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进一步改善心功能的价值。方法 182例瓣膜置换术后的进一步治疗资料纳入研究,对照组使用地高辛、利尿剂;试验组为利尿剂加神经内分泌拮抗剂,以心功能改善程度、心衰复发和加重情况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肺动脉压力(PASP)、血浆NT-proBNP作为观察指标。结果使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治疗组心衰复发率较低(χ2=4.19,P〈0.05),相同治疗阶段血浆NT-proBNP水平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治疗进程,血浆NT-proBNP变化趋势与LVEF呈负相关,与左室舒张末内径、左房内径、PASP均分别呈正相关(P〈0.01)。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仍有心衰复发的风险,采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心功能,其疗效优于传统的强心、利尿剂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探讨预防及治疗术后新发房颤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总结2010-2014年我院行非体外冠脉搭桥术患者135例,按照术后是否发生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分别对各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为24.44%(33例),房颤组患者年龄、术前合并心梗、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术后氧分压、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钾离子水平、住院天数等较非房颤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高龄、术前合并心梗、术后低氧血症、左房舒末内径增大为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非体外冠脉搭桥术后新发房颤会明显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应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术后早期死亡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3年3月至2012年12月间实施瓣膜置换术的老年瓣膜病患者35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造成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50例患者中死亡15例,其中多脏器衰竭6例(6/15,40%),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5/15,33.33%),严重室性心律失常2例(2/15,13.33%),术后左心室破裂2例(2/15,13.33%)。单变量分析显示年龄、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术前心功能分级和心胸比率,差异显著(P<0.01),与早期死亡发生有明显相关性;多元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心功能、心胸比率可能是造成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P<0.01)。结论术前积极改善患者心功能,术中谨慎操作,加强心肌保护,术后提供全面优质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早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房颤)与血清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本院心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15例,入选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A组,75例)、持续性/永久性房颤组(B组,62例)和单纯高血压组(C组,78例).记录三组患者年龄、心血管相关病史、尿酸水平、心脏彩超情况及相关用药史,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的年龄、尿酸水平、左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房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单纯高血压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左房内径增大、室间隔肥厚是高血压患者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尿酸与房颤相关性最显著(P<0.001,OR =0.092,95%CI:0.824~1.087).结论 高尿酸是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郝伟 《山东医药》2011,51(24):89-90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认识其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以反映肝功能的不同的生化指标为标准,对248例可能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术后ALT为标准,年龄、高血压严重程度、心胸比例、左室射血分数为肝功能损害的高危因素(P〈0.05);以术后AST为标准,CPB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CPB尿量、血液回收量为高危因素(P〈0.05);以术后TBIL为标准,术前高血压程度、术前TBIL、CPB尿量、体外红细胞用量为高危因素(P〈0.05);以术后DBIL为标准,心胸比例、术前高血压程度、术前DBIL、术前TBIL、体外红细胞用量、术后带管时间为高危因素(P〈0.05);以术后ALB为标准,心功能分级、术前脂肪肝程度、术前AST、术前ALB、术前GLO为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的年龄、术前的心功能、肝功能客观指标以及CPB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带管时间等因素是行体外循环下CABG术后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降低巨大心脏瓣膜替换术病人的手术死亡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手术时机的选择,术中心肌保护,手术技术操作和术后处理等方面进行探讨。方法和结果: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年7月-2000年12月76例巨大心脏瓣膜替换术的临床资料,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症者18例,严重心律失常者5例。肾衰死亡者2例,顽固性心衰死亡者9例,手术死亡率14.5%,余者均痊愈出院,出院前复查胸片,心胸比例平均下降15.8%,超声心动图提示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射血分数提高,但均未达到正常范围。结论:术前使全身及心功能储备达相对最佳状态,术中注意心肌保护和解剖畸形的合理校正以及适当的术后早期处理,对降低巨大心脏瓣膜替换术病人的手术死亡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的临床危险因素及潜在病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瓣膜置换并有Swan-Ganz导管监测的386例患者,将其分为LCOS组和无LCOS组,对发生LCOS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发生LCOS共108例(28.0%),无LCOS278例(72.0%);年龄、术前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病史、瓣膜置换方式在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LCOS组术前体重指数小于非LCOS组,而心胸比、脑钠肽(BNP)、肺动脉压力(PAP)、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高于后者,术中的体外循环(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于非LCOS组,术后的出血量、二次手术例数也多于非LCOS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BNP>600pg/mL、体重指数<18kg/m2、心胸比>0.7、PAP>65mmHg、CPB时间>12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0min和术后出血量>20%总血容量是心脏瓣膜病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合Swan-Ganz导管监测数据和床边心脏超声等辅助检查分析发现,有62例(57.4%)因前负荷不足、36例(33.3%)因泵功能衰竭、6例(5.6%)因心脏压塞、4例(3.7%)因心律失常导致术后的LCOS。结论:术前心功能差、低体重、心胸比>0.7、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术后出血量多是心脏瓣膜病术后发生LCOS的危险因素;导致LCOS的主要原因有前负荷不足、泵功能衰竭、心脏压塞和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心房纤颤(房颤)的疗效及术后心功能和左房内径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8例有明显临床症状且药物治疗无效,接受RFC治疗的房颤患者的资料。在三维电解剖标测(EAM)系统指导下对该28例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术前,术后3、6月用心脏超声仪评价心功能及左房内径的变化;行动态血压监测评价RFCA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的肺静脉隔离率为100%。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6个月28例患者中有27例(96.4%)未复发房颤,与术前比较,心脏超声检查示左房内径[(37.3±4.8)mm比(34.1±4.6)mm]明显降低,左室射血分数[(59.8±8.7)%比(64.2±6.8)%]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安全有效,心功能和左房内径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AMI患者288例,患者住院后1~3 d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是否有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心功能分级、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药物应用等临床特征及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E/A比值等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比较,并对临床及超声心动图参数与新发房颤的关系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选患者中新发房颤发生率14.2%(42/288)。两组患者临床及超声指标比较,房颤组女性比例、平均年龄、Killip分级≥Ⅱ级比例、左心房内径、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的比例、利尿剂使用率、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比例均高于非房颤组患者(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左心房内径40 mm、Killip分级≥Ⅱ级、左室舒张功能限制性充盈障碍是AMI患者出现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及95%CI分别为2.28(1.78~4.97),1.71(1.13~2.86),1.49(1.03~1.74)和2.58(1.64~3.75)。结论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是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前血浆醛固酮水平变化。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阵发性房颤患者91例,所有患者入选后行心脏超声、长程心电图和血生化检查,测定空腹清晨窦性心律时血清醛固酮浓度。结果随访18±6个月,86例完成随访,其中15例进展为持续性房颤。持续性房颤组在年龄、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功能不全和醛固酮水平(302.7±78.3 pg/ml vs 234.3±69.6 pg/ml,P<0.01)与阵发性房颤组有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和醛固酮是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前血清醛固酮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胸部非心脏手术术后新出现快速房颤的危险因素,为防治快速房颤提供依据。方法入选2007年6月~2014年6月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胸外科接受非心脏手术治疗的60岁的老年患者1289例,其中男性685例,女性604例,年龄60~91(72.8±9.6)岁。术后新出现快速房颤为快速房颤组(102例),未出现为无快速房颤组(1187例)。收集患者的资料包括既往病史、用药情况等。随访术后1个月内心源性死亡(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发生情况。结果与无快速房颤组比较,快速房颤组年龄75岁、糖尿病病史、慢性心功能不全病史、中重度肺功能损害病史、术前低钾血症以及开胸手术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75岁(OR=7.661,95%CI:3.886~15.105)、糖尿病病史(OR=30.22,95%CI:4.328~277.5)、慢性心功能不全病史(OR=29.34,95%CI:8.149~105.6)、中重度肺功能损害病史(OR=8.04,95%CI:2.858~22.61)、术前低钾血症(OR=6.58,95%CI:4.340~12.00)、开胸手术方式(OR=2.31,95%CI:0.935~13.74)是术后新出现快速房颤的危险因素。快速房颤组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时间内无心源性死亡生存率明显低于无快速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7)。结论年龄75岁,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中重度肺功能损害病史以及术前低钾血症和开胸手术是老年胸部非心脏手术术后新出现快速房颤的危险因素,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减少术后快速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高血压合并心房纤颤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收治的126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心房纤颤分为房颤组和无房颤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血生化指标及颈动脉和心脏彩超结果.结果 两组年龄、心功能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脑梗死发生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I)和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无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增大和左房内径增大为高血压合并心房纤颤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合并心房纤颤可能是导致颈动脉IMI增厚及粥样粥样斑块形成,进而加速心功能的损害和促进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患者瓣膜置换术后高血糖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7-01-2018-02行瓣膜置换手术的32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单因素分析筛选所有患者的新发房颤高危因素,并对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同时分别对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28例患者中,有118例出现了房颤,发生率为35.9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左室射血分数(LVEF)、BMI、术后白细胞计数(WBC)、平均血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BMI、术后WBC及平均血糖值是发生术后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平均血糖水平均为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并发心房颤动(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选取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320例,按照是否发生房颤分为房颤组160例,非房颤组160例,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等,以及尿酸、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实验室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饮酒情况、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左房内径、中性粒与淋巴细胞比值比较,差异最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性别、尿酸、空腹血糖、乳酸脱氢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吸烟情况、年龄、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单核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尿酸、左房内径、中性粒与淋巴细胞比值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尿酸、左房内径、中性粒与淋巴细胞比值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又以左心房内径的临床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15.
许多研究评价了已经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病人房颤复发的预测因子 ,显示年龄偏大、左房内径、阵发性房颤既往史、左室功能障碍及器质性心脏病史等可能预示复发性房颤。而信号平均心电图上的P波持续时间能否预测房颤复发的危险仍存争议。估测患者是否处于频发性阵发性房颤的危险有助于阵发性房颤的治疗 ,对频发的症状性阵发性房颤行抗心律失常治疗除能缓解症状外 ,尚可减少中风危险 ,推迟持续性房颤出现时间。本文研究体表心电图、临床及电生理指标能否预测阵发性房颤的复发。方法 近 2年连续收治的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未使用任何抗心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并行瓣膜置换术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共168例,男性70例,女性98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47.3±6.8)岁。所有患者依据预后分为2组,术后早期死亡即死亡组8例,治愈出院即治愈组160例。术前采用i E33飞利浦超声诊断仪,测量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心胸比等。手术过程测定置换瓣膜、体外循环转机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结果所有入选者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死亡8例,死亡率为4.76%,治愈出院160例,治愈率为95.24%。死亡组体重≥70 kg、术前左心房内径≥70 mm、体外循环转机时间≥160 min及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比例较治愈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体重≥70 kg(OR=4.372,95%CI:1.424~14.955)、术前左心房内径≥70 mm(OR=1.592,95%CI:1.224~2.142)及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OR=10.227,95%CI:3.781~28.792)是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医生应重视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体重、术前左心房内径以及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降低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效果,总结围术期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74例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平均肺动脉压50 mm Hg)患者的临床资料。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术中、术后肺动脉压及阻力的变化,超声心动图检测术前、术后肺动脉压、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射血分数,门诊随访评估患者心功能。结果 74例(8.5%)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性32例(43.2%),年龄26~72岁,平均(48.6±16.4)岁,病程22.3±9.6年(16~35年),术中死亡6例(8.1%),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术后即刻和24 h平均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和肺毛细血管楔压较术前明显下降(均为P0.05),心脏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复查超声心动图发现,左房内径明显缩小[(53.2±12.4)mm比(76.5±19.6)mm,P0.001],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54.7%±8.9%)比(46.3%±7.8%),P0.01]。随访心功能明显改善(P0.01)。亚组分析发现,高肺动脉压力(肺动脉压力体循环平均动脉压)患者的术后早期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和肺毛细血管楔压无明显下降,心脏指数无明显增加,手术死亡率明显增加[22.3%比3.6%,P0.001]。但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肺动脉压力较术前明显下降[(88.2±13.6)mm Hg比(52.1±8.7)mm Hg,P0.01],心功能有明显改善。结论外科手术治疗可改善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短期预后。但高肺动脉压患者的围术期死亡率高,需加强此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18.
原位心脏移植肺动脉压及右心功能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心脏移植术前和术后早期肺动脉压和右心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近2年6例心脏移植病人,术前和术后3~7d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右心室前后径、右心室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与舒张压、心包积液和三尖瓣反流程度。回顾分析术前肺动脉压和右心功能对术后早期右心功能和肺动脉压的影响。结果 术前肺动脉高压病人右心室前后径增加(r=0.8227,n=6),右心室射血分数减少(r=-0.7361,n=6)。肺动脉压升高是引起右心扩大和衰竭的重要因素;术前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有明显下降,但仍处于高值;术前肺动脉压与术后右心室和肺动脉径和右心室射血分数改变不显著;术后三尖瓣反流和心包积液与术前和术后肺动脉压有关。结论 手术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肺动脉压对心脏移植术前受体选择和早期术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肺动脉压和右心功能简便易行,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经导管介入封堵瓦氏窦瘤破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4月~2020年7月诊断为瓦氏窦瘤破裂并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的27例患者。术后观察患者封堵器位置、有无残余漏、并发症等指标,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心脏杂音、心率、血压、心腔大小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封堵术后心脏超声证实所有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术后24 h心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舒张压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72 h复查心脏超声确定右房内径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1年心脏超声发现右房内径、右室内径、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期及舒张期内径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无封堵器脱落、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溶血、残余漏、主动脉瓣反流等情况发生,随访期间也无上述状况出现。 结论 对于符合适应症的患者,经导管介入封堵瓦氏窦瘤破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心功能不全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412例连续的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用统一的表格对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并通过χ2检验的方法得出术后心功能不全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在412例患者中共发生26例心功能不全,其中57.69%发生在术后1~3 d.术前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ST段压低及术后心肌缺血与术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有关. 结论 在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中,术后心功能不全是一个早期事件,术前心脏本身的功能状态是决定术后心功能不全是否发生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