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双能X线骨密度仪两种扫描方式的结果,评价两种扫描方式在临床的使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药理基地随访的30例受试者用两种方式进行腰椎及髋关节骨密度扫描,对比两种扫描方式的扫描时间、T值和Z值。结果两种扫描方式的扫描时间相差1倍,T值、Z值结果相同。结论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采用快速扫描方式可以缩短扫描时间,减少患者受射线量,提高机器使用率。  相似文献   

2.
SENSE技术在磁共振腹部动态增强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磁共振敏感编码技术在腹部动态增强血管成像(DcE—MRA)中的应用优势。方法:将疑有腹部血管疾病的40例患者分为二组,实验组20例使用SENSE技术扫描;另外20例为对照组,直接行DCE—MRA扫描。结果:对照组20例中,13例因患者呼吸配合好,图像清晰,其中5例显示了动、静脉不同时相,8例由于扫描时间长,得到动、静脉均显影的图像。其余7例因屏气配合不好,图像出现伪影,为诊断带来了困难。实验组20例患者由于扫描时间明显缩短,均获得了清晰且不同时相的图像。结论:sENsE技术的使用大大地缩短了扫描时间,使腹部DCE—MRA可不受呼吸影响,并能获得不同时相血管强化图像,明显改善了DcE—MRA影像的质量,提高了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在胸部CT恶性及非钙化结节检出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肺结节患者78例,均经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确诊前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检查,将获得的数据与图像导入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分别由影像医师阅片和人工智能方法阅片,分析不同阅片方法在胸部CT恶性及非钙化结节检出中的检出率;绘制ROC曲线,分析AI技术联合影像医师阅片的效能。结果 78例肺结节患者胸部CT下共检出结节121枚,AI技术在磨玻璃结节、大小<5 mm及恶性结节中检出率高于影像医师(P<0.05);AI在恶性及非钙化结节中阳性89枚;影像医师检测出恶性及非钙化结节83枚,AI联合影像医师检出恶性及非钙化结节92枚;AI技术联合影像医师在胸部CT恶性及非钙化结节中检查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高于单一AI技术及影像医师诊断(P<0.05)。结论 AI技术用于在胸部CT恶性及非钙化结节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联合影像医师诊断可获得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4.
重视MRI并行采集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善图像质量、缩短扫描时间是MRI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近年来出现的以敏感编码(sensitivity encoded,SENSE)和空间谐波并行采集( simultaneous acquisition of spatial harmonics,SMASH)技术理论为代表的并行采集技术(parallel MRI,pMRI),利用相控阵线圈内在的空间信息并结合相应的重组算法使扫描时间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工智能(AI)与各个领域的结合,AI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研究热点。目前医疗行业人员的短缺及医学诊断准确率的提高使得AI在医疗行业的应用非常重要,尤其是医学影像诊断方面。AI辅助诊断将会提高疾病的检出率,为临床医师提供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信息,同时减少影像医师的重复工作,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研究疑难病例。笔者简要介绍医学影像AI,结合国内外最新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阐述医学影像AI的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AI)是影像学的发展方向之一,尤其是深度学习等AI在图像识别上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其中,影像组学是AI在肿瘤影像领域的研究热点。AI技术及影像组学在结直肠肿瘤、肝脏肿瘤、肾脏肿瘤中均取得了进展。与此同时,AI与影像的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7.
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中数据流程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数据流程的改进,提高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性能和影像科室的工作效率。方法以2003年7月影像检查量近9500例检查数据跟踪统计结果为依据进行分析。使用增设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computer radiology,CR)影像中转服务器、设立故障临时服务器的方法改变系统数据流程。结果CR中转服务器主动分担每日工作量的30%,服务器可用资源保证在40%。据发布报告的时间对比统计,较改进前缩短近7min。解决了网络瓶颈且均衡系统负荷,提高了系统性能。结论通过对PACS系统数据流程调整后,充分利用系统各项资源,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进一步提高了影像科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影像设备性能的大幅提升,人工智能(AI)已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目前,AI在心血管CT成像领域也已广泛应用,可以用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影像质量的优化、心血管组织自动分割、自动计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实现冠状动脉狭窄的自动化识别与检测,此外还可以识别心肌缺血、预测心血管事件等。介绍常用的AI技术及其相关的术语,综述当前AI在心血管CT成像中的应用现状,并分析AI应用的局限和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AI)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影像医学的天然属性让AI与医学影像的结合走到了医学的前沿。AI在减少医生的主观差错及提高医生的诊断效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就AI在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疗中的作用及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进行总结和评述。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AI)已广泛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研究,在COPD的临床筛查、预诊分级、风险评估、医学成像和远程监护等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AI不仅可以对未患病人群进行早筛、早诊及早治,也可为COPD病人的治疗和管控提供众多的可行方案。重点就AI在肺气肿量化、CT纹理分析、解剖结构分割等影像诊断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在腹部疾病的诊疗工作中,影像检查的临床需求量巨大,但放射科医师数量的增长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远不及影像数据的增长速度,谋求人工智能(AI)与影像数据交叉融合,可减轻放射科医师处理海量影像数据的压力。目前,针对腹部疾病,基于CT和MRI数据以深度学习或深度神经网络技术为核心,已研发了多个人工智能辅助影像的定量分析算法,可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精准诊断、疗效评估和预测,可显著提高放射科医生处理影像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泌尿系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螺旋CT由于具有扫描时间短、层面连续、数据容积采集及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等特点 ,为泌尿系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大大提高了泌尿疾病的早期正确诊断率。本文综述有关文献 ,介绍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泌尿系疾病中的应用。1 泌尿系疾病的螺旋CT扫描及影像特征1.1 泌尿系结石 常规CT采用间断方式扫描 ,完成全肾扫描需患者多次屏气 ,常因呼吸幅度不均匀造成病灶遗漏 ,或因层厚选择不合适导致部分容积效应 ,影响图像质量。螺旋CT(SCT)由于特殊的扫描及图像重建技术 ,使扫描时间明显缩短 ,通常患者一次屏…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技术,简称X线CT技术,于1972年引入临床实践,获得人体解剖学横断面影像,在X线成像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X线CT技术对低对比的软组织影像可视度有了明显提高,扩大了X线的应用范围,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对较高的X线辐射剂量。X线CT技术的研究人员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以最大潜力地提高成像设备性能,比如改善X线的性能、缩短扫描时间、增加探测器的数量等,减少被检者辐射剂量,使X线CT技术得以持续性地发展。X线CT技术的发展确实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X线认识的加深以及临床对X线CT技术依赖度的提高,特别是国家对部分大型医疗检查项目实行大幅降价以来,X线CT检查人数大幅增加,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医学影像是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应用方向之一.在日常工作中,骨关节系统相关疾病的影像检查十分常见;尤其以创伤相关的骨关节疾病诊断,临床工作量大、重复机械劳动较多,符合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放射科医师诊断工作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为疾病预后诊断提供定量评估.本文对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在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MR扫描仪对腋下血管成像的检查,充分利用MR的优势。材料与方法:1)采用快速二维时间飞跃(Fast2DTOF)扫描加用补偿技术。2):三维扰相位梯度回波序列(3DFSPGR)增强扫描,注射MR造影剂,同时进行扫描。结果:将扫描所得原始数据进行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得到连续的血管影像资料。讨论:1)Fast2DTOF序列扫描不用造影剂可得到腋下血管影像,预饱和的使用区分动、静脉,心电门控技术去除动脉搏动伪影。2)3DFSPGR序列增强扫描,缩短扫描时间,造影剂的使用增加正确诊断率,注射时间与扫描时间协调一致,正确选择造影剂剂量与注射速度。  相似文献   

16.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AI)的迅速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人们对自动图像处理和分类技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本年度RSNA年会上关于AI的研究报告按照部位进行分类总结。各研究通过利用深度学习分割图像、研究图像特征提取和图像转换,研发机器学习辅助诊断方法,比较不同AI模型如何提高成像效率、减少辐射剂量和对比剂剂量等,对临床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和准确分级,进而辅助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且有望大幅降低影像医师的工作负荷。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通过与人工后处理法比较,探讨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后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6月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07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通过与人工法图像后处理进行比较,评价AI法后处理的工作效率、VR图像质量评分、冠脉血管节段(分为18段)显示率、标示符合率以及对冠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结果:AI后处理的平均完成时间为(333.64±19.32)s,较人工方法[(642.62±90.90)s]缩短了约309s,平均时间增益率为48.13%;AI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7.20%(104/107),人工方法为99.07%(106/107),两种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VR图像上冠脉血管节段的显示情况方面,AI组的总体显示率为99.88%(1605/1607),与人工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组中标示冠脉各节段名称的符合率为96.88%(1555/1605),其中有6支冠脉节段的标示命名符合率与人工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第二对角支(D2)、第一钝缘支(OM1)、左回旋支(LCX)中远段、第二钝缘支(OM2)、右室后支(R-PLB)和中间支(RI);AI组中对右冠状动脉(RCA)和左回旋支(LCX)近中段轻度血管狭窄的诊断结果与人工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左冠脉前降支(LAD)近中段血管无明显狭窄和轻度狭窄的诊断结果与人工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其余冠脉分支近中段不同狭窄程度的诊断结果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行冠状动脉CTA图像后处理可以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并能辅助影像医师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8.
平均住院日是评价医院工作效率和效益、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的综合指标,全面反映医院医、护、技力量和医院的管理水平.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不但能够减轻患者负担,同时还可以扩大医院的收容水平,提高病床工作效率[1].因此,军队医院如何合理缩短军队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扩大军队患者的收容量,有效提高军队医院卫勤保证能力,是军队医院目前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对疑有中耳疾病的患者行多层CT和床渐进CT检查,采集高分辨率CT数据,作标准化后处理,以产生三维内腔影像,即所谓的仿真耳镜成像检查。方法:在确定了后处理方案后,按照耳部的结构关系而产生标准的中耳内腔影像。26例ENT患者的HRCT数据组被转换到一个工作站。并进行了52次实况耳镜的后处理,结果:所有病例从HRCT数据组产生内腔影像都是可能的,对侵入性鼓室内镜检查有禁忌证或以手术方法进入鼓室腔的这类行听小骨病理学检查的患者,仿真内镜影旬为原始扫描层面的数据增加了有意义的信息。多层CT检查改善了对精细解决结构的显示。例如镫骨的超微结构,并缩短了检查时间。结论;仿真内镜成像作为非创伤性内腔检查,适用于各种鼓室病变,采用多层CT技术可缩短扫描时间,并因其精细的分辨率而提高了图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颈椎摄影是临床颈部疾病诊断的一种最常用检查方法,通过对颈部摄影技术的探讨和研究,以提高颈椎摄影照片的诊断价值和影像质量,为临床诊断及治疗的需要而提供优质的照片。方法:应用常规检查设备及DR设备,采用各种不同摄影体位、方法与摄影技巧,有效提高影像的诊断价值及影像质量。结果:颈部摄影方法与技巧的应用,能确保所摄影像的准确性及影像的质量,特别是应用DR进行摄影时更能有效保证影像的质量,降低废片率,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