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联合应用DWMRI和MRA进行影像学诊断,并与常规MRI的临床检查结果 相比较.结果 对于超早期以及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DWMRI联合MRA能够显示出常规MRI无法探查的病灶;此外,MRA能够快速探查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详细了解病变的位置与程度.结论 DWMRI联合MRA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同时了解脑实质与脑血管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有效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2.
三维CT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临床上经DSA证实的12例(共15个病灶)脑血管病变的患者行三维CTA检查。采用表面遮盖显示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伪彩技术观察脑血管病变的立体形态和空间毗邻关系;采用仿真内镜技术和透明化技术相结合观察病变血管的内部情况;并应用电影功能快速回放以动态观察。结果:三维CTA对15个病灶中除1个动脉狭窄未能显示外,其余病变能清晰辨认,包括6个动脉瘤,6个动静脉畸形,1个动脉狭窄,1个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结论:三维CT血管造影作为一种血管病变的诊断,并有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敏感成像(HR-SWI)在脑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脑血管畸形的患者行常规MR序列和HRSWI扫描。其中8例同时行MRA检查,31例行增强检查。结果:45例患者均在HR-SWI上清晰显示畸形血管,其中海绵状血管瘤26例,动静脉畸形5例,静脉瘤11例,Sturge-Weber综合征3例。结论:SWI显示血管畸形更清晰,明显优于常规序列,可为临床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并有助于脑血管畸形的确诊。  相似文献   

4.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43例脑血管病变和颅内肿瘤患者行CTA检查,全部病例均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维容积重建(3D-VR)等技术显示脑血管,对脑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结果:43例患者CTA脑血管主干及1~3级分支血管显示率为100%;CTA检查未见异常4例,动脉瘤20例,血管畸形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7例,脑肿瘤4例,其中21例行DSA检查,13例行手术治疗;与DSA比较,CTA对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12/13),CTA清晰地显示了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其详细关系,CTA显示的瘤体小于手术所见;CTA显示的畸形血管团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与DSA及手术所见相符;CTA显示脑血管狭窄、中断部位、形态与DSA一致;CTA显示了肿瘤与周围血管和颅骨间的三维关系。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各种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及显示血管与其他颅内病变的三维空间关系具有重要价值,是诊断颅内病变的重要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在颅内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35例脑血管和颅内肿瘤行CTA检查,全部病例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11例动脉瘤患者应用仿真内窥镜技术进行三维重建显示脑血管;分析脑血管显示情况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结果:①35例患者CTA均可显示1~4级脑动脉。②CTA和DSA检查脑血管均未见异常7例。③脑动脉瘤11例,均行DSA检查。C队与DSA比较,敏感性为100%,在显示瘤颈方面优于DSA。11例中6例行手术切除,与手术结果比较,3例CTA与手术所见一致,另外3例CTA显示的瘤体小于手术所见。④脑血管畸形8例,7例经手术治疗,6例CTA在显示畸形血管团大小、部位、深度,引流静脉和供血动脉的方向、数目与手术结果一致,CTA误诊1例;5例行DSA检查,3例CTA显示的畸形血管团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与DSA结果一致,2例DSA未见异常。⑤颅内肿瘤8例,均经手术证实,CTA显示的肿瘤大小、部位及与周围血管、颅骨的关系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⑥静脉窦栓塞1例,CTA可清晰显示栓塞部位、范围。结论:16层螺旋CTA安全、方便、快速,能提供近似实体的解剖概念,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是诊断脑血管疾病及颅内肿瘤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夹层 (aorticdissection ,AD)是一种自然预后较差的血管疾病。本病在临床上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国外Parodi等[1] 于 1991年应用ESG(endovascularstent graft)治疗肾下腹主动脉夹层 ,199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首先将ESG血管腔内置入技术应用于胸主动脉真性动脉瘤和夹层的治疗 ,并取得了满意效果[2 ] 。国内近年来也有应用此方法治疗主动脉夹层成功的病例报告[3 ] 。笔者收治 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 ,并成功地对其进行了人造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术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患者 男 ,5 0岁。 3个月前因车祸后…  相似文献   

7.
自Egas Moniz[1]于1972年采用X射线和碘对比剂来显示脑血管用于诊断脑部病变及1958年第1例经导管冠状血管造影术诞生起,经导管血管造影成为血管成像的金标准.但经导管血管造影具有创伤性并伴有1.5%~2%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且费用较高[2].随着技术设备的发展,无创或微创血管检查方法逐步用于临床,如超声多普勒成像[3-4]、核磁共振血管成像[5]和CT血管成像[5-6],尤其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以其高质量的血管成像被临床广泛用于筛查和显示血管性病变,大大提高了血管性病变的诊断能力, CTA无论在成像技术和临床应用方面尚未达到技术的终点,其技术方法仍然在发展中.本文着重对CT硬件和与其相关的血管成像软件及CTA的物理原理做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下肢血管介入对糖尿病严重下肢血管病变合并糖尿病足的临床价值及糖尿病足的预后情况。方法:40例2型糖尿病伴严重下肢血管病变并有外科截肢手术指征的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行下肢血管成形术 药物治疗 局部换药。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 局部换药。分别在术后5天、30天、60天、90天观察并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下肢血管内径及足部溃疡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下肢血管内径、溃疡愈合情况及截肢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糖尿病下肢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零回波时间(ZTE)技术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脑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与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脑血管畸形患者17例,采用ZTE技术进行MRA扫描成像,对比常规时飞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OF-MRA)和脑血管造影,分析ZTE-MRA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特异性。 结果:17例脑血管畸形患者常规TOF-MRA显示异常11例,ZTE-MRA则能全部显示病灶;TOF-MRA显示异常11例中有6例显示病灶范围不全,只有主干异常血管没有分支异常血管;ZTE-MRA全部完全显示病灶范围,包括主干和分支异常血管均显示清楚。 结论:ZTE技术MRA采用接近零TE技术成像,消除湍流、漫流血液影响,能够准确显示异常血管,较常规TOF法MRA显示清晰,可靠性和特异性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相比较有差异,可初步取代有创性DSA检查。  相似文献   

10.
磁共振磁敏感成像技术在脑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磁敏感成像(SWI)技术在脑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疑有脑部血管畸形的患者,应用MRI自旋回波T1WI、T2WI序列、SWI技术进行平扫,最小信号强度投影(MinIP)法图像重建。其中另有11例动静脉畸形和4例烟雾病者同时行MRA检查。结果31例患者均获得了清晰的畸形血管图像,其中海绵状血管瘤15例,动静脉畸形11例,烟雾病4例,静脉瘤1例。结论磁共振SWI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脑部血管畸形疾病的诊断的准确性,对手术治疗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49例下肢ASO患者,并观察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对49例58条肢体进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45例50条肢体获技术成功,其中7条肢体结合溶栓或外科杂交手术,8条肢体失败。术后随访3~24个月,在有随访结果的38例中,显效23例,稳定12例,进展3例。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可联合外科手段进行杂交手术。但不应忽略围手术期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目的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和确诊为脑血管疾病的71例患者行常规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和3D—DSA。结果本组共检查71例,经3D—DSA技术共检出动脉瘤44例64枚、颅内动静脉畸形(AVM)19例、血管狭窄致脑缺血8例(6例颈内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闭塞)。结论3D—DSA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对颅内动脉瘤、AVM、血管狭窄的诊断最为准确、快速、安全。  相似文献   

13.
膝下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下肢膝下血管病变的技术成功率、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行介入治疗的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患者27例,分析其术前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Rutherford-Becker分级以及踝肱指数。对不同病变类型及不同球囊的技术成功率进行比较,并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初步探讨防治方法。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术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3例手术失败。狭窄性病变和闭塞性病变的开通结果不同,χ2分析P<0.01;选用较短的冠脉球囊和长的膝下专用球囊对病变的开通情况经fisher精确概率法χ2检验P=0.02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并发症主要有急性血栓形成、导丝穿破血管壁、斑块脱落及管壁夹层等,根据情况给予了相应处理。结论PTA是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病变的理想选择,术前对患者下肢动脉情况进行认真评估,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方法,选择手术方法。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狭窄大于85%的患者60例,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采用不同支架,分预扩与不预扩两种操作。结果:60例操作顺利,无临床并发症,影像学评价完全成功,超声波检查脑血流恢复正常或好转;49例临床症状消失;11例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3—24个月随访脑血管造影及超声波复查支架形态良好,血流通畅血管无再狭窄。结论:采用正确的围手术期治疗及手术方法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CTA和DSA应用于脑血管病变的比较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将CTA与DSA对脑血管病变的检出进行对照 ,观察CTA在脑血管病变检出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择自 1999-0 3~ 2 0 0 0 -0 82 0例脑血管病变患者行CTA和DSA检查 ,将CTA与DSA检出情况进行对比 ,观察CT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以及它们的符合率。结果  2 0例患者经CTA检查发现有 17例患者存在血管异常 ,3例患者显示正常 ,存在血管异常的 17例患者共检出 18个脑血管病变 ,包括 6个动脉瘤 ,9个AVM ,2个颈内动脉 -海绵窦瘘 (CCF) ,1个动脉狭窄 ;DSA检查 17例患者存在血管异常 ,3例患者显示正常 ,存在血管异常的 17例患者共检出 19个病变 ,7个动脉瘤 ,8个AVM ,2个动脉狭窄 ,2个CCF。经统计得知 ,CTA检出脑血管病变的敏感度为 90 .6% ,特异度为 95 .2 % ,CTA与DSA的总符合率为 90 .6%。结论 我们认为三维CTA对于脑血管病变的检出 ,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而且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微创伤性 ,能用于脑血管病变的诊断 ,并有其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对AVM的检出率很高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同传统手术相比不需开颅、创伤小,成功率高。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甚至是首选方法。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成功与否离不开术前对于动脉瘤、颅内血液循环系统准确评价。多年来,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和评估颅内动脉瘤治疗效果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超声血管增强技术(vascular enhancement technology,VET)在外周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外周血管病变的患者(52例颈动脉病变、16例下肢动脉病变及22例下肢深静脉病变)应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显示病变的血管,并与传统二维谐波及彩色多普勒(CDFI)成像相对比。结果常规二维超声检查28例(31.11%)图像不能清晰显示,应用VET技术,86例(95.56%)外周血管病变患者的血管腔、血管壁及病灶(斑块、血栓)更清晰显示,图像质量评分VET高于传统二维超声,为2.91:2.09,(P<0.01)。结论 VET技术可提高能提高血管与周边组织对比分辨力,更清晰显示血管腔、管壁结构及病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RI 3D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FIESTA)序列联合3D TOF MRA序列对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就诊的患者25例,均行3D FIESTA和3D TOF MRA。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在不知道临床症状的情况下对图像进行观察,分析2种序列中三叉神经和邻近血管的走行关系,以评价2种序列联合显示神经血管压迫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20例行手术治疗,与手术结果对照,MRI对血管压迫诊断的阳性符合率为78.9%(15/19),另4例为假阳性(21.1%,4/19);1例术前MRI诊断未见明确神经血管压迫者术中得到证实。5例术前MRI诊断无神经血管压迫的患者未行手术治疗。结论:MRI 3D FIESTA联合3D TOF MRA可清晰显示三叉神经的血管压迫情况,且与临床症状具较好相关性,可帮助临床医师进行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9.
CT在评价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过去的 10年中 ,有多种技术被用来对肿瘤血管生成进行定量及定性评价 ,包括微血管密度记数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 (PET)、彩色多谱勒超声、磁共振成像 (MRI)、增强CT等。近年来对动态增强CT的研究日益增多。现将CT在评价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作一综述。1 CT在评价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肿瘤血管生成就是新生血管在肿瘤现有血管上形成的过程[1] 。这些新生血管不仅能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2 ] ,还会引起血容积、灌注量及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变化[3 ] ,这构成了CT强化的基础[4 ] 。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使CT从单纯提供形态学信息…  相似文献   

20.
恶性实体肿瘤是血管依赖性病变,血管生成是多种实体瘤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1].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反映了血管生成因子与抗血管生成因子平衡的结果,是目前公认的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可靠指标[2],MVD的高低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如恶性程度、侵袭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及肿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3].然而,MVD检测只能通过活检或手术后获得标本,并且结果仅反映肿瘤较小区域的血管生成情况,如何在手术前获取恶性肿瘤血管生成的信息,从而更科学、合理地制订有效治疗方案,已成为影像学探索的新方向.超声作为术前实时、准确、无创地评价肿瘤血管密度的影像学方法[4],可以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的形态和功能,已成为近年来超声影像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