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部慢性放射性溃疡创面应用下斜方肌岛状肌皮瓣修复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 自1992年~1998年12月应用下斜方肌岛状肌皮瓣移植修复颈部放射性溃疡创面49例。结果 49例颈部创面I期愈合,未出现新溃疡。结论 下斜方肌岛状肌皮瓣具有血管恒定、面积大的特点,是修复颈部放射性溃疡的优良供区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带蒂组织瓣转移手术修复肢体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疗效。方法 选择肌瓣、岛状皮瓣、岛状肌皮瓣转移 ,直接修复缺损或转移肌瓣表面植皮覆盖。结果  2 9例慢性骨髓炎和 6例外伤后软组织缺损创面 ,肌瓣、岛状皮瓣、岛状肌皮瓣转移修复疗效满意。结论 带有营养血管的肌瓣、皮瓣肌皮瓣转移手术 ,一期修复肢体创伤、骨髓炎等所致的骨缺损腔及软组织缺损创面 ,效果好 ,因不需吻合血管 ,手术相对简单 ,临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3.
岛状臀大肌肌皮瓣在臀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岛状臀大肌肌皮瓣在臀部软组织缺损尤其是骶尾部褥疮修复中的应用。方法:以臀大肌臀上动脉穿出点为旋转轴,利用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交通支所在的臀大肌外缘肌为蒂,以旋转点至缺损区最近点为肌皮瓣蒂长度,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进行肌皮瓣设计,形成岛状肌皮瓣,肌皮瓣面积稍大于缺损区创面。蒂部仅含臀大肌外缘肌肉,宽度1.5~2.0cm。沿设计线切开皮肤找到臀大肌臀上动脉穿出点及臀大肌外缘,向远端解剖,在臀大肌下形成的岛状皮瓣,通过皮下隧道将肌皮瓣转移到缺损区,逐层缝合切口。供区视大小可行直接拉拢缝合或邻近皮瓣转移或植皮修复。结果:应用岛状臀大肌肌皮瓣修复臀部软组织缺损7例,术后肌皮瓣全部成活,被修复处色泽、厚度及外形均满意。结论:岛状臀大肌肌皮瓣血供丰富,血管恒定,抗感染能力强,切取及转移方便,是修复臀部软组织缺损尤其是骶尾部褥疮的理想肌皮瓣。  相似文献   

4.
岛状肌皮瓣在颈胸部难治性创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岛状肌皮瓣在颈胸部难治性创面中的应用经验。方法1994年8月~2004年12月,收治98例颈胸部难治性创面患者,男42例,女56例;年龄21~68岁。病程3h~13个月。胸前部29例,颈部28例,项部18例,腋下或腋窝部15例,胸侧壁8例。创面范围6cm×4cm~20cm×15cm,其中感染创面27例,骨外露48例,心、肺等胸腔器官外露7例,深部重要血管、神经外露33例。根据创面所在部位、性质及致病因素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岛状肌皮瓣修复。其中岛状胸大肌肌皮瓣28例,岛状背阔肌肌皮瓣34例,岛状斜方肌肌皮瓣19例,岛状腹直肌肌皮瓣17例,皮瓣切取范围8cm×6cm-35cm×15cm。结果术后92例创面Ⅰ期愈合,肌皮瓣全部成活;6例肌皮瓣部分坏死,经对症处理后成活。83例获随访2周~5年,皮瓣色泽正常、质地良好,均获得满意功能和外形。结论修复颈项部创面可选用岛状胸大肌肌皮瓣、岛状背阔肌肌皮瓣、岛状斜方肌肌皮瓣;修复胸部创面可选用岛状背阔肌肌皮瓣、岛状腹直肌肌皮瓣;根据创面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岛状肌皮瓣修复颈胸部难治性创面可获得满意功能和外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岛状胸锁乳突肌肌皮瓣在面颊部复合组织缺损尤其是面颊部洞穿性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以胸锁乳突肌上端为蒂部,蒂部包含枕动脉,以乳突尖下2 cm处为肌皮瓣旋转轴点,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进行肌皮瓣设计,以该点至缺损区最远点为肌瓣的长度,肌瓣宽度以稍大于创面宽度即可,但最大宽度不宜超过7 cm,下界不超过锁骨下2 cm.沿设计线切开,切断胸锁乳突肌起点,在胸锁乳突肌下分离切取皮瓣.蒂部仅包含胸锁乳突肌而不带皮肤.肌皮瓣经蒂部与缺损之间皮下隧道转移至缺损区,逐层缝合切口.供区视缺损大小可行直接拉拢缝合或邻近皮瓣转移或植皮修复.结果 应用岛状胸锁乳突肌肌皮瓣转移修复面颊部组织缺损12例,其中面颊部软组织肿瘤10例,颊部洞穿性缺损2例,术后肌皮瓣全部成活,被修复处色泽、厚度及外形均尚满意.结论 岛状胸锁乳突肌肌皮瓣血供丰富,血管恒定,切取及转移方便,是修复面颊部较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的理想肌皮瓣.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岛状胸锁乳突肌肌皮瓣在面颊部复合组织缺损尤其是面颊部洞穿性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以胸锁乳突肌上端为蒂部,蒂部包含枕动脉,以乳突尖下2 cm处为肌皮瓣旋转轴点,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进行肌皮瓣设计,以该点至缺损区最远点为肌瓣的长度,肌瓣宽度以稍大于创面宽度即可,但最大宽度不宜超过7 cm,下界不超过锁骨下2 cm.沿设计线切开,切断胸锁乳突肌起点,在胸锁乳突肌下分离切取皮瓣.蒂部仅包含胸锁乳突肌而不带皮肤.肌皮瓣经蒂部与缺损之间皮下隧道转移至缺损区,逐层缝合切口.供区视缺损大小可行直接拉拢缝合或邻近皮瓣转移或植皮修复.结果 应用岛状胸锁乳突肌肌皮瓣转移修复面颊部组织缺损12例,其中面颊部软组织肿瘤10例,颊部洞穿性缺损2例,术后肌皮瓣全部成活,被修复处色泽、厚度及外形均尚满意.结论 岛状胸锁乳突肌肌皮瓣血供丰富,血管恒定,切取及转移方便,是修复面颊部较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的理想肌皮瓣.  相似文献   

7.
上斜方肌肌皮瓣在修复颈及口底缺损已有不少报道,我们应用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枕部、肩背部和侧颈部缺损取得较好效果。 本文介绍3病例。例1为枕后癌肿,因头皮为烧伤疤痕,无法应用局部头皮瓣,而采用下斜方肌皮瓣修复;例2为肩背部癌肿切除后应用对侧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例3为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改良的胸大肌岛状肌皮瓣在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延长血管蒂及改善皮瓣血运的可行性.方法 自2002年至2009年,对11例颌面部软组织缺损创面,应用改良的胸大肌岛状肌皮瓣进行修复.术中通过彻底松解血管蒂(胸肩峰动脉胸肌支),完全断开蒂部肌肉组织,将血管蒂从锁骨后骨膜下穿过,以增加血管蒂长度.切取皮瓣远端时携带部分腹直肌前鞘,并保留肋间血管的穿支与胸肩峰动脉胸肌支远端的吻合血管,以改善皮瓣远端的血运.结果 11例患者获随访2~36个月,胸大肌岛状肌皮瓣未发生坏死或部分坏死.2例患者术后发生腮腺漏,1例发生口腔内霉菌感染,1例发生轻度睑外翻.结论 改良的胸大肌岛状肌皮瓣在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中可以延长血管蒂,增加转移范围,并具有改善皮瓣远端血运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鼻咽癌患者在接受大剂量的放射治疗后,如处理不当往往会引发放射性溃疡创面,难以处理且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作者自1987年以来应用斜方肌岛状肌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溃疡创面3例,获得较好效果。本组男1例,女2例。年龄40~48岁。患者有鼻咽癌病史5~12年,经放射治疗后,颈部出现溃疡史1~3年。溃疡创面经常流脓性分泌物有1例,且并发颈静脉大出血。3例均经应用斜方肌岛状肌皮瓣得以修复。切取皮瓣面积最小为10 cm × 10 cm,最大10 cm×18cm。皮瓣全部成活,效果满意。 3例皮瓣均获得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头颈部深度电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 2007年起,应用下斜方肌肌皮瓣转移修复5例头颈部严重电烧伤患者创面。结果 5例下斜方肌肌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24个月,头颈部外形和功能恢复满意,无肩胛下垂畸形。结论 下斜方肌肌皮瓣血运可靠,手术切取简便安全,抗感染能力强,对肩关节影响小,是修复头颈部深度电烧伤创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Horch RE  Stark GB 《Head & neck》2000,22(5):513-519
BACKGROUND: Various reliable local flaps can be used to cover soft tissue defects of the posterior neck. Among others, the (either vertical or transverse) trapezius myocutaneous flap is a reliable option in this context. However, for defects with a diameter larger than 15 cm, these flaps require skin grafting of the donor site. METHODS: To prevent this additional morbidity we describe a contralaterally based bilobed trapezius musculocutaneous flap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two elderly patients with large tumors of the posterior neck in palliative situations. RESULTS: This novel approach makes use of a standard vertical skin paddle to cover the neck, together with a transverse cervical flap in a bilobed design to primarily close the paravertebral donor site. CONCLUSIONS: The bilobed technique allows the primary closure of massive soft tissue neck wounds. Preservation of the accessory nerve to the superior fibers of the trapezius muscle permitted normal arm elevation in our patients.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应用垂直斜方肌肌皮瓣同期修复头颈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8年6月-2010年2月,采用垂直斜方肌肌皮瓣同期修复头颈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32~76岁,中位年龄54岁。眼眶区基底细胞癌2例,腮腺鳞状细胞癌侵及皮肤2例,颌下腺恶性混合瘤2例,鼻咽癌放疗后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舌鳞状细胞癌1例,枕部皮肤鳞状细胞癌3例。患者肿瘤TNM分期均为T3或T4病变。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范围13 cm×6 cm~25 cm×13 cm,采用大小为14 cm×7 cm~26 cm×14 cm的垂直斜方肌肌皮瓣修复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11例肌皮瓣全部成活,1例术后10 d肌皮瓣边缘坏死,经换药后延期愈合。2例术后7 d拔除引流后1周内背部供区出现少量皮下积血、积液,经抽吸加压包扎后皮瓣愈合。11例患者术后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2年。9例患者随访期内未见肿瘤复发,肌皮瓣外形满意,双肩外展功能良好;术后3个月1例眼眶区基底细胞癌复发;1例鼻咽癌患者术后12个月死于脑转移。结论垂直斜方肌肌皮瓣手术操作简便,组织瓣有足够长度,血供丰富,可满足头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上斜方肌皮瓣、骨肌皮瓣的血供和探讨修复颌面部缺损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用32例成人颈部标本,对上斜方肌皮瓣、骨肌皮瓣的营养血管、行径、分支分布等进行解剖观察,并设计上斜方肌皮瓣、骨肌皮瓣,采用带蒂的方式应用于临床共18例,其中修复颊部缺损8例,舌再造3例,修复口底缺损4例,修复下颌骨缺损3例。结果 上斜方肌和肩胛冈是由颈横动脉分出的颈浅动脉升支和肩胛冈支营养。临床应用除1例皮瓣面积过大有少许皮肤坏死外,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修复效果满意。结论 该皮瓣具有血管解剖位置恒定,血供丰富,皮瓣面积大,手术方便,易成活等优点,适合于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找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理想修复方法。方法:对97例口腔颌面部缺损,根据缺损部位、性质、范围,分别采用鼻唇沟皮瓣(6例),邻位滑行皮瓣(13例),Abbe瓣(4例),胸大肌肌皮瓣(17例),颈阔肌肌皮瓣(14例),下斜方肌肌皮瓣(4例),前臂皮瓣(13例),额瓣(6例),颞肌筋膜瓣修复(6例),舌瓣(11例),腓骨肌皮瓣(3例),观察修复效果。结果:97例区域组织瓣中,胸大肌肌皮瓣坏死1例,下斜方肌肌皮瓣尖端坏死1例,另1例胸大肌皮瓣术后放疗后坏死(术后4月),其余皮瓣存活,外形基本满意。所有患者均能进食,97%能正常饮食(食饭),其余可流质饮食。舌、腭、咽、口底肿物T3以上,术后语音轻度影响。结论:采用以上多种区域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建议应尽可能采用邻近带蒂皮瓣;对于较大缺损修复主要是修复组织缺损,采用不同组织修复缺损,对进食、语音影响似区别不大,日后尚需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带肋胸膜的肋骨-胸大肌复合瓣联合修复晚期舌癌根治术后软硬组织大型缺损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6例累及同侧口底和下颌骨并越过中线的晚期舌癌患者实施舌颌颈联合根治术,开胸切取以胸肩峰动静脉为血管蒂的带肋胸膜的肋骨(第5肋).胸大肌复合瓣即刻修复根治术导致的全舌、口底和下颌骨大型复合组织缺损,其中胸大肌肌皮瓣用以重建全舌和口底,肋骨瓣则用以修复患侧下颌骨。结果6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肋骨.胸大肌复合瓣全部成活,术后口腔、颈部和胸部创面均一期愈合。重建全舌、口底和面下部形态良好,上下颌咬合关系正常,下颌骨无偏斜,语言和吞咽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带肋胸膜的肋骨.胸大肌复合瓣修复口腔颌面大型软硬组织缺损安全可靠,开胸切取肋胸膜不会导致患者术后胸廓运动和呼吸功能异常及其他胸肺部并发症,而且制备简便,带肋胸膜确保了肋骨-胸大肌复合瓣中肋骨的血运。  相似文献   

16.
颈部高压电烧伤的修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颈部高压电烧伤的修复方法. 方法 1985年以来笔者单位共收治37例颈部高压电烧伤患者,清创后采用背阔肌肌皮瓣、斜方肌肌皮瓣、颈阔肌肌皮瓣、胸大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联合胸大肌肌皮瓣移植修复创面. 结果 除3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坏死带宽1~2 cm)外,其余皮瓣成活,移植局部外观、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颈部高压电烧伤后,早期彻底清创并采用带蒂肌皮瓣及联合皮瓣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或肌瓣修复小腿和膝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9例小腿和膝周软组织缺损患者均采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或肌瓣转移修复,7例采用肌皮瓣,2例采用肌瓣,封闭创面。供瓣区直接缝合。结果:9例患者缝匠肌肌皮瓣或肌瓣均存活良好,供瓣区愈合良好。1例肌瓣上植皮一期成活。1例患者肌瓣上植皮愈合稍差,经换药后创面愈合;1例患者肌皮瓣远端颜色发暗,经换药后创面愈合。9例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2年,皮瓣色泽良好,质地柔软,无骨髓炎及窦道形成。结论:采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或肌瓣是修复小腿和膝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游离皮瓣与肌皮瓣修复小腿及足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应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肩胛皮瓣,胸脐皮瓣三种方法修复小腿及足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21例,分析其可行性与优点。结果:皮瓣全部成活,一期愈合18例,延期愈合3例。随访1~2年,皮瓣、肌皮瓣色泽正常,质地柔软。皮瓣臃肿6例,其余外观良好。行走及负重功能以及供区无明显功能受限。结论:应用游离皮瓣与肌皮瓣修复小腿及足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修复面积大,能充分利用受区“废置”的血管以及抗感染能力强,促进早期功能锻练,质地好,一期能完全修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Zheng Z  Hu DH  Zhu XX  Han JT  Wang YJ  Li N  Han F  Xu MD 《中华烧伤杂志》2010,26(4):263-267
目的 总结探讨头面颈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游离皮瓣修复方法 . 方法 2007年7月-2010年5月,笔者单位共收治此类患者31例,包括头皮缺损10例、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颈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其中由外伤引起的皮肤软组织缺损20例,瘢痕挛缩松解后继发缺损11例.采用游离皮瓣(背阔肌皮瓣13例、侧胸皮瓣3例、肩胛皮瓣5例、股前外侧皮瓣10例)修复创面,皮瓣面积8 cm×5 cm~25 cm × 18 cm. 结果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均一次性愈合.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6.7 d.28例患者随访2个月,皮瓣外观、功能良好. 结论 以显微外科为基础的游离皮瓣移植可一次性修复头面颈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