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调控血管生长作用强、特异性高,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显著;VEGF特异性受体也绝大部分只在内皮细胞表达。因此,VEGF及其受体就成为肿瘤治疗的理想靶点。通过抑制VEGF的释放、中和刚释放出的VEGF以及阻断VEGF与其受体的结合等途径,可以抑制肿瘤血管形成,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过其特异性受体(VEGFR)发挥生物学功能,在肾细胞癌中高表达,与肿瘤新生血管密切相关。近年来针对VEGF、VEGFR及信号传导通路的靶向治疗倍受关注。本文对此作~综述。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血管生成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目的 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对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相关文献回顾,总结VEGF研究的进展,介绍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中的重要地位已经被证实。在众多的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因素中,VEGF起到最基础和最关键的作用。针对VEGF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包括应用VEGF抑制剂、腺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等。结论 VEGF是主要的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物质,针对VEGF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给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最重要的一种血管生成因子。VEGF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增加血管通透性,以诱导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因而VEGF及其受体VEGFR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对VEGF和VEGFR家族成员及其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与骨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及渗透的分子,在血管渗透、血管的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VEGF的表达,对探讨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观察病情进展、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细胞生长调控的作用机制。 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VEGF在12例ICC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外源性重组人源VEGF(rhVEGF)处理ICC细胞株Huh28后,采用细胞计数检测细胞生长情况,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rhVEGF处理后Huh28细胞中VEGF受体VEGFR1及VEGFR2的表达情况。使用特异性抗体分别阻断VEGFR1及VEGFR2,通过ELISA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采用慢病毒shRNA构建稳定敲低VEGFR2的ICC细胞株Huh28-shVEGFR2(实验组)和对照细胞株Huh28-shNC(对照组)。采用Huh28-shVEGFR2及Huh28-shNC细胞在10只裸鼠中构建皮下瘤模型,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 结果VEGF在ICC肿瘤组织中蛋白表达水平上调,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外源性rhVEGF可以促进Huh28细胞生长,抑制细胞凋亡,而对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rhVEGF处理后Huh28细胞中磷酸化的VEGFR1及VEGFR2表达水平升高(P<0.05)。VEGFR2抗体可以显著逆转rhVEGF介导的抗凋亡作用(P<0.05),而VEGFR1抗体则无明显效果。皮下瘤模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肿瘤生长在实验组中受到显著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VEGF是通过VEGFR2依赖的信号通路抑制ICC细胞凋亡,从而促进ICC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脑胶质瘤中自分泌现象.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方法 ,检测74例脑胶质瘤中肿瘤细胞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和VEGFR2的表达,取其中42例检测VEGF的表达的情况.结果 VEGF在胶质瘤中表达强度与肿瘤病理级别明显相关(P<0.05,r=0.331);VEGFR1、2在胶质瘤瘤细胞中表达强度吸光值分别为:正常组织(0.2104±0.0297)和(0.2100±0.0257);WHO I(0.2328±0.0194)和(0.2324±0.0186);WHOⅡ级(0.2533±0.0155)和(0.2514±0.0147);WHO Ⅲ级(0.2709±0.0203)和(0.2720±0.0149);WHOⅣ级(0.2906±0.0282)和(0.2834±0.0285);表达强度与胶质瘤病理级别明显相关(P<0.01,r=0.748;P<0.01,r=0.754).结论 在脑胶质瘤中存在VEGF的旁分泌和自分泌现象,并与病理级别有关.  相似文献   

8.
垂体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垂体瘤中的表达,探讨VEGF与垂体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2例垂体瘤组织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计数.结果 VEGF蛋白表达阳性者37例,阴性者5例;微血管密度(MVD)在阳性组为47.93±15.82,阴性组为18.12±4.39,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VEGF表达与MVD之间存在相关性(r=0.79,P<0.001).结论 VEGF存在于垂体瘤组织中,VEGF表达与垂体瘤血管形成密切相关,提示VEGF在垂体瘤中可能作为一种旁分泌因子,刺激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肿瘤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过其特异性受体(VEGFR)发挥生物学功能,在肾细胞癌中高表达,与肿瘤新生血管密切相关.近年来针对VEGF、VEGFR及信号传导通路的靶向治疗倍受关注.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乙酰肝素酶(Hpa)是一种内切糖苷酶,可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中的硫酸乙酰肝素,破坏其完整性,同时释放在细胞外基质中储存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有利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本研究旨在探讨Hpa、VEGF与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血管新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近来有较多报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增强血管通透性的细胞因子,参与微血管病变的病理过程。VEGF在肾脏组织中含量丰富,主要由肾小球足细胞合成分泌。VEGF通过与表达于内皮细胞及足细胞上的VEGF受体结合以旁分泌与自分泌的方式而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包括。肾脏的胚胎发育、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与结构的完整性、肾脏血管的再生与修复。局部的肾组织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参与了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现就有关VEGF及其受体与。肾脏疾病的研究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瘢痕疙瘩(Keloid,K)又叫瘢痕瘤,发病机制不清,具有侵袭性生长和手术后容易复发的特点,是困扰整形外科医生的难题。研究表明,肿瘤血管期的启动是有瘤细胞产生的促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血管生成因子所诱发,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生理及病理血管再生中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长有  原银栋  宋今丹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11):1385-1386,i000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骨折愈合中的自分泌作用。方法利用鼠股骨闭合性骨折模型,应用组织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观察骨折不同的愈合修复阶段中骨痂的组织学变化,检测各种相应骨痂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VEGFR1(Flt-1)和VEG-FR2(KDR/Flk-1)的mRNA的表达。结果骨折愈合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组织学变化过程,骨痂内的膜内化骨,软骨形成,软骨内化骨等过程可同时或连续出现。vEGF(251bp)及受体Flt-1(272bp)和KDR/Flk-1(252bp)在骨折后第7、14天的软骨性骨痂(软骨组织)和骨性骨痂(小梁骨-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中均同时清晰表达。表达信号均匀,强度较大。结论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软骨性骨痂和骨性骨痂中的软骨-骨细胞系统共表达VEGF及其两种受体,提示VEGF自分泌作用参与骨折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以VEGF为基础的肾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71年Folkman即提出抗血管生成能治疗恶性肿瘤的假说,30多年的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受体为靶点的肿瘤生物治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明显的疗效,我们即将迎来以VEGF为基础的肾癌分子靶向治疗时代。现将有关VEGF与肾细胞癌的基础研究以及临床试验治疗结果作一介绍,供同行们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参考。  相似文献   

15.
RNA干扰(RNAi)是正常生物体内抑制特定基因表达的一种现象,它是指当细胞中导入与内源性mRNA编码区同源的双链RNA(dsRNA),该mRNA发生降解而导致基因沉默的现象。利用RNAi技术干涉VEGF表达,达到抑制肿瘤发展和转移的研究已较为广泛。膀胱癌生长、转移不仅有VEGF表达增多,同时发现VEGFR表达亦增高,成为RNAi的新靶点。现主要综述以VEGF/VEGFR为靶点的RNAi技术在膀胱癌治疗研究中的优势、发展前景以及存在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治疗骨肉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Li Y  Wang D  Gao F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3):225-228,T005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抗体对骨肉瘤OS 732细胞株血管形成及瘤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 ,为从抗血管生成途径治疗骨肉瘤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 ,通过解剖显微镜下血管计数、原位铺片、组织切片HE染色及PCNA免疫组化和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VEGF抗体对肿瘤血管形成、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结果 VEGF抗体组血管密度 [给予抗体第 8天时为 (30 6± 4 6 ) ]明显低于对照组 [给予抗体第 8天时为 (5 1 0±6 9) ],瘤细胞较对照组减少 ,肿瘤细胞凋亡指数 (16 98± 4 81)显著高于PBS对照组 (3 75± 0 73) ,增殖指数两组差异不明显 ,同时VEGF抗体组凋亡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增多 ,增殖期微血管内皮细胞少见。 结论 VEGF抗体能够显著抑制骨肉瘤OS 732血管形成 ,抑制内皮细胞增殖 ,促进内皮细胞凋亡 ,可能是VEGF抗体发挥抗血管生成作用的途径之一 ,并通过抑制血管形成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最终达到抑制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AT1RA)-氯沙坦对链脲佐菌素(STZ)大鼠肾小管间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68表达的影响。方法:用Wistar大鼠建立STZ诱导的糖尿病(DM)模型,设正常对照组(C)、糖尿病组(D)和糖尿病+氯沙坦治疗组(DA)。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肾小管间质VEGF和CD68的变化。结果:VEGF及CD68在DM大鼠肾小管间质部位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DA组给予氯沙坦治疗可使VEGF及CD68在肾小管间质表达降低。VEGF与CD68在肾小管间质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氯沙坦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VEGF和CD68表达,减轻肾小管间质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bcl-2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和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结肠癌患者手术切除后石蜡包埋标本中VEGF、TGF—β1、bcl-2的表达,并根据血管内皮计数判定微血管密度(MVD)。结果结肠癌组织中VEGF、TGF—β1与bcl-2表达主要见于细胞胞浆内,较正常结肠组织表达明显增高。VEGF,bcl-2阳性的结肠癌组织MVD值明显高于VEGF,bcl-2阴性组织中MVD值(P〈0.01);TGF—β1阳性癌组织与TGF—β1阴性癌组织MVD值无明显差异性。结论结肠癌组织中VEGF、TGF-β1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的形成,bcl-2抑制肿瘤细胞凋亡,VEGF和TGF—β1与bcl-2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外伤性皮肤溃疡表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用抗VEGF抗体及CD34抗体染色6例皮肤溃疡患者的溃疡活检标本。结果 正常人表皮VEGF基本无染色;将整个皮肤溃疡标本分为正常部、周边部、边缘部及中心部:正常无染色;周边部表皮上层VEGF明显染色;溃疡组织边缘部在表皮下层明显表达VEGF;溃疡组织中心部表皮无染色。CD34染色显示真皮毛细血管增生,管腔扩张,以周边部和边缘部真皮毛细血管增多显著。结论 外伤性皮肤溃疡表皮分泌VEGF,促进血管新生和管腔扩张,对溃疡的愈合产生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鼠缺血后肢骨骼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鼠缺血后肢侧枝代偿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动态变化。为外源性VEGF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切除SD大白鼠右后肢全长股动脉,随机分为9个时间组:造模后1、3d、1、2、3、4、6、8及12周,各组5只动物。分别于造模前后和观察期末检测双后肢大、小腿肌肉Fit-1、Flk-1蛋白及mRNA表达,各组观察期末实验动物后肢动脉DSA检查。结果 (1)缺血后3d,5只大鼠右后肢出现溃疡(11.11%);2周后,4只大鼠后肢溃疡愈合,而1只趾端坏疽(2.22%)。(2)缺血后2周,患肢侧枝形成达到高峰,12周时仍可见侧支血管显影。(3)缺血早期(3周内),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均较健侧显著增强(P〈0.05);缺血中期(3~8周)。VEGF和Flt-1表达迅速下降,Flk-1仍表达;缺血后期(8周后),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均低至极低水平,与对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肢体缺血后自身的血管新生不能完全满足缺血组织的需要。(2)缺血早期外源性的VEGF补充是不必要的;缺血中期补充VEGF是适宜的;缺血后期在应用VEGF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干预受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