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症护理干预联合康复指导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1日~2019年6月1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围术期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对症护理干预联合康复指导;观察两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包括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膝关节HSS评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估)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膝关节HSS评分比较,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HS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手术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对症护理干预联合康复指导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并且能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对护理的满意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模块式康复计划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40例采用模块式康复计划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设为观察组(2015年1—4月),40例采用常规护理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设为对照组(2014年9—12月),比较2组患者术后疼痛、康复积极性以及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1、2、4、6 d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2 d的康复积极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模块式康复计划通过多模块组合提高了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积极性,促进了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整体护理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对膝关节屈曲度数的影响。方法将40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整体护理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 d、第3 d、第7 d的肿胀、疼痛程度、膝关节屈曲度数、HSS评分。结果观察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肿胀、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屈曲度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膝明显肿胀和疼痛患者的康复速度明显慢于患膝轻度肿胀和疼痛的患者,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指导下的整体护理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应用,能有效减轻术后患肢肿胀程度,疼痛程度,有效促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功能恢复,加速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康复目标制定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康复积极性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8年7~12月收治的12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骨性炎患者分组对照组(2018年7~9月)和观察组(2018年10~12月),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60例制定康复目标实施目标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积极性及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康复态度、康复效能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w、2 w的关节活动度(ROM)大于对照组,术后1 w、2 w膝关节功能评分(KSS)高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目标制定能够提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康复积极性,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基于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康复护理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2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前给予常规康复护理, 观察组患者出院前给予基于动静互补平衡论指导的康复护理。出院时及出院后1、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院外功能康复锻炼依从性问卷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平衡能力评分,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出院3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出院3个月内两组患者的院外功能康复锻炼依从性问卷评分降低, 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平衡能力评分均升高, 且观察组出院后1、3个月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出院3个月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期护理配合运动指导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分期护理联合运动指导,比较两组的自我管理能力、康复依从性、膝关节功能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饮食管理、心理管理、症状管理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高于对照组,康复依从性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术后6周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步行和上下楼梯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分期护理配合运动指导能够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的康复依从性和病情管理能力,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引入临床康复护理路径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康复路径管理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膝关节置换术病人24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3例。对照组按入院、术前、术后、出院分阶段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术后实施临床康复护理路径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膝关节KSS评分、膝关节ROM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疼痛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膝关节KSS评分、膝关节RO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疼痛评分及病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实施临床康复护理路径管理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APP的精准康复护理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关节外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APP的精准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出院时及出院后1,3个月的膝关节功能状况以及干预后的功能锻炼依从性。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出院时、术后1,3个月骨关节炎(WOMA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出院时、术后1,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功能锻炼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APP的精准康复护理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路径式屈膝锻炼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胶州市人民医院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路径式屈膝锻炼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膝关节功能、生活能力及自我效能的变化。结果:采取路径式屈膝锻炼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评分量表(HSS)评分,生活能力量表(MBI)评分及自我效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路径式屈膝锻炼可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程度,增加关节活动度,提升关节稳定性和活动能力,促进患者自我康复积极性和自我效能,对患者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3):4390-4391
探讨骨科康复一体化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选取我院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2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通过常规模式进行干预,观察组行骨科康复一体化干预。通过AROM、NRS、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SF-12量表对患者康复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术前各项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的AROM、HSS以及SF-12量表中的P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骨科康复一体化有利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模式运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对膝关节疼痛、功能及生存质量的改善效果,比较其与常规治疗模式干预的康复疗效差异。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3月前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就诊,第一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且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4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给予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模式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模式干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4周、12周、24周采用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数字疼痛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NRS)、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生活质量量表(MOS 12-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12)评价康复疗效。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膝关节AROM、NRS、HSS膝关节功能评分、SF-12量表中的心理总得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MCS)和生理总得分(mental component summary,PCS)无差异(P0.05);术后1、4周时观察组膝关节AROM、SF-12量表中MCS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NRS两组无差异(P0.05);术后1周时膝关节HSS评分、SF-12量表中的PCS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4周时观察组的膝关节HSS评分、SF-12量表中的生理总得分(PCS)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及24周时观察组AROM、NRS、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SF-12量表中的PCS、MCS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模式干预后的康复疗效确切,其对改善膝关节功能、患者的心理功能以及缓解疼痛的康复疗效优于常规的治疗模式且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膝关节镜术后肌力强化训练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行膝关节镜手术治疗的86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康复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肌力强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分阶段膝关节康复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不同时期分阶段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护理后自护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伴恐动心理患者术后早期行功能康复锻炼的体验及效果。方法 将铜陵市立医院骨科收治并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有恐动症的90例老年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应用一般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恐动心理调查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功能锻炼指导,比较两组患者恐动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变化、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对患者进行术后恐动原因调查,分析其对早期功能锻炼的体验和感受。结果 出院时及出院1、3、6个月,观察组的恐动程度比对照组轻(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功能相比于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术后恐动体验调查显示,疼痛恐惧、对早期锻炼不确定感、压力大及支持系统薄弱是影响功能锻炼依从性的主要原因。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容易出现恐动症,临床上需在有效恐动评估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功能锻炼指导,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医护人员及家庭的支持对减轻患者疼痛的恐惧感及提高康复锻炼依从性有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路径化护理措施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肿胀、疼痛改善及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3例按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路径化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干预,对术后患者膝关节肿胀、疼痛的改善情况以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第3天2组患者的膝关节肿胀、疼痛程度最为严重,VAS评分达到最高水平,观察组在术后第1、3、7天的膝关节肿胀及疼痛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在术后第1、3、5、7天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主动抬腿时间、肿胀持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其膝关节活动范围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患者的K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逐渐上升,观察组在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K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期间实行路径化护理干预,能够使术后膝关节肿胀、疼痛得到尽快改善,对于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建立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规范化康复管理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成立康复小组,分析TKA术后康复指标优秀率低的原因,建立三级督导体系,完善标准化康复路径,采用多元化健康教育方法,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TKA术后康复管理模式。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住院首次接受TKA的7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住院首次接受TKA的75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规范化康复管理。通过美国膝关节协会(American knee society,AKS)评分观察患者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康复指标情况,同时以问卷法调查患者对康复满意度及医生对康复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膝活动度、疼痛、行走能力、上下楼能力、总分、患者对康复满意度及医生对康复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膝稳定性上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TKA患者康复锻炼的规范化管理与质量控制,可较大限度提高患者肢体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医、护、患满意度,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系统性康复护理指导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7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均给予高频热疗、中频脉冲及蜡疗治疗,并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康复组在以上物理因子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系统化的康复护理指导。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DL能力及膝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康复组患者ADL评分与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9.52±0.46)分,(68.82±0.74)分,对照组患者分别为(8.71±0.66)分,(62.06±1.25)分,两组患者ADL能力及膝关节功能恢复均有明显改善,且康复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00,P=0.015;t=13.800,P=0.044)。对于两组治疗效果,康复组优良率(89.7%)高于对照组(58.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31,P=0.009)。结论系统性康复护理指导联合物理因子治疗能明显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予以赋能理论指导下的居家康复锻炼方案的干预效果及对其膝关节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100例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作两组,对照组50例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50例予以赋能理论指导下的居家康复锻炼方案,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康复自我效能、下肢肌力水平及膝关节功能。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是(16.70±3.56)分,低于对照组的(19.24±3.86)分(P<0.05);观察组患者的康复自我效能量表(SER)评分是(82.04±10.45)分,高于对照组的(73.73±10.22)分(P<0.05);观察组患者双下肢的肌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HSS)分数是(82.70±7.12)分,Lysholm膝关节分数是(74.68±6.20)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73.65±6.55)分与(63.37±5.15)分(P<0.05)。结论: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予以赋能理论指导下的居家康复锻炼方案可取得显著效果,不仅能增强其康复自我效能,还能促进患者下肢肌力水平提高,并且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何南  张高杰 《中国康复》2014,29(6):447-449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KOA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2组均给予负压动态干扰电疗法和中西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放射状冲击波治疗。结果:治疗30d后,2组膝关节损伤患者疗效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膝关节分级疗效及关节积液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KOA配合中西药物对膝关节疼痛和活动度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药物中频导入辅助康复训练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疼痛程度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市瑞金康复医院收治的330例KO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6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玻璃酸钠注射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频电药物导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膝关节功能[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生活质量[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和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Lysholm评分和VAS评分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和SF-36评分分别为(77. 14±9. 26)分和(87. 91±9. 48)分,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为(1. 62±0. 35)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WOMAC评分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僵硬评分、关节功能评分和WOMAC总分分别为(3. 16±0. 84)分、(2. 03±0. 47)分、(19. 78±3. 26)分和(27. 72±4. 18)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NF-α、IL-6和IL-1β水平分别为(11. 26±1. 73) ng/L、(10. 84±1. 85) ng/L和(16. 92±2. 26) ng/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频电药物导入联合玻璃酸钠注射及康复训练治疗可以改善KOA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和炎症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