5cm×4.5cm~7.0cm×8.0cm×4cm。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平均7d出院。术后病理均证实为Castleman病。术后随访1~2.5年(平均1.5年),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彩超或SCT,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腹膜后Castleman病罕见,其中以局灶型多见。手术是其治疗首选。腹腔镜下切除途径视野清晰、利于操作、出血较少、恢复快,是治疗腹膜后复杂性Castleman病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54岁。上腹部疼痛1个月于2006年12月6日入院。既往无胃病史。查体:腹软,肝脾未触及,右上腹饱满,可触及一5.0cm×6.0cm大小包块,触痛明显,上界不清。胃镜检查:前壁偏小弯侧黏膜略隆起,大小约2.5cm×2.5cm,表面粗糙,散在糜烂。病理活检:胃腺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胃窦大弯侧见-3.5cm×2.2cm阴影,有增强,诊断:胃窦大弯侧间质瘤可能性大。临床诊断:早期胃癌,胃间质瘤(中度恶性)。于2006年12月9日在全麻下行根治性远端胃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胃窦前壁近大弯侧有一大小约7.0cm×6.0cm外生型肿块,边界清.未侵及黏膜.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梭形细胞瘤。胃窦近小弯侧黏膜有一大小约2.0cm×1.5cm肿瘤。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睾丸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原发性睾丸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1999年10月收治的39例原发性睾丸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精原细胞瘤20例(51.3%),非精原细胞瘤18例(46.1%),恶性淋巴瘤1例(2.6%)。临床表现以睾丸无痛性肿大为主,B超为低回声或回声不均团块,CT和MRI对诊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腹腔型隐睾恶变有重要价值。在根治性睾丸切除基础上采取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结果:3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年,随访率为76.9%。除2例Ⅲ期患者死亡外,其余均生存。结论:任何睾丸肿块均应排除肿瘤;B超应列为常规检查方法,CT和MRI有助于临床分期;肿瘤标记物对预后和疗效观察有一定参考价值;治疗方法应根据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而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3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2例表现为排尿时阵发性高血压,1例表现为间歇性肉眼血尿。肿瘤直径1.5~3.0cm。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TURBT术。结果:病理检查组织细胞多数为多边形,有的为梭形,富于嗜伊红细颗粒状胞浆,核分裂少见,间质富含毛细血管,个别细胞核有非典型性及多核瘤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CgA、NSE、Syn阳性,病理诊断为副神经节瘤。3例患者随访16~35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未见复发及转移,高血压治愈2例,明显改善1例。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的典型表现为与排尿有关的阵发性头痛、头晕等高血压发作症状,少数可表现为肉眼血尿;应用B超、CT、膀胱镜可做定位诊断,尿VMA和儿茶酚胺可作定性诊断;由于可能诱发高血压危象,术前不主张活检。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