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3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针刺治疗)、反馈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和综合组(肌电生物反馈结合针刺治疗),每组21例。分别于入组前、疗程结束后进行胫骨前肌表面肌电峰值(surface electromyogram signal,sEMG)、踝关节活动度(ankel range of motion, AROM)和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limbs,FMA-L)检测,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胫骨前肌功能、AROM和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sEMG、AROM和FMA-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3组患者sEMG、AROM和FMA-L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治疗前后sEMG、AROM和FMA-L评分差值均高于针刺组及反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和针刺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偏瘫足下垂均有一定效果,将两者联合运用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于靖  赵沂敏 《北京医学》2010,32(10):804-806
目的探讨肌电诱发神经肌肉电刺激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3组,第1组为常规康复治疗组;第2组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神经肌肉电刺激;第3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测定上述患者肌肉静态及收缩时肌电值,应用简式Fugl-Meyer功能评价表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分别予以评价和比较。结果第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肉静态及收缩时肌电值、应用Fugl-Meyer评价表进行评分的分值均有显著性提高,在改善下肢运动功能上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和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P〈0.05)。结论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可以用于偏瘫患者足下垂治疗,其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方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相似文献   

3.
李昌柳  李争鸣  胡东  陈锐  阳初玉  胡才友 《广西医学》2009,31(10):1427-1429
目的观察肌力训练结合中频治疗对重症偏瘫躯干无力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2例重症偏瘫躯干无力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采用肌力增强训练配合调制中频电刺激治疗)和对照1组21例(采用肌力增强训练治疗)、对照2组20例(采用调制中频电刺激治疗)。比较3组治疗6、12个疗程后的疗效。结果6个疗程后。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SC(P〈0.05)。12个疗程后,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力增强训练结合中频治疗对重症偏瘫躯干无力患者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围绝经期性交痛的效果。方法选择就诊的327例围绝经期性交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7例患者单独使用凯格尔运动法,观察组17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FSFI评分、盆底肌力及肌电检测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FSFI评分都有所提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盆底肌肌力增强(P<0.05),静息、10 s慢肌和后静息异常肌电值治疗前后均有所改善;对照组则无明显增高。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疗法治疗围绝经期性交痛安全且疗效确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6)和对照组(n=34),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治疗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不同的针法可以诱发肌张力或缓解肌张力,激活人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以提高偏瘫肌肉的紧张度,使瘫痪肌肉恢复机能.针灸技术与现代肌电生物反馈技术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肌电触发功能性电刺激对偏瘫患者步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23例偏瘫足下垂的患者,分成单纯接受康复训练组和康复加肌电触发性电刺激组。两组病人每天治疗1次,每次1小时,整个疗程1个月。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前后进行步行中踝关节活动范围、步速和步频的测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由此表明,患者步态的改善主要取决于康复训练的效果,肌电触发功能性电刺激并未明显进一步改善步态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肌电触发电刺激联合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72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析因设计方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n=18).常规治疗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BWSTT组、肌电触发电刺激组(触发组)、肌电触发电刺激联合BWSTT组(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相应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及积分肌电值(iEMG)评定.统计学处理采用析因设计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治疗前各组Fugl-Meyer评分、CSI评分及iEM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WSTT组和触发组脑卒中患者下肢Fugl-Meyer评分均提高(P<0.01),CSI评分及腓肠肌iEMG数值均降低(P<0.05);使用肌电触发电刺激、BWSTT对Fugl-Meyer评分、CSI评分及iEMG数值存在交互作用(P<0.05),提示肌电触发电刺激与BWSTT联合干预对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更佳.各组iEMG结果与Fugl-Meyer评分和CSI评分一致.结论 肌电触发电刺激和BWSTT均可减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缓解肌痉挛,二者联合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iEMG在脑卒中肌张力评价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45例中风偏瘫住院病人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正反馈训练(治疗组),同时设立对照组45例中风偏瘫病人以对照,由医生督促其进行每日半小时的自我功能锻炼,两周后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肌电上升能力较对照组高(P<0.01),肌力恢复较对照组明显。提示将肌电生物反馈仪应用于中风康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吕金龙 《浙江医学》2016,38(23):1913-1914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早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早期合并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神经肌肉电刺激,对照组仅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李雪芹  庞洪波 《安徽医学》2008,29(4):446-447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发病在4周内的脑卒中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治疗组应用AM800生物反馈治疗仪,对偏瘫上肢进行每天20分钟肌电触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记录下疗程开始与结束时,伸腕时肌肉最大收缩时肌电幅值(EMG),Fugl-Meyer(FMA)上肢运动功能积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自我照顾中的进食,梳洗,穿上衣项目评分。结果治疗后各组观察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经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治疗后,两组EMG,FMA,FIM评分的差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生物刺激反馈对脑卒中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电力医院2011年3月~2013年8月采用生物刺激反馈联合常规盆底肌功能锻炼的76例患者(治疗组)和2009年3月~ 2011年2月采用常规盆底肌功能锻炼及康复治疗的69例脑卒中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精简问卷(SQLP)评分、尿动力学指标、盆底肌群肌电水平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8% (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SQLP评分为(13.0±2.6)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4.9±2.5)分和对照组治疗后的(22.8±2.0)分(均P<0.05);膀胱最大收缩压、尿道闭合压力和残余尿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膀胱充盈初始感觉也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尿动力学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盆底肌群肌电水平也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的水平(均P<0.05).结论 生物刺激反馈联合常规盆底肌功能锻炼及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和阴道哑铃训练对产后妇女盆底肌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118例产后妇女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采用阴道哑铃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功能康复情况。结果两组产妇经过康复治疗1.5个月,盆底肌强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和阴道哑铃训练可以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  相似文献   

13.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丽琼 《中国医疗前沿》2013,(10):105-105,112
目的观察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2年9月于我院接受盆底肌康复治疗的255例产后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择同期250例产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产妇仅用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调查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有所缓解,治疗后盆底肌肌力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者盆底肌达Ⅳ级以上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85,P〈0.05);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的正规康复训练可以很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联合应用生物反馈及电刺激可以增强治疗效果,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低频电刺激预防宫颈癌术后尿潴留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对照研究,评价低频电刺激在预防宫颈癌术后尿潴留及术后盆底肌力恢复方面的价值。方法对我科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宫颈癌Ia2-Ⅱb1期,行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的部分患者共32例,随机分成研究组(n=18)和对照组(n=14)。研究组采用膀胱操+低频电刺激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传统的膀胱操治疗,观察两组术后排尿及盆底肌力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11.11%,低于对照组50.00%,P〈0.05;研究组术后盆底肌力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预防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效果优于传统方法;且对宫颈癌术后盆底肌力恢复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探讨重点肌群强化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安全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接受脑卒中偏瘫治疗的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严格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锻炼组与对照各63例。其中2组均接受现代功能康复技术的步行训练与平衡训练,锻炼组在上述基础上强化加入髋外展肌群的训练,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使用Berg平衡评分量表以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分别对2组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进行评定,治疗结束后持续随访直至半年后,记录患者跌倒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BBS,Holden的功能步行分类级别较治疗之前有着明显的改善。组间比较锻炼组的评分级别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随访半年后,治疗结束的半年内锻炼组患者发生跌倒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锻炼的基础上增加重点肌群的锻炼可以明显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加快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59例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药物、针灸及康复训练,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治疗时间为4W。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评价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ADL积分显著改善(P〈0.05或P〈0.01),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较常规治疗方法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7.
    
李红  童光磊  张敏  易昕  蔡云飞 《安徽医学》2013,34(8):1070-1073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 75例下肢痉挛脑瘫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运动疗法;研究组37例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MAS评分、GMF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快速降低肌张力,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张泽  赵海红 《当代医学》2013,(36):86-87
目的:分析Bobath技术和MOTOmed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痉挛型偏瘫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Bobath技术和MOTOmed训练系统进行训练,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肌张力比较、CSS评分和CMFM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改善,但是研究组患者三项评分改善情况更为显著,肌张力在治疗后评分为(2.3±0.6)b、CSS评分为(11.3±0.4)b及CMFM评分为(65.14±6.04)b,与对照组和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下肢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结论 Bobath技术和MOTOmed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具有很好的疗效,临床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面肌功能训练在口僻患者麻痹面肌功能康复中的作用,并作出评估。方法将39例口僻患者按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甲组17例,乙组22例。甲乙两组均口服强的松40mg/d顿服,连续10天后逐渐减量;阿昔络韦500mg ivgttq8h,以抗病毒治疗;辅以维生素B1100mg im qd、维生素B12 500 g im qd,以营养神经。乙组同时配合面肌功能训练。连续治疗30天后总结临床疗效,并进行面肌功能评估。结果甲组总有效率64.7%,乙组总有效率86.3%。乙组疗效明显优于甲组(〈0.01)。两组康复时间比较,乙组明显短于甲组(〈0.01)。结论面肌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面肌功能状况,配合药物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能缩短麻痹面肌的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