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胡军飞 《中医药学刊》2006,24(12):2193-2194
范炳华主任医师是浙江省级名中医,擅长运动损伤和颈椎病诊断及手法治疗。他认为提高疗效的关键是使手法作用力深透病所。一方面是手法功力的累积,另一方面要讲究作用力的点、大小及方向的具体运用。文中介绍范师诊治运动损伤的经验及医案4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摇拔戳手法治疗外侧踝关节扭伤的在体力学参数的特点及患者个体特征(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等)对摇拔戳手法在体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同一手法操作者运用手法力学测量手套对60例外侧踝关节扭伤患者(男45例,女15例;年龄18~47岁,平均(26.4±4.74)岁)施行摇拔戳手法的操作,测量其在体力学参数(摇法、拔伸、拔伸操作时手指的最大作用力),探讨并分析摇拔戳手法在体力学参数特点及不同患者所具备的个体特征对摇拔戳手法操作带来的影响。结果:研究得到了摇拔戳手法操作手指作用力-时间曲线图,整个过程中拇指为主要施力者,作用力最大,示指及中指作用力次之。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拇指、示指、中指在摇转踝部时的最大作用力均与患者体质量有显著相关性,拇指、示指、中指拔伸、戳按踝部时的最大作用力与患者个体特征(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等)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摇拔戳作为一种复合手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拇指、示指、中指协同用力,具有轻柔、均匀、稳定、连续的特点。摇拔戳手法操作中,患者的体质量可以作为摇法作用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用手法的作用力治疗疾病是按摩原理的基础,无论是垂直的压强力还是水平的推动力均可概括为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两种作用力。固定的手法刺激是相对静止的,活动的手法刺激是相对运动的力。深浅层部位的轻重刺激和面积大小的强弱刺激是静动两种作用力在按摩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如何将这  相似文献   

4.
推拿治疗软组织损伤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推拿治疗软组织损伤的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对推拿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前后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及形态变化的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推拿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的机制.结果:通过各种适合的手法组合,配合相应的作用力的大小、作用力的方向、作用力的强度及作用时间,从而使软组织的形变复原,达到运动力学结构的重新平衡,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瘀血、渗出液的吸收及坏死组织的清除,加速组织修复,防止粘连形成,促使功能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
较多手法的动作结构中有腕部的各种不同类型运动 ,各手法腕部动作的作用 :在手法的运动周期内 ,可均匀增大或减小手法的作用力 ;向各方向均匀分布压力 ,并使作用力持久 ;控制手法的运动幅度 ;腕部运动多为互为相反的拮抗肌运动 ,这种运动方式是肌肉的交替收缩和伸展 ,因而肌肉不易疲劳 ,有利于动作的持久 ;有利于提高手法移动的灵活性等。笔者认为合理地运用腕部动作是手法达到”柔和”的关键 ,因此推拿手法腕部动作的正确与否 ,腕部动作的技巧运用是否合理 ,对于掌握手法”有力、持久、柔和、均匀、深透”的有机结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补泻"问题始终是《推拿学》研究的前瞻性问题之一。王国才老师主编的《推拿手法学》对手法补泻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推拿手法补泻,是通过医者手法作用力的大小,速度的快慢以及方向的不同等给机体一定的刺激,激发机体整体与局部的调控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及核心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卞金玲  张春红 《中国针灸》2003,23(5):287-289
介绍了石学敏院士率先提出的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即作用力的方向是决定补和泻的重要因素之一;捻转补泻与作用力的大小有直接关系;施行捻转补泻手法所持续时间的最佳参数为每个穴位操作1~3分钟;两次施术间隔时间的最佳参数为3~6小时等四大要素。使针刺疗法更具有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阐述石学敏院士对高血压病的认识、捻转补泻手法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并探讨石学敏院士提出的捻转补泻手法第一、第二定义的理论依据。认为气海失司、肝脾失和是高血压病的病因,提出"活血散风,疏肝健脾"治疗原则,取穴以人迎为主穴,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为辅穴,采用捻转补泻手法。明确实现捻转补泻手法的四大要素,即作用力的方向、作用力的大小、捻转手法操作时间、两次针刺间隔时间。有效推进了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规范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推拿手法的治疗效果主要靠力来体现,手法"力"产生的刺激量与动作运动的准确性、作用力的大小及频率等密切相关.其中手法动作运动可以通过专业演示、视频等形式被逐渐认识和掌握,但力大小、频率的动态变化无法直观、定量地展示,其蕴涵的手法技巧难以得到充分认识,因此领悟掌握手法技巧、成长为优秀推拿医生需要积累大量的经验,花费时间过长.  相似文献   

10.
(扌衮)法推拿是在一指禅推拿手法的基础上,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推拿手法,现已成为中医推拿临床常用的手法,由创始人丁季峰先生将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理论与传统中医学中的经络腧穴理论相结合,以一指禅推拿手法为基础创建而成,此手法既保持了一指禅推拿手法的柔和的节律性刺激特点,同时又具备了施术面积大、作用力强等优点,除头面、前颈及胸腹部外,其他部位均可使用,特别适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肌肉丰厚处,尤其在肩背部推拿时应用较多.  相似文献   

11.
振颤是按摩常用手法,如能掌握得当,运用娴熟,则能大在提高疗效及拓宽治疗范围。但由于本法操作起来内动外不动,通过手部和前臂静止性用力产生振动,幅度小,频率密集。其作用力可直透深部组织。对医者来说,则需具备一定臂力与内劲,加之意念集中施术部位,故体格消耗也相对大于其他手法,本法因而又被称为“运气按摩”之常用手法。  相似文献   

12.
法推拿是在一指禅推拿手法的基础上 ,于 2 0世纪 4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推拿手法 ,现已成为中医推拿临床常用的手法 ,由创始人丁季峰先生将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理论与传统中医学中的经络腧穴理论相结合 ,以一指禅推拿手法为基础创建而成 ,此手法既保持了一指禅推拿手法的柔和的节律性刺激特点 ,同时又具备了施术面积大、作用力强等优点 ,除头面、前颈及胸腹部外 ,其他部位均可使用 ,特别适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肌肉丰厚处 ,尤其在肩背部推拿时应用较多。但是 ,现今许多医师在运用法临床治疗疾病时 ,仍常出现手法变…  相似文献   

13.
试论推拿手法的三大基本要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拿医学,起自东方,源于中华。古称按摩,后称推拿。推拿按摩,实则一也。都是以两种手法的名称,来统称各种推拿按摩治疗手法,犹如用来统称针法和灸法一样。只是由于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人们的习惯称呼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推拿手法之医疗作用的好坏强弱,将取决于推拿手法的熟练程度(即施术者的功底及对推拿手法的灵活技巧程度);推拿手法的作用力(即推拿手法的用力大小、用力方向、用力形式、作用时间和作用频率等);和推拿手法的着力点(即被刺激的部位、皮  相似文献   

14.
推拿手法是中医推拿的核心内容,目前对其分类主要有:手法动作形态分类、手法作用分类、阴阳分类、五行分类、力学特征分类等。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观察推拿的过程,是医者对患者施加外力的过程。推拿治疗的表现形式,是医者运用自己的手或其它肢体部位,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施加一定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15.
浅谈八极门武术劲力、身法、步法在推拿术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推拿称为“揉筋骨”似乎更确切一些。因无论是哪种推拿流派,使用哪类手法,对人体操作时用多大的力,你的作用力必须深透到筋骨处,也只有通过对人体深层组织及筋骨用按揉、滚揉、推揉、点揉等多种复合手法的操作,才能起到活血化瘀、通经活  相似文献   

16.
王海龙 《河北中医》2011,33(5):800-800
1按摩传承中的问题 近年来,经络的实质性实验研究、神经定位分析、按摩穴位与部位的局部解剖、手法作用力、频率、角度的计量及现代影像学的测量等研究使中医按摩在精确性与客观化上有了显著的进步。但对按摩手法的深透性、患者整体状况的观察与把握,疾病的洞察和辨证思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IDH)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中医骨伤手法是该病非手术疗法酋选的重要手段。“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从心转,法从手出”是《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针对手法诊治所凝练的核心内容,其作用力的轻重、缓急、节律等手法力学要素的变化规律是诠释“法从手出”的关键内容,也体现了中医骨伤专家手法临证诊治经验的精髓。直观、定量的动态再现骨伤专家“法从手出”的手法操作,作为临床手法操作力学培训的要点,对保障手法施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高手法临床疗效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柱运动枢纽对脊柱运动的调控制约作用,揭示中医整脊手法的科学原理,为提高整脊手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标准化,杜绝误伤提供依据。方法:从形态解剖,特别是椎体与下关节突关节面夹角测量,运动力学作用力线和X线片观察。结论:枢纽对脊柱运动起带动、制约的调控作用。中医整脊主要手法是依据枢纽对脊柱运动的调控原理。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以腰椎牵引,悬腿压腰为主要手法治疗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使得在牵张作用力下加大椎间隙对突出物形成回吸力,同时以调整腰脊柱力学平衡为基点,达到松解神经根粘连及部分结构的代偿恢复。  相似文献   

20.
推拿手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但缺乏简单、直观、可视化程度高的研究方法。同一手法的操作形式多种多样,效果参差不齐。运动捕捉技术能够追踪标记物体在三维空间的运动轨迹,通过收集、记录、测量物体的运动学和生物力学参数,对其运动规律进行分析。该技术的出现使得将手法操作中作用力的大小、方向、时间、速度等要素定量化成为现实,也使对推拿手法的研究从主观化、经验化转向规范化、可视化、客观化,为推拿手法的临床推广和传承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