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周静  徐静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108-109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对3例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分别于AMI3、6、8h后应用IABP,术前进行健康教育,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IABP的运行状况及气囊导管护理等。结果3例患者于应用IABP后血压回升、心功能改善,IABP撤机时间分别为3,5,8d。结论AMI后,根据病情及时采用IABP,可显著提高AMI伴泵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56例,所有患者在24h内均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通过加强护理及监护,降低病死率。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可提高PCI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56例患者中,54例患者抢救成功,成功率96%。结论 PCI联合IABP对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的疗效,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PCI的护理配合和IABP的工作原理及机械操作,确保PCI及IABP有效、安全实施,加强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可有效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后的护理。方法:总结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护理。结果:7例患者都顺利出院。结论:PCI联合IABP对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的疗效,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PCI的护理配合和IABP的工作原理及机械操作,确保PCI及IABP有效、安全实施,加强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可有效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综合护理措施。方法对6例应用IAB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救护观察。术前熟悉球囊反搏仪工作原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球囊反搏仪工作状况,加强并发症和心理护理。结果6例患者应用IABP天数为3~8d,其中5例好转出院,1例死亡。结论采用IABP综合护理措施,对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n counterpulsction,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rtic shock,CS)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AMI合并cs患者均行IABP治疗。结果AMI合并CS患者经IABP治疗可使心率、血压、尿量得到明显改善,本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死亡3例。结论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AMI患者院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主动脉反搏球囊反搏(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实施IABP联合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治疗,对照组实施IABP治疗。比较两组血压、心率、血氧及肺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aO_2、LVEF指标均比对照组高,观察组PaCO_2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能有效改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心肺功能,使血压及血氧维持稳定,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方文宾  马骥  徐耕 《浙江医学》2009,31(8):1124-1126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病情危重、预后差,常规药物治疗效果较差,死亡率可达80%以上。近年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逐渐应用于AMI并发CS和心力衰竭的治疗,它能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压、稳定血流动力学,并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赢得宝贵时间,已成为目前治疗AMI合并CS的一种有效的机械循环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4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休克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42名接受IABP治疗的AMI心源性休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转归,对不同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文患者总死亡率为52%.其中死于心源性休克者占50%;死于重症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者占36%。结论心源性休克及重症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应用IABP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IABP治疗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救治,死亡率高达30%~90%,单纯的药物治疗长期生存率仅为10%~15%,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是经皮将气囊导管沿导丝从股动脉送至降主动脉上部,体外连接主动脉球囊反搏机,通过升高主动脉舒张压,从而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注,来改善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PTCA)+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 选择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例,在IABP辅助下行冠状动脉造影极(CAG),并对梗死相关动脉(IRCA)行急诊PTCA+支架植入术,术后给予抗凝治疗及AMI的常规治疗。结果 6例患者全部存活出院。1例于术后30个月死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结论 IABP辅助下行急诊PTCA+支架植入术是治疗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有效方法,能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贵州省人民医院2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观察应用IABP辅助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及IABP相关并发症。结果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d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IABP 相关并发症3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尽量应用IABP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ABP术在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心内科收治的25例应用IABP支持下行急症PCI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确诊后,给予全部患者于心导管室行IABP置入术,再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介入治疗。结果:全部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血压、心率、尿量等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术前、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2例患者术后合并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得到好转,2例患者死亡,临床有效率为92%。结论: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尽量应用IABP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效果。方法 分析13例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13例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其中的7例接受再血管化治疗,1例发生再梗死,2例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存活9例,死亡4例,存活率为69.2%。结论 IABP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减少再梗死,为再血管化治疗赢得了时间,提高了生存率,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介入治疗时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的疗效研究.方法 给予18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急诊行IABP循环支持治疗,以同疾病未经IABP治疗的1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2组术后2周心脏终点事件及平均动脉压、主动脉内舒张压、心脏指数.结果 2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IABP循环支持治疗后患者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明显提高,心脏指数明显升高(P<0.05);IABP术前主动脉内舒张压为(36.9±3.5)mmHg,术后球囊反搏仪所测的主动脉内反搏压为(105±10)mmHg,心脏指数从IABP术前(1.58±0.22)L·(min·m2)-1术后升至(2.43±0.23)L·(min·m2)(P<0.05),平均动脉压从IABP前(48.9±16.8)mmHg升至(83.9±7.9)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IABP治疗AMI伴心源性休克可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有效降低急性心梗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爆发性心肌炎性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中山市人民医院ECMO研究室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对21例爆发性心肌炎性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联合ECMO辅助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联合应用前、辅助期间、联合应用后的生命体征及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 16例存活出院,5例死亡。ECMO辅助时间17~288 h,平均52(62.4)h,主要并发症为肾功能衰竭10例、感染败血症6例、脑出血2例、下肢缺血3例、胃肠道并发症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肾功能衰竭、脑出血、下肢缺血、胃肠道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联合辅助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联合前,联合前患者中心静脉压高于联合后(P0.05)。结论 ECMO与IABP联合应用于爆发性心肌炎性心源性休克患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术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IABP支持下进行急诊PCI治疗的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46例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未应用IABP支持下采用急诊PCI治疗的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32例为对照组,分别观察患者术前、术后3、7 d时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及患者病死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AMI分类、病变位置、病变累及分支及置入支架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IABP时间平均为(84.12±34.74)h,2组术前CRP、TNF-α、IL-6水平及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 d时2组CRP、TNF-α、IL-6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VEF术后2周、3个月时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内病死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0.43%vs.56.25%,P<0.05)。结论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在急诊行PCI治疗时联合IABP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术后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IABP)的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手术耐受性、生命指征的影响。方法急诊PCI治疗中,对28例AMI患者,在PCI围术期植入IABP装置,观察介入治疗过程中IABP装置植入前后患者的手术耐受性、有创血压、心率、死亡率等指标变化。结果28例患者植入IABP均成功。25例具有明显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的患者有23例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手术成功率82.1%;有19例能够耐受PCI治疗治愈出院,生存率76%;6例死亡,死亡率24%。结论急诊PCI围术期应用IABP,对已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可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手术耐受性和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血管再通、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GS)、呼吸衰竭(RF)的疗效。方法 40例AMI并发CGS和RF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20例采用血管再通、床旁IABP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床旁IABP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尿量、动脉血氧分压(PaO2)、心脏指数(CI)及多巴胺使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AP、尿量、PaO2、CI及多巴胺使用量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2组患者MAP、尿量、PaO2及多巴胺使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C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ABP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管再通联合IABP、机械通气可有效改善AMI并发CGS和RF患者的心脏指数,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 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2例接受IABP治疗的AM I合并CS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2例患者中,其中有20例接受急诊或择期PC I治疗,大部分患者经IABP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改善,平均动脉压从术前(57.97±8.36)mmHg升至术后(74.40±5.81)mmHg,临床症状好转,死亡6例,2例死于泵衰竭(其2例均未接受PC I治疗),2例死于心脏猝死,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在IABP辅助治疗中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结论:对AM I合并CS患者及时行IABP辅助治疗,尤其尽早联合应用PC I实现血流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