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一种缺氧应答因子。脑缺血缺氧时,HIF-1α表达上调,调控下游基因表达,对脑缺血后能量代谢障碍的改善以及微循环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神经干-祖细胞的再生能促进脑梗死的功能恢复。HIF-1α可能通过Notch通路、Wnt/β-catenin通路等机制,介导神经干-祖细胞增殖、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DMSCs)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BD)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IBD组、HIBD+PDMSCs组和HIBD+成纤维细胞组。移植后14d评估各组生长发育情况、神经功能,分别采用RT-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损伤侧海马组织的血红素加氧酶-1(HO-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HIBD+PDMSCs组脑萎缩、神经行为障碍均改善,且体重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P<0.05)。HIBD组HO-1和Nrf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HIBD+PDMSCs组二者含量均较HIBD组明显增加(P<0.05),HIBD+成纤维细胞组的各项指标与HIBD+PDMSCs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DMSCs移植能够改善新生HIBD大鼠的神经功能和发育,可能是通过部分上调Nrf2/ARE/HO-1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脑出血大鼠脑内轴突生长抑制因子受体(NgR)的变化规律及给予干预措施后的变化.[方法]检测脑出血大鼠脑内NGR的表达规律,同时给脑出血大鼠模型腹腔注射有干扰受体表达的干扰剂NEP1-40,考察NEP1-40对血NGR的表达抑制效果.[结果]模型成功后,脑出血大鼠出血侧的皮质及海马NGR-mRNA表达强度增加,在24 h和2 d时最高,且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当给予NEP1-40后,出血侧NgR-mRNA表达强度与模型组比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以24 h和2 d时间点的检测结果有差异(P<0.05).[结论]NEP1-40对脑出血大鼠出血侧NgR的表达有一定阻断能力,可为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研究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体内维生素A水平缺乏通过RARα通路抑制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细胞增殖进而影响脑组织功能恢复。方法:将7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ON组)、VA正常(VAN组)及VA缺乏组(VAD组),HIBD建模按经典Rice法。Morris水迷宫评估空间记忆力,EDU细胞增殖检测VAN、VAD组HIBD后细胞增殖,更深入剖析皮质组织RA受体、神经标志物的基因水平。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提示HIBD后恢复晚期VAN组空间记忆力明显强于VAD组(P0.05);EDU结果显示,VAN组新生细胞增殖明显强于VAD组(P0.05);RARα是各RA受体表达的优势受体。VAN组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GFAP)及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基因水平明显高于VAD组(P0.05)。结论:VA缺乏抑制HIBD后脑组织功能恢复,推测是VA信号下调GDNF从而抑制NSE、Nestin及GFAP表达,进而影响细胞增殖及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氧预处理(HPC)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为HPC的保护机制提供依据。方法48只7d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4组:缺氧缺血组、HPC+缺氧缺血组、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缺氧缺血组在当天先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术,然后放入缺氧装置吸入8%氧气和92%氮气的混合气体2.5h,建立HIBD动物模型。HPC+缺氧缺血组在术前1d先行HPC,即将大鼠放人密闭容器中通人8%氧气和92%氮气混合气体3h,第二天再依次同法建立HIBD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不结扎,也不做HPC。正常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在建立动物模型后48h将全部动物同时处死。对各组新生大鼠脑皮质、室管膜下区、海马区的神经干细胞增殖的标记物一巢蛋白(nestin)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HPC+缺氧缺血组在皮质、室管膜下区、海马区nestin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其他3组(P〈0.01或P〈0.05),缺氧缺血组nestin阳性细胞数量也多于对照组与假手术组(P均〈0.05),对照组nestin阳性细胞数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PC对HIBD具有保护作用,可增加HIBD新生大鼠神经于细胞的增殖,以增加脑损伤的康复能力。  相似文献   

6.
经典Wn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参与了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抑制Wnt信号通路的活化程度将阻止缺血性心脏疾病的恶化。然而,研究结果却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为分泌性的经典Wnt信号通路抑制剂——IGFBP-4和Dkk1,却对缺血缺氧的受损心肌细胞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通过不断探究这个现象发现,经典Wnt信号通路中Wnt受体LRP5/6和胞内β-catenin在心肌缺血缺氧损伤中调控着精细的信号转导。这些发现帮助我们解释了上述现象,同时也对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提出了新的举措。  相似文献   

7.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和机制,大量研究表明Wnt信号通路与之密切相关,也有研究表明,Wnt信号通路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目的: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过程与Wnt 信号通路的关系以及 Wnt 信号通路与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进行综述,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Pubmed数据库检索有关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过程与Wnt信号通路及Wnt信号通路与神经干细胞关联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Alzheimer’s disease、Wnt signaling pathway、NSCs、stem cel differentiation、amyloid-βprotein、Protein Tau”.纳入与阿尔茨海默病和Wnt信号通路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保留50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目前通过神经干细胞移植来治疗以神经元的缺失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而如何调控神经干细胞向特定神经元分化成为了研究的难点,信号转导在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中Wnt信号通路是调节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细胞外的重要因素.Wnt信号通路的失活可以促进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过程,相反激活Wnt信号通路可以保护海马神经元,同时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TCGA数据库早期胃癌RNA-seq数据,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生物学意义。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胃癌RNA-seq数据和临床病理数据,筛选出早期胃癌数据,并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对比分析。在R 3.5.3环境下,加载edgeR包,筛选T_1N_(1-3)M_0期与T_1N_0M_0期胃癌相比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分析其潜在的生物学功能。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与胃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早期合并淋巴结转移组胃癌中发现197个显著上调表达基因和5个显著下调表达基因。上调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作用的细胞增殖相关GO功能因子,和Wnt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胃癌信号通路等癌症相关信号通路上。上调和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多与胃癌患者预后相关。结论:早期胃癌淋巴结结转移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可能通过细胞增殖相关GO功能和Wn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影响早期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有无淋巴结早期胃癌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表达水平多与胃癌患者预后显著相关,有可能作为胃癌的诊治靶点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背景:有研究表明,细胞信号负调控因子3、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与脑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目的:探讨细胞信号负调控因子3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肿瘤干细胞的影响及在治疗脑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从手术切除的脑胶质母细胞瘤标本中,分离、培养及鉴定脑肿瘤干细胞.反转录 PCR 扩增细胞信号负调控因子3基因,转染至脑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反转录 PCR、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信号负调控因子3转染前后,脑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中细胞信号负调控因子3、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β-Catenin 及抑癌因子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 mRNA 及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高表达细胞信号负调控因子3可能通过抑制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的表达,从而抑制 Wnt/β-Catenin通路的传导,以增强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活性,降低胶质瘤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同时诱导细胞凋亡,为脑胶质母细胞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研究表明,细胞信号负调控因子3、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脑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目的:探讨细胞信号负调控因子3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肿瘤干细胞的影响及在治疗脑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从手术切除的脑胶质母细胞瘤标本中,分离、培养及鉴定脑肿瘤干细胞。反转录PCR扩增细胞信号负调控因子3基因,转染至脑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反转录PCR、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信号负调控因子3转染前后,脑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中细胞信号负调控因子3、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β-Catenin及抑癌因子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高表达细胞信号负调控因子3可能通过抑制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的表达,从而抑制Wnt/β-Catenin通路的传导,以增强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活性,降低胶质瘤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同时诱导细胞凋亡,为脑胶质母细胞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背景:高压氧治疗可以促进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且其机制与Wnt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但在体外高压氧对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是否也通过Wnt信号通路起作用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观察高压氧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认识其相关机制.方法:全骨髓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纯化,取传至第3~5代细胞,加入含bFGF,EGF,B27的DMEM/F12培养基诱导培养24 h.诱导后细胞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高压氧组给予0.10 MPa的压力治疗,稳压时间60min,稳压期间平均氧浓度不低于90%.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巢蛋白、NSE,GFAP,04等抗体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Wnt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神经干细胞经典培养基诱导后巢蛋白呈阳性表达.与对照组比较,高压氧组NSE,04阳性细胞分化率均最著增加(P<0.01),GFAP阳性细胞分化率无明显差异(P>0.05),Wnt3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高压氧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化,但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化无明显影响,其机制可能与Wnt3蛋白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降低脊髓损伤及脑梗死大鼠的Nogo-A及NgR的表达。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区Nogo-A及NgR蛋白的表达。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后2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建立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在建模7d后尾静脉注射移植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7个。结果与结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穿过原平台位置次数明显减少(P〈0.01),海马中Nogo-A与NgR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穿过原平台位置次数明显增加(P〈0.05),海马组织中Nogo-A及NgR表达明显减少(P〈0.05)。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具有保护慢性脑缺血大鼠空间学习与记忆能力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降低Nogo-A及NgR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汪雷  宋跃明  刘立岷  李涛  龚全  杨曦 《华西医学》2014,(11):2006-2011
目的通过与单纯的神经干细胞移植进行比较,探讨NEP1-40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行为学恢复的影响。方法从孕18 d的Sprague-Dawley(SD)大鼠胚胎大脑皮质中分离获得原代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及传代后采用巢蛋白免疫荧光染色进行鉴定。采用已成功构建的慢病毒载体将NEP1-40基因导入第3代神经干细胞内建立NEP1-40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将30只SD大鼠在第9胸椎水平进行脊髓右侧半切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只,伤后第7天在损伤局部分别植入细胞培养液(损伤组)、神经干细胞(NSC组)及NEP1-40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NEP1-40-NSC组)。另取10只仅行第8~10胸椎椎板切除,设置为假手术组。细胞移植前和移植后8周通过Basso-Beattle-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分及网格测试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细胞移植后8周,BBB测试及网格测试结果显示:损伤组大鼠BBB评分最低且网格摔倒次数最多,单纯神经干细胞移植组BBB评分较之增高且网格摔倒次数减少(P〈0.01),而NEP1-40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BBB评分最高且网格摔倒次数最少,和前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EP1-40基因修饰能进一步提高单纯神经干细胞移植对于大鼠脊髓损伤后行为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为研究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背景:Wnt信号通路是细胞增殖分化的关键调控环节.已有证据显示此通路参与了对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分化以及决定细胞命运的调控.目前有关Wnt信号通路对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作用还少见报道.目的:寻找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Wnt信号分子.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在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股骨间充质干细胞并培养.传代后通过形态学和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44、CD34、CD45,筛选并鉴定培养细胞.采用神经营养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别联合Wnt3a和Wnt5a诱导方案,通过免疫组化和RT-PCR的方法比较Wnt3a、Wnt5a在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单独培养为对照.结果与结论:间充质干细胞经培养、传代后,细胞贴壁生长,形态均一,呈长梭形,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44高表达,CD34、CD45低表达.Wnt3a诱导后细胞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呈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无明显表达,诱导后细胞的活力良好;Wnt5a诱导组及对照组巢蛋白呈弱阳性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阴性.RT-PCR结果显示,Wnt3a诱导组巢蛋白在诱导前后均有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诱导后5d可见明显的扩增条带,10d后更加明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诱导10d后有比较弱的扩增条带出现.结果说明Wnt3a分子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5.
Understanding stem cell-differentiation at the molecular level is important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stem cells and for finding new therapeutic approaches in the context of cancer stem cells. To investigate genome-wide changes involved in differentiation, we have used immortalized neural stem cell (NSC) line (HB1.F3) and Olig2-induced NSC differentiation model (F3.Olig2). Using microarray analysis, we revealed that Olig2-induced NSC differentiation involves downregulation of Wnt pathway, which was further confirmed by TOPflash/FOPflash reporter assay, RT-PCR analysis, immunoblots, and immunocytochemistry. Furthermore, we found that Olig2-induced differentiation induces the expression of Dickkopf-1(Dkk1), a potent antagonist of Wnt signaling. Dkk1 treatment blocked Wnt signaling in HB1.F3 in a dosage-dependent manner, and induced differentiation into astrocytes, oligodendrocytes, and neurons. Our results support cancer stem cell hypothesis which implies that signaling pathway for self-renewal and proliferation of stem cells is maintained till the late stage of differentiation. In our proposed model, Dkk1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ownregulating self-renewal and proliferation pathway of stem cells at the late stage of differentiation, and its failure may lead to carcinogenesis.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细胞核转录因子X盒结合蛋白1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表达,对神经元的增殖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目的:检测细胞核转录因子X盒结合蛋白1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组织神经干细胞中的表达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神经干细胞BrdU、X盒结合蛋白1的表达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干预作用。结果与结论:脑缺血再灌注第3天缺血海马神经元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多,第7天达高峰。X盒结合蛋白1反应产物第3天较对照组增多,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第7天达高峰,以后表达逐渐减少。说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缺血脑组织X盒结合蛋白1的表达,其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作用可能由X盒结合蛋白1信号介导。  相似文献   

17.
背景淀粉样β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病致病关键因素之一.近来的研究证明在成人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能不断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终身神经修复的神经干细胞.但是在阿尔茨海默病脑内却未见到这些神经前体细胞的起到有效作用,其机制尚未清楚.淀粉样β蛋白1~40是否通过c-Jun氨基端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对胚胎大鼠皮质神经前体细胞造成神经毒性损害尚不清楚.目的体外实验淀粉样β蛋白1~40对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毒性作用中c-Jun氨基端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的可能作用机制,探讨c-Jun氨基端激酶抑制剂SP600125对淀粉样β蛋白1~40致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神经毒性作用的保护作用.设计以细胞为观察对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5-05/10在中国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10只孕14 d Wistar大鼠,取其胚胎以备实验.方法取Wistar大鼠胚胎脑皮质组织神经前体细胞,体外培养、传代、鉴定.将生长状态良好的胚胎大鼠皮质神经前体细胞随机分为4组淀粉样β蛋白1~40组(每孔加入10 nmol/L β淀粉样蛋白1~40);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每孔先加入10 μmol/L SP600125培养30 min后再加入10 nmol/L淀粉样β蛋白1~40);SP600125组(每孔加入10 μmol/L SP600125培养);生理盐水组(每孔加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组分别培养0,2,4,6,12,24 h,每个时间点设8个孔.采用α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细胞生存率.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法检测c-Jun氨基端激酶,p-c-Jun氨基端激酶,c-Jun,p-c-Jun表达.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Wistar大鼠胚胎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细胞生存率.②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细胞凋亡率.③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c-Jun氨基端激酶,p-c-Jun氨基端激酶,c-Jun,p-c-Jun表达结果.结果①淀粉样β蛋白1~40组和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细胞生存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下降,4 h时下降最明显;培养0,2,4,6,12,24 h时淀粉样β蛋白1~40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1),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培养2,4,6,12,24 h明显低于SP600125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SP600125组细胞生存率无时间依赖性,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②淀粉样β蛋白1~40组和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细胞凋亡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上升,4 h时上升最明显;培养0,2,4,6,12,24 h时淀粉样β蛋白1~40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培养2,4,6,12,24 h明显高于SP600125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SP600125组细胞生存率无时间依赖性,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③淀粉样β蛋白组c-Jun氨基端激酶和c-Jun在培养0,2,4,6,12,24 h均有表达,但无变化;p-c-Jun氨基端激酶和p-c-Jun在淀粉样β蛋白1~40作用0 h时即有表达,逐渐增高,4 h时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少.结论淀粉样β蛋白1~40能明显抑制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细胞活性,降低细胞生存率,导致细胞凋亡,c-Jun氨基端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此过程,这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不能启动自我救活机制原因之一;使用SP600125,可抑制c-Jun氨基端激酶和c-Jun激活,明显减轻淀粉样β蛋白1~40对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的神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Nogo及其受体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体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髓磷脂可影响神经的可塑性并抑制神经纤维的再生。Nogo-A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抑制轴突生长最关键的一种髓磷脂抑制分子。在脊髓损伤(SCI)动物模型中,抑制Nogo-A的活性可明显促进轴突再生及功能改善。Nogo-A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日益成为SCI修复过程中的研究热点;Nogo-A及其信号转导分子特别是Nogo-66受体(NgR)、p75神经营养素受体(p75NTR)和LINGO-1成为损伤后促进轴突再生、抑制生长锥塌陷的主要治疗靶点。抑制Nogo-A及其受体NgR/p75NTR/LINGO-1可能有助于SCI的修复,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沉默wee1基因对卵巢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卵巢癌细胞分为Blank组、小干扰RNA(siRNA)阴性对照(siRNA-NC)组和携带wee1基因片段(siRNA-wee1)组,利用siRNA技术在卵巢癌细胞中沉默wee1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法(WB)检测3组卵巢癌细胞wee1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采用细胞划痕试验、Transwell试验观察卵巢癌细胞平板集落形成数及卵巢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采用WB观察卵巢癌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Wnt3a、β-连环蛋白(β-catenin)、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情况。结果siRNA-wee1组卵巢癌细胞wee1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siRNA-NC组和Blank组(P<0.05),卵巢癌细胞集落形成数少于Blank组和siRNA-NC组(P<0.05),卵巢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低于Blank组和siRNA-NC组(P<0.05),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Wnt3a、β-catenin、Cyclin-D1和MMP-7表达水平均低于siRNA-NC组和Blank组(P<0.05)。结论沉默wee1基因可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