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发性面中部骨折临床治疗的最佳手术方案和疗效。方法:58例多发性面中部骨折病例,年龄20~68岁,术前螺旋CT明确诊断、定位。手术采用头皮内冠状切口,切至骨膜下,沿骨面剥离,翻转前额头皮瓣至眶上并剥离眶上神经血管束,继而剥离显露鼻骨、眶外缘额骨眶突、颧骨、颧弓、上颌骨等部位。使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复位术。结果:58例多发性面中部骨折患者术后经过12~36个月的随访观察骨折全部愈合,面部形态良好,咬合关系恢复良好。结论:头皮内冠状切口+钛板坚固内固定复位术疗效可靠,面部不留瘢痕,是治疗多发性面中部骨折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皮冠状切口在面中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应用优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住的38例面中部骨折的患者,单纯颧弓骨折3例,颧弓伴眼眶外侧壁及眶下壁骨折8例,颧骨颧弓复合骨折9例,颧骨伴上颌骨骨折10例,额骨及眶上壁骨折8例,均采用发际缘内头皮冠状切口,加用附加切口的5例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38例面中部骨折的患者,术中暴露充分,术野清晰,骨折解剖复位良好;术后切口隐蔽,不影响面容,无继发畸形及功能障碍,无一例面神经损伤。结论:头皮冠状切口应用于面中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疗效满意,安全高效,不影响面容,患者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头皮冠状切口在面中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应用优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住的38例面中部骨折的患者,单纯颧弓骨折3例,颧弓伴眼眶外侧壁及眶下壁骨折8例,颧骨颧弓复合骨折9例,颧骨伴上颌骨骨折10例,额骨及眶上壁骨折8例,均采用发际缘内头皮冠状切口,加用附加切口的5例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38例面中部骨折的患者,术中暴露充分,术野清晰,骨折解剖复位良好;术后切口隐蔽,不影响面容,无继发畸形及功能障碍,无一例面神经损伤。结论:头皮冠状切口应用于面中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疗效满意,安全高效,不影响面容,患者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4.
张政  陈锴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1):496-497
目的 观察采用头皮冠状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面中部骨折的效果.方法 运用冠状切口入路,于发际后2.0 cm切开,充分暴露骨折部位,在直视下使骨折处达到解剖复位,微型钛板固定,从而恢复良好的外形和功能.结果 运用该方法治疗面中部骨折患者23例,均Ⅰ期愈合,术后6个月复查,两侧面部对称,张口恢复正常,咬(牙合)关系好.X线显示:骨折断端愈合良好,面形和功能恢复理想.1例左右不对称,1例眶外侧轻度塌陷,另外2例眶下区轻度塌陷,而颧弓处稍显突出.结论 冠状切口使术野暴露清楚,在直视下便于操作;切口隐蔽安全,不影响美观,微型钛板固定稳定,组织相容性好,是治疗面中部骨折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政  陈锴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6):496-497
目的观察采用头皮冠状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面中部骨折的效果。方法运用冠状切口入路,于发际后2.0cm切开,充分暴露骨折部位,在直视下使骨折处达到解剖复位,微型钛板固定,从而恢复良好的外形和功能。结果运用该方法治疗面中部骨折患者23例,均Ⅰ期愈合,术后6个月复查,两侧面部对称,张口恢复正常。咬骀关系好。X线显示:骨折断端愈合良好,面形和功能恢复理想。1例左右不对称,1例眶外侧轻度塌陷。另外2例眶下区轻度塌陷,而颧弓处稍显突出。结论冠状切口使术野暴露清楚,在直视下便于操作;切口隐蔽安全,不影响美观,微型钛板固定稳定,组织相容性好,是治疗面中部骨折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口内入路固定眶下缘骨折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96例眶下缘骨折行内固定术的患者手术入路进行分析。结果96例患者中,52例患者单纯从口内切口入路复位内固定眶下缘骨折,44例除口内切口外要经眶下睑缘切口入路复位内固定眶下缘骨折。全部96例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单纯经口内入路复位内固定眶下缘骨折可以减少切口,减轻创伤。当骨折为粉碎性骨折,单纯口内入路无法复位固定或伴有眶下壁骨折需修复眶底的必须经眶下缘再行切口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面中部骨折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一步提高面中部骨折的治疗水平。方法面中部骨折62例,术前均行上下颌带钩牙弓夹板固定,分别采用冠状切口、口内前庭沟切口和睑缘内眦切口,术中牵引复位恢复咬合关系,术后3d行橡皮圈颌间牵引,1周后拆除颌间牵引。结果咬合关系恢复正常57例;轻度咬合错位5例,经延长颌间牵引2~3周后基本恢复正常,3个月后复查X线片示骨折愈合良好。结论钛板坚强内固定加颌间牵引、结扎治疗面中骨折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眶颧复合体骨折合并眶底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颧眶复合体骨折合并眶底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81例眶颧复合体骨折合并眶底骨折患者根据骨折时间及部位选择性地采用冠状切口、下睑缘切口、口内切口,复位、固定骨折并行同期眶底重建.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摄双眶水平及冠状位CT、头面部三维CT像,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随访6~37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面形基本对称,开口度正常,58例复视基本消失,5例有不同程度改善;66例眼球内陷者中,60例基本矫正,4例内陷<2 mm,2例内陷2~3 mm.3例出现轻度下睑外翻,2例巩膜暴露,无人造骨片排异和移位出现.结论 颧眶复合体骨折合并眶底骨折应根据患者症状确定是否行眶底探查,颧弓及颧蝶缝是骨折复位的重要参考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眶-颧-上颌骨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003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因眶-颧-上颌骨骨折住院的患者64例,依据临床体征进行分析诊断并辅助CT检查,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 64例患者分别采用了眶周小切口、口内上颌前庭钩黏膜切口、头皮冠状切口或半冠状切口进行手术治疗.随访结果发现,骨折无移位、面部两侧对称或基本对称,张口度正常,咬合关系正常,无因手术导致的面部神经损伤,并且小型钛板无排异现象.结论 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该类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陈湘伟  成诗军 《中外医疗》2010,30(17):91-91
目的通过分析本院自2007年经头皮冠状切口联合颌前庭沟切口复位固定面上中部骨折的患者治疗情况,探讨联合治疗方案的效果,研究联合治疗的价值,对面部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本院自2007年以来收治的面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的对象为42例面部骨折患者中的35例,并对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指标为患者面部外形及功能效果。结果在术后的早期,有2例术后感染,2例出现大出血,6例出现眶上区麻木和感觉异常,3例出现于面神经损伤有关的症状和表现,经过2年的随访,2例脸部疤痕超过0.5cm,2例感觉异常,1例出现脸部神经颞支瘫痪,其他的恢复情况良好。结论一方面,冠状切口联合上颌前庭沟切口对脸部骨折的治疗具有优势。但手术过程中,切口有明显的疤痕,导致的原因有手术时间长,感染,出血等,但总体上治疗效果不错。  相似文献   

11.
严重的颌面部创伤在抢救过程中,首先是保证患者生命的安全,局部抢救治疗退居次要位置.在康复的过程中,忽略了颌面部骨折的治疗,造成面部畸形,咬合错乱.给后期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本文介绍采用头部冠状切口治疗面中部骨折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l手术方法与疗效1.l方法。全麻下行头面部冠状切口,切口在头部发际内1.scm~2.ocm处,两侧至耳前皱折处向下至耳屏前。切开前可用局麻药或生理盐水约150n。l加人1/500000~V400000肾上腺素注人骨膜上。以便于翻瓣及止血。切开皮肤全层.额部皮瓣在骨膜上向下剥离至眉弓平面上1.scm处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冠状切口在颧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我院自1994年以来应用冠状切口治疗颧骨骨折患者18例。结果 所有病例一期愈合,术后3mo X线检查,骨折愈合良好,外形满意。仅出现暂性2例额肌瘫痪,3例顶区皮肤麻木。结论 冠状切口位于发际内,面部不留瘢痕,且术野清晰,是颧骨骨折切开内固定术一种理想切口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7月~2011年6月我院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儿童四肢长骨干闭合骨折患儿134例。所有病例均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折X线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手术切口长度平均2.15 cm,平均手术时间为50 min。134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年(1~3年),无骨折再移位、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7周,术后平均6个月取出内固定。有2例患儿出现钉尾带来的软组织激惹及滑囊形成,取出内固定后消失。末次随访时患侧肢体长度较健侧平均过度生长0.75 cm,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功能与健侧相比无明显差异,5例患儿前臂旋转功能较健侧轻度受限,未见成角畸形。结论对完全移位的儿童四肢长骨干闭合骨折,闭合复位弹性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愈合快、预后好,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面中部骨折的复位固定及恢复面中部骨折外形及功能的治疗方法,评价小钛板固定面中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用小钛板固定的62例面中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功能和面容明显改善。62例病例中59例取得较满意的咬合关系,3例有不同程度的咬合干扰,此3例患者中合并张口受限及面部畸形1例,合并单纯张口受限及面部畸形各1例。结论: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辅助颌间牵引是治疗面中部骨折及恢复正常咬合关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寻下颌骨骨折手术治疗的径路及其优缺点。方法 口内切口,采用小型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52例下颌骨骨折。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根据患者开口度.咬合关系,X线示骨折对位,对线情况,评估其愈合情况。结果 52例患者伤口全部Ⅰ期愈合。50例咬合关系恢复到伤前咬合关系,2例出现局部咬合关系不良。术后张口度≥37mm,X线示骨折线对位良好。结论 口内入路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理想径路,避免了面部皮肤瘢痕;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较传统的颌间结扎固定及骨间钢丝固定优越。  相似文献   

16.
自体骨/固骼生移植治疗四肢良性骨肿瘤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骨/固骼生复合物应用在四肢良性骨肿瘤、瘤样病变骨缺损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06年12月,38例患者病理证实为四肢良性骨肿瘤;术中将病灶于外科边缘彻底刮除,根据病损情况选择自体骨颗粒加固骼生彻底紧密填塞骨缺损空腔;术后固定关节6周,避免负重。结果38例患者术后随访1—8年,平均3年6个月。所有病例均未见病变复发,4例发生轻度病理性骨折,1例术后切口渗液较多,1个月后停止渗出,切口愈合。其余病例均一期愈合。所有骨移植体X线片上显示理想的再生形态。结论自体骨/固骼生复合物应用在四肢良性骨肿瘤、瘤样病变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KhanP2型)的诊断,前外侧开窗复位植骨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及效果。方法:对28例胫骨平台KhanP2型骨折,常规行X线正侧位、CT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明确诊断。采用膝外侧"S"形切口,开窗法显露骨折端,复位、植骨、钢板螺丝钉内固定,同时处理合并韧带、半月板损,术后早期被动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所有骨折面复位满意,关节活动度大于90。,3例轻度疼痛,疗效满意。结论:对于胫骨平台KhanP2型骨折,术前应利用CT平扫及三维重建明确诊断,术中采用前外侧开窗直视下复位骨折+植骨+内固定术,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该方法治疗KhanP2型骨折骨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刘保池  刘立  李垒  司炎辉  陈辉  刘新  曹烨 《实用全科医学》2011,9(3):344-345,355
目的探讨血友病合并HIV/AIDS感染的围手术治疗措施和手术疗效。方法对9例血友病甲合并HIV感染者(全为男性,年龄20~54岁)术前检测免疫功能,规范手术操作程序,精细操作减少手术损伤,术前2 h输注凝血Ⅷ因子2 000 U,术中持续输注凝血Ⅷ因子2 000~4 000 U,术后继续应用凝血Ⅷ因子直到伤口愈合。有肝功能障碍者术中还需要输注其它凝血因子。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 8例手术中无严重的出血,1例合并肝功能障碍术中大出血,用损伤控制技术止血。无手术死亡。一类切口5例,伤口全部一期愈合,三类切口4例,2例伤口感染,2例一期愈合。术后6~12个月随访,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对血友病合并HIV感染者采用适当围手术期治疗,通过手术去除关键的病变,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切口多层次除皱术的临床应用范围和效果。方法 56例患者取颞部和额顶部小切口,应用皮下浅筋膜层,浅表肌腱膜系统(SMAS)层和骨膜下层分层剥离行除皱术。结果 56例患者术后满意,疗效良好,2例手术后小血肿,治疗后好转。结论对于轻、中度的中青年皮肤松垂患者,多采用面上中部皮下浅筋膜层和SMAS层两层平面除皱,可以达到较好效果;对于年老较重的患者,则需要增加骨膜下除皱,能有效改善鼻唇沟及眶颧颊皮肤皱纹。小切口多层次除皱术组织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除皱效果确切,是面部除皱行之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20.
曾卫平 《海南医学》2011,22(7):11-13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6例患者术前均经CT扫描及三维重建,全部采用后路和前外侧、后路和前内侧联合入路,后路小钢板和前侧锁定钢板联合固定,同时植骨。结果术后X线片检查示达到解剖复位12例,功能复位4例。1例切口皮缘坏死,经清创后愈合。16例均获12个月以上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5~9个月,平均7.8个月。Rasmussen评分结果:优7例,良5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7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可帮助医生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并后路小钢板固定和前侧锁定钢板联合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