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环鸟苷联合干扰素治疗树枝状角膜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将45例树枝状角膜炎随机分为2组,第1组24例(男22,女2),用无环鸟苷(ACV,acyclovir)联合人类白细胞干扰素治疗;第2组21例(男14,女7),用无环鸟苷及安慰剂治疗。按双盲法进行治疗观察。对象均为单纯疱疹病毒分离所证实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涂3%无环鸟苷眼膏每日5次。每日晨第1组用人类白细胞干扰素滴眼一次,第2组用安慰剂滴眼一次。治疗的第3、5、7、10及15天进行检查。治愈标准为原角膜溃疡处无荧光素着色。结果:第1组治愈时间平均3.9天,第2组平均7天,统计学上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在治疗中共发现角膜表层弥漫性点状上皮病变5例(第1组3例,第2组2例),但中止治疗后2~5天该病变消失。作者在讨论中指出:De Koning等(1982)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Pentacam Schiempflug成像系统研究假性剥脱综合征(PES)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前节形态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共收集31例(42眼)白内障合并PES患者接受白内障摘除术,选27例(42眼)无PES的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组.Pentacam检测术前和术后1~3mo的眼内压(IOP),前房深度(ACD),前房容量(ACV),前房角宽度(ACA)和瞳孔直径(PD).t检验检测术前和术后的变量.结果:PES组术前平均IO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7).两组在术前和术后的ACD,ACV,ACA,IOP值差异在1~3mo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PES组的IOP下降更为显著;两组ACD,ACV和ACA的增量相似.PES组术前PD值明显高于术后(P<0.05).两组IOP,ACD,ACV,ACA和PD的变化在术后3mo均趋于稳定.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均可显著降低患眼的IOP,增加ACD,ACV和ACA的值,无论患眼是否患有PES.ACD,ACV,ACA,PD和IOP的变化在术后3mo趋于稳定.尽管PES组IOP下降更为明显,但无论白内障眼是否患有PES,术后均表现出相似的眼前节特征.PES患者早期接受白内障摘除术不仅能加深前房,且可使IOP稳定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糖尿病代谢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眼前节参数的变化。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我院内进行超声乳化术或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90例(90只眼)糖尿病代谢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超声乳化术)和对照组(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观察眼压(IOP)、前房深度(ACD)、前房容量(ACV)、前房角宽度(ACA)、瞳孔直径(PD)和视力,并对比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IOP、ACD、PD、ACV、ACA等眼前节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两组患者的IOP、ACD、PD、ACV、ACA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ACD、ACV、AC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IOP、PD低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的视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均出现后囊膜破裂、后囊膜混浊、角膜水肿、葡萄膜炎、虹膜损伤等术后并发症,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 8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 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术对比,超声乳化术治疗糖尿病代谢性白内障患者的效果较好,有效改善术后眼前节参数,降低患眼的IOP、PD,增加ACD、ACV、ACA,降低术后并发症,利于患者术后视力的较好地恢复。  相似文献   

4.
黄俊珺  董学梅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2):2318-2320
目的:观察运用益气养血祛风法(黑睛退翳汤)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复发的HSK患者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滴眼液和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对于具有虹膜睫状体炎症及角膜内皮炎症的患者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治疗,酌情给予氟米龙滴眼液滴眼;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黑睛退翳汤治疗4wk,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愈的患者治愈后6mo内疾病复发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疾病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mo后,治疗组CD4+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CD8+比例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益气养血祛风法中药黑睛退翳汤联合常规抗病毒西药治疗,能更好地治疗HSK并预防其复发,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测定并比较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青光眼患者房水中的TNF-α的含量,并探讨其在硅油眼继发青光眼中的发病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切人点.方法 选取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青光眼及术后无眼压升高、行硅油取出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单纯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所有病例行手术时抽取未稀释的房水约0.1~0.2 ml,-70℃深低温冰箱冻存备用.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房水标本中的TNF-α的含量.用SAS V8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第Ⅰ组14例,房水中TNF-α含量平均(1.0404±0.2449) ng/ml,第Ⅱ组16例,房水中TNF-α含量平均(0.6894±0.3152) ng/ml,第Ⅲ组17例,房水中TNF-α含量平均(0.7099±0.1992) ng/ml.经统计学分析,房水标本中的TNF-α含量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8.65,P=0.0007,P<0.05),第Ⅰ组与第Ⅱ组、第Ⅲ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而后两组间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房水标本中TNF-α的含量在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青光眼的患眼中明显升高,TNF-α可能是硅油眼继发青光眼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的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血明目片对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眼底出血临床治疗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2006-09/2009-09我院收治的72例72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眼底出血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治疗,Ⅰ组为和血明目片(38例38眼);Ⅱ组为复方血栓通胶囊(34例34眼)。疗效判定标准:(1)治愈:最佳矫正视力恢复到出血前病例记录或患者陈诉的视力水平;(2)显效: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较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眼底出血就诊时的病例记录提高3行以上;(3)有效: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较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眼底出血就诊时的病例记录提高1行以上;(4)无效: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较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眼底出血就诊时的病例记录未提高或下降。结果:随访6mo后,72眼观察病例中,最佳矫正视力68眼有不同程度提高,总有效率94%;显效率31%(72眼,22眼显效),治愈率10%(72眼,7眼治愈)。其中,Ⅰ组总有效率为97%(38眼,37眼有效);显效率39%(38眼,15眼显效),治愈率13%(38眼,5眼治愈)。Ⅱ组总有效率为91%(34眼,31眼有效);显效率21%(34眼,7眼显效),治愈率7%(34眼,2眼治愈)。Ⅰ组与Ⅱ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1),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血明目片治疗静脉栓塞性眼底出血临床有效,能明显消除积血,改善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探讨辛伐他汀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和病变的疗效.方法 92例(174眼)2型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89眼)和对照组46例(85眼).两组均给予常规降血糖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20 mg睡前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仅,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CRP)的表达,通过眼底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观察评价疗效,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NF-α分别为(18.22 4.06)ng·L-1、(19.62±4.39)ng·L-1,hs-CRP水平分别为(5.56±2.21) mg·L-1,(6.06±1.98)mg·L-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血清TNF-α、hs-CRP水平均无明显下降(均为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血清TNF-α、hs-CRP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3个月仍有进一步的下降(均为P<0.01).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血清TNF-α、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视网膜改善的疗效也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辛伐他汀可以降低患者血循环中炎症因子的水平,这可能是其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毛越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0):1918-1920
目的:探讨卡波姆眼用凝胶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干眼症患者120例240眼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120眼)和对照组(60例120眼),两组患者均给予聚乙二醇滴眼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卡波姆眼用凝胶,疗程为1mo.对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眼部症状评分[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Ⅰ(SchirmerⅠtest,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FL)]、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泪液中IL-1β 和TNF-α 水平、OSDI和FL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BUT和SⅠt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泪液中IL-1β水平、TNF-α 水平、OSDI、BUT、SⅠt、FL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65,P=0.024).两组患者中无1例出现眼部不适症状和药物不耐受.结论:卡波姆眼用凝胶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聚乙二醇滴眼液,且不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碘苷、阿糖腺苷和三氟胸腺嘧啶核苷是当前治疗疱疹性角膜炎的三种有效药物,但均能引起眼部副作用,如结膜充血、水肿及浅层点状角膜炎,而无环鸟苷(acyclovir,ACV)则系无此等不良反应的一种新型抗病毒药。作者用ACV和阿糖腺苷治疗疱疹性角膜炎,对其疗效进行比较。选例和方法:未经抗病毒药治疗的73例(其中68例为树枝状,5例为地图状)角膜炎,发生症状不超过14天,采用随机双盲法进行药物治疗,涂用3?V和3%阿糖腺苷眼膏,每日5次,共涂14天。开始治疗后第2、4、7、10、15和21天进行复查,用荧光素染色测定病损数及其大小。角膜上皮修复为有效;病损扩大、病情恶化、7天无变化或14天来完全愈合为无效;局部停药14~21天角膜炎复发也视为无效。结果:ACV和阿糖腺苷两药治疗组分别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飞秒LASIK术后早期前房参数的变化情况。

方法:收集2014-01/06在我院就诊符合常规手术适应证并接受飞秒LASIK手术的患者共90例90眼,其中男47例47眼,女43例43眼,年龄18~33(平均22.38±3.96)岁。根据屈光度分为三组:A组:轻度近视组,30例30眼,≤3D; B组:中度近视组,30例30眼,>3~6D; C组:高度近视组,30例30眼,>6D。分别于术前、术后1,3mo行Pentacam检查测量前房相关参数,包括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ACV)、前房角(ACA)变化值。

结果:所有手术顺利,无并发症。A,B,C组术前与术后1,3mo时ACD和AC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术后1,3mo时ACD和ACV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术后1,3mo时ACD和AC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无论A组和B组还是C组,AC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度与ACD,ACV,ACA变化值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飞秒LASIK术后早期引起前房参数变化,包括ACD变浅,ACV变小,但对周边前房角无明显影响,对屈光手术后行内眼手术患者有进一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羟苯磺酸钙与降糖药联用对伴有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眼底微循环及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5-12眼科住院的伴有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98例126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64眼)和对照组(49例62眼);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卡波糖片和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 比较两组患者12mo后的临床疗效,血糖控制效果、血清HIF-1α、VEGF检测,以及眼部功能。

结果:治疗12mo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视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12mo两组患者的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mo后,治疗组患者的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沉、红细胞压积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的视网膜睫状后短动脉和中央动脉的PSV、ED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mo后,两组患者的HIF-1α和VEGF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HIF-1α水平分别为35.90±11.36、 46.75±12.08mmol/L,VEGF水平分别为89.72±13.61、110.30±16.74mmol/L,治疗组的HIF-1α和VEG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羟苯磺酸钙与降糖药联用治疗伴有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眼底微循环,缓解病情进展,下调HIF-1α和VEGF水平,抑制血管增生。  相似文献   


12.
三氟胸腺嘧啶核苷(TFT、F_3T、Trifluorothymidine)已广泛用于治疗疱疹性疾患,效果良好而几无毒性。近来研制成功的无环鸟苷(ACV、Acyclovir)为作用更强的抗病毒剂。本文作者用上述两药治疗疱疹性角膜炎,对其疗效进行比较。未经抗病毒及/或皮质激素治疗的树枝状角膜炎59例,采用随机双盲法进行药物治疗,涂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12/2011-01复杂性眼外伤患者59例107眼,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采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观察组31例54眼)和采用常规手术(对照组28例53眼),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视力、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视力情况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视力水平正常率(视力正常:>0.1)为31.5%,明显高于手术前与对照组手术后;手术成功率包括功能治愈和解剖治愈: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87.1%,观察组患者发生继发性青光眼3眼(5.6%),角膜变性3眼(5.6%),视神经萎缩2眼(3.7%),并发症发生率为14.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明显提高了复杂性眼外伤的治疗效果,有效降低了致盲率,是较为有效的复杂性眼外伤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早期应用拉坦前列腺素眼液预防屈光回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患者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试验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三组,每组50例100眼。试验组患者术后第1d开始使用拉坦前列腺素滴眼液1次,3mo后停用。阳性对照组早晚点噻吗洛尔眼液2次,3mo后停用。空白对照组不点任何降眼压类药物。观察术前、术后1wk;1,3,6,12,24mo裸眼视力(UCVA)、主觉验光、角膜前表面曲率、角膜后表面曲率、眼压、BUT测定、Schirmer试验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试验组与阳性对照组未出现1例屈光回退病例,试验组48例能够坚持3mo内每天用一次拉坦前列腺素眼液,阳性对照组仅有41例能坚持3mo内每天用2次噻吗洛尔眼液,有统计学差异。空白对照组出现4例屈光回退病例,与试验组有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BUT、Schirmer试验无明显差异。结论:拉坦前列腺素眼液可有效预防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屈光回退,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激光术后应用复方樟柳碱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和预防复发的效果。方法:将156例158眼CSC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86例86眼采用激光联合复方樟柳碱治疗,对照组70例72眼采用氪黄激光联合复方丹参+肌苷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效果和复发率方面的差异。结果:激光联合复方樟柳碱组治愈率为94.2%(81/86),平均治愈时间34.8±8.6d,复发5例5眼,占5.8%;激光联合复方丹参+肌苷组治愈率为75.0%(54/72),平均治愈时间68.4±16.8d,复发18例18眼,占25.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治愈时间天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氪黄激光联合复方樟柳碱治疗CSC安全、有效,对缩短病程、防止黄斑区光损伤的进展,并修复损伤的视网膜非治疗区,改善视网膜功能和降低复发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薛秋萍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6):1123-1124
目的:探讨典必殊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无环鸟苷,ACV)滴眼液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的疗效。方法:将43例46眼HSK患者随机分两组,典必殊治疗组23例25眼,贝复舒对照组20例21眼,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浅层型全部治愈,深层型典必殊治疗组有效率87.5%,贝复舒对照组有效率60.0%,治愈时间典必殊治疗组平均12d,贝复舒治疗组平均17d;复发率典必殊治疗组34.8%,贝复舒对照组55.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典必殊联合阿昔洛韦治疗HSK,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能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降低复发,尤其对深层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复方樟柳碱II号治疗眼外肌麻痹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II号治疗眼外肌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40只眼)后天性眼外肌麻痹患者(已排除颅内占位及脑梗塞、重症肌无力)随机分为复方樟柳碱II号治疗组及激素联合维脑路通对照组,每组各20例(20只眼)。治疗组用复方樟柳碱II号2ml行患眼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连续治疗2~4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强的松20mg,每天1次,口服维脑路通200mg,每天3次,10d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连续治疗2~4个疗程;观察两组病例复视消失时间、眼位及眼球运动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20例中治愈18例(90%),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20例中治愈12例(60%),好转5例,3例无效。两组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樟柳碱II号治疗眼外肌麻痹能明显提高治愈率,无并发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益气解毒方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益气解毒方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SK)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诊断为复发性HSK患者 13 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60例、对照 1组 3 8例和对照 2组 3 4例 ,分别口服益气解毒方、银翘散和维生素 ,同时联合无环鸟苷眼水点眼治疗 3 0天后 ,停用眼水 ,继续口服药治疗 2疗程 ,并对各组治愈后患者随访 2年 ,其中治疗组 5 4例 ,对照 1组 2 3例 ,对照 2组 19例。结果 治疗组病程和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1)。治愈患者随访 ,治疗组复发率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1) ,治愈后第一次复发平均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迟 ,治疗后 1年内平均复发次数较治疗前年 1年内明显减少 (P <0 0 1) ,而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临床应用益气解毒方治疗复发性HSK可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 ,减少复发次数 ,具有较好的抗复发效应 ,从而降低其致盲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伴有糖尿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及眼表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7-01/2019-01我院收治的190例190眼接受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伴有糖尿病的ARC患者(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接受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无糖尿病的ARC患者230例230眼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变异系数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OSDI评分、BUT、SⅠ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变异系数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wk,1、3mo,OS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均P<0.01);对照组患者术后1wk,1mo OS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均P<0.01),术后各时间点OSDI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wk,1mo BUT,SⅠt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3mo与术前相比无差异(P>0.05)。且两组之间BUT对比,观察组BUT更低,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1wk,1、3mo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相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术后1wk,1mo较治疗前有差异(P<0.05),术后3mo与术前相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改变相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伴有糖尿病的ARC患者手术耐受性低,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泪膜稳定性与基础泪液分泌均与治疗前有显著变化,并且其特征较无糖尿病的ARC患者更加明显,临床应加强术中以及术后保护角膜内皮以及眼表面组织的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杨阳  周引群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902-1904
目的:探究复方樟柳碱治疗麻痹性斜视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丙二醛(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影响。
  方法:以2008-06/2014-12收治的70例70眼麻痹性斜视患者为治疗组,以2000-10/2008-01收治的70例70眼麻痹性斜视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治疗共进行两个疗程,总计28d,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恢复状况及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 MDA 和 SOD 含量,评估复方樟柳碱对麻痹性斜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MDA和SOD的影响。
  结果:治疗组中治愈54例54眼(77%),好转14例14眼(20%),无效2例2眼(3%),总有效率97%;对照组中治愈32例32眼(46%),好转21例21眼(30%),无效17例17眼(24%),总有效率为76%,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SOD及MDA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OD水平均升高, MDA水平均降低,但治疗组SOD升高及MDA降低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复方樟柳碱对于麻痹性斜视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良好疗效可能与其较显著提高患者血清 SOD 含量、降低MD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